标签:
神像羽冠良渚文化 |
分类: 古玉细琢 |
3N3N
良渚玉器上的微雕神像,一眼看过就不会忘却。刻画微小,却觉得无比高大;兼形人兽,更显得非常神秘。这是良渚之神,止那一种庄严,就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标签:
汉画西王母伏羲女娲文化 |
分类: 穿透迷雾 |
3N3N
链接
器晤
北京不久前举办了一个汉画大展,在展厅里遇到一位他说是认识我的研究生。观展间隙,他问到一个问题:在汉画伏羲女娲之间的第三位是谁?我说应当是西王母,当然也有时不是西王母,还可能是别的神。
标签:
汉画鸟猴子生育文化 |
分类: 穿透迷雾 |
标签:
考古彩陶马家窑文化杂谈 |
分类: 彩陶艺术 |
标签:
饮食知味文化 |
分类: 食事 |
《礼记》中的《中庸》一篇,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孔伋所作。其中引述了孔子的一句话,说是“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谁人不吃不喝?但真正懂得饮食之道的人却少得可怜。魏文帝曹丕的《典论》也说:“三世长者知服食”,有三代以上阅历的老者才真正会值得吃饭穿衣的学问,可见饮食之道非三两日所能悟得。宋代张耒的《明道杂志》引述钱穆的一句名言说:“三世仕宦,方会著衣吃饭”,后来又有“三辈子做官,学会吃喝穿”的俗语,看来吃的学问确实还很深奥繁杂,非有长久的实践而不可得。
标签:
饮食文化杂谈 |
分类: 食事 |
中国古代文学宝库的丰富多彩,与我们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我们独特的文学表现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是不同的。对此,林语堂有一篇《中国人的饮食》论说十分精到:
我们毫无愧色于我们的吃。我们有“东坡肉”,又有“江公豆腐”。而在英国,“华兹华斯牛排”或“高尔斯华绥炸肉片”则是不可思议的。华兹华斯高唱什么“简朴的生活和高尚的思想”,但他竟然忽视了精美的食品,特别
标签:
考古彩陶文化 |
分类: 彩陶艺术 |
标签:
饮食胡食烤肉文化 |
分类: 食事 |
胡食中的肉食,滋味之美,首推“羌煮貊炙”,是用特别方法烹制而成的。羌和貊代指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煮和炙则指的是具体的烹饪技法。据《齐民要术》说,羌煮就是煮鹿头肉,选上好的鹿头煮熟、洗净,将皮肉切成两指大小的块;然后将斫碎的猪肉熬成浓汤,加一把葱白和适量姜、桔皮、花椒、盐、醋、豆豉等调好味,将鹿头肉蘸着这肉汤吃。
貊炙按《释名·释饮食》的记述是烤全羊和全猪之类,吃食各人用刀切割,原本是游牧民族惯常的吃法。《齐民要术》所述烤全猪的做法是,取尚在吃乳的小肥猪,宰杀褪毛洗净,在腹下开小口取出内脏,用茅塞满腹腔,并取柞木棍穿好,用慢火缓烤。一面烤一面转动猪体,使受热均匀,面面俱到。烤时还要反复涂上滤过的清酒,同时还要抹上鲜猪油和洁净麻油。这样烤出的乳猪色如琥珀,又如真金,吃到嘴里,立时融化,如冰雪一般,汁
标签:
彩陶考古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 |
分类: 彩陶艺术 |
标签:
考古彩陶甘肃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演变 |
分类: 彩陶艺术 |
提要:
甘肃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主要分布区域,甘肃史前彩陶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起源于距今7000年以前的甘肃彩陶,经过半坡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的提升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自仰韶文化晚期即石岭下类型开始,彩陶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进入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的地域特色彰显,形成独特的纹饰发展演变体系。马家窑文化彩陶演变的主线是由旋纹到四圆圈纹,这类纹饰应当具有为马家窑人认同的特定的象征意义,有可能表现的是太阳崇拜观念。
关键词:彩陶,纹饰演变,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