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早期学习理论》看得见这本书已经读了不止一遍了,理论加上实际的举例让教育家、科学家们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每每读到这本书,都有不同的感触,环境在变化、教育在变化、人也在不断地变化,作为教师的我思想和共鸣也在时刻变化,这一次,我想就其中最感兴趣的点与自己的实际教学相结合,来谈谈我此时的感受。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在他的观点中,有四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图示、同化、顺应、平衡。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题的动作,而动作又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方式分别为同化、顺应、平衡。而同化、顺应、平衡都是建立在图示的基础上,有了图示作为起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同化、顺应与平衡。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我们往往先从最简单的基础开始去引导,去让他们获得不同的认知与技能,这不就是让幼儿建立最简单的图示的过程吗?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差距是很明显的,就涂色这一简单的技能来说,有的幼儿能够很好地将颜色涂满并且不涂出边框,但是有的幼儿却连怎么拿蜡笔都不会,而这样的差距存在于方方面面,这时候区域游戏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已有水平,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去取长补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为幼儿准备不同图形的涂色,如幼儿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幼儿感兴趣的水果,女孩子喜欢的花朵等等,慢慢地,幼儿在区域这个环境中,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锻炼自己不擅长的部分,这个时候,他们也正是在“同化”的时候。“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示中,让它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让图示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叫做同化”。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同化的过程就是能够让自己不断获得更多并扎实自己技能的过程,但是在集体教学活
动中,幼儿很难一下子进行同化,所以我们晨间以及上午的区域游戏极为重要。但是这样不断地重复获得技能就可以了吗?并不是的,我们常常说,幼儿的区域游戏材料应该是有难度上的递增的,应该是要让不同经验的幼儿都有能得到挑战的,而不是玩了一会就没兴趣了,游戏材料要有深度,有挑战。这时再来看看皮亚杰“顺应”这一次的定义,就豁然开朗了,“为了适应环境现实,调整和改变自己原有的图示,使之适应环境,让图示有一个质变的过程,叫做顺应”。比如小班的孩子在认识颜色和形状方面,刚开始还不认识,但是经过一周的反复练习,有的孩子一下就都认识了,并且能够很快告诉放我们这是什么颜色,这是什么形状,如果此时区域游戏中的材料还停留在简单的认识图形与颜色上,不但孩子们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会对于这些游戏材料很快失去兴趣。如果这时候将颜色与形状结合,让幼儿来进行配对,是不是都能够很快地识别呢?如果一个图形操作久了,我们是否能够两个、三个地增加难度呢?让幼儿在挑战中改变自己原有的图示,适应不同难度的环境,并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化和顺应一个能够使幼儿技能得到扎实,一个能够让幼儿将自己的技能在不同的环境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果教师在区域环境与材料的设置上,能够考虑到让幼儿在此之中得到同化和顺应,那么幼儿会在这些不断同化、顺应的过程中,从一个平衡到另一个平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