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冬游8陟椒三教堂

标签:
晋城古建陟椒古村三教堂木雕石雕民间宗教 |
分类: 自驾篇 |
20日上午,去西南方向的陟椒三教堂、周村东岳庙。市区至陟椒村约33公里。
沿途丘陵谷壑。过戏曲之乡望头村,建有开元宫。

开元宫新近复建,没有开门。开元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戏剧界奉李隆基为祖师爷,建宫供奉李隆基,也是全国独一份。
望头村地处晋豫清化古道,是上党梆子的重要发源地。宋代出过韵律宫调的发明者孔三传;清代以来,先后有19个戏班,戏曲世家29户。开元宫创建于道光甲申(1824)年,同治十三(1874)年“州五处府八县”戏班共同募资重建。


7:40,过三教堂,路窄不便停车,先进陟(zhì)椒村中。
陟椒村简介:千年古村,仅刘姓一族。清碑记载:“原籍汉裔之一脉,本蓄刘氏之百邻”,原古村名曰折家腰,阳邑(阳城)名贤寄寓灯窗更曰陟椒,今数百秋矣。陟椒为清化古道的驿站之一,有明清古院落、古店铺45处,重要古建有陟椒三教堂和刘家大院。
三教堂位于村北高岗,坐北朝南,庙门东开,古称晋城出南门第一大庙。全院六雕工艺精湛,精美绝伦。明嘉靖修教堂,初为敬神院,清康乾重扩建,斗金改庙门。
刘家大院简介:陟椒村建村于东汉末期,刘氏家族为汉皇室后裔。明清时期,刘家在安微亳州经商300多年,为亳州第一大商户,多名家族成员担任山陕商会会长、亳州商会会长,留有毫州花戏楼为第三批国保,1754年乾隆特授予刘汉治“大学士”。
乾隆十九年,刘家大兴土木,广修住宅,建成一进十八院的城堡式建筑,中轴线东西各九院,有棋盘院、绣楼院、书香弟院,后花园、药铺院、炉上院、德厚斋,挹之居、敦素居、守乾畅等院。其胡同与胡同、院与院、门与门,互通互连。布局严谨,宽畅舒适。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天院、小院、胡同、走廊、台阶等,一色青石墁建,全国罕见。
拾阶而上,山门朝东,开在东南角,面对一道照壁。



三教堂同时供奉释迦摩尼、太上老君和孔子,释道儒一体,应当为庙。虽现属省保,评价不低:“誉为我国古代木雕艺术的精品”。简介:
创建于明嘉靖十五(1536)年,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乾隆十九(1754)年两次扩建,道光年间大修。一进院落,房屋68间,南建戏台舞楼,北是献亭、三圣殿,两边为厢房、看楼、配殿,两厢建配殿各六间。

东侧三楼琉璃照壁,“据载是明代阳城后则窑乔家所制。今北京故官的许多琉璃脊兽都留有阳城后则窑题记”。
下部透雕额枋、雀替两层。
北柱上部孩童翘着二郎腿,下部坐童头部已损。
戏楼前正看:虽仅一进院落,却方正宽敞,形制齐整,规模宏大。一色黄绿琉璃顶。
木雕用尽浮雕、浅雕、镂雕、透雕各种手法,但内容并不复杂。
高碑碑文:
“重修三教堂碑记
且盈天地间皆道也,道之所在,即神之所在。是以大而京国都邑,小而乡曲里巷,无非神之所栖止,其弥纶者无形之造化也。自有庙而灵爽,实式凭焉。盖庙者貌也,仰其貌,畏其神矣,凡所以植纲常、扶习教、兼三本而统万汇者胥于是乎。在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此物此志也。陟椒村之有三教堂由来已久,地居南升之龙山头,前有屏风叠障,背枕阳阿九曲,左有小山拱秀,右则沁渡潆波,尤神所乐栖也。考诸碑碣,创修于前明嘉靖十五(1536)年,然其始不过有殿一所,非有高阁层楼可观也。至我朝康熙四十八(1709)年始成院宇,乾隆十九(1754)年始修下院,于今又七十余年矣。不惟规模狭隘,春秋祈赛之际有所不便,兼之岁月遥深,风雨剥蚀,金光黯淡,而四壁倾圮,观者有栋折榱崩之患焉。然工程浩大,未易举也。道光元(1821)年,村之众乃公举福厚刘公、惇五刘公总理其事一切,鸠工庀材,兴夫资斧,所出惟二公是问。于是按亩摊钱,计丁出役,殷实之家格外劝输。又公举三十五人为协理,俾之输班执事,越十年而工始告竣。方工之将告竣也,而福厚公、惇五公已相继去世,其劳心于神事者为何如乎?计所修修葺者,正中三教堂主殿三间,东庑关圣帝君殿三间,西庑昭惠王马王牛王殿三间,拜殿三间,东西楼庭上下二十四间,舞楼上下十八间,腰棚五间,益较之昔日之规模又拓地数丈矣。虽曰重修,实与创建无异也。迄今殿阁森严,鸟翚俱焕,金身复现,灵爽愈昭神之所著,无非道之所著,举凡风风雨雨之及时,善善恶恶之不爽,有足徵焉。则神之所栖止也,彰彰已,而首事者之苦心与捐金者之美意俱未可湮没不彰也。爰勒贞珉,永垂不朽,以为后世之乐善。急公者劝。
辛巳恩科举人吏部拣铨知县郭俊基撰(印),附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刘节书(印)。
总理刘福厚、刘惇五,协理(略)。玉、梓工金允、天江(协理),住持道人刘本金。
照地亩共收钱陆仟叁佰贰拾仟零贰佰伍拾玖文,布施共收钱玖佰贰拾叁仟陆佰文,总共费钱柒仟贰佰肆拾叁仟捌佰伍拾玖文。照地亩派工共壹万肆仟柒佰伍拾壹工。
为东侧高碑的功德碑:
“重修三教堂布施列后:……。
开光香资列后:……。
嵌墙碑:
“重修三教堂施地基碑记
刘金琳、金鼎、金碧,现庵路东边施地基壹块;修理,金玺,场庵路东西边施地基壹块。刘文元,西北角施地基壹块。刘天祥、天禄、天福、天禧、绍昌,西南角施地基壹块。
矮立碑为民国:
“重修拜殿舞楼碑记
尝思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继,虽盛弗传。如陟椒村古有三教堂,创补纷纭,由来久矣。考诸碑碣,重修于前清道光元(1821)年,至十载而大功告竣。迄今代迁代延,已八十有余年矣,所有拜殿舞楼风雨摧残,鸟鼠啄穿,不早为补葺,颓敝必有栋折榱崩之患焉。于是村中耆老每逢报赛之际,无不目击心伤。其时刘君丙泰、传玉等曰:此工若不重为补修,必至于倾圮矣。村众曰:此言诚是也,何不举而为之?刘君等曰:工费浩繁,仍旧制如创新基,规模阔大,竭己志,还得众力。村众曰:君等发此善念,我辈敢不惟命是从乎?时于光绪二十九(1903)年,村中公举丙泰、传玉等君总理,社首为协理,君等公议,按亩摊钱,照社派丁,重修拜殿三楹,不日成之。又于宣统二(1910)年复修舞楼十一间。当时之时,经营费力,寝食不暇。告竣于五月初间,焕然一新,则见其鸟斯革而翚斯飞,庙貌足壮其观瞻也。所费资财三百二十有余千文,共费人工三千有零,而始见苟完苟美矣,自此神得其安,人享其乐。工成之日,嘱余为序。余不揣鄙陋,略叙始末,以垂后世云尔。
泽郡阳邑(阳城)庠生赵玉德、李九图撰并书。
……。总理:刘丙泰、传玉。协理:……。社首:……。玉工程湘源。住持张元贵。
“重修三教堂碑记序
余尝读堪舆家书,游太行之右,虽山险径隘,形势崎岖,亦有可观者焉。此系高都(今晋城)古郡泽州新府,星分觜参,地接幽冀,春秋三晋之雄邦,五代唐宗之藩垣。地冲繁难,有孔圣回车之辙迹;民淳好义,效明道程子(程颢)之遗风。府治西南六十里许,崇山峻岭,层峦耸翠,古南升之天柱焉,析城王屋诸峰环绕,丹沁溪流二水缠护。忽有辞楼(?)下之形势,穿田过渡之峡模(?),古村名曰折家腰,阳邑(阳城)名贤寄寓灯窗,更曰陟椒,今数百秋矣。原籍汉裔之一脉,本蓄刘氏之百邻。有明嘉靖十五(1536)年创建三教堂一区,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重修为一院。缘祭祀献戏之不便,于乾隆十九(1754)年接补下院舞楼,上下十四间;东西看楼,上下十二间。偶观大殿,风雨倾颓,碎瓦凋残,神岂栖之?人何安乎?父老不忍坐视,诚念修功之举,于乾隆卅八(1773)年内共兴。予曰:措领修功。予曰:齿德两无,何以伏众?皆曰:不然,公私分明,谁曰不可。予又曰:私则神明监察,公则诚可格天,何虑之有?是岁十月,伐木运石。甲午(1774)新正开工,首领廿八人,各有执事。遂将三圣殿更换率槅十二扇,两翼重新创竖拜殿三楹,华彩耀目。东西各轩清雅,可观舞楼。台心加屏插,十二彩画森丽。金妆神像,绘画栋宇,辉煌灿灼,焕然一新。十月告竣,开光圆满,功存神宇。运付钱粮,照社捐输,募化布施,遂心应便,傭工派役,各照地亩,众皆欣然。化费布施,皆书口显,勒石于左,千古不朽耳。
旹大清乾隆四十(1775)年孟秋下浣吉旦。兼理修功口事甲周牧叟刘口全谨撰并书(两印)。
去周村东岳庙。
前一篇:2024冬游7小南村二仙庙
后一篇:2024冬游9周村东岳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