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冬游1晋城青莲寺

标签:
晋城古建青莲寺唐宋塑像碑记柱题 |
分类: 自驾篇 |
山西古庙众多,不能面面俱到。第一站直奔晋城,回程过隰县小西天。
12:20,潞城服务区休息,补油300元,单价7.98元/L。转二广高速,小雨,限速多80、100。
13:30,晋城东柳口收费站,663公里,收费245.6元。
觉得曾来过这里。细想,2023年春节自郑州到皇城相府,走过南侧的丹河桥,路边广告有珏(jué)山,就是南侧突显的山头。当时不知道青莲寺。
青莲寺分上下两寺。沿丹河北岸,途中岔口可水平去上寺。但车站在下寺,倒没几分钟。
寺中几个简介,前后不一致,有错字:青莲寺为北齐天宝(保)年间高僧慧远所创,原名清化寺(?初名硖石寺,东有藏阴寺)。北周末期,慧远携青莲贝叶功入住少林,造就少林武功。唐咸通八(867)年,赐名青莲寺,成为隋唐佛界圣地。1988年列入第三批国保。
回望,珏山已隔河在东。
覆钵塔在东院东南角,是座明代僧人的舍利塔,南侧开眼光门,敞口。
西侧嵌有塔铭:
“青莲古寺塔记
盖惟光舍舍利,释迦大著灵踪,瑞揭浮图,阿育弘开梵刹。金轮耸汉,宝铎摇空,高悬不二檀那,永奠大千世界。青莲寺僧成志,归依大法,妙契真如,石佛生苔,谁范庄严之像?松崖辟土,旋兴畚重之工,七级峥嵘,一簪突兀。晴岚散霭,晨分碧嶂之辉;朗月澄波,夜倒丹河之影。睠兹盛举,尤籍修缘。信知功德无量,岂曰人天小杲。
监察御史郡人周盘撰。
崇善檀信割捐已资题名于后:
泽州知州颜洪范银三两,刘虞龙银七钱布四匹,周乡宦盘谷拾石,……。
南殿称释迦殿,南为正门,门窗为新,锁着。
简介:面阔三间,单檐悬山。殿内现存宋代塑像11尊,内容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观音组塑,两侧有历代供养人5尊。塑像袭唐风,多写实,重传情面部轮廓清晰,富于质感,衣饰流畅,疏密相间,起伏交错,繁而有章,疏而不僵。


东侧。
简介:殿内现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中的一处。弥勒菩萨面相丰腴,肤色莹白,娥眉细眼,高鼻小嘴,为唐代典型的“丰肌秀骨”,比例适度,神情恬淡。六尊唐塑互相呼应,各就妙位,整体反映出唐塑浓丽丰肥的时代风格。

为什么称弥勒菩萨?唐代兴盛弥勒信仰,直称弥勒佛更妥。
实际内容同南殿,都是佛陀说法像。不同的是这尊佛善跏趺坐,神态轩昂,曹衣出水,飘逸俊秀。
殿角存块宋代题刻碑:
“郡将(郡守)王元率倅车(副职)崔顺孙、判官巩瑗、晋城令耿敏、司理李祜、前隰州(县)司理张阌、晋城尉黄叔敖、州学正陈瑜,同游福严(上寺),继至青莲,萧(消)散终日乃还。绍圣丙子(三年,1096)十月廿八日题。
男彀、縠、毂,崔鼎侍行。
殿东是立块清碑,碑额“重修古青莲寺碑记”。碑文:
“重修硖石古青莲寺碑记
余自幼足迹未出境,凡郡内名山胜地所经历者不过什之一二,其余口乎无睹,殊憾耳目不广,因叹天下大矣。即一境佳胜,犹未周览,而况天下之名迹奥区?隐于深岩窅谷,不在耳目之前,其未及见者,可胜道哉?凤邑(凤台县,清晋城县)东南口城四十里许,福严院(上寺)外,另有佛寺一院,名曰硖石,其建立不知何昉(始),或亦青莲之别院也。枕山带河,前对丹溪崖,马头方山峙其南,珏山天池艮其东,口口山岫可佳,旋绕硖石于其间,此寻芳探异者所必履,未有过而不问者。余旧尝游其地,见夫殿宇倾圮,佛像剥落,无以为观瞻之光,心窃伤之。不意住持圆林亦同余之心也,因广为募化,重修殿宇,金装佛像。其北殿九间,中塑释迦文佛,左右文殊普贤。南殿九间,前亦佛像,背塑观世音菩萨。东西禅堂十间,今俱焕然一新。此虽十方善士布施所成,而非住持之力,何以几此自重修?之后寺固不朽,而住持之功亦与之俱不朽矣。功成勒碑,聊记其概,俾后之人有所考焉。
郡庠廪生李天锡敬承氏撰,菩萨戒比丘心珠沐手谨书。
大清乾隆岁在丙寅(1746,十一年)年阳月谷旦。
(施主银两略)。
当代住持圆林,监寺(略),钱帛(略),库头(略),典座(略),殿主(略)。
正中才是上寺正式山门,新匾“福严禅寺”。
其中东主碑,篆额很拽,连蒙带猜:“珏山苍苍,丹水满满。董公之德,山高水长”。碑文:
“重修珏山西顶青莲寺天王殿序
盖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殆谓作之者贵,有人述之者亦贵,有人世事大抵如斯也。然相需殷而相遇艰者,依古以来,往往然矣。吾于凤邑,绍宗董公,之祖若孙,窃有异焉。余自覃怀(沁阳)抵泽,舌耕青莲寺中,与长老大众共晨夕,暇时辄乐道董公之为人,性耽泉石,尤慷慨好施予,每值建造寺宇佛殿事,虽倾囊而不惜。他乡未遑,殚述此间。自山巅以及寺内,创始者多,重修者亦不少,其津津齿颊者,余为之耳熟焉,是董公作之于前者,洵善矣。余私心计曰:极盛之下难为继。窃虑述者之罕觏(遇见)耳。乃长老又为余言:丙申(1776)初冬,董公家孙、字健享者,策蹇诣寺,甫临山门,则伤其丹漆剥蚀;谒天王殿,则惧其榱桷倾圮;历钟鼓楼,则惊其斗柱覆坠。盖目击而关心者,以祖功在焉,故也。迨入方丈坐定,寒温毕,即询及山上殿宇状。长老告以:玄帝与灵官殿并香亭等,俱遭风雨漂摇,鸟鼠穿毁。健亨公闻之不禁慨然叹曰:吾祖之功,仅二十余年,乃竟至此乎?吾虽不才,忍俾畴昔之绩,遽湮郁而不彰耶?爰嘱寺中长老曰:吾愿捐金三百,其十日,鸠工庀材,聊续前烈,可也?今庄严圣像、丹刻楹桷、完缮垣墉、涂泥塈茨者,皆健亨公之力也。吁,健亨公,少年老成,克绳祖武,可不谓善述者哉?夫世之名山古刹,其作而述者不知凡几,苟非出众力之擎,即为异姓之举,岂若董公之祖孙,相承后先,辉映也哉!所谓善人之后常生善人者,吾于董公祖孙,信之矣。是举也,经始于仲春,落成于孟秋。工竣日,长老等不欲没其善功,问序于余。余曰:健亨公善述若此,余敢有谀辞哉?益扬善必称其实,歌功贵核其真,惟即熟闻于长老者,序之而已,无取乎溢美也。因援笔而为之序云。
河南怀庆府(沁阳)温县庠生张度撰,岁进士后选儒学训导牛化鹏书。
钱帛、库司、监寺、副寺、司殿、典座(名略)。
西主碑,额“福缘善庆”,碑文:
“重修珏山东顶募化序
珏山三顶鼎立,而大居正者则曰东顶。询厥由来,大抵众善士之力,相与以有成也。无如从前之修葺,历年已多,风雨摧败,而圣像亦减色焉。今岁予契友亮天师承趺青莲,引以为忧,随携同诸执事募化而粧修之。孟夏兴工,季秋告竣,因寄书而索序于予。予思天工人代,擅督理之才者,亮天师也。庀材鸠工,任佐理之职者,诸执事也。至于不惜所有,积善以成名者,则众善士也。可弗并勒诸石以垂不朽乎?是为序。
赐同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兼考功司事己酉科会试同考官加二级纪录二次关遐年谨撰,
邑庠生子权张秉中敬书。
(施主银两略)。
院内建筑,竟然基本都是二层楼房。
藏经阁正面。
简介:始建于唐太和七(833)年,面阔五间,进深四椽,上下两层,单檐歇山顶,是唐代青莲寺的中心大殿。一层殿内原塑弥勒像,并壁画“法华感应事”,后遭毁弃。
侧看藏经阁,整体清代、甚至民国样式,特别是两侧一层砖墙上的仿木斗拱及垂柱。但二层檐下斗拱、包括角神,明显古旧。
东为金碑,应是青莲寺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历史记载了,文献价值高。
“大金泽州硖石山福严禅院记
奉政大夫中都西京等路按察副使郭俣(y)篆额,
奉政大夫泽州刺史兼军州事杨庭秀撰并书。
泽之硖石山青莲寺,河东之胜概也。余为儿童时闻之熟矣,盖华(州、县)之与泽(州)相去不远,故也。泰和壬戌(1202)冬暮,余由右司谏补河间之献(州、县)。乙丑(1205)夏五月,自献移泽。私心喜曰:泽,佳郡也,又与余乡近,向之所闻青莲寺者,余得而游焉。泽之俗,俭而淳,熹儒学,比他州为易治。不逾月,事理讼息。孟秋中休日,余骑至硖口,山主僧宝贤逆之,硖路险而下,舍骑而步,峰峦回合,穷而复通,杖筇转侧于乱石之间。路益狭,山益奇。行三里许,双峰岿然若门,山之阴有二古篆字曰:硖石。余谓宝贤曰:此硖石山乎?
贤闻先师珍唯识言:硖石山,盖取两山夹路之义也。山阴之刻不知某氏,实好事者为之,硖石,乃此山之总称也。峰之北有嵌岩,岩下有池,深丈余,广倍之。岩之奥有罅(xià,裂),高深不能测。夏秋暴雨,罅中若雷鸣状,须臾池水满。寺僧饮食之,费岁仰给焉。峰之西南,孤峰挺然,高数丈,峰顶平若砥,纵广十余尺,此远公掷笔台也。台之西八十步,有涧曰弥勒,盖往时弥勒化现其上。台之北,石壁峭拔,如环堵然。壁上之乱峰向背,草树丛翠。南望珏山,下瞰丹水,屏障横列,水墨粲然,即青莲上方也。刘轲(唐)谓:似庐山黄石岩者,此也。台之南,曲折行二百步,古青莲寺,寺额咸通八(867,唐懿宗)年所赐也。寺之东五里,古藏阴寺,即北齐昙始禅师之所建也。祖师慧远,器识弘伟,风神爽沏。昙始见而度之曰:子有出家之相,善自爱之。乃礼为师,既冠,游学邺都,回翔(?)十余年,慱(博)涉经论,无不该贯,乃携学侣卜藏阴寺之西丹谷筑室而居焉,弘演大乘教,朝夕不倦,远近归依。于是建大阿兰若,即青莲寺之权舆(起始)也。承光二(578。577年,北齐承光改元仅数十天,为北周灭。或因周武帝灭佛,不用北周宣政年号?)年,周武帝(宇文邕灭佛,578年6月死)集沙门于殿庭,宣废佛教意,众皆暗然。帝五问,师五对,抗声厉色,不为之屈。教之不废,师力居多。师退隐青莲,造华严、地持等经疏。一夕梦登须弥山顶,瞻礼卧佛像。觉,谓其徒曰:吾者述有益感,此灵徵不敢多让。遂避纷入谷,结庵孤峰下,制涅槃经疏。疏成,掷其笔曰:若疏义契理,笔当驻虚空中。灵应果然,道俗称庆。师示寂后,遭隋室乱,法席久虚。太和初(唐文宗李昂,827),有慧愔禅师自并汾来,少习庄易,晚学天台,止观见远公遗迹,叹曰:忍使圣贤依栖之地反为墟落?乃辟翳荟(障蔽),壮栋宇,以空假中通之教,开剔聋盲,是以苾蒭(比丘)之流多依附焉。继有玄依法师驻锡上方,栖心胜地,驾济世航,行利他行。开平二(后梁,908)年,邑民程行立施山前田二十顷以充禅,悦之须逮。太平兴国三(978)年,赐名福严禅院。崇宁(宋徽宗1102—1106)间,鉴峦禅师继主其教,以其寺基久远,岁坏月隳,虽补罅苴漏,不胜其弊,乃刻意规画,度越前辈,凿东崖,陻西涧,培薄增卑,以广寺址。由是供佛有殿,讲法有堂,构宝藏以贮圣经,敞云房以栖法侣,宾僚香积,法鼓斋鱼,焕然大备。
皇朝(金)大定(1161)初,福裕、惠珍二法师嗣之。福裕补弊易陋,内主寺事。惠珍持戒炼慧,外禅玄风。珍好因明、瑜珈二大论,晚悟唯识之趣,松峰龙门,开大道扬,提耳接人,学者辐辏。寺旧有法堂三楹,不称殿阁,规而广之为五楹。未果谢世,赖寂、定二师兄左右辅翼,乃克就绪。自远公而来,几七百余岁,子孙绳绳,经营堂构,成于今日。寺有藏经五千卷,以为悟入之阶。有山田二千亩,以给斋粥之费。僧不出户,庭坐经辩道,此皆灯灯相续之力也。宝贤膺老师宿德之荫,弗蚕弗耕,而服而食,远离火宅之苦,安受福田之乐,而不知所谢能无愧乎?此寺经几废兴,而无刻识可考。俾开山圣贤之迹,晦昧而不彰,难逃弗嗣之责矣。碑石砻之久矣,近年泽守如许安仁子静、李仲略简之,皆一时之文士也,法堂未成,不敢以文为请。今福严海会,润色圆满,公盖为我记之,以报祖师之德,以种天人之福,使丰功隐形传诸不朽,可乎?
余谓贤曰:昔欧阳文忠公(修)赴夷陵,舟次浔阳,舟贾李迁砻石载于舟。公问其故,曰:迁修讫湘潭县药师院殿,欲归而记其始造岁月也。视其色若,欲得予记而不敢言也。公欣然书之。况宝贤磨砻琬琰,待余之文,余何辞为?噫嘻,天壤之间半山水,潺湲而流,崭岩而峰者如尘沙,著赫赫之名者无几,皆自古昔圣贤依栖而称导之,然后能辉映于后世,水之洙泗(孔子),山之沩仰,是也。硖石去州治远,悬崖列壑,撑拄唅呀于无人之境。然一经远公盘桓,使狐虺寝庙、虎狼窟宅而化为庄严宝坊,岂不伟欤?余景仰古圣灵迹,又喜宝贤不忘先师之言,故余摭贤之说,校以僧史,而为之记。泰和乙丑(1205)十一月晦日(末)。
西为元碑,额“重修法藏之记”,可见下属寺院多达14个,北至高平,东到陵川。南达河南沁阳。碑文:
“福严院重修法藏记
修造主僧通口,乡士贺禄撰并书,石匠提控车斌、弟车[斌金]。
濩泽(古地名,阳城)郡之硖石,太行之名山也,其佳丽匪他山可等。曩有明师远公择是而处焉,福严精舍权舆于此也。考之他碑,迄今八百余载矣。中间先后缔构王宫梵刹,曰堂曰殿,曰室曰洞,宏敞相接。惟有所谓法藏者,置大藏经之阁也,历世代之绵远,缘风雨之摧剥,以致梁楹腐朽,栋宇挠折,将恐有就毁之患焉。元统乙亥(1335),讲经律论弘义大师,住持讲主秀公,一旦欲补葺而更新之,僧众复从而乐翼之。于是度费计工,募材召匠,竟趋其役,而无一倦焉耳。檀越闻之者,争施其财。经始于是年之春,比迨夏而告成焉。腐朽者于是乎鲜,挠折者于是乎平。其功倍于前,其固愈于旧。峻檐危楹,轮焉奂焉。琉璃脊光夺日月,金碧吻势踊蛟龙,上凌苍穹,下瞰丹水,旁顾峰恋,巍峨然,峥嵘于霄壤之间。其雄哉,兹所以壮佛宫,而竦人之瞻敬也。僧通口独捐已财,造方匣几七百个,盛圣经余五千卷。其严整也,无风雨之损;其致密也,无虫鼠之伤。尊佛敬法之恳,到于斯尤见焉。爰当换易梁楹栋宇之初,下则众木相衔,上有万钧之重,难矣哉。然一动之若泰山之安,举之如鸿毛之易,无纤毫之失,其故何哉?或者谓匠氏智巧技艺之能也,殊不知秀公贞如之德,僧众不二之诚,与夫恭勤精修之所感,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越明年,有僧善裕、通遇,踵门求文以为记。仆辞曰:予朴鄙不敏,而所谓文者未之学也。僧曰:岂冀为华藻而衒于人哉?特纪其工役岁月之实,刻诸完青,俾后之嗣功者有以知识之。故书。
大元至元二(1336)年岁舍柔兆(丙)困敦(子)清和(四月)望日,功缘主沙门僧通口立。
赞成僧众:(略)。
福严院廊下寺院:青莲廨院、青莲下院、净隐寺、石虎寺、广利院、在城开元寺、南关胜因寺、金村显庆院、高平县净福院、龙泉院、羊头山清化寺、陵川县古贤谷禅林院、宝应山圣感院、河内县(沁阳)下棋城天圣院。
敦武校尉晋宁路晋城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孛兰奚施钞伍拾贯。
奉议大夫晋宁路泽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翟光祖施钞壹佰贯。
奉议大夫晋宁路泽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忽都鲁海口施钞壹佰贯。
释迦殿、地藏阁搭设了棚子,有碍观瞻。
先看东侧罗汉阁。
简介: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北宋建中靖国元(宋徽宗,1101)年改建,名观音殿,明万历三十八(1610)年重修。清康熙四十四(1705)年改建为二层,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现存二层梁架为宋代遗构。殿内所塑观音菩萨、善财童子、小龙女及十六罗汉,均为宋代原塑,塑像重视形体比例与内心世界的刻画,具有生动传神的写实风格。
阁外廊下两碑。北为唐碑,文献价值高:
“城隍信士共结法华。
邑都有二十八人,各持念法华经一品。至一二年后,伦散出邑。今时只有六七人,共结其志,供 硖石寺春冬二税差科,兼造上方阁一所,并画法华感应事相及素画弥勒佛,即诸方施者共同崇矣。兼述山寺奇景、古德高僧能事之迹记也。
郡城东南卅余里,丹流湾曲,山奄翠屏,云霞生双髻之峰,碧雾吐香炉之石。谷深景邃,地近山幽。藏阴南连,礼浮北接。硖石之名,本非寺号,径通人行,时共称焉。初有昙始禅师,大齐起义之首,奏藏阴寺,讲涅盘经。感野雉来听,藏神遗绢,猕猴奉果,山神献飧。时之异人乎?其难识矣。(北)周朝有惠(后碑为慧)远法师,即晋城霍秀(村名未变)人也,制涅槃疏。掷笔升空,精义入神,以验其旨,名振古今,号掷笔台,已现存焉。近唐代宗之运,神墨禅师,唐之贵叶,学究典坟,善闲庄老,舍荣慕道,晦迹亡名藏阴,宴坐林薮,行节孤迅,人难可俦。贞元之时,有智通法师近朝供奉。聪惠,天假其灵,善谈涅盘真口,制六波罗密疏,流于世也。今有惠愔禅师,业善儒门,博通子史,高道不事,弃笔从缁。究禅理而真心自闲,习心观定惠双运,居无定所,云林是家,远寻灵迹,来届此山。时有智岑,善讲天台教门,深远妙源,精义尤博,誓为佛使,行化人间,来亦于此,知山灵秀,景胜处幽,名僧继踵。其时愔公至此,欲过嵩岳,志求法华道场之处,土地时运,宿缘所追,乃感邦伯邀留,及有清信长老结邑请住。去太和二(828)年,上方创造僧院,兼置普贤道场焉。山寺荒废岁久,杜绝人来,道者难居,盖为差税。时太守王公,以善理人,慈爱育物,敬崇三宝,荷护伽蓝。自至山门,殷勤留请,兼舍禄粟,及劝官寮资助,并咸降差科。时有清信之士,以议助济差科。时有廿八人,未经一二年间,人即沦散出邑。今有六七人,同为竭力崇供山寺科差,并造阁一所,兼素画弥勒,兼诸方信施者,并邑外持念经人,具历此石。法华之应,事亦具载矣。邑人司徒映等宿植深厚,菩提种成,法雨润根,善牙(芽)开发。又能晦迹藏名,隐遁州城源肆,和光混俗,乐道安贫,共结良缘,同修福利,心贞志固。刊石记文,感激陈情,命余题述。
龙兴寺上座大德道振撰,邑人前试太常卿司徒映书。
唐大和七(833)年十月廿二日记耳。
另侧刻北宋赐额的官方牒文:
“中书门下,泽州。
泽州准奏敕分折到,所管存留,有无名额,寺院:硖石山寺青莲上院。
宜赐福严之院为额。牒奉敕。
据分折到存留寺院等,宜令本州除未胜任得额外,其余寺院各依前项名额书勒悬挂。牒至准敕,故牒。
太平兴国三(978)年五月二十五日牒。中书侍郎平章事卢,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
泽州录事参军胡,推官王,大理寺承权知军州事刺史齐。
南侧金碑,额“重修佛殿之记”。金代法眷(同修道友)寺院12个,尚非隶属关系。碑文:
硖石道场其来尚矣,爰自唐大顺(890—891)中,有法师玄依就远公掷笔台下筑室栖息,其徒相继兴造。至宋崇宁(1102—1106)间,得大师鉴峦修新易陋,方见完备。今僧福裕,复顾峦所创殿,疏漏欲坏,乃于皇朝大定三(1163)祀募缘重构,辉华壮丽,照映山林。宜立碑石,以传后裔,裕来古贤谷恳请法亲闻悟述其所以,系以辞日:猗欤远公,僧中之龙。法嗣蕃衍,世世有功。乃至福裕,能继高风。重新宝殿,巧极良工。金碧光耀,人天顺恭。砻石镌记,昭示无穷。
大金大定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修造主住持院事僧福裕立。
(僧略)。
法眷(同修道友):青莲寺主宝宁、青莲廨院主崇信、维摩院主法璨、地藏院主崇宝、陵川县古贤谷禅林院主惠圆、灵感院僧文炳、宝应山圣感院、水西社广利院、高平县净福院主法潜、龙泉院主惠真、羊头山清化寺寺主净善。
碑阴,金大定七(1167)年《硖石山福严院创建钟楼台基记》:
堂内全景。原本观音殿,自然塑观音。可将观音、罗汉塑于一堂,不多见。罗汉是从其它殿搬来?
康熙年间,老殿不行了?改建二层,再次将旧梁用上,情理之中。
正中自在观音,头戴花冠,左右善财、龙女。神态形象,可惜全身金黄,视觉少了层次。
玻璃罩着的两幢一碑,应该珍贵,可惜拍不清。两幢均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
释迦殿,坐于高台之上,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建筑,建于元佑四(1089)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不同于常见殿堂,其立柱全部采用方形抹棱石柱。
东侧有一唐碑,抄录。北面:
“青莲寺碑碣之所记
名山清翠,洞接烟霞。峭壁奇稀,嵯峨立岌。为仁慕羡,哲士蜷居。掷笔岭峰,特集妙教。远公之作,鴙(呜)乎留名。大悟者增修,迷沉轻弃,说前贤之所置,表后士之遗踪,若本宣传,盖不知矣。一寺管界,四至明焉,恐后沙门虑失,章制乾符四(877)载二月中旬乃为记日。
泽州东南卅里,敕赐寺额号青莲。其寺北齐初首禅师口奏藏阴,所管三庄,田地廿余顷,两税计钱七千五百。至大和元(827)年,僧惠愔词说:郡主王中丞摊(?)却六千五百,余有一千寺家输纳。至会昌三(843,灭佛前)年,大例少汰所通田地一顷八十余亩,有剥者百姓收佃共纳两税计钱一千。至咸通八(867)年,敕下却令收管,孟员外闻,奏此寺敕之,赐额乃号青莲,剧得三顷荒田,与寺充俸下。郭壁村有麻田卅亩,召主纳税一千。兹寺四依然,即无税百姓陈通等背约有十人,并乐供输,皆取情愿,明有私约,故乃镌题。僧有二人惠峰、缘会,二士俱在汝州。缘会者,甲(郏)城县人,俗姓,寺时号头陀(?)。惠峰者,同县居止,本管王愍司马村人念经之故,时号法花。二士结志一心,无殊建造,修崇有似功毕,故录明焉。恐口后患者耳。张靖境书”。

殿西,选抄王国光诗碑:
“游青莲寺:
硖门深锁法王庭,谷转丹河浸石屏。月上晚山双角起,云开晓日一莲青。桂函锦落尚书卷[(小字注)有国初茹尚书手卷],珠阁龙蟠贝叶经[(小字注)有贝叶灵文]。纵我老怀宁忍去,时登掷笔[(小字注)台名]入苍冥。
晋魏河山第一奇,青莲云涌出天池[(小字注)寺东有天池]。花擎日月开千丈,藕发龙蛇走万枝。东水灌根常不老,金仙趺坐稳如斯[(小字注)佛座莲台]。诸贤携我寻幽谷,欲着荷衣赏景时。
掷笔台:
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花风。待月楼:同人宴月待层台,不让南楼庚照怀。广寒玉女抽金匣,闪烁东方一镜开。
瀑布:
高山喷雪引流长,满谷风生六月凉。天散玉帘常不卷,白虹窥日走霞光。震叠雷声出白云,银河倒泻自天分。望见玉龙飞不定,空山常喜气氤氳。
青莲山形如莲,高阔不可状,且诸多异迹。予慕之四十年矣,宦辙东西,弗果。得告家居,宗藩口口、亲家地山恪高、国宾、东园培斋、小婿鸣吾拉游二日。天下奇观或不多得,感而作此,以志岁月云。
左上角题刻:“同登觉岸,度门人鉴峦、鉴昭等。石匠赵嵩。时大宋元祐四(宋哲宗,1089)年十月一日建造毕”。
这便是前面两座金碑中提到的鉴峦禅师:“崇宁(宋徽宗1102—1106)间,鉴峦禅师继主其教,以其寺基久远,岁坏月隳,虽补罅苴漏,不胜其弊,乃刻意规画,度越前辈,凿东崖,陻西涧,培薄增卑,以广寺址。由是供佛有殿,讲法有堂,构宝藏以贮圣经,敞云房以栖法侣,宾僚香积,法鼓斋鱼,焕然大备”。“至宋崇宁间,得大师鉴峦修新易陋,方见完备”。
读石柱题刻,仿佛与古人对话。
东南石柱:“郭壁村施主母选等谨舍净财,施石柱壹条。侄男母宗祐、母宗号、母宗遇。元祐四(1089)年十月日记”。
然而,后中柱题记时间不同:“(无施主)柱壹条,永为供养。熙宁九(1076)年至崇宁元(1102)年二月初九日记”。
下部明代游玩题刻:
“松巩官游入故乡,寻禅不惮贬羊肠。林间野鸟声徧巧,涧底甘泉味最长。客至三门僧扫荡,香销一炷拂揄扬。盘桓未得心中稳,回于斜阳下昼廊。
泽人钟信书。
西北柱宋代题刻游记,说明该殿还是北宋元祐年间所建。自左起读:
两处金代题刻:
“耸秀莲峰染黛新,中藏精舍碧鳞鳞。一溪云水分金界,十里烟霞隔世尘。圣境清凉僧不老,天风轻软景长春。我来率尔留狂斐,无复终篇遇骆宾。牛文郁弘道题,大金兴定辛巳(五年,1221,金宣宗)清明日,外孙王炳书”。
“承安五(1200,金章宗)年闰月廿六日同张君玉、吴寿先来游,遂与寂公无二登凤皇山,周览青莲之胜,钧幕。河间许古(字)道真题”。
殿外两圈,进殿看佛像,自然是宋代。本应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迦叶已毁,只剩四尊。
导览图将法堂标为大雄宝殿。
堂内全新。
“铺头社苏法进,考法口,妣牛法明,妻冯氏;男口口、思永,男妇申郭氏;孙小大、黑奇。泰和元(1201)年十月十八日施。
所有石柱都是金泰和元(1201)年十月。但一中柱下方侧面为元代题记:
“本寺通恩施铁镌花石柱壹条,北义城石匠车斌施功镌石柱花子壹条。至顺弍(1331)年七月日施”。
东侧的掷笔台来不及看了。原路赶到下寺路口,景区车还是没了。
两过晋城,都是去皇城相府,没有进过市区。这两天就住市中心吧,679公里。
各寺庙开放时间都在8:30、9:00以后。明天先远后近,一早去陵川西溪二仙庙,节约时间。
前一篇:2024五台山西南3徒步南台
后一篇:2024冬游2西溪二仙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