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节南游18山西博物院(中)

标签:
山西博物院民族熔炉汉晋历史北魏北齐虞弘墓石椁 |
分类: 自驾篇 |
平朔汉墓。今天山西的平鲁、朔州一带,在汉代曾是汉王朝与北方的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20世纪80年代,平朔汉幕的发掘,以15000余件出土文物为我们铺开了一张汉代山西北部生活的历史画卷,多元共存的文化面貌反映了当时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状况。
清河太后中府锺,西汉,太原市东太堡村出土。
带纹铭文:“清河太后中府钟,容五斗,重十七斤。第六”。清河太后是汉初代王刘登之妃、刘义之母。
汉高祖十一(前196)年将太原、雁门二郡合为代国,封四子刘恒(汉文帝)为代王,以晋阳为都。汉文帝初,将代国一分为二,封次子刘武为代王,三子刘参为太原王。四(前175)年,改封刘武为淮南王(后改梁王),合并两郡,改封刘参为代王,仍都晋阳。刘参死后子孙刘登、刘义先后嗣位。汉武帝元鼎三(114)年,改封刘义为清河王,太原、雁门直接朝廷管辖。


这才是胡傅酒樽,西汉河平三(前26)年,1962年山西右玉县大川村出土。
口沿铭文:“勮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
筒状为温酒樽。共2件,一楼为另件。
金箔饰片,东汉,没标出处。
平城是北魏早期都城,共历六帝,计97年。《水经注》等文献对其城市布局有所记述,考古工作也提供了诸多证据。
北魏定都平城后,不断扩大京畿范围,迁还来许多移民,人口最多时达百万之众,成为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市。当时的平城聚集着大量异国、异族人,分别来自西亚、中亚和东北亚等地,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平城文化的多元发展,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大熔炉”。


出土的女侍俑、武士俑、步兵俑、武士俑。
墓志砖红字:“大代太和元年岁次丁巳,幽州刺史敦煌公敦煌郡宋绍祖之柩”。
陶牛车,陶牛健硕,车形奇特:车厢为长方形,车厢四角立柱,车盖椭圆形,顶部隆起,似鳖甲,有人称“鳖甲车”。车厢两侧各开两窗,窗上出檐;车厢后部开两扇门,前与舆底交接处各有一孔,应该是用于插杆竖帷幔,舆前有御者执策驭牛的处所。
孙龙石椁,北魏神龟年间(518—519),山西省榆社县河洼村出土。
历史上曾遭盗扰,1976年发现时椁盖已破碎,帮板2块、头挡1块基本完整。一侧帮板浮雕图案以骑龙升天为主体,另有宴饮、出行等图案;另一侧帮板浮雕图案以虎为主体,另有百戏、射猎等图案。头挡则刻有柩铭及宴饮、乐舞等图案。孙龙石椁雕刻拙朴,信息量丰富,尤其是刻有准确纪年,对于认识北魏迁洛(494年)后的山西地区的丧葬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北朝美术考古的重要素材。


题铭楷书,字体拙朴,行文布局并不十分规整,共14行,满行6字,全文约87字,文字多有残损,但大意明确:
“大魏神龟口口(年),太原中都孙口六世孙孙方兴。父龙,太和之中口(颍)川太守,熙平之口(中)为绥远将(军)、口郡太守年六十。在口口官,即造石椁口(一)区、漆棺一口,葬在乡县岩梁。兴弟保兴少奉朝请,提(题)之椁首,以示后世,记之云尔”。
神龟,魏孝明帝元诩的第二个年号,518—520年。太和,孝文帝拓跋宏的年号,477-499年。熙平,魏孝明帝元诩的第一个年号,516—518年。
中都,春秋时晋国中都邑,汉置中都县。北魏太平真君九(448)年迁榆次县。
乡县,武乡县,西晋置。北魏延和二(433)年改名乡县,包括榆社、左权及武乡县东部区域。
岩梁,现作岩良村,北邻河洼村,可见村名早至北魏,河洼村曾是岩良村的一部分。

下部称宴乐图,再现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亭阁中,一对夫妻头戴帻冠,身着宽袍大袖,盘腿于床榻之上,筒靴置于地面。右侧为孙方兴的父亲孙龙,上刻“父”字,向左侧的孙方兴的母亲递杯子,上刻“母段(?)”两字。母亲为段氏?两人之间有一酒壶和一菜盘。夫妇身后各有一名侍童侍女,分别手执蒲扇团扇伺候。

下部称宴乐图,再现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亭阁中,一对夫妻头戴帻冠,身着宽袍大袖,盘腿于床榻之上,筒靴置于地面。右侧为孙方兴的父亲孙龙,上刻“父”字,向左侧的孙方兴的母亲递杯子,上刻“母段(?)”两字。母亲为段氏?两人之间有一酒壶和一菜盘。夫妇身后各有一名侍童侍女,分别手执蒲扇团扇伺候。
司马金龙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为砖砌多室墓,是北魏贵族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1965年发掘,出土有墓志、石雕帐座、贴金木兽头、陶俑、漆画屏风板、石棺床等各类珍贵文物450余件。其中既有充满游牧风情的器物,也有充满江南意趣的器物,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司马金龙墓表、墓志,是出土的魏宗室王公志石中年代最早的一种,书刻俱精,体势刚健,反映了北魏早期书法所具有的楷隶风貌,是北魏早期书法的代表,在书法史上占重要地位,与觉山寺存《皇帝南巡之颂》并称“双璧”。
司马金龙墓表,篆书碑额“司空琅琊康王墓表”,碑文:
“维大代(魏)太和八(484)年岁在甲子,十一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代(魏)故河内郡温县(焦作)肥乡孝敬里、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鲜卑语音译,皇帝侍从近臣)、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司马金龙之铭”。


精美的石雕帐座。
底座侧面浅浮雕连续缠枝莲,其间为伎乐人物,形态饱满。装饰内容吸收了佛教、西域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因素,雕工精美,玲珑脱俗,是北魏雕刻艺术品中的精品。
司马金龙漆画屏风板。
与石床榻一起组合使用的围屏构件,为木胎漆绘。木胎外以麻布为底,再以漆填平。屏风板正背两面均绘漆画,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四层,表现列女古贤人物故事,人物旁多有榜题和题记,故事和文字内容取材于《列女传》、《孝子经》,《汉书·外戚传》等史稿文献。
画面以朱漆为地,以黑漆勾线,采用渲染和铁线勾描的手法,色彩非常浓艳。在艺术风格上与传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较为接近,呈现出鲜明的东晋、南朝文化特征,反映出当时南方绘画对平城的影响,对于探讨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交融具有重要价值。


现存5幅较为完整,两面均有漆画,存于大同博物馆。展出一幅复制品。
一层为帝舜恪守孝道的故事:舜以孝闻名,尧帝将两女嫁之并赏赐。家人眼热,先是后母烧廪,后是父弟填井,舜都躲过,孝友依旧。
二层周室三母:周文王祖母周太姜、母亲周太任、妻子周太姒,是母仪天下的典范。左侧背影当时周文王。
三层为鲁师春姜嫁女的故事:女儿因轻侮婆家人,三次被赶回娘家。春姜责罚教育,逼其改正。
石雕人物动物砚,北魏,1970年大同南郊出土。
大同智家堡北魏石椁墓发现于1997年,石椁为抬梁式承重墙结构,单檐人字坡悬山式顶。整个椁室由数十块不同形状的砂岩料石拼合而成。
石椁内壁、顶部、三角形梁和脊榑绘有彩色壁画,画面饱满紧凑,描绘车马出行、狩猎宴饮等内容。是继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后,又一北魏平城杰出的绘画,但其题材和技法完全不同,表现不是汉装忠节孝子和圣贤列女,而是鲜卑民族世俗生活,为研究北魏社会增加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娄睿,鲜卑人,是北齐世祖高欢妻娄太后的侄儿,自高欢“信都起义”时即为高氏效力,是东魏、北齐之世一代权臣,卒于武平元(570)年二月五日。
娄睿墓,位于太原市王郭村,1979年发掘。该墓为甲字形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甬道、天井和墓室五部分组成。墓内出土大量瓷器、陶器、石刻等随葬品,经整理、修复,尚存有848件(组)。
墓道和墓室布满壁画,现存200余平方米。壁画以绚丽多彩的大型画卷形式,描绘了墓主生前出行、回归、宴饮等生活场面,并通过祥瑞和天象图景,想象墓主死后升天的空幻境界。壁画场面恢宏,技法高妙,代表了北朝绘画的最高水平,是填补中国美术史空白的杰作。


墓志铭:
“:
娄睿墓、徐显秀墓等北齐高级贵族墓葬中都随葬有瓷灯。瓷灯通体饰黄绿釉,分座、柄、盏三部分,造型端庄大方。灯座普遍装饰覆莲图案,灯柄、灯盏则装饰联珠纹或莲瓣、忍冬等纹饰。尤其是娄睿墓中的瓷灯,花纹细腻绚丽,纹饰图案常见于伊朗、阿富汗等地器物上,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真实写照。

黄绿釉瓷碗,黄绿釉瓷盘,娄睿墓出土。
西晋时的鸡首壶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隋代鸡首壶趋于写实,鸡首呈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

鞍马导引图(前):画面中有导骑二人,前面一人骑枣红色鞍马,安详凝视,纵辔缓行。后面一人勒马回首,马头高昂,前腿却步,尾巴昂扬,因受惊竟拉出了长串粪便。画面反映出画师非常熟悉马的习性,也增加了壁画的情趣。
鞍马游骑图(中):画面中共有八人三马,马均体态丰满,络头齐全,鞍鞯俱备,马鞍下面铺有障泥,佩带马镫。画家通过单层墨线勾画、平涂浓淡色彩和运用明暗映衬手法,表现出马匹的健壮体型,颇有立体感,特别是马的眼神,处理得恰到好处。
鞍马导引图(后):图中有导骑二人,前者策马扬鞭,全神注意前方。后者的坐骑枣红马似乎猛然受惊而后缩,马头高扬,前蹄飞跃,后腿下蹲,骑者躬身俯伏在马背,双手紧勒缰绳,脚踩马镫。画家对人物、马匹的动态把握得十分精准。


甬道西侧的班剑仪卫和门吏图。
门楣横向雕绘五朵莲花,衬以六出绿叶。门额中雕兽首(有称龙首、辟邪,类似现五台山外围寺庙柱头的吞口),血盆大口,齿牙犀利,方眼墨睛,赤耳硕鼻,额前双角隆起,角抱莲座摩尼宝珠。兽首两侧对称绘曲颈振翅的绛金色金翅鸟,喙衔莲枝。


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局部)。当为墓道两侧。
彩绘石雕墓门,北齐武平二(571)年,太原王家峰村徐显秀墓出土。
北朝礼佛铜器,与前代相比,南北朝时期青铜容器的种类和数量都不甚丰富。根据文献记载,铜器在北朝时颇受士人珍视。
厍(shè)狄迴洛墓等北朝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铜容器,主要包括长颈瓶、敞口盆、手炉、香宝子、多足盘、灯、圆盒等前代未见的新器形。研究表明,这些器物为礼佛组合用具,不仅为僧侣所用,在信徒的日常信仰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时的崇佛人士认为佛教能够庇佑亡者,以铜礼佛用具随葬,不仅是墓主人生前信仰、经历的反映,同时也是佛教影响丧葬的一个例证。


辫发骑俑,徐显秀墓出土。
鲜卑人有辫发的习俗,南朝人常蔑称其为“索头虏”和“索虏”。此俗孝文帝改制时已被基本革除。北朝后期“胡化”回潮,辫发在部分人中再度流行。目前还无法确认辫发俑的民族归属,有学者认为是突厥人。下文虞弘墓石椁壁画可参考。


1骑马俑,徐显秀墓出土。2右手扛旗羽葆俑,娄睿墓出土。3骑马俑,娄睿墓出土。
胡服俑。北朝时,胡服俑的大量出现,与当时的北方民族密切相关,是汉族和其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交流与融合的反映。公元524年“六镇起义”后,以高欢为首的怀朔集团控制东魏,以宇文泰为首的武川集团控制西魏。当时统治者均为鲜卑族或鲜卑化的武将,从而引起胡风回潮,胡服流行,加上征战中胡服的实用性明显优于汉服,于是上层官吏也着胡服。此后的北齐、北周在服装上则胡汉之风交织。
左5件,韩裔墓出土的仪仗俑、武士俑、女侍俑。
金银器。
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北魏统一河西地区,疏道丝绸之路,并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北魏多次遣使赴西域,西域诸国也“遣使来献”,萨珊波斯的使者曾五次造访平城。在这种形势下,中亚、西亚的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开展贸易,也西方的珍稀物品源源不断地带往平城,其中包括大量的金银器。考古发现的有童子葡萄纹鎏金银高足杯、银八曲长杯、刻花灌金银碗、错宝石鎏金高足杯等,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珍贵的奢侈品。


胡人俑,北魏太和元(477)年,大同曹夫楼村宋绍祖墓出土。
晋阳胡。
虞弘墓,1999年发现于太原市王郭村,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虞弘(533—592),鱼国尉纥麟城人,自茹茹国(柔然),经北齐、北周、隋三代,历任显职,身份特殊。但是,虞(鱼)非昭武九姓,鱼国未见于史籍记载,地处哪里?与粟特人有无关系?尚不了解。所以至今还不能确定虞弘是是什么族人。
墓志铭:
“公讳弘,字莫潘,鱼(明显重刻)国(?)尉纥麟城人也。高阳驭运,迁陆海口口口口口膺录,徙赤县(华夏)于蒲坂(永济)。奕叶繁昌,派枝西域。倜傥人物,标注口口口口奴栖,鱼(明显重刻)国领民酋长。父君陀,茹茹国(柔然)莫贺,去汾达官(?),使魏口口口口朔州刺史。公承斯庆裔,幼怀劲质。紫唇燕颌,白耳龟行。凤子口口口之文,洞闲时务;龙儿带烟霞之气,迥拔枢机。扬乌荷戟之龄,口口口月之岁,以公校德,彼有惭焉。茹茹国王邻情未协,志崇通药,口口口芥。年十三,任莫贺弗,衔命波斯、吐谷浑。转莫缘,仍使齐国。文宣(高洋)口口,焕烂披云,拘絷内参,弗令返国。太上(高湛)控缆,砂碛烟尘,授直突都督。口使折旋,歙谐边款,加轻车将军、直斋直荡都督,寻迁使持节、都督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射声校尉。贾逵(三国)专持严毅,未足称优;郭伋(东汉)垂信童儿,讵应拟媲。简陪闾阖,奋叱惊遒,功振卷舒,理署僚府,除假仪同三司、游击将军。貂珰容良之形,佩山玄玉之势,郑袤加赏五十万余。张华腹心,同途异世。百员亲信,无所愧也。武平(北齐末)既,鹿丧纲颓。建德(北周)遂蚕食关左,收珠弃蚌,更悛琴瑟。乃授使持节、仪同大将军、广兴县(隆化)开国伯,邑六百户。体饰金章,衔辔簪笏,诏充可比大使,兼领乡团。大象(宇文阐)末,左丞相府,迁领并代介三州乡团、检校萨保府。开皇(隋)中,转仪同三司、敕领左帐内镇押并部。天道茫昧,灾青斜流,九转未成,刈兰溘尽,春秋五十有九,薨于并第。以开皇十二(592)年十一月十八日葬于唐叔虞(西周)坟东三里。月皎皎于隧前,风肃肃于松里,镌盛德于长夜,播徽猷于万祀。乃为铭曰:
(颛项)水行驭历,(虞舜)重瞳号奇。隆基布政,派胤云驰。润光安息,辉临月支。簪缨组绶,冠盖羽仪。桂辛非地,兰馨异土。翱翔数国,勤诚十主。扣响成钟,应声如鼓。蕴怀仁智,篡斯文武。缓步丹墀,陪游紫阁。志闲规矩,心无口口。秋夜挥弦,春朝命酌。彩威鳞凤,寿非龟鹤。前鸣笳吹,后引旗旌……”。


虞弘墓出土最重要的是一座仿木构汉白玉石椁(堂),三开间歇山顶殿堂,由椁顶、椁身、底座三部分数十块构件组成,其上浮雕彩绘,并局部描金。内容有宴饮、乐舞、射猎、家居和行旅等,具有浓郁的中亚和波斯风格以及鲜明的袄教性质,展现了墓主人不同寻常的外来文化背景,是北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历史见证。
“裙座”两层图案。上层以柱为框,框内再刻绘花柱拱门,门内两人演奏西域乐器,应为乐伎。与常见不同的是,乐伎均为“大鼻子”,有头光,肩挂厚重的飘带(长围巾)。
由于浅浮雕,且受柱子阴影影响,用网上图片。
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等地的宗教,北魏时传入中国,称祆教、火祆教、拜火教,尊崇火为纯净和崇高的象征。不建神庙,不造神像,但设设圣火坛,有专职祭司管理。两位祭司为半人半鹰形象,凝视火焰。与《西安博物院》的史君墓石椁略有不同,祭司没有双翼、火棍,而是肩挂飘带,整体形象更像大公鸡。


“墙板”两幅。上部有称“出行图”:一人骑在马上,后跟侍者高举华伞。周围树鸟人物衬托,构图饱满。
东间,墙板,上也为准备出行图,一人牵马,三人侧侯,主人未到;周围树木葡萄、鸟犬相衬。下辅一匹白马,肩部生翼,后半身变异为卷绕云花状。
南墙板,上层骑驼狩猎图,骑士弯弓射向扑来的雄师,骆驼张口撕咬另一雄师臀部,猎狗助战。
北墙板,上为酿酒图,上部刻画葡萄枝蔓,中为六角台栏,上有三人赤脚舞蹈(踩葡萄),侧有两人抱罐准备接酒。
东墙板,上为骑象狩猎图,骑士挥剑转身劈向后方扑来的雄师,象鼻前方有一狮,前腿下方也有一狮,猎犬追逐。
光线不好,借网上照片。
全图分为三层:上层一对夫妇头戴王冠,坐在帷幔亭阁下的胡床上举杯宴饮,床边各有两个头光仆人侍候。
中层两侧各有三人演奏乐器,中间一人表演胡旋舞。
西墙板,上为骑驼狩猎图,骑士为一突厥人,回首拉弓,射向扑上来的狮子;前面一头狮子正撕咬骆驼的脖子。
西侧,北墙板为出行休息图。主人手持敞口高足杯,翘腿坐在束腰凳上,前方一仆人单脚跪、手端果盘伺候,侧面一乐人怀抱琵琶演奏。
南墙板为旅行餐饮图。主人骑一高头大马,做举杯状,两个仆人持物前后伺候。下有猎狗追随。
想起之前在陕西所见大唐文物,从器物、壁画、镇墓兽、到唐三彩、……无不在北朝墓葬中找到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