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133穿越小猫耳山

标签:
大小猫耳山木岩寺与贾岛峪金山寺与杨溪龙宝峪与全真教长流水与长沟峪 |
分类: 房山篇 |

自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侧,至永寿禅寺,爬小猫耳山。
不过5分钟,便到山脊,回望。
右侧,东北方向,圆形的巨大凹地,大部为燕山石化,西南为长沟峪煤矿和周口店几个村庄。
已处永寿禅寺背侧,远为北京猿人遗址——龙骨山新建的大棚,像只穿山甲。
登上尖峰,山脊西延,起伏不大。这一带山脊称金山,直对大猫耳山主脉,侧连小猫耳山主峰。
东南回望,永寿禅寺已遮挡,仍见龙骨山。
木岩山自左伸出,西为第二沟木岩沟。沟端曾有木岩寺,因采煤,毁于清代。现地图标注穆岩寺。远处楼房,黄院搬迁新村。
木岩沟还是巨大的采石场,现已停采,留下壮观空地。沟中直沟,是京原铁路,也不怕把隧道挖塌了。
西行,山顶平坦,视野开阔。
《房山县志》描述小猫耳山:“火焰山,”。二支是黄山、金山。
这里是金山:“金山,火焰山东南行之北支也。城西二十里。山北为贾岛峪,山南有金山院。旧为寺,有池四时不竭,号曰金山香水,八景中之一也”。
金山山脊,正对大房山的正脊大猫耳山。由于角度关系,茶楼顶看似高于上寺岭。正脊中坡,突出鼓包,其上平凹处就是上文的灵峰寺。
山脊左下,再上小猫耳山(火焰山)。凹陷鞍口,连通山脊两侧的贾岛峪和金山寺。
南侧是木岩沟的端部,水泥路自永寿寺绕过来。
木岩寺具体在哪位置?
除贾岛诗外,《房山县志》收录有明代涿州人郝勋撰写的《重修木岩寺碑》记载:木岩寺“取煤于穴,汲水于泉,为僧之供给”;“法”;重修“起于正德十五(1520)年,落成于嘉靖十(1531)年八月”。
开始下行。小猫耳在左,道路却随山脊先向右上。
左为山南第三沟,黄院北沟,也应称金山寺沟。金山寺位于阳坡,这里看不见。现在地图标注大金喜寺。金山得名,应于此寺。翻左侧山梁到木岩寺。
全景。当年贾岛为什么不去金山寺,而翻山去木岩寺呢?可能:
1、金山寺可能唐代还没有,或只是小寺、影响不大。《金山寺碑》有:“向有招提……以古之郡老之所建也。……于金皇统初(1141),……一概并施与上人,永为道院”。
山脊松树悠然。想起贾岛诗句:“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日出僧未起,寒暑不知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距金山寺近了,距木岩寺山梁远了。
右侧,贾岛峪大南沟上来的鞍口。沟中那块出土佛像还在吗?
明白了为什么称火焰山:山脊是一律自北向南翘起的片岩,如同簇簇燃烧的火焰。
南侧进入黄院西北沟,山南第四沟,称杨溪,现在地图标注碾窑儿。
脚下黄院西沟与龙宝峪的分界山梁。龙宝峪算山南第五沟,实际是黄院沟的西端。右侧山体称黄山。
小猫耳山北侧为,南侧以黄山分为黄院、黄山店两大沟。《县志》:“黄院沟,城西二十里,上自龙宝峪,下至楼(娄)子水,长十余里”;“黄山店沟,城西三十里,上自蔡树鞍,下至楼(娄)子水,长二十余里”。
驼运山路对两沟的描述:“黄山店沟,由楼子水、黄山店(十五里)、下寺(五里),西北过蔡树庵,通南窖沟”。而另条“由楼子水北,入黄院沟,过龙宝峪、长流水,与黄山沟合,半由山腰行”。两条山路都由娄子水出发,汇于葫芦棚、蔡树鞍(现驴友称火石咀)。


西侧的龙宝峪,与黄山店隔着厚实的黄山。
一直认为,龙宝峪就是古时的龙含峪,元代全真教清和宫所在地。《房山县志》:“,见旧志”。《人物篇》有“尹志平,……”。
快到高处,西侧再现小猫耳双峰。
粗砾岩。这里曾是河口?
接着下行。小猫耳山的东峰,犹如一座金字塔,完全呈现在眼前。北坡尤其险峻,4、50度仰角的岩层从长沟峪一斜到顶。
脚下还是龙宝峪,水泥路距顶不远了。
右侧黄山,东南延至娄子水。作为火焰山另一支脉,《房山县志》:“黄山,”。烽火台是否还在?
“仙台山,,为一山之胜”。见《房山70 再访庄公院 》。
路不上峰顶,自东南侧斜切过去。
一块水泥测量标识,手机测海拔720多米。
自北顺时针一圈。
黄山近脊,采石开出一处大空场。
过黄山,已是南偏西方向,为黄山店北沟,山南第六沟,可能是县志里的大圈,曾进去转转,没有什么发现。
黄山店对面,可见乱石山。沿坡南上,可至上方山。见《房山76》。
拉近对子鞍、五指峰、华木伦、包子峰、五岭鞍一线,统称幽岚山。
《房山县志》:“幽岚山,,无著名者”。
作为大房山分水岭,幽岚山涵盖范围不大,景色壮观幽美。东南自冰湖沟至戒毒所路口,再由四马沟至平塔窑、至蔡树庵(火石咀);西北自燕水至大草岭、水峪、南窖。见《房山72、73、74》山脊,《房山78、79、80、84》红螺三险等。

与长流水中隔的无名山。
脚下半山腰是长流水村。长流水至少早至金代,上文《房山灵峰寺记》有“长沟峪右与禅庵水邻”。
《房山县志》“也”。后半句不对,将长流水与葫芦棚搞混了。见《房山75 寻找狮子崖 》。

终于看到了那座普济观山门。《房山县志》没有普济观的记载,现存山门可能清代。
问题是,如此高远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座道观?究其原因,应该是地处黄院、龙宝峪过来、“半由山腰行”的驼运古道。
道路直通西采石场顶部,右坡就是上文看见的如镜岩面。
西采石场比东侧规模大,脚下堆满渣石,盘山道东拉西扯。
快到平台,有路直通西侧鞍口。这是长沟峪西去古道,翻山后并入长流水、葫芦棚山腰古道。
路走东坡,北侧是大猫耳山正脊之阳的双涧。
前一篇:房山132长沟峪与灵峰寺
后一篇:房山134游走周口店三寺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