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棚通平塔窑的山口看包子峰、五岭鞍。黄三角为上文看五岭鞍位置。

大草岭看五岭鞍后,打算从四马沟方向一探。不想四马沟冬季防火封山,禁止外人进入。只得从葫芦棚绕行平塔窑。平塔窑尚未到过,也不枉一走。
红线是本次行程,黄线是成熟山道。

快到葫芦棚,看见几十人的庞大队伍,要登中脊、穿越猫耳山。
西望,可见包子峰。
山尖处不知何物,反射着很亮的阳光。
葫芦棚村委会前,西望平塔窑山口。
从葫芦棚村委会,向西,走土道,去平塔窑。

北侧山谷,可见猫耳山西峰。
《房山县志》提到:“狮子崖”是“韩村河”的一个源头。从地形看,狮子崖应在这个山谷的上部。

抄近路,上到去平塔窑的主路。灰土惊人。

小心地走车辙,土能浅点。

葫芦棚通平塔窑的山口。

回望葫芦棚。

那队人马快到主山脊,够快的。

山口正对分水岭的大歪尖。

看见五岭鞍。黄三角是上文看五岭鞍位置。

平塔窑位于四马沟东沟端部,大歪尖、火石咀之间的东坡上,却是葫芦棚的一个自然村,已经废弃。

灰土路一段北延至一处煤窑,一段通山下。

岔口处,望西南侧的分水岭。

五岭鞍。

平塔窑南侧半山有2个山洞。

废弃的平塔窑自然村,不过7、8户人家。

去五岭鞍要下谷、绕行。

下行一层,北转,有一煤窑。
在这里证实:“狮子崖”当地称“狮子怀”,在走过的山口东侧上方。

下望山谷。

先去平塔窑废村。

传说,这里曾有废塔。没有发现痕迹。

只有几间废屋。

原路方向下沟,容易些。

以后知道,要下到远处小山位置。
回望沟北端。

平塔窑南侧西沟。2洞应从左侧山上,已看不见位置。
路有断坑和挡墙,估计这是四马沟与葫芦棚的村界。

挡墙南侧。

不久,西侧出现采石陡崖。
前面的三角小山是西(右)侧是去五岭鞍的山谷。

调整方向的地图。

三角山前已铺砼路面,直通四马沟。

三角山东侧。通五岭鞍的山谷在山后。

进沟从小山北(左)侧绕进。

小山像一道屏风,遮掩着西侧狭窄的谷口。

转过小山,开阔起来,前面2座三角山峰。

Google显示右通大歪尖方向。走左沟。

看似无路,左转。

是节终年难见阳光的沟段。

有废址。

这个谷沟有多处左右咬合的三角山脚。

开采形成巨大石柱。

其背侧。

左(南)侧有人工新修的石阶。

下望来路。
远山是猫耳山西峰,可见葫芦棚通平塔窑的山口。

拉近。

前路,少人行走。
沿谷乱石堆砌,可能是像“7.21”般大雨冲击而成。

原来的采石余渣,在大水冲击下,形成松散难行的沟壑。
远处的尖山,是上文观察五岭鞍位置的东侧山脚。

大面积的岩层斜面。

这里堆积的石块松散易动。

前行,是处三岔口。
走右(北)侧。

人工采石没了。

进入浓密的灌木丛。

沿沟多有小块梯田垒石,但少有人走。
树左有穿行断枝的痕迹,可见从这里穿越的人不多。

这处坝石上,要爬行钻过坚韧的藤枝。

从地形判断,正中不远应是五岭鞍。
上到前方岩下,枝条更密。从三岔位置到此约1公里,竟然摸索了1个小时。
眼见14:00,下撤。

沿新修的石阶,到南侧山梁一探。

平缓处没有护栏、铺石。

北望,葫芦棚过来的路。
高处可辨火石咀到葫芦棚的古道。

前面转过山阳。

山阳的路宽整许多。

路边有许多马兜铃果实。

路下有废弃房屋。

遗弃的磨盘。

路西绕对面山脊后,通上文的小山口,可下大草岭、水峪。

原路下山,去四马沟。三角是上图到的位置。

过山门,离村子不远了。

离开四马沟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