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巨力训练法The Juggernaut Method

标签:
thejuggernautmethodchadwesleysmith力量训练力量举计划 |
分类: PTW:训练计划评析 |
原文作者: Izzy (@PowerliftingToWin)
原文地址: http://www.powerliftingtowin.com/the-juggernaut-method/
译者:滕达 (@力量营)
翻译已经原作者许可,版权属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需经本站及作者许可。
大力出奇迹?巨力训练法评析
我很高兴大家极力推荐我评析Chad Wesley Smith的The Juggernaut Method(巨力训练法)。老实说,通常情况下网红计划基本都是垃圾。为何?因为网红必是通俗的,它需要想尽办法一概而论以普及大众。这种计划的效果就是对大多数人“还挺管用”,但具体落实到个体则不然。
不过巨力训练法的总体质量着实让我大吃一惊。Chad Wesley Smith是个聪明而有学识的家伙。从该书的开篇你就能看出来,他花了一番功夫。
不过我得说明,严格意义上巨力训练法并不是个力量举计划。如果你是力量举选手,除非你很好学,否则我并不推荐购买他的书籍。该书非常针对且适合团队及其它竞技体育的训练,如果你想综合提升体能、速度、弹跳力及投掷力,它是不二之选。
虽然我觉得此计划的设计既精妙又高效,但我并不推荐将它用于力量举训练。让咱来说道说道为啥。
巨力训练法:背景及历史
说到此训练法的由来,我们不得不提及他的创作者:Chad Wesley Smith。长话短说,Smith是一个前美国力量举纪录保持者。他运动员背景的根源是投掷——而并非力量举。你们肯定也知道,投掷从本质上来讲是个力量型运动;它必须有巨大的力量基础。Smith在2011年用905磅(410.5kg)的深蹲打破了当时美国的纪录,这说明了一切。
因此,Smith在力量举和力量界都有绝对的资历。只不过他更喜欢和力量举以外的运动员打交道,主要执教团队运动的训练,而他自身现在成为了一名大力士运动员。
你要记住,尽管他为不同人群制定了不同的计划变型,但核心方法还是以体育运动为出发点的。正由于这点,计划中的举重训练必须做出牺牲。也就是说,此计划不可最大化地进行重量训练,它必须防止神经系统在举重中使用过度,以保证比赛训练的质量。
这很容易理解。对于团体运动而言,比赛和实战练习是首要的,但对力量举选手则不是如此。我们并不需要高强度的跑、跳及投掷训练,也不需要为了比赛或练习而做出保留。这两者有着显著的区别。
所以关键要点在于,巨力训练法的“基础计划”是为各类运动员而制定的,并非针对力量举。
巨力训练法:计划内容
让我们看看巨力训练法的具体内容。
你可以看到,它每周的模板并不像StrongLifts 5x5或Starting Strength那样简单。
首先,此计划每周共有4次训练安排(图中未显示),每个日程会专门训练某个单项。比如,你可能会在周一深蹲,周三卧推,周五硬拉,然后在周六实力举。你可以自行微调项目顺序,但这4大项是定死的。
巨力训练法以16周为一轮,每轮分成四个阶段:“10次阶段”、 “8次阶段”、“5次阶段”、“3次阶段”——分别以每组10+、8+、5+、3+的次数区间训练。
每个阶段持续4周,由以下几个中周期组成:“积累”——高量,“强化”——低量高强度,以及“减载”——恢复。整体理念是在头一周大幅累积训练量(受压),第二周轻微减量以求恢复同时增加强度,使身心准备充分,好在“领会”周打破纪录。所以你将通过前两周达到峰值水平,然后在第三周挑战更重的重量。在第四周时,为了确保在进入下一个累积期前完全恢复,你需要用这一整周来减载以消解疲劳。
各阶段和各周的进展模式是一样的,从高训练量低强度过渡至低训练量高强度。在整个16周的一轮内,你将持续进步并在最后一周达到峰值水平。
和5/3/1计划一样,此计划也是基于百分法并通过“训练极限”计算的。通过极限计算器,你将预估出你的单次极限重量,然后乘以90%即是你的训练极限。
进展模式
巨力训练法最独到而有趣的一点就是其进展模式。具体幅度是根据领会周的“+号组”决定的。
如果最低要求10次,你完成了14次,那么取两者差值乘以标准增幅即可。对大多数训练者,标准增幅是上肢项2.5磅,下肢项5磅。所以以深蹲为例,14-10=4,4x5磅=20磅,下一个“阶段”的训练极限重量就增加20磅。因此,你会在每个月底自我调节训练极限。
参赛规划
原版巨力训练法并没有测试1RM的安排,因为它不是为力量举而设计。但是Chad Wesley Smith在书中给出了一个峰值水平规划。
如下:
如图所示,针对性直线飙升。你将用整整三周来爬升至大重量。第四周较为轻松,以保证在参赛前完全恢复。比赛当周完全减载,Smith建议在周一做一次极轻的训练,然后休息至参赛。
尽管此计划并不是专为以峰值水平参赛的力量举而定的,但是它仍然简单而高效。这种峰值规划可以在巨力训练法的任意阶段后进行并参赛。
周期性
巨力训练法采用了我们未曾触及的高级周期性理念。它利用了传统的西部周期训练法,在不同阶段由高次数练至低次数。
这种模式实质上很像一个“钟摆”。在10次阶段,你的训练方向极为倾向增肌。8次阶段则慢慢开始摆向力量。5次阶段就几乎处于增肌和力量的当中。然后最终到了3次阶段,钟摆完全摆至了针对力量的强度图谱。
在我看来,这是后期中阶和早期高阶训练者最高效的周期法。因为这两种人群还不需连续几周都100%偏向某一特定素质。巨力训练法恰到好处,通过每个阶段不同训练重点的转换,其实你仍在同时提升各项素质——只不过各阶段偏向不同。比如,在10次和8次周主要是增肌,但力量也会一定程度的上升。同样地,3次周主练力量,但多少也会增肌。
不过,该计划具体强度区间的选择还是缺乏力量举针对性,我们之后会阐述。
安排
此计划是仿照“区块周期”而安排的。这里你可能有些疑惑,因为我所定义的周期性是指在不同训练阶段有不同的首要目标,比如速度、力量、增肌或其它素质。
但大多数人所说的“区块周期”,只是强度和训练量的调节。传统说法就是在一个区块内,你将经历高量低强度阶段(积累),然后中量中强度阶段(强化),最后低量高强度来挑战极限(领会)。
简而言之,此计划以月为中周期单位,内含四个不同的微周期:
第一周:高训练量,中低强度(积累)
第二周:中训练量,中强度(强化)
第三周:低训练量,高强度(领会)
第四周:低训练量,低强度(减载)
每四周的中周期代表着一个“微型”区块。“区块”安排法通常将这些中周期设为几周之久,所以此计划不是传统的途径。但不管怎样,这确实是个高效的管理法。
对于高级中阶训练者,他们无需每个训练日都有量和强度的变化,只需每周调节即可。所以此计划的安排极其恰当而必要,它甚至对多数高阶训练者都很管用。高阶训练者需要比周稍长一点的中周期,不过真正的高阶训练者也不会去做像巨力训练法这样一刀切的计划。
针对性
从多种层面来看,巨力训练法更像是5/3/1的一个科学升级版。不过它还是缺乏了针对性,这倒不是洞见不足,而是它本是为运动员而设计的。比如你若细看计划,会发现16周中有整整12周的训练量度都在80%以下。如果算上训练极限是真实极限90%这点,那么你的强度只有在第15周时才会超过80%。
听着,这对力量举选手不会有质的飞跃。像这样欠佳的训练就不能让你变强吗?那倒不是,它还是很管用的!但是仍然可以更好。如果你想最大化地提升自己的力量,那就必须用更重的重量训练。力量举选手的大多数时间应花在80-90%的强度区间,在巨力训练法中,你仅有四分之一的如此,这完全是不够的。
超负荷
巨力训练法采用了传统的渐增超负荷。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强度都在不断上升。随着训练极限的提升,训练越来越重。
不过,此计划还运用了次数极限,它给你提供了一个“双重”进度的空间。你不仅可以增加重量,还可以用相同重量打下新的次数纪录,这也是一种给身体增压的方式。是训练进展更多元化。
不仅如此,你多少还能自我调节训练极限的重量,按照自己的步调进展。各阶段末“领会”周的表现就是这种调节的依据。
疲劳管理
此计划的疲劳管理是大师级的。因为老实说,它必须做到。它所针对的跑、跳、投掷运动员需要高质量的恢复。因此计划中每周、每阶段训练量和强度的调节也是必然的。“微型”区块是它规划结构中的点睛之笔。
这种每周三大项各一次,每四周一减载的计划,很少有人能搞砸恢复这点。
然而正如我在立方训练法评析中所提到的那样,这种典型美式训练频率是欠佳的。不过Chad Wesley Smith确实在书中提供了一个每周6次的高频计划变型。该计划中,每周上肢练三次,深蹲两次,硬拉一次。如果你要练得是这个版本,那我的批判就是不成立的。
但若你做的是基本的原版计划,那么如此低的频率是没有必要而欠佳的。听着,作为一个力量举选手,三大项需要我们反复地练习,就和其他任何运动一样。如果你想成为统治级的篮球运动员,每周仅练一次运球、一次投篮、一次传球真的够吗?虽然类比可能不当,但意思到了。我认为,每周一次的频率完全不足以提升力量举技术水平。
不过此计划的整体训练量还是要好过立方或原版5/3/1训练法的。与其做单个最重组或2-3组训练组,此计划累积周的训练都不低于五组。这样的量还是足以带来进展的。我所质疑的,只是将这些训练量更均匀地分布在一周内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
个体差异
至于个体差异性问题,巨力训练法有长有短。
首先,此计划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自我调控方式,来决定最后一组该完成的次数,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听从自己的身体,而是详细定出了每周应保留的次数。提醒你一下,累积期留2-3次的力气,加强期1-2次,领会期0次。它的本质其实是主观用力评分法。
另外,进展频率也有第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你不必每日或每周地调整,但至少每月的进展是根据领会周的表现决定的。你不会受制于5磅或10磅的标准,你可以“争取”更大的增幅。
现在我们看看短板。其一就是基本没有训练量的自我调节。虽然+组还是有一些,但它占整体训练的比例很小。我觉得它带来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在巨力训练法中,所有人的训练量都是近似的。这是不当之举。较年长的训练者需要较低的训练量;生病的训练者需要较低的训练量;节食的训练者也需要较低的训练量。当然了,也有训练者需要加量的情况。总之板上钉钉的设定是不好的。
其二,训练日程间也没有负荷的调整,这是为了顺应计划中的+组。与其更针对力量举的增重,该计划只让你增次。由于此点,未来的训练效果是不确定的。很多人在10次周能做到15-16次,所以原本制定的5x10@60%实际更像是5x10@50%。换言之,你对强度区间的掌控度很少;这会导致实际效果和预期的偏差。
总的来说,Smith还是想了一些办法解决个体差异性问题。咱不能说他完全忽视了此点,但能做的还有不少。
结语
兄弟们,就像我之前说的,我很高兴你们要求评析这个计划!它超乎我的想象,十分精妙而有趣。对于那些非力量举运动员,我呕心推荐巨力训练法。
至于力量举选手,虽然此计划亮点多多,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强度区间的选择。训练只有四分之一的强度在80%以上,真的是太扯了。如果你还不自我调节,那你根本无法达到高强度训练,只能做极高的次数。重申,这样不会给力量举带来质的飞跃。想要举得重必须练得重。
总的说来,巨力训练法是个非常靠谱的计划。我觉得它必定能给你带来效果。尽管如此,我相信还是有其它更好的选项。
继续前进
下一个计划我们将把目光放在Westside(西部训练法)上。就Westside训练理念的科学有效性我有很多话想说,我将毫无保留。如果你是无装备力量举爱好者,并对Westside很感兴趣,我真心建议你好好看看我们下次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