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关键训练变量

(2016-08-28 13:12:57)
标签:

力量举

力量训练

计划

强度

训练量

分类: PTW:训练计划评析

2.关键训练变量

原文作者: Izzy (@PowerliftingToWin)

原文地址: http://www.powerliftingtowin.com/powerlifting-training-variables/

译者:滕达 (@力量营)

翻译已经原作者许可,版权属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需经本站及作者许可。

 

训练不足vs.训练过度:强度,量及频率

 

在训练计划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构建正确力量举计划的科学准则,它们是:

                        1.针对性——你需要做大重量的深蹲,卧推,硬拉

                        2.超负荷——你现在做的必须比过去的多才能取得进展

                        3.疲劳管理——你必须找准训练及恢复周期的时间点

                        4个体差异——你的训练需要个体化

 

理论上任何不满足以上准则的力量举训练都是欠佳的。如果你想对此进行更深的学习,那么我强烈推荐Practical Programming for Strength Training一书,它可谓是市面上最佳计划制定书籍。

 

力量举训练变量

 

此篇文章,我将论述通过哪些变量的调节才能满足以上准则——我们需要恰当的训练量、强度及频率。

 

强度

 

我认为对力量举计划而言,强度是最首要的考虑因素。普及一下,强度不是指你心理上的兴奋状态,也不是指你在健身房里的努力程度。当我们谈及计划制定时,强度通常指你使用了百分之多少的极限重量。比如你最多能举起100kg的重量,你想用80kg来做一组训练,那这组的相对强度就是80%

 

强度是决定训练效果的首要因素。

 

2.关键训练变量

 注意,该图表是连续渐变的;你仍然可以通过低次数增肌或高次数健力。但关键在于,不同的强度所偏向的训练效果是不一样的。

Photo: Practical Programming 3rd Edition, Mark Rippetoe, Aasgaard Co. 2014.

 

强度与针对性

 

使用90%的极限重量,通常能完成次数在1-3次左右,这样的训练会影响你的神经系统。高度的肌肉募集会提升发力神经的总体效率。此外,这种募集的协调运作能力也会提升你的成绩。

 

所以能否举起极限重量的首要因素是神经性的。为了使计划进入针对力量举的门槛,你需要较高频地在训练周期内合适的时间点,用90%以上的极限重量训练。

 

上面的次数图中,随着次数的增加,训练效果会渐渐由神经效率偏至肌肉肥大,并最终朝向肌肉耐力。这主要因为低次数受限于力输出;高次数则更多受代谢疲劳,如ATP损耗,乳酸衰竭等耐力成因影响,而这些并非和力量举有直接联系。

 

强度与肌肉肥大

 

虽然力量举选手也需要进行一些低强度训练;但是尽量不要低于75%。肌肉肥大对于长期力量举来说是必要成分。当你的技术和神经效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想有所提高,就必须建立更大的运动肌。一个好的力量举计划会让训练者用75-85%的强度做几组4-8次,以练出更壮硕的肌底。

 

这事儿千万别整错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的训练只包含5次的模式,那么你就会练出力量与肌肉的完美结合。然而,5次不能帮你追求力量或肌肉的极限。尽管这种次数区间益处多多,但只在此区间训练的计划并非针对力量举。伙计们,得举得重一点。

 

记住,强度决定了训练效果。对力量举而言,我们需要一个能帮助我们提升最大力输出的训练计划。这要求我们必须使用大重量。

 

 

借用Mike Tuchscherer的一句话:如果强度决定了训练效果,那么量决定了这个效果的大小。

 

比如将身体曝露于阳光下,你可能就会被晒黑(此乃“训练效果”)。若你只晒了一分钟,没有足够的“压力”,身体并不会有所改观。因为你没有超负荷地给其施压,它不会被迫做出妥协。但若你一晒就是两个小时,“压力”就足以使肌肤变黑。然而不要过度,否则你会被晒伤。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地管理疲劳了。

 

最重要的是,时长和被晒黑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可能空间。晒15分钟,是一个等级的黑;30分钟则是另一种。这就涉及到训练量的问题。日晒时长便是受压的“量”,而被晒黑的程度则是这个训练效果的“大小”。

 

在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定义量:整个训练的总举重次数或组数,或者我们可以计算一个“负荷”。负荷即是总次数乘以总组数乘以对应重量。比如,你深蹲了405x5x5,那么你的总负荷便是10125磅(405乘以5乘以5)。

 

一言概之:负荷量越大,训练对你的影响就越大。也就是说,积累的负荷越多,你需要休息的时间也就越长。和其他变量一样,这之中也有一个最优的剂量反应关系。

 

 2.关键训练变量

vs.恢复:使用剂量越大,效果越强,但是同样地恢复期也越长。没有任何选择是“正确”或“错误”的;只要能最大化地提升成绩,它便是最优的剂量反应关系。

X轴:时间。Y轴:运动表现。Baseline:基线。Light, Moderate, Intense分别为低、中、高强度的训练。译者注)

图片来源:Photo:maxpotentialsports.com

 

频率

 

训练的规划远不止于此文章,但是我若不谈及频率,那就太玩忽职守。频率即是你每周训练几次。一般来说,频率主要根据各训练项目来讨论。比如你每周深蹲三次,卧推四次,硬拉两次,那么各项目对应的每周训练次数即是你的训练频率。

 

我在上文已经隐约提及,频率,就疲劳管理而言,即是时间点的选择也是剂量反应关系的选择。如果你两个训练安排隔得太久,你的训练就会渐渐退化。同样地,如果你休息的时间不够,你就会训练过度。


2.关键训练变量
两个训练日隔得太久,训练就会退化(Detraining)。休息得不够长,则会有过度训练(Overtraining)的风险。

图片来源:Photo:maxpotentialsports.com

 

我们目标是要找准训练中的时间点,好让你在完全适应上一个压力源后,适时地进入下一个。如果可以你如此巡回往复,你便最优化了训练频率。

 

 2.关键训练变量

此乃最佳训练频率安排。

图片来源:Photo:maxpotentialsports.com

 

vs.频率

 

这里面让人头疼的就是训练量和效果的剂量反应关系了。如我之前所述,完成的量越大,特定强度下的训练效果就越强,同时,需要休息的时间也越久。所以实际上,最佳频率就包含了最佳训练量。如果你每个训练日都加量,那么频率就要调低,反之亦然。

 

我似乎已听到你们的呐喊:“那我们如何选择最优的训练量呢?”。我得事先声明,这是个极为复杂的话题。但我会尽我所能地给出简短地回答。

 

再想象一次晒太阳的情景。你适应力越差,也就是皮肤越白时,为了促进适应,你需要的日晒时间就越短。如果你的日晒时长超出了刺激适应所需的最小值,你就会提升被晒伤的几率,并且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日晒的收益会递减。

 

换句话说,训练量和效果的关系并非直线型。超出了某个点,加量所带来的收益会相应程度地递减。比如,假设你知道完成405x5x5会给你的极限提升5磅,但405x5x10就并不会给你带来10磅的提升,就算后者的量翻了一倍,可能也就能升7.5磅吧。

 

高量训练圈套

 

稍等一下。如果你能获得更大的训练效果,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更大的训练量呢?一个答案是,每个训练员的经验和受训年龄不同,会受到不同的制约。如果你的身体已经适应了405x5x10,那你该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适应力呢?当然是更大的量!但到一定程度时,你会用尽资源,如时间、精力和意志力。大多数人并不是专业运动员,无法每天都花6-8用于训练。

 

第二个答案是,如果过早使用高量的训练计划,会使你的长期潜力发生短路。为何?比如你渐渐练至5x10,你会经历更多受压——恢复——适应的循环,同样训练量下,比那些直接跳至5x10的人获得更多的耐受力。

 

说白了吧,同样训练量下,循序渐进的你会比对手更为强壮,因为你比他们更适应。比如,你和对手都能深蹲300磅的重量,但对手以7.5磅的增重幅度练至,你用的则是5磅。一开始对手可能肯快地超越你,但是你获得了更多的训练周期轮回。长期而言,你的模式和耐受性会更为稳健。

 

最佳频率

 

我们再往回过一遍,你的训练频率将由你的总训练量和相应的恢复时间决定。如果你的训练达到一定阶段,能在一个训练日就能给身体足量的压力以产生适应过程,那么你的频率可能就是一周两次——以求恢复。

 

然而,最终,这会导致单个训练安排太为耗时而紧凑。那时,你就需要将工作量分为几天完成。如此推导,一个训练者的生涯中,频率会随着时间而提高,因为量需要不断地增加。我们得从实际情况出发。比如你去健身房一次就训练4个小时,那你应该得将其拆成更高的频率,分多次完成。

 

关于频率的讨论中,你最该学到的关键点是:你需要根据恢复时长来选择训练时间点;你需要在上一个训练施压后,能力达到峰值时适时地进行下一次施压。

 

继续前进

 

下篇文章中,我们会讨论训练安排。主要的话题是周期性。我们会考察某个周期性训练是否运用的恰当。虽然上次我也这么说了,但是此文结束后,我们就有了分析具体计划的必要工具。

 

如果你想要学习更多本文讨论的准则,尤其是底层科学基础,我强烈推荐Practical Programmi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