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教录——学情视野下的名篇细读》笔记
(2024-11-25 08:56:05)分类: 阅读痕迹 |
《《困教录——学情视野下的名篇细读》》
(樊新强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9月版)
2024.10.13
绪论:学生疑问、文本细读与课堂教学。
学生疑问很有价值,但比较复杂。其产生,可能是预习时,也可能在课堂中或课后。作者归纳为四种情况:其一,“显性与隐性的错位”,文中的一些隐性一时没有看懂形成;其二,“经验与位置的冲突”,原本的经验与面临的差异形成;其三,“书写与真实的差异”,不同文体对“真实”预期形成;其四,“原文与选本的变异”。至于解决办法,作者提出了五条:“关键词涵泳”“文本内部的联系”“版本之间的比较”“知人论世的介入”“理论观点的更新”。
2024.10.20
辑一:勾稽字句探旨意。引言曰:“文章的旨意,常常隐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透过显性信息,掘出隐性信息,这才能真正读懂文章的旨意。勾稽字词,涵泳文本,应该是阅读中的根本途径。只不过,勾稽字词并不是简单地掌握字词的词典义,而是要深入地把握它在文本中;不只是理解字词表面的信息,更要推知它背后真正的意蕴。涵泳文本,也不是静态的提取信息,而是动态地联系并体会语意,要在文本中左顾右盼、上下求索,这样才能真正走入文本的深处。”这一辑一共涉及11篇课文。
《谏太宗十四疏》——针对学生“这些有关道德的陈言空话为什么会打动唐太宗”的问题,抓住若干关键词,引导注意“背后搅动着的政治势力”的影响。
《过秦论(上)》——从学生对“仁义不施”与“得失天下”的关系质疑引出全文的逻辑分析,指出本文的关键,不在“仁义”而在“天下之势异也”然秦统治者浑然不觉。
《病梅馆记》——抓住几个关键词,分析本文对梅花的天然属性被称为“病梅”入手,强调本文的关键在于:以梅喻人,在于强调“不拘一格”。
《陈情表》——从为何李密在这之前多次推辞为官,而这第四份“推辞信”不仅没有激怒帝王,反而打动了他的心谈起,结合文章的背景,讨论了作品遣词造句的说理艺术。
《黄州快哉亭记》——细致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中签字造句的特点,联系苏氏兄弟的遭遇,回答了在“内心坦然,无往不快”的背景下的愤愤不平,领悟以“玩”超越现实境遇的风格。
《石钟山记》——从学生对“李渤和寺中小僧也有目见耳闻为何说他们也是臆断”谈起,在梳理文章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抓住“三笑”的表达,指出:作为一篇考证文章,“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固然是观点,但谈不上是“核心观点”。
《书愤》——抓住“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等“气”究竟应该作何解释展开,作者引用了不同的注释,结合对陆游生平的考证,对此做了辨析。
《邂逅霍金》——抓住“邂逅”一词的含义,基于对全文结构的分析,回应了学生对文中霍金形象描绘的质疑,进而指出了本文的真正意图所在。
《白莽作孩儿塔序》——针对学生对“惆怅”的基调与“高昂激烈”的表达之间的矛盾,抓住“惆怅”的不同表现,联系作者的与白莽的交往、当时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讨论。
《荷塘月色》——从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课文谈起,以“荷塘月色图”与“江南采莲图”的在意境与情绪表达差异为线索,抓住“颇不宁静”的含义,进行了分析。
《故都的秋》——从“秋日胜果”的表达与全文“清”“静”“悲凉”的不同风格矛盾谈起,专著这幅图中关于“枣”的描写,联系作者的家庭生活的变故,引出“嘀嗒的坠枣之声”所表达心境。
2024.10.26
辑二:爬梳章句理结构。引言曰:“文章的结构,是作者逻辑思路的一种外显。厘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思路,对于学生真正读懂文章来说至关重要。然二,自古以来的好文章又常常摆脱陈规,独辟蹊径,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结构特色。正如近代文章大家林纾所说:‘大家之文,每于顶接之先,必删却无数闲话,突然而起,似与上文毫不相涉。’这‘突然而起’,甚至‘突然而止’,看上去与上下文毫不相关的‘散漫’,给学生阅读带来不小的障碍。教师就需要引导着学生爬梳章句,接上那‘无数闲话’,进而梳理出全文精妙的理路。”这一辑涉及8篇课文。
《左忠毅公逸事》——抓住“面署第一”是否“草率专断”,引导从文章的字句之间,寻找证据,指出这并不是“草率专断”,恰恰体现了左光斗作为考官的深入细致。
《前赤壁赋》——扣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想于悲风”中“骤”一字的不同理解,进而梳理全文结构的特点和妙处。
《项脊轩志》——抓住“为何独不哭妻”的疑惑,从本文的成文历史,以及归有光在写作时的生活场景等,从而使得文章地主题表达优化的道理。
《游褒禅山记》——抓住“志”与“不随意止也”“而又不随意怠”两句的关系,从看似多余的两句所蕴含的“志”“力”的关系,关注其内在的表达技巧。
《师说》——从“为何没有中心论点句”的疑问出发,剖析了此类文章在论证结构上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支持此种中表达价值。
《伶官传序》——从学生质疑:作为史论文章引用史实的真实性问题,从这篇文章作为《新五代史·伶官传》的位置,以及与整本书、主文的关系角度,对这样的引用的妙处做了辨析。
《拿来主义》——从确定本文的“中心论点句”的讨论,引导对全文逻辑结构的认识和欣赏。
《白莽作<</font>孩儿塔>序》——从第一段两个“分号”的考证,在品味本文的表达技巧。
2024.10.30
辑三:细探文心析笔法。引言曰:“笔法,指作者在写作中采用的种种技法。作者在文章中为实现某种意图,高效地表达某种意图,常常需要使用某种技法,或者综合使用多种笔法。这些笔法,或者与遣词造句相关,或者与文章思路相连,或者与全文的布局相系。二这些笔法,往往又不是显而易见的,恰是颇费思量的。对于学生来说,要读懂文章、探得文心,就有必要学会探析这些技法;反过来,读懂了文章、探得了文心之后再饭馆这些笔法,又会觉得兴味无穷。”涉及9篇文章。
《秦晋殽之战》——以秦穆公有“巨大反差”变化为线索,分析其实整个故事的进程中“时时在场”,但却不做太多交代所体现的“简省笔法”的特点和意义。
《苏武传(节选)》——以教材选文对“卫律劝降”和“李陵劝降”的不同处理为引入,对教材的取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对班固在对这两件事不同的笔法的价值坐牢了介绍。
《鸿门宴》——从项伯在整个故事进程中的作用分析入手,对司马迁所采用的笔法做了分析,揭示了“幕后操盘手”项伯的形象及功劳。
《归去来兮》与《陈情表》——作者以回答学生对没有标点的古代“句读”“断句”的准确性聚焦疑问,聚焦到“标点、句式与情感”的关系。
《月夜》——从当年为生活所困的真实的杜甫妻子的形象与诗中杜甫的描绘的反差中,介绍“从对面着笔”的写作手法的特点和魅力。
《回忆鲁迅先生》——从萧红在文中对许广平的不同称呼的比较重,体会一声“许先生”所包含的情感,以及表达的技巧。
《南州六月荔枝丹》——从本文的选材、构思、表达等多个方面的比较和深度讨论入手,指出本采用文此种笔法,不仅介绍和说明,还有激励探究的一位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以英语原文为基础,比较了国内人民出版社72年版和曹明伦译本的不同译法,从如何“传神”的视角,进行了比较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作者为什么译文要保留的一句拉丁文出发,紧扣着如何理解“最美”出发,对原文和译文的笔法做了讨论。
余论:文本解读的课堂转化。
作者指出:“基于学生疑问的文本解读,最终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的。因而,文本解读的呈现不是简单的答疑解惑,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进而解决自己的疑惑。”作者认为,这里所涉及的慰问,应该“不是个体的疑问,而是较为普遍的困惑”“不是涉及个别细节的疑点,而是关乎文本核心价值的问题”。而这些疑问,“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是可以转化为整堂课的核心问题的”。那么,到底怎么做呢?作者以它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月夜》两个教学案例为基础,提出了要关注“问题之间的自然逻辑”“文本内部的深层逻辑”两大原则。因为,“课堂教学思路的形成,核心问题的分化解决,正是文本内部的深层逻辑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共同宁合而成的”,而“核心问题与下为问题的确立和实施,正式完成教师文本解读转化为课堂行为的关键因素”。
【全书读完,感触颇深。记得多年前,在研究“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问题”时,提出过三种处理方法所体现出教师的水平,其中有一条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接住并诱发出更多的好问题”——当时只是这么想,但有点心虚的是: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思考”,并没有太多可支持的实例。本书,特别是作者在“绪论”“余论”中所表达意思,以及本书对28篇课文的讨论,提供了极好的实例。本书提到的这些课文,多少年前,至少有一半以上,我也教过,有些学生的问题,或许也遇到过,但毕竟没有像作者那样深度挖掘和研究——所以,重读这些课文,特别是樊老师的分析讨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