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碗青浮薄荷叶
(2024-07-12 04:10:48)摘自2024-7-11中国中医药报
闻一闻薄荷香,可醒脑提神,薄荷泡茶,缕缕清香直入喉底,顿感清爽怡人。
薄荷为唇形科薄荷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华佗在其《丹方大全》一书的鼻病方中,多处提及薄荷入药疗病。西汉文学家扬雄所著《甘泉赋》中,已有汉武帝在甘泉宫种植薄荷的记载。五代南唐医家陈仕良在《食性本草》中将薄荷称为“吴菝蔺”,谓江浙一带将其作为蔬菜食用。唐代苏敬《新修本草》记载:“薄荷茎叶似荏而尖长,根经冬不死,又有蔓生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薄荷的特征、栽培、分布和用途作了详述。”可见,薄荷早在明代已广泛栽培。
薄荷做药食用或茶饮。因其散发特殊的香气,味辛而性凉,世人呼之“仁丹草”。又因薄荷擅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故亦有眼药草、凉喉草诸名。解暑消乏,所以薄荷还叫“夜息香”。薄荷还有一品,曰“龙脑薄荷”,其叶辛香,煮鸡味香而美,所以薄荷还称“鸡苏”。薄荷之意为“近于荷”,如初生的小荷,有清热解暑之效,故又有“荷钱”之称。此外,古籍中薄荷还有升阳菜、水益母、鱼香草等异名。薄荷还有人称之为“猫儿薄苛”。陆游在《赠猫》中云:“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同样爱猫的南宋诗人陈郁,写《得狸奴》,其中“薄荷香中醉欲颠”一句,将猫戏薄荷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其实,而是一种长得很像薄荷的植物——荆芥,俗称“猫薄荷”。盛夏时荆芥可高达1米多,开淡紫色小花,花叶散发出的特殊气味,可使猫科动物兴奋愉悦,又因其形状像薄荷,故别名“猫儿薄苛”“猫薄荷”。
“雪碗青浮薄荷叶,银匙红点葛精花。”薄荷,这生命力顽强的香草,在炎炎夏日,给人带来一缕缕清香、一丝丝清凉,一份难忘的惬意。置身于薄荷香萦绕的小院,连梦都会被濡染得清凌凌、酣畅畅……(山东省临沂市 刘琪瑞)
——诗词中的独活、羌活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7-1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记得伤春经病起,日长慵下妆楼。慧因悔向隔生修。草偏栽独活,花未折忘忧。
一幅生绡窗下展,亲将小影双钩。画成未肯寄牵牛。只缘描不出,心上一痕秋。
这首《临江仙》是清代诗人浦梦珠的作品,描写闺中人的缠绵情思。诗中的独活,既是治疗疾病的良药,又表达了女子的思念之意。
诗中独活药香浓
独活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有浓郁的香气,自然状态下常单株生长,故名独活。《神农本草经》将独活列为上品,载其:“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痫痉,女子疝瘕。”《名医别录》进一步强调了独活疗风的功效,载其“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后世医家多从独活疗风的角度解释其名称的由来。如陶弘景说:“(此草)一茎直上,不为风摇,故曰独活。”独活一茎之上,得风不摇曳,无风偏自动,故又名独摇草。唐代敦煌曲子词《斗百草辞•喜去觅草四首•其一•第一》:“有情离合花,无风独摇草。喜去喜去觅草,色数莫令少。”明代王世贞《江南曲•其一》:“欢似吴江水,西去不通潮。妾如独活草,无风长自摇。”独活能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久服轻身耐老,故又名长生草。
独活与羌活药效相似,外形相近,古人曾认为二者为同一物种,只是生长地域有所区别,如李时珍说:“独活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胡王使者诸名,乃一物二种也。”
独活又名胡王使者,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唐代刘师贞的哥哥患风证,百治不效,忽一夜梦见神仙对他说,用胡王使者浸酒服用可以治愈。刘师贞问遍了所有人,也不知道胡王使者是何药物。这时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母亲对他说,胡王使者就是羌活。刘师贞用羌活给兄长服用,果然药到病除。清代赵瑾叔《羌独活》:“驱风胜湿孰为君,羌独由来足冠军。色紫气雄羌有力,色黄气细独多勋。透关不使邪钻骨,利节何愁痛在筋。觅得胡王真使者,却教酒浸几多觔。”现在规定,独活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重齿当归的干燥根,羌活为伞形科羌活属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
独活是常用的祛风湿类中药,羌活是常用的发散风寒类解表药,它们药性优良,可治疗多种常见病。明代蔡复一《送陈白南之信宜县》:“独活小草耳,耿然风中立。沉疴久罢藩,强项亦改邑。”晚清张景祁《浣溪沙》:“量药忍教尝独活,咒花不许放将离。酸辛情味有谁知。”
关于独活,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南北朝时,南徐有一个士子,从华山畿前往云阳,半路看见一个美丽女子,无缘搭话,念念不忘,以致思念而亡。埋葬士子的时候,灵车从女子的门前经过,拉车的牛停下来不肯前行。女子出而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歌未竟,棺材应声而开,女子飘然进入棺中,棺材复合。人们将二人合葬,号神女冢。因为这个典故,在后世的悼亡诗中,多用独活来形容女子贞烈,如清代叶衍兰《倪烈妇挽诗三首•其三》:“草名独活生何益,人为多情福总悭。”袁枚《二月十六日苏州信来,道孀女病危,余买舟往视,至丹阳闻讣》:“独活草生原命薄,未亡人去转心安。”蒋士铨《胡孺人志殉诗刘盥而先生妻也》:“霜中劲草两独活,赁舂鬻饼悲如此。”《昆山夏贞妇刘氏诗》:“芳草名独活,赋命如天何。”
独活意向独特,常用在药名诗中,如宋代孔平仲《与董承君棋,辄胜四筹,作药名五言诗奉戏》:“百步笑奔崩,独活嗟穷蹙。”周紫芝《病中戏作本草诗》:“何如独活考涧槃,不遇自然同此乐。”洪皓《药名一绝》:“独活他乡已九秋,刚肠续断更淹留。”明代胡俨《戏作次药名十首•其一》:“老树兔丝犹独活,破窗故纸岂防风。”高拱《赠御医尹巨川》:“百年阴德当归后,六枝神功独活人。”清代范姝《夏初临•药名闺怨,和周羽步》:“比似寄生天上,胜孤身、独活空闺。”
诗人还常将独活与当归、将离(芍药)等一同入诗,表达离情别意和刻骨的相思,如近现代许南英《秋怀八首和邱仙根工部原韵•其四》:“小草承恩称独活,名花解恨号将离。”沈曾植《和一山韵》:“草间独活嗟存种,海上横流讵有涯。”易顺鼎《齐河道中将渡黄河即事书怀四首•其二》:“身在人间难独活,母从天上寄当归。”《和仙根赠别韵•其一》:“共命岂知成独活,远游谁与寄当归。”
祛除风湿有独活
“紫黑斯真臭且香,苦辛滋味性温良。升中有降能通达,静里无摇善主张。风湿相搏为要品,痫瘕并治是奇方。若教气血阴虚症,一例同投又不当。”(清代朱钥《本草诗笺•独活》)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的治疗。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载:“凡病风之证,如头项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难行、麻木不用,皆风与寒之所致,暑与湿之所伤也。必用独活之苦辛而温,活动气血,祛散寒邪。”
“辛温独活善搜风,风去还将湿热攻。痉痫疝瘕俱可治,头旋目眩效相同。”(清代徐爔《药性诗解•独活》)独活辛散苦燥,气香温通,善袪风湿、止痹痛,为治风湿痹痛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之痹证,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因其主入肾经,性善下行,尤以下半身风寒湿痹为宜。独活配伍当归、白术、牛膝等,可治疗风寒湿痹,以及肌肉、腰背、手足疼痛;配伍桑寄生、杜仲、人参等,可治疗痹证日久正虚,腰膝酸软,关节屈伸不利。独活能祛除风湿,内服外洗,可治疗皮肤瘙痒。
“独活专主治头风,两足难行湿亦攻。齿痛阳明能退火,成功大抵羌活同。”(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独活》)独活辛散苦燥温通,能发散风寒湿邪而解表,配伍羌活、藁本、防风等,可治疗外感风寒挟湿所致的头痛头重,一身尽痛。独活善入肾经而搜伏风,配伍细辛、川芎等,可治疗风扰肾经,伏而不出之少阴头痛。
独活辛温,阴虚血燥者慎服。
发散风寒有羌活
“香紫依稀独活同,一般滋味更多功。透关利节平洪水,反正诛邪退贼风。音失效曾收甑氏,湿消言复著苏恭。血虚内若伤元气,痛及周身不可从。”(清代朱钥《本草诗笺•羌活》)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的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的治疗。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载:“(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故疡证以之能排脓托毒,发溃生肌;目证以之治羞明隐涩,肿痛难开;风证以之治痿、痉、癫痫、麻痹厥逆。”
“药中羌活气辛温,主理游风品独尊。发表散邪兼止痛,泻肝胜湿是专门。”(清代徐爔《药性诗解•羌活》)羌活辛温发散,气味雄烈,善于升散发表,有较强的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故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较重者尤为适宜,常与防风、细辛、川芎等配伍使用;若风湿在表,头项强痛、腰背酸重、一身尽痛者,可配伍独活、藁本、防风等药。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络。”(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羌活》)羌活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有较强的祛风湿、止痛作用,常与其他祛风湿、止痛药配伍,主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因其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酸痛者尤为多用,常与防风、姜黄、当归等配伍使用。若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可配伍川芎、白芷、藁本等使用。
羌活辛温,发散力强,气血亏虚者慎服。
羌活和独活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均可治疗风寒湿痹、风寒夹湿表证,头痛。但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较弱,多用于风寒湿痹而痛在下半身者。若风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常配伍运用。
摘自2024-7-4中国中医药报
梁世杰 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
已故中医泰斗焦树德是风湿病大家,尪痹冲剂发明人,擅长治疗尪痹与大偻。笔者作为树德医派第三代传承人,深受焦树德学术观点的启发,多年来在临床上活学活用,在治疗中医痹病等多种疾病中获得显著疗效。本文以焦树德治疗风湿痹病的学术思想为指导,通过三个病案(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治疗过程,展示焦树德治疗风湿痹病的临床应用。
三点启发
焦树德遵循《黄帝内经》理论,认为风湿痹病的病因为风寒湿三气侵袭,病久难愈,乃致形成各种痹病。焦树德的治疗大法以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养肝荣筋、祛瘀通络,强调肝肾同源,补肾亦能养肝、荣筋、祛寒、化湿、散风,促使风寒湿三气之邪外出。化瘀通络可祛瘀生新,肾气旺,精血足,则髓生骨健,关节筋脉得以淖泽荣养,可使已失去正常功能的肢体、关节渐渐恢复功能。
总之,在治疗时要抓住补肾祛寒这一重点,再随症结合化湿、散风、活血、壮筋骨、利关节等,标本兼顾。若见有邪郁欲化热之势时,则须减少燥热之品,加用苦坚清润之品。遇已化热之证,则宜暂投以补肾清热法,待标热得清后,再渐转为补肾祛寒之法,以治其本。另外,还须经常注意调护脾胃,以固后天之本。焦树德根据尪痹、大偻病分别制定补肾祛寒治尫汤、补肾强督治尪汤、代虎骨汤、补肾清热治尪汤等,疗效确切。补肾祛寒治尫汤方药组成为川续断12~20g,补骨脂9~12g,熟地黄12~24g,淫羊藿9~12g,制附片6~12g(15g以上时,需先煎20分钟),骨碎补10~20g,桂枝9~15g,赤芍、白芍各9~12g,知母9~12g,独活10~12g,防风10g,麻黄3~6g,苍术6~10g,威灵仙l2~15g,伸筋草30g,牛膝9~15g,松节15g,炙山甲6~9g,地鳖虫6~10g,炙虎骨9~12g(另煎对入)。现用透骨草20g、寻骨风15g、自然铜(醋淬、先煎)9g三药同用以代虎骨,即焦树德代虎骨汤。补肾强督治尪汤方药组成为熟地黄15~20g,淫羊藿9~12g,制附片10~12g,骨碎补15~20g,羌活12g,独活10g,桂枝15g,赤芍、白芍各12g,知母15g,土鳖虫6~9g,白僵蚕9~12g,防风12g,金毛狗脊20~40g,鹿角胶(烊化)9g或鹿角霜10~12g,川断15~18g,杜仲15g,麻黄3~6g,炙山甲9g,怀牛膝12~15g,生薏苡仁30g,伸筋草20~30g。补肾清热治尪汤方药组成为生地黄15~20g,川续断15g,地骨皮10g,骨碎补15g,桑枝30g,赤芍12g,秦艽20~30g,知母12g,炒黄柏12g,威灵仙15g,羌活6~9g,独活各6~9g,制乳香6g,没药6g,地鳖虫9g,白僵蚕9g,蚕砂10g,红花10g,忍冬藤30g,透骨草20g,络石藤30g。
针对尪痹、大偻(强制性脊柱炎)等疾病,笔者在继承发挥焦树德学术观点和经验过程中得到了三个方面的启发:久病求和解、久病固本、给邪以出路。久病求和解强调在治疗久病慢病时,应采用寒热并用、补泻并用、脏腑经络多层面考量的方法,调和阴阳、调和正邪关系。久病固本强调在治疗久病顽疾时,应扶正固本,综合调理脏腑、气血、阴阳,协调扶正固本与祛邪的关系、步骤。给邪以出路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考虑邪气的代谢产物和出路,提高治疗效率。
久病求和解 焦树德治疗尪痹和大偻最常用的是扶正祛邪法。祛除风寒湿三邪的同时,重视肝脾肾以及气血阴阳的调和,达到调和正邪关系、缓解矛盾冲突的目的。另外还运用寒热互解法,比如在补肾祛寒治尪痹汤中,在温热药中运用知母、赤芍,补肾强督治尪汤也用到知母、赤芍、生薏苡仁等。笔者认为,面对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沉疴顽疾,使用寒热互解、正邪和解的用药方法,才可达到调和阴阳、调和正邪关系的目的。
寒热错杂、久病多虚多瘀、久病入络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久病的问题。针对久病慢病的治疗,在理法方药上很难做到与急性病那样证型分明,非此即彼,界限分明。方子会出现寒热并用、补泻并用、脏腑经络多层面考量、剔络化瘀药联合运用的场景,可谓“联合作战”“双向调节”。会涉及到气、血、阴、阳各个层面,正所谓寒热互解谓之和、补泻并用谓之和、扶正祛邪谓之和。无疑,正邪和解、寒热互解、双向调节、整体观念是治疗久病的正确思路。
久病固本 焦树德认为大偻的总病机是肾虚督寒,所以补肾祛寒、强督固本是治疗大偻的总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肾虚则督寒,其实就是“本虚”,笔者发现,久病固本法伴随焦树德治疗大偻、尪痹之全过程。
另一方面,久病多虚多瘀,寒热错杂,虚实夹杂,阴阳互损,气血亏虚,脏腑失调。笔者认为不要片面纠结阴虚、阳虚、精虚,或只针对某个脏腑的证型立法用方,面对久病顽疾,均应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扶正固本,综合调理脏腑、气血、阴阳,协调扶正固本与祛邪的关系、步骤。
给邪以出路 焦树德在补肾强督治尪汤中用到薏苡仁,这个很容易被忽略,但这就是一个给湿邪出路的用法。不管是风寒湿或其他邪气,总有代谢产物,“三邪”的直接出路要打开,不能只用扶正祛邪药。人体常见出路,具体到大偻(强直性脊柱炎),有三个出路,分别是皮毛汗孔、大便、小便。具体到患者个体施治上,还需具体分析,辨证施治。是一起排,还是从表排,还是大便排、小便排?都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给邪以出路,这样会大大提高大偻的治疗效率。
验案举隅
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案
王某,男,70岁,因“右腿疼痛、活动受限、不能屈伸、行走艰难”于2019年6月3日来诊。诉2个月前到某温泉泡浴,回家后右腿疼痛难忍,不能行走,后经过输液甲钴胺等不见好转,通过针灸、拔罐枉效,只能坐轮椅代步。刻下:步履艰难,痛苦面容,呻吟不停,右腿活动受限,不能屈伸,腿不出汗,伴便秘,无腰痛,自述右腿正后方全痛。舌质淡,苔白,舌下青筋明显,脉沉紧弦,左右尺弱。笔者怀疑为腰椎间盘突出。
诊断:痹病(肝肾不足,风寒湿痹阻经络)。
治则: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祛风除湿排寒。
处方:川断30g,桑寄生30g,炒杜仲30g,川牛膝15g,菟丝子30g,独活30g,麻黄6g,黑附子(先煎)30g,细辛6g,千年健10g,桂枝15g,白芍30g,透骨草30g,煅自然铜10g,寻骨风20g,骨碎补30g,红花10g,干姜10g,炒枳实30g,生大黄(后下)10g,桃仁30g,芒硝6g,青风藤30g,海风藤30g,络石藤30g,鸡血藤30g,忍冬藤30g,炙甘草15g,鹿角胶9g(烊化),蜈蚣2条。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服药5剂后腿疼痛明显缓解,能够小幅度屈伸活动,大便也通畅了。患者遵医嘱检查腰椎后,结果显示腰椎L4/5、L5/S1突出,并压迫右侧坐骨神经根。
后连续服用1个月后疼痛消失,大便通畅,腿也见汗,走路活动自如,嘱咐其继服10天以预防复发。前后共服药40剂,停药收功。
按 处方以焦树德补肾强督治尪汤为基础,依据焦树德所强调的“风寒湿三气杂致合而为痹”,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五藤汤等组成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排寒、疏通经络的方剂。治疗中逐渐加大麻黄附子细辛汤药量,细辛从6g逐渐增加至9g、15g,附子从15g逐渐加至30g,配合五藤汤,祛风除湿通经络,桃核承气汤化瘀通便,诸药合力得以迅速控制病情,短时间内即获康复。其中需要强调的是焦树德验方“代虎骨汤”,即透骨草、煅自然铜、寻骨风三味药的选用,经笔者数次临床证实,本方有祛风散瘀止疼之功,对无论寒热引起的筋骨疼痛均有奇效。
类风湿关节炎案
蒋某,女,43岁,因“双手关节疼伴僵、手指关节变形、腰痛腿凉”于2019年7月来诊。诉有类风湿关节炎15年,有风湿热病史,长期服用白芍总苷和甲氨蝶呤等。类风湿因子:302IU/ml,补体C3:57mg/dl,补体C4:11mg/dl。刻下:手指关节变形,僵硬疼痛,腰疼腿凉,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淡,边尖红,苔薄,脉沉细。
辨证:久病多虚多瘀,寒热错杂,久病入络。
治则:寒热互解,补肝肾,强筋骨。
方用焦树德补肾清热治尪汤、焦树德代虎骨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桃核承气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5g,炒苏子30g,川椒10g,党参30g,大枣30g,生甘草10g,陈皮30g,白芍30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6g,桃仁30g,肉桂5g,麻黄6g,附子15g,细辛6g,葛根30g,丹参30g,黄芪30g,郁金15g,金银花30g,车前子(布包)30g,丝瓜络15g,炒王不留30g,炒杜仲30g,透骨草30g,煅自然铜10g,骨碎补20g,生地15g,知母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二诊:大便通畅,手指疼痛略缓解,腰疼腿凉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热邪已不明显,改用焦树德补肾祛寒治尪汤、代虎骨汤加减:熟地黄20g,淫羊藿20g,川断20g,黑附子(先煎)15g,麻黄6g,细辛6g,桂枝10g,骨碎补20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煅自然铜10g,寻骨风20g,川牛膝15g,防风10g,赤芍10g,陈皮30g,白芍30g,知母10g,生大黄(后下)10g,桃仁30g,威灵仙15g,乳香10g,没药10g,土鳖虫6g,羌活10g,独活1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三诊:腰疼腿凉症状消除,手指疼痛症状基本消除,偶尔晨僵,守方不变,继续治疗。治疗近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除,类风湿因子降至25IU/ml,接近正常,补体恢复正常,手指僵硬疼痛消除,其他无明显不适,为加强疗效,嘱继服1个月后停药。
如此沉疴顽疾,如遇外邪侵袭,容易复发。建议患者每年春秋两季季节更替时继续中医调理,预防旧病复发。
按 依据“从阳化热,从阴化寒”的理论。患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邪气入里从阳化热,乃成风湿热痹,风湿热邪伤及筋骨导致关节变形,舌边尖红,大便难。刻下虽然关节未见红肿,但是热邪未尽。另外从病程分析,病程15年,风寒湿三邪郁久化热,久病多虚多瘀,伤阴伤阳,阴阳互损,则腰疼腿凉,最终出现寒热相互错杂、并见的一系列症状。
治疗步骤上根据焦树德治疗尪痹的观点,有热治热,热邪清除以后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渐渐回到以补肾祛寒法为主以治其本。首诊时,久病多虚多瘀,寒热错杂,舌红,大便干,小便黄,热象明显,以祛热为主,佐以祛寒,以期寒热互解。二诊时,热邪明显消除,采用补肾祛寒以治本的治疗方法,用补肾祛寒治尪汤为主化裁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案
郭某,男,33岁,因“后背强直、背痛、腰痛、弯腰受限、憋气”于2019年9月7日来诊。诉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10年。经各大医院中药治疗以及针灸放血等治疗无任何效果,平时靠吃布洛芬、芬必得等止痛药维持。2019年9月4日DR影像提示胸腰段椎体顺列欠佳,轻度骨质增生,椎间隙未见明显变窄,双侧骶骼关节间隙模糊。HLA-B27(+),C反应蛋白:14.8mg/L,类风湿因子:17.3KIU/L。刻下:后背疼痛,腰部疼痛,脊梁骨疼痛不舒,弯腰活动受限,睡觉时不能躺平,只能侧卧位,躺平时疼痛明显,遇寒疼痛加重,身穿棉裤、厚羽绒服,憋气,喜热饮,大便不畅。舌质红,舌下青紫,苔薄白,脉沉紧。
治则:补肾强督,祛寒化湿,温通血脉,强壮筋骨。
方用焦树德补肾强督治尪汤加减:葛根30g,党参30g,丹参30g,淫羊霍30g,黄芪30g,郁金15g,金银花30g,车前子(布包)30g,丝瓜络15g,炒杜仲30g,独活30g,生地黄20g,麻黄6g,细辛6g,附子(先煎)15g,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15g,狗脊30g,透骨草30g,薤白10g,煅自然铜10g,寻骨风20g,鹿角片10g,羌活30g,桑寄生30g,桃仁15g,姜黄10g,川芎30g,威灵仙15g,生大黄(后下)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9月14日二诊:药后后背、腰疼痛略减轻,弯腰活动尚可,大便通畅,憋气好转,初见成效,守原方将麻黄改为10g,附子改为20g,14剂。
9月28日三诊:患者后背、腰痛明显缓解,弯腰活动尚可。守二诊方将附子改为30g,加大祛寒药力。14剂。并建议配合针灸以提高疗效。
服药至3个月,患者后背、腰疼痛基本消除,睡觉可以平躺,不用再侧卧,弯腰活动灵活。已停止口服其他止痛西药。12月11日复查C反应蛋白为7.2mg/L,类风湿因子恢复正常。守方不变,做成水丸连服3个月,停药。
如此沉疴顽疾,一朝治愈,难保遇劳或外邪侵袭而复发,故建议患者每年春秋两季服中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按 强直性脊柱炎古称“大偻”“曲背”,焦树德认为大偻与尪痹在病因与治疗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开阖不得,寒气从之”,肾阳虚是本病的内因,督脉正气不足、风寒湿三邪外侵是其外因,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盛,筋骨失荣导致脊柱伛偻,形成大偻。久则肝肾不足,经脉失养,风寒湿三邪凝滞,导致腰胯疼痛,屈伸不利,筋脉僵急,督阳失布,气血不化而致脊柱僵曲。治疗以补肾强督为主,佐以祛寒化湿、通活血脉、强壮筋骨。笔者以焦树德补肾强督治尪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方中骨碎补、地黄补肾填髓、强壮筋骨;鹿角片、淫羊藿、羌独活补督脉、益精血、祛寒除湿;狗脊、杜仲、桑寄生补肾壮腰、强壮筋骨;桂枝、麻黄、附子、细辛通络助阳散寒;焦树德代虎骨汤祛风散寒、强壮筋骨、止痹痛;笔者灵活佐入桃核承气汤化瘀通便,以金银花、丝瓜络、车前子等利湿排浊,给邪以出路;同时结合北京名医关幼波重视气血辨证的思想,用黄芪、葛根、丹参、党参益气活血、扶正达邪,使得全方气、血、阴、阳处处兼顾,从而获得满意疗效。
巴豆是大戟科常绿乔木巴豆树的干燥成熟种子,别名巴菽、刚子。干燥种子为卵圆形,长约3~4厘米,外表淡棕色或赤褐色,种仁多油脂。每年八月采摘果实阴干,去壳,贮存备用。如果炒了或研碎,用纸包压去油,取霜用者,叫“巴豆霜”。 巴豆味辛、性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具有泻下去积、逐水消肿的作用。因巴豆辛热燥烈而有毒,所以体虚者及孕妇不要服用。
明代江苏金坛县(现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有个名医叫王肯堂。某日,王肯堂正在家里撰写《类方准绳》,一位60多岁的老妇前来求医,说是大便溏泄已5年,四处求医,百治不效。王肯堂看了她之前所服的药方,调脾胃者有之,升提者有之,止涩者也有之,但服后始终不见效,腹泻更加严重。王肯堂诊其脉象沉滑,认为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遂送给她50粒“蜡匮巴豆丸”,嘱其分次吞服。过了两天,那老妇的病就痊愈了。(田家声 中国农工民主党陕西省商洛市委员会)
摘自2024-11-13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蒿,《本草纲目》引晏子云“蒿,草之高者也”。百姓对“蒿”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艾蒿”和“青蒿”,前者又多称“艾”。除二者外,入药的“蒿”还有其他许多种,如牡蒿、大籽蒿、苦蒿、臭蒿等,以下细说入药诸“蒿”。
青蒿
中药青蒿来源于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另有异名草蒿(《神农本草经》)、蒿(《诗经》)、臭蒿(《日华子本草》)、香蒿(《本草衍义》)等。秋季花盛开时釆割,阴干。从现代研究来看,仅黄花蒿含有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故以此为青蒿正品。
青蒿之名最早见载于《五十二病方》。其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将青蒿列为下品,谓其“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现代临床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等症的治疗。中成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牛黄至宝丸、心速宁胶囊等皆有用青蒿组方入药。值得注意的是,青蒿寒凉,脾胃虚弱、肠滑者忌服。
标签: 育儿 |
|
我国历史悠久,中草药知识在民间传播甚广,不少已为人们用作歇后语,读起来十分形象、生动,现辑录如下,以飨众位读者。 |
||||||||
|
八十岁老汉——白头翁 百年果壳——陈皮 立夏过后的小麦——大黄 漫天飞雪——银花 二十一天——三七 五月间的禾杆——夏枯草 刚开垦的农田——生地 空中吊和尚——玄参(僧) 雪地上的蚯蚓——僵虫 义务授课——白芍(说)
http://www.hbshgzx.com/Article/UploadFiles/201110/2011100915241585.jpg
余少婴俗病,汤熨铁石,咸罔奏功。而年日益久,病日益深,殆由腠理肌肤以达于骨髓,而为废人矣。客有过余,诵苏长公《竹》诗,至“士俗不可医”之句,瞿然惊曰:“余病其痼也耶,何长公之诗云尔也?”既自解曰:“士俗,坐无竹耳,使有竹,安知其俗之不可医哉?”则求竹以居之。 我小时候,常常俗病缠身,汤药针灸各种方法都不能奏效。年龄既长,病也越深,大概已经病入骨髓了,快成废人了吧。有次一位客人来拜访我,朗诵苏东坡的诗歌《竹》,念到“士俗不可医”一句时,我一惊:我的病大概很重了吧,苏东坡都这样说了啊!随即自我宽解到:士俗,是因为没有竹子,倘若有竹子,怎么就知道这俗病治不好呢?所以,我就求竹伴我而居。 而家之东偏,隙地仅半亩,墙角萧然有竹数十箇。于是日使僮奴壅且沃之,以须其盛。越明年,挺然百余,其密如箦,而竹盛矣。复自喜曰:“余病其起也耶?”因构小亭其中。食饮于是,坐卧于是,啸歌于是,起而行于是,倚而息于是,倾耳注目,举手投足,无不在于是。其藉此以医吾之俗何如耶? 吾量之隘俗也,竹之虚心有容足以医之;吾行之曲俗也,竹之直立不挠足以医之;吾宅心流而无制,竹之通而节足以医之;吾待物混而无别,竹之理而析足以医之。竹之干云霄而直上,足以医吾志之卑;竹之历冰雪而愈茂,足以医吾节之变。其潇洒而可爱也,足以医吾之凝滞;其为筒、为简、为箭、为笙箫、为簠簋也,足以医吾陋劣而无用。盖逾年,而吾之病十已去二三矣。久之,安知其体不飘然而轻举,其意不释然而无累,其心不充然而有得哉? 家中东角落里,有半亩小空地,稀疏冷落有十几茎竹子。于是就让童仆松松土,施施肥,浇浇水,等它长得茂盛些。第二年,已经孳生有好几百根了,密集有如竹席。我很高兴:我的病大概也要好了吧!于是在竹林间造了座小亭子。在这里吃喝,在这里坐卧,在这里长啸歌咏,在这里散步,在这里休息,侧耳倾听,凝神注视,一举手一投足都在这里,就是希望借此能够疗治我的俗病吧! 竹子虚心,有容乃大,可以救治我的气量狭小;竹子茎直,挺拔不折,可以救治我的行止乖戾。竹子通透有节可以救治我的放纵;竹子纹理清晰可以救治我的混沌。竹子凌云而上可以救治我胸无大志;竹子岁寒不凋可以救治我容易变节。竹子潇洒可爱,可以救治我的呆板;竹子有多种用途可以救治我的无能。一年后,我的俗病医经去掉了十之二三,长此以往,怎么就不会身体轻盈,心境轻松,内心充实而有所收获呢? 古之俞跗、秦越人辈,竹奚以让为?然而,是竹也,不苦口,不瞑眩,不湔浣肠胃,不漱涤五脏。长公不余秘而授之。余用之,既有功绪矣。使人人皆用之,天下庶几无俗病与?明年余将北去京师。京师地不宜竹。余恐去竹日远而病复作也。既以 名其亭,复书此为记。迟他日归亭中,愿俾病根悉去之,不识是竹尚纳我否?古代的名医俞跗扁鹊等人,为什么不用竹子来治病呢?竹子这种药,吃下去一不苦口,二不头晕目眩,三不洗涤肠胃五脏。苏东坡不秘而藏之,把它传授给我,我用它治俗病,大有奇效。假使天下人人都使用竹子,那么天下也许就没有俗病了吧? 明年,我将要去京城了。京城不适宜种竹。我真担心自己离开竹子太久,旧病复发。给亭子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又写下这篇文章,他日回来,希望能使病根尽去,就是不知道这竹子是否还会接纳我?
竹,多见于南方。其笋可食,味清香,脆而不腻。其叶泡茶饮,能解暑利尿。将鲜竹在火上烤,滴下的竹汁称为竹沥,能清肺化痰。竹子上长出的瘤状物,称为虫笋,与陈葫芦、冬瓜皮合用,可治各类型水肿。此皆竹之药效。 然竹之于中国人,影响最深者,乃其精神。古人对竹嘉誉甚高,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称梅、兰、竹、菊为 花中四君子。大凡古人爱竹,或爱其清幽风韵,或爱其刚直不拘,或爱其“石压笋斜出”的顽强生命力和逆境中奋发之精神。既有竹林七贤,复有竹溪逸民;唐时王维书房名之曰“竹里馆”;宋代蒋捷定其词集为《竹山词》;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郑板桥说“衙斋卧听萧萧声,疑是民间疾苦声。” 尝读《世说新语》,王子猷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以为魏晋风度,失之于放诞。然读匏庵是论,恍然有悟,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山水草木,不独能医病,兼可医俗。清代周之缘《医心集》云:“养竹解闷,赏竹消愁,品竹畅志,听竹清心,伴竹得乐”。学医者尤当切记:草木可移情。 腰间挂刀——防己 树枝吊葫芦——木瓜
国王的宝马——黄(皇)芪(骑) 血染绞索——红藤 逾期未回家——当归 屋周围修墙——防风
老太太做事——细辛(心) 草原上的牧童——马钱(前)子
总统的亲属——黄(皇)连 食品厂提价——肉桂(贵)
给皇帝儿子祝寿——太子参(生) 治妇女的良药——益母草 儿女了解娘心事——知母 酸甜苦辣咸——五味子 眼科医生治病——决明 王室内的乐器——黄(皇)芩(琴) 雪地上的腊梅——冬花
天花后遗症——麻仁(人) 三伏天的芭蕉树——大青叶
夏天穿衣服——丹(单)皮 太阳出来就起床——大枣(早) 口吃青果——先苦后甜。 花椒大料——两味。 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三钱的胡椒——一撮儿。 五月初六卖菖蒲——过时货。 六月吃薄荷——好良(凉)心。 九月的菊花——黄灿灿。 十月的鸡冠花——老来红。 药铺里的甘草——少不了的一位(味)。 没有根的浮萍——无依无靠。 惊蛰的蜈蚣——越来越毒。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蜜糖煮黄连——同甘共苦。 花粉飘香——春天到了。 天黄地黄——尘土飞扬。 西山一点红——日落。 握着蒺藜死不丢——不拍扎手。 百合田里栽甘蔗——苦根甜苗。 中药小议:大黄、芒消大黄苦寒迅利,推陈致新其效最神因有黄良之名,通经脉而破癥瘕,泻热行瘀消痈疽而排脓血。荡涤肠胃,扫腐败而荡郁陈,一切宿食留饮,老血积痰非此不除,开关窍决壅塞而通结闭治阳明燥结,心痞腹胀,胃结肠阻,饮之即通。除太阴湿热瘀蒸下痢家之停滞甚捷。夺土郁去陈垢而无壅滞有推陈致新之功,入消食药能调中化食,驱邪实安和五脏,有斩关夺将之能,戡定祸乱而致太平无异,所以有将军之名。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并载舟楫桔梗少停,仍缓国老甘草不坠。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得生地汁,治吐血刺痛;与桃仁同用,则导瘀血。与枳壳同用,则除积气。同川连,治伤寒痞满。得牡蛎、殭蚕,治时疫疙瘩恶症。入痰火药,更能滚痰。气虚同以人参名黄龙汤;寒凝同姜、附有温脾汤。阴虚加增液汤,血虚同以当归名玉烛散。肺热肠燥之咳喘便秘同杏、蒌、石膏同用宣肠通肠,小肠热盛导赤承气加三黄赤芍。佐以甘草、桔梗,可缓其行;佐以芒硝、厚朴,益助其锐。六气之中,风引汤治风;大黄附子细辛汤治寒;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治湿;调胃承气汤、麻仁丸治燥;大陷胸汤丸、大黄甘遂汤治水。六经之中,调胃承气汤、大陷胸汤丸治太阳;大小承气汤、茵陈蒿汤、麻仁丸治阳明;大柴胡汤治少阳;桂枝加大黄汤治太阴;大承气汤,附子大黄治少阴。气血之中,大小承气汤、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治气;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丸、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大黄牡丹汤,下瘀血汤治血,亦可谓至动而不可乱矣。用之多寡,酌人实虚,有斯佐助,才去病邪。 《伤寒》大承气汤治阳明病,胃热便难。阳旺土燥,肠窍结涩,腑热莫宣,故谵语潮热,手足汗流。脐腹满痛。大黄、芒硝,破结而泻热,厚朴、枳实,降逆而消滞也。小承气汤治阳明病,腑热方作。大黄泻其燥热,朴、枳开其郁滞也。大陷胸汤治太阳中风,下早而为结胸。寒热逼蒸,化生水气,硬满疼痛,烦躁懊憹。硝、黄泻其郁热,甘遂排其水饮也。大陷胸丸治结胸项强,状如柔痉。以湿热熏冲,上连颈项。大黄、芒硝,破结而泻热,杏仁、葶苈、甘遂,降逆而泻水也。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下痞塞硬满。相火既隔,君火亦升,大黄泻戊土而清热,黄连泻心火而除烦也。桂枝加大黄汤治郁生风热,侵克己土,胀满而成实痛。桂枝和中而解表,芍药滋乙木而清风,大黄泻己土而消满也。《金匮》大黄硝石汤治黄疸腹满,自汗,小便不利而赤。法当用下,大黄、黄柏,泻其瘀热,硝石、栀子,清其湿热也。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加大黄汤治痰饮,水去呕止,肿消痹愈,而面热如醉者。痰饮服半夏而水去,服杏仁而肿消,若面热如醉,是胃热逆冲,上熏其面。缘足之三阳,自头走足,阳明行身之前,自面而下,加大黄以泻阳明之热也。大黄附子细辛汤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宜以温药下其结寒,辛、附温寒而破瘀,大黄下积而开结也。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以土弱胃逆,浊气痞塞,郁生上热,故水谷不下。大黄破其痞塞,甘草培土补中,缓其下行之急也。《伤寒》抵挡汤治伤寒六七日后,表证犹在,脉微而沉,热在下焦,其人发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以表病失解,经热莫达,内传膀胱之腑,血室瘀蒸,是以发狂。桃、蛭、虻虫,破其瘀血,大黄泻其郁蒸也。《金匮》大黄蟅虫丸治五劳七伤。羸瘦腹满,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甘草培土而缓中,杏仁行滞而泻满,桃仁、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蟅虫,破郁而消癥,芍药、地黄,清风木而滋营血,黄芩、大黄、泻相火而下结块也。下瘀血汤瘀血下如豚肝。亦主经水不利。治产后腹痛,中有瘀血,着于脐下者。以瘀血在腹,木郁为痛。桃仁、蟅虫,破其瘀血,大黄下其癥块也。大黄甘遂汤治产后水与血结在血室,小腹胀满,小便微难而不渴者。阿胶清风而润木,大黄、甘遂,下瘀血而行积水也。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调,自汗出,时时发热,复恶寒,脓已成,其脉洪数者。丹皮、桃仁、瓜子,排决其脓血,大黄、芒硝,寒泻其燔蒸也。 芒消属水味咸苦辛而性寒,辛能润燥,咸能软坚,苦能下泄,大寒能除热。故惟荡涤六腑积聚,润燥软坚破积,消宿痰老血结固留癖,利谷道而开结闭无坚不破。主治五脏积热,折治三焦邪火而退结热瘀蒸,能荡涤三焦肠胃实热,治诸热病无热不除,利水而通淋沥,能化七十二种石。承气汤用之,去胃中之实邪,而荡肠中之宿垢。指迷茯苓丸,防风通圣散用之,除胸膈之稠痰,而润下部之结燥。故仲景大陷胸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皆用芒硝以软坚去实热。结不至坚者,不可用也。佐之以苦,故用大黄相须为使。许誉卿曰:芒硝消散,破结软坚;大黄推荡,走而不守。故二药相须,同为峻下之剂。泻痢不止,用大黄、玄明粉以推荡之,而泻痢反止。盖宿垢不净,疾终不除,经所谓通因通用也。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者,从胸膈而入于中土也,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柴胡加芒消汤之治,非腑中结热耶?大陷胸汤、丸、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之治,非腑中留癖耶?推陈致新主治百病。唐时腊月赐群臣紫雪、红雪、碧雪、皆用此消炼成,道治积热诸病有神效,贵在用者中的尔。 《伤寒》柴胡加芒硝汤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者。其胸胁痞满,而作呕吐,是少阳经证。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者,是阳明腑证。经腑双病,此本大柴胡证,外解其经而内下其腑,一定之法。宜先以小柴胡解其经病,后以柴胡而加芒硝,清其腑热。《金匮》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治支饮在胸,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脉沉,以土湿木郁,而生下热,去石膏之清上,加茯苓以泻湿,芒硝以清热也。《伤寒》大承气汤用之治阳明病,胃热便难,所以泻阳明之燥热也。大陷胸汤用之治太阳病结胸,所以泻胸膈之湿热也。《金匮》大黄牡丹皮汤用之治肠痈脓成,脉洪数者,所以泻肠中之瘀热也。 用水调涂火焰丹毒;配猪胆汁涂豌豆毒疮。小儿赤游风,以硝倾汤中取布蘸湿拭之。研末吹喉痹不通,并治重舌鹅口。
叶底榴花蹙绛缯,街头初卖苑池冰。
世间各自有时节,萧艾著冠称道陵。
艾叶在民间被广泛利用,有的用它的治病,有的用它来充饥,更有的用它辟邪驱毒,直到现在,许多老人家也对艾叶比较钟情,看到了常常要将它采回家,晒干保留,以备后用。 据《本草纲目》记载,艾草性温、味苦、无毒,它具有祛寒除湿、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回阳理气、止血安胎等功效。我记得每年端午节,奶奶都会把新鲜的艾叶挂在太阳下,晒成褐色,然后将艾叶折叠绑起来,放到阴凉干燥的地方储存,等到冬天的时候,用来熬水泡脚。这艾叶泡脚不仅能够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痛经、宫寒、手脚冰凉等疾病,还能够改善肺功能,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咳白痰的人很有好处。因为现代人普遍寒湿重,所以这个艾叶泡脚法对很多人都是有效的。 艾叶还可以吃,艾叶煮鸡蛋、艾叶饺子、艾叶红糖水等等,艾叶煮鸡蛋是比较经典和常见的吃法,其功效特别多:温经止痛、散寒止血等,同时对于治疗肾阳虚衰型老年腹泻也有效果,比起清水煮的鸡蛋更有营养一些。它的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用艾叶将蛋包好,放水里烧熟,10分钟后去壳吃蛋。 艾叶还可以驱蚊除虫。奶奶常将艾叶搓成火绳,点燃,一会儿就烧出苦香的浓烟,奶奶说:“这蚊虫最怕艾叶烧出来的味道。”。 当然,再好的东西也有利有弊。阴虚血热者、宿有失血病者和孕妇禁用艾叶。 制法:将艾叶50克加水适量煮汤,打入鸡蛋2个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 功能主治:温肾安胎。适用于习惯性流产。
《生活之书》246、艾草的能量
澄源昨天突然感觉右边肩胛骨那里很疼,想是空调和电风扇吹的,寒风入肌,不通故疼。 我给按摩了一下,略有缓解,但不解决问题。 艾灸吧。点燃艾条慢慢灸烤疼痛的后背和右肩胛骨,艾灸了一小时,问题基本解决了,一天里不再疼了。但那部位酸酸的感觉还有,还需要灸一两次会好的。 艾灸的热量透入皮肤,自然驱寒,化寒为热,病就好了。 艾灸是传承数千年的古老的方法,“针灸”一词在先秦时代就有,针是针刺疗法,灸是艾灸。 孟子提到过艾草之用,《孟子•离娄上》有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认为陈艾性温和,不容易因热伤人。可见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人们已经用艾草治病。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据道教文献记载,东晋仙人葛洪的妻子鲍姑是最早系统地用艾草治疗疾病的人。他们夫妻一直到初唐还活着,那时少说三百多岁了。仙传里提到过葛洪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在唐朝治病救人的很多事迹,其中就有以艾草为人治疗恶疮的案例。道教把用艾草治病也看作治病救人、积功累德的仙术,佛教说“八福田中,治病功德第一”。 热油烫伤了胸部、腹部,修养开空调。结果右肩被空调吹了四十天,开始发疼,半年后越发严重,右胳膊抬不起来了。治疗了三四次,艾灸,理疗灯热烤,针灸,针的后尾加了燃烧的艾条,以传递热能。 就这样初步治好了。余下的,锻炼了两个多月才彻底好了。艾灸,小小理疗治大病。
每天艾灸,以增阳延命;每天诵读《金刚经》,以修心养性。这两条都要做到。 她做到了。天天艾灸,天天诵经。 艾灸的能量能透入肌肉、经脉、脏腑,从而温养、增阳,从而除寒、排湿,从而通经,活络,能治病、养生、延寿。小小的艾灸有大大的功效。
http://img002.21cnimg.com/photos/album/20150711/m600/CB7D57C344AFD3E6A362CD9A 制法:将艾叶50克加水适量煮汤,打入鸡蛋2个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
功能主治:温肾安胎。适用于习惯性流产。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