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刘宝恒
金振国 任婷婷 丁丽丽
小柴胡汤首载于汉代医家张仲景之《伤寒论》,他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98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胸中痛,或胁下痞硬,或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方由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7味药物组成,是一首和解少阳病的主方。方中柴胡清解少阳之邪,且疏畅气机之瘀滞,黄芩清胸腹之蕴热,以除烦满,柴、芩合用,和解清热,以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畅胃气,以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以扶正祛邪。诸药相伍,共凑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调畅气机,和解少阳,补中扶正之功效。
少阳位于半表半里,邪犯少阳,正邪相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寒热交争,故现往来寒热。《内经》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邪犯少阳、胆气郁结,故现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少阳经脉布于两胁,邪犯少阳,而致经气不利,故现胸胁苦满。胆气犯胃,致使胃失和降,故现默默不欲饮食,胃气上逆则喜呕。上述诸证,乃小柴胡汤之主证,就其若多或然诸证,虽非主证,然也均系邪入少阳所致,临证亦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广泛,清代医家柯琴曾喻其为“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该方经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化裁、加减运用,他们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又先后衍化出柴胡剂多首。柴胡剂在临床各科,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追本溯源,柴胡剂之组方、化裁、加减及应用,小柴胡汤可推许为柴胡剂中之首方。笔者不揣学识浅薄,今就小柴胡汤证条文中的几个有关词句,浅述拙见如下。
少阳病属“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之说,并非是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少阳病时所提出。张氏只是在《伤寒论》第153条辨阳微结与纯阴结的脉证时,提出“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虽然此语是针对“阳微结”而言,但也反映了少阳病的特点。而病变以少阳胆腑为中心,并涉及太阳,又涉及阳明,既不完全在表,又不完全在里;既没完全脱离太阳,又没完全进入阳明;既在表,又在里;而“半表半里”之定位,应该是个最确切病变的位置。就其病性而言,少阳既有太阳寒证的表现,而又有阳明化热的表现,寒热俱在,当介于“半表半里”病变之位置。“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之说,乃金代医家成无已在注解辨析《伤寒论》时所提出,并被后世诸多医家所认可和采用。而后世医家,对少阳病属“半表半里”证的认识,虽然并不一致,然笔者认为,成氏之说合乎情理。
少阳病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
少阳病之病机,是由于邪犯少阳,致使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少阳经气不舒所致。少阳病的主要症结所在乃少阳枢机不利,这是因为少阳在生理上主枢的原因所在。“枢为户枢,机为门阃,枢主开,机主闭,故以枢机并言”(《辞源》)。开、阖、枢之说,首见于《内经》,后来、诸多医家都曾为其做注释。杨上善曾云:“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他是把门闩、门板、门轴来比喻其说,三者配合,缺一不可。少阳主枢,天阳之气内入,人体内之阳气外布,皆以少阳为出入之门枢。少阳为一阳之生气(子时—阳生),六经证中胆与三焦同属少阳,三焦主决渎,故名“中渎之腑”,有宣通气血津液,腐熟水谷,通调水道等作用。胆者,附属于肝,内藏精汁而主疏泄,故名“中精之腑”。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而自无贼邪为患。胆与三焦密切关联,所以少阳在人体中,与全身各组织器官皆有着广泛的联系。胆气疏泄正常,枢机自利,三焦通畅,气血津液升降通调功能始得正常。所以少阳病是枢机的功能失调所致,其病机可用“枢机不利”来概括。在三阳经中,少阳为“半表半里”,它介于太阳与阳明之间,所以少阳又为三阳经之枢。
当从少阳治“呕而发热者”
《伤寒论》第378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原载厥阴篇。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厥阴病唯恐阳退阴进,而致下利呕逆,其出阳多转为少阳。现“呕而发热者”,其“呕”,乃少阳之主证,“发热”是阳气来复,从阴转阳的表现,也是邪出少阳的标志。此证从厥阴转出,转入少阳,然其病机、治则当均与少阳相同。“呕而发热”,亦有因外邪侵入少阳而致者,如《伤寒论》第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即是。“呕而发热”属少阳,故当从少阳论治,治宜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主之。
章虚各曾云:“呕而发热者,邪出少阳也,少阳主升,故不下利而呕,发热者,邪势向外,故以小柴胡汤,转少阳之枢,其邪可经表解矣。”其发热也,徐灵胎云:“但发热而非往来寒热,则与太阳阳明同,唯呕利则少阳所独,故亦用此汤。”而陈修园氏云:“发热二字,当是往来寒热。”笔者认为,往来寒热为少阳之主证,而厥阴病之阳气来复,从阴出阳者多有发热,其热无论是否往来寒热,而兼有呕者,宜治从少阳。
少阳病“但见一证便是”是指主证
《伤寒论》第103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首先要弄清楚“但见一证便是”的“一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证,即:“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七证(亦有人主张八证)中只要见到一证,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汤,不必主证都具备了,然后再使用本剂。历代医家对本条的使用认识颇不一致,诸家各说其是,各有主张。笔者认为但见一证中的“证”,必须是疾病中起主导作用的证,这样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汤。如《伤寒论》第378条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第37条记载:“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临证既要审病之始末,明其病因,辨其主证,始能用药无误。由此可见,“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也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刘宝恒
金振国 任婷婷 丁丽丽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半夏泻心汤浅议【草根一生】
(2015-10-21
15:08:42)[编辑][删除]
歌诀: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调理脾胃经典方药之一。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及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正常,则清气得升,浊阴得降。脾胃功能失常,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为呃逆、反酸、嗳气等;在中则为腹痛、腹胀、痞满等;在下则为肠鸣、下利等。故而治疗脾胃疾病,首要关键在于调理脾升胃降功能。又有“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为阴脏,脾虚易湿盛;胃为阳腑,胃病多热盛”。所以脾胃为病,多见湿热互结,寒热错杂之证。
半夏泻心汤则正对以上病机而设,脾胃疾病中用之最广,如用于现代疾病中的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
临证时需要把握半夏泻心汤病机关键是寒热错杂、湿热互结、脾虚胃逆。简而言之,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标实为寒热错杂或湿热互结。具体我们在临证时应该遵仲景之意,巧妙使用泻心汤加减治疗,如脾虚重者,可以加炙甘草及党参之量;里热重者,可以加重黄连、黄芩之量;里寒胃逆重者加半夏、干姜之量等,依法而治,多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需要强调的是半夏泻心汤中半夏一药,有化痰和胃降逆之能,善化各种痰证。临证中遇胃逆之证,无论寒热,皆可用之,一般热证加黄连,寒证加干姜。遇痰湿为患者,寒痰者以二陈汤加减为主,热痰者以黄连温胆汤加减为主。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高建忠,对中医有着独到的见解,对治疗疑难杂症也十分擅长,善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药简而效彰。
笔者在跟随高老师学习过程中收获颇多,深刻体会到了经方的价值,所开处方每剂仅仅几元钱,甚者不足1元。药虽便宜但效果良好,自感经方治病安全、有效、廉价,突出中医简、便、廉、验特色,今将高建忠一则医案整理如下。
【案例追踪】夏某某,女,55岁,2009年10月18日初诊,胃胀痛2年,复发一周。
初诊:患者于2年前胃胀痛,被诊断为胃溃疡,曾服用西药后缓解,此后反复发作,后又服用附子理中丸等成药和汤剂,效果不佳。
二诊:胃胀痛,偶有嘈杂泛酸,饥饱皆不适,喜温,腰困,小腹胀,咽干,头昏闷,鼻干,眠欠佳,便不调(不实),舌淡暗苔白,脉细弦缓。有高血压病史2~3年,数年前行子宫全切除术。辨证为寒热错杂痞证,属【半夏泻心汤】方证。
【处方】:姜半夏9g,干姜6g,黄芩12g,黄连3g,党参6g,陈皮9g,乌药9g,炙甘草3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09年10月24日)诸症皆大减,稍进食油腻轻微疼痛,而后高建忠告之可继续服用7剂,注意饮食清淡,7剂服完告之,诸症皆消。
【评按】:临床上对于消化性溃疡,不应单纯侧重于局部病变,应特别着眼于整体病情,应按仲景的“随证治之”的原则。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枢,气机升降失常,邪气阻滞,气机不利,升降失度而病矣,脏腑功能失调也即评气机升降失度,临证重在调其升降,复其功能为治本之法。且临床上病单纯的寒,单纯的热,都好治,然寒热错杂之邪,也有寒也有热则不好治,治寒还有热,治热还有寒,如果不学泻心汤的方义,没有理论指导,在临床上治这种病就难治,也有点效但总不彻底。
【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寒热并用,补泻皆使,配伍十分巧妙,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出现一次,《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的主证,一个是呕,心下痞;一个是大便不调,临床上也可不见腹泻,脾气不升,会出现大便不调;胃气不降就有点呕吐,同时心下痞。黄芩、黄连降胃气上逆;干姜、半夏辛药,能够散脾气之寒,再加上甘温药,党参、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补中气,古人概括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陈皮走脾兼顾胃,善疏理气机,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乌药辛温,辛行散,性温祛寒,入脾而宽中,行气散寒止痛。
半夏泻心汤证玄勾 【草根一生】
(2015-10-29
15:30:02)[编辑][删除]
http://img.yy24.cn/2013/0108/20130108035604366.jpg【草根一生】"
TITLE="半夏泻心汤证玄勾 【草根一生】" />
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伤寒论》治疗“心下痞”的和方——半夏泻心汤。之所以把它归为和解的方剂,是因为它们治疗寒热错杂的“心下痞”,方子中既用热药,又用寒药,为调理寒热的代表方剂。
http://img0.imgtn.bdimg.com/it/u=150661135,4010893781&fm=21&gp=0.jpg【草根一生】"
TITLE="半夏泻心汤证玄勾 【草根一生】" />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及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正常,则清气得升,浊阴得降。脾胃功能失常,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为呃逆、反酸、嗳气等;在中则为腹痛、腹胀、痞满等;在下则为肠鸣、下利等。故而治疗脾胃疾病,首要关键在于调理脾升胃降功能。又有“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为阴脏,脾虚易湿盛;胃为阳腑,胃病多热盛”。所以脾胃为病,多见湿热互结,寒热错杂之证。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调理脾胃经典方药之一。半夏泻心汤则正对以上病机而设,脾胃疾病中用之最广,如用于现代疾病中的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陈宝贵教授临证中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半夏泻心汤病机关键是寒热错杂、湿热互结、脾虚胃逆。简而言之,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标实为寒热错杂或湿热互结。临证时应该遵仲景之意,巧妙使用泻心汤加减治疗,如脾虚重者,可以加炙甘草及党参之量;里热重者,可以加重黄连、黄芩之量;里寒胃逆重者加半夏、干姜之量等,依法而治,多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此外,半夏泻心汤中半夏一药,有化痰和胃降逆之能,善化各种痰证。临证中遇胃逆之证,无论寒热,皆可用之,一般热证加黄连,寒证加干姜。遇痰湿为患者,寒痰者以二陈汤加减为主,热痰者以黄连温胆汤加减为主。
小柴胡汤治肾周炎发热1例
(2023-02-01
08:08:51)[编辑][删除]
时间:2019-11-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先慧
任某,男,30岁。2019年8月3日来诊。诉发热20天。患者于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5之间,在他院确诊为“泌尿系感染”,经治后效果不佳,遂转诊至北京佑安医院,2019年8月2日查:类风湿因子、抗链O、布氏杆菌测定、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尿培养及细菌、真菌、抗酸杆菌涂片均正常。予以抗感染治疗,补钾对症处理,但体温不降。随于次日就诊我处寻求中医治疗。
刻下: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5,午后为重,纳差,时有呕恶感,口淡不渴,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咳嗽、咳痰,舌淡略有齿痕,苔白略腻,脉弦滑。查体无明显肾区叩击痛。否认结核、肝炎等慢性传染性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否认冶游史。
辨证:发热(少阳病)。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40g,黄芩15g,姜半夏12g,党参15g,生甘草10g,生姜15g,大枣20g,7剂,水煎服,日1剂。
3剂尽后二诊:第4天始,未再发热。刻下可见:口渴,自汗,纳可,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咳嗽咳痰,大便可。舌淡略有齿痕,苔白略腻少津,脉弦滑。复查尿常规(—)。
方药:五苓散:桂枝18g,生白术18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18g,6剂,水煎服,日1剂。6剂尽电话告知已无明显不适。
按:本案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初始诊断为“泌尿系感染”,叠经诊治而不愈,后经专科医院彩超发现左肾体积增大,腹部CT考虑左肾周炎性,抗感染治疗但仍不能除热,后用经方小柴胡汤而取速效。
肾周炎指的是肾包膜与肾周围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发生感染性炎症,可发展成为肾周脓肿。本病多由肾盂肾炎直接扩展而来,致病菌多是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需用抗生素治疗。本案患者在发病初始就在用抗生素治疗,但热未能除。就诊中医时患者发热的同时有呕恶感,笔者就联想到了《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是少阳经病的主方,此时邪气不盛而正气已虚,正邪纷争,治需和解。此外,一方面,患者发病以来,饮食较差,年轻男性却已经出现了贫血、低血钾等并发症,属于“正气不足”表现,符合小柴胡汤证病机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伤寒六经辨证法,发热多属三阳经病,利用排除法,没有太阳经表证及阳明经实证的表现,故而定位在少阳经。本案值得关注的另一点是柴胡用量较大,这是符合《伤寒论》原文剂量药物比例的,笔者认为使用经方应尽量遵循原方的药味组成和药量比例。患者二诊时使用五苓散,则是考虑出现了太阳蓄水证(汗出而渴),可见临床上病机是随时变化的,应“随证治之”。(张先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健康管理中心
)
0
喜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