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佃贵用药经验撷萃

(2023-02-02 04:38:30)


时间:2019-11-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李一帜 王绍坡 李星波

 

  国医大师李佃贵常常对弟子们强调医生必须要熟谙药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此李老还要求弟子们到中药房去亲自抓药,通过抓药来更深层次的全方位了解每一味中药。李老在临床诊治中有自己独特的用药特色,现撷其精华,逐一介绍,以飨读者。

  藿香的古今认识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功效:化湿,解暑,止呕。临床常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闷,呕恶纳呆,暑湿,湿温,胃逆呕吐。《本草图经》记载:“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本草正义》中曰:“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药理研究藿香中含有的挥发油具有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对胃肠有解痉止痛的作用,对小肠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辟秽化湿,和中开胃、止呕、止痢。藿香中含有的甲基胡椒酚和茴香脑,具有升高白细胞数量、抗菌、抗痉的作用。对肿瘤患者及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因药物所致的低白细胞患者有升高白细胞、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佩兰的古今认识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功效:芳香化湿,清暑解表。主治:清暑,辟秽,化湿,调经。治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邪内蕴,脘痞不饥,口甘苔腻,月经不调。《本草纲目》指出:“兰草、泽兰(即佩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 香,肝宜辛散,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

  《现代实用中药》中记载:“认为佩兰属芳香性健胃、发汗、利尿药。用于冒寒性头痛,鼻塞,神经性头痛,传染性热病,腹痛,腰肾痛,结石等。”佩兰100%水煎剂,用试管稀释法,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香兰同用,提效减副

  藿香、佩兰是李老常用的对药,对药是以中药“七情理论”为指导并结合临床应用所取得的疗效背景下孕育而生。对药的形成体现了医者对病机的高度概括,也凝聚了医者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李老应用藿香、佩兰药对可有效逆转胃癌前状态、癌前病变,其病机多属湿热中阻,浊毒内蕴。湿困于脾,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日久化热,湿热阻滞中焦,中焦气机不利,脾胃为气机升降的中枢,中枢气机不利,加重脾失健运,水湿、湿热、水谷、精华、糟粕皆失运化,停滞中焦,日久相互夹杂凝滞为浊毒。浊毒内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脘腹痞胀或疼痛,纳少;浊毒内蕴,脾失健运,加重水湿停滞,则口中黏腻无味;水湿下渗,则大便稀溏;浊毒夹湿热之邪,重浊黏腻,则大便黏腻不爽;浊毒耗气伤阴,则口干口苦;浊毒阻滞气机,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

  李老在临床中藿香、佩兰二者多相须为用,主治湿浊中阻、浊毒内蕴之胸闷,脘痞,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藿香发表之力大于佩兰,治暑湿感冒效捷;佩兰性平,化湿之功优于藿香,治湿滞中焦尤佳。然藿香善于理气止呕,为治湿郁气滞呕逆之要药;佩兰芳香性平,长于去陈腐,辟秽浊,为治脾湿口甜口臭之良药。藿香芳香而不猛烈,温煦而不燥热,既能散表邪,又能化里湿,醒脾和胃,辟恶止呕和解暑之力。佩兰气味芳香,既能表散暑邪,又能宣化湿浊而定痛。佩兰芳香可化浊,然中焦浊毒的祛除需要脾胃强有力的运化功能,藿香微温不燥,归脾胃经,可温化脾胃而不加重湿热,加强脾胃运化功能,中焦脾胃得运,气机才能畅通,反过来,气机畅通又促进脾胃运化,形成良性循环,水湿、湿热、水谷、精微、糟粕逐渐运化,各归其位,各得其所,中焦脾胃运化有力,气血、气机畅通,浊毒自除,疾病自愈。二药合用,芳香化浊、温化解毒、醒脾增食。(李一帜 王绍坡 李星波)


运用扶阳理论治疑难病

 (2025-05-15 04:58:06)[编辑][删除]
运用扶阳理论治疑难病
摘自2025-5-14中国中医药报
吴海锋 四川省成都吴海锋中医诊所
笔者秉承火神派宗师郑钦安思想,临床擅用附子重剂治大病,将“元阳真气”视为生命的根本。正如郑钦安所说,万病皆因损元阳真气而成。故治病之要在于“扶阳”。现将笔者运用扶阳理论治疗疑难病验案三则整理如下。
心悸案
王某,女,53岁。主诉:长期畏寒肢厥,心悸胸闷,伴头痛足软、夜寐不安。患者素体阳虚,气血不足。近3年来畏寒日甚,虽盛夏亦需厚衣,心悸频作,胸闷如窒,头痛足软。夜寐多梦易醒,常因心悸惊醒。曾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屡服镇静剂及补血药未效。舌胖,苔腻,中裂,舌络紫;脉沉弦小紧(右弱)。
辨证:此属少阴阳虚为本,太阴寒湿困阻为标,兼厥阴肝郁血虚之证。患者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四末,故畏寒肢厥;心阳不振,水气凌心,则心悸胸闷;清阳不升则头痛,气血不能濡养筋脉故足软;舌中裂纹、夜寐多梦,乃阴血暗耗、虚阳浮越之征;舌络紫、脉弦紧,提示血行不畅、肝气郁滞。虽有口臭似热,实为湿郁化浊,非实火之象。
治法:治当三焦并调,以峻补少阴、运化太阴、疏达厥阴为法。
初诊急投大剂温阳固表,兼化湿通络;待阳回表固,续增疏肝养血之品。处方:黄芪60g,防风12g,白术15g,江油蒸附片80g(久煎),干姜12g,炙甘草12g,上肉桂粉9g(分冲),当归15g,川芎12g,香附12g,砂仁12g。6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二诊:畏寒肢厥十去其七,头痛足软大减,唯心悸仍阵作。脉仍有紧象,此表寒未彻。守上方原方加麻黄6g(先煎去沫)开太阳。6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心悸发作锐减,夜寐转安,口微苦臭。舌苔转薄白,脉渐缓。此阳气得振而湿浊化热,增轻清透解之品。守上方加玉蝴蝶12g。
调理半月,诸症悉平。
按 初诊以大回阳饮(附片、干姜、甘草、肉桂)峻补命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共筑扶阳御邪之基,以附片80g为君,配伍玉屏风散固表御邪,暗合“卫出下焦”之旨;当归、川芎养血和血,通脉止悸;砂仁醒脾化湿,香附疏肝解郁。附片久煎存性,肉桂分冲取其温通心脉之效,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功。
二诊察脉现紧象,果断加麻黄,既开太阳之表,又助附片通达十二经;终诊,因口臭而加玉蝴蝶,取其轻清宣透郁热而不伤阳,又疏肝理气以宽胸安神。舌中裂纹未刻意滋阴,但温阳化气,血和津自生,深得“阳中求阴”之妙。
痛经案
杨某,女,18岁。主诉:经行腹痛半年,伴畏寒肢冷、经期错后。患者素体阳虚,初潮后月经周期尚调。近半年因学业压力大,渐发经前腰腹冷痛,经行第1日痛剧需卧床,经量偏少,色暗夹紫黑瘀块,周期延至40~50日一行。患者平素形寒肢冷,面白少华,神疲倦怠。舌胖,脉弦涩而紧。
辨证:此属少阴阳虚为本,兼厥阴肝郁血瘀之证。患者先天肾阳不足,冲任虚寒则经血凝滞,肝失疏泄致气滞血瘀。虽有经期瘀阻之实象,实为阳虚不能温运、血虚难以濡养所致,诚如《傅青主女科》所言:“血海虚寒,则经水不调……寒邪乘之,血凝不行。”
治法:温补少阴,疏达厥阴。
初诊急则温阳散寒治其本,兼以养血调冲;待阳回寒散,续增益气固表、化瘀通经之品。处方:江油蒸附片50g(久煎),筠姜15g,生甘草12g,桂枝15g,黄芪30g,当归18g,川芎15g,白芍15g,香附15g,砂仁15g,鸡血藤3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二诊:药后畏寒减大半。宗“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旨,处方:黄芪30g,防风9g,白术15g,江油蒸附片50g(久煎),干姜12g,炙甘草12g,上肉桂9g(分冲),当归15g,川芎12g,香附12g,砂仁12g,蒲黄12g,五灵脂12g。增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固护卫阳,仿仲景“卫出下焦”之理;肉桂引火归元,分冲取其温通之效;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活血定痛,尤善化胞宫沉寒痼冷。10剂,嘱经前1周始服。
守方调理3个月,经期恢复27~30日一行,经色转鲜红,血块消失。1年后随访,面若桃花,肢暖纳香,痛经未再复发。
按 初诊以大剂附片配伍筠姜、桂枝,取大回阳饮意峻补命门,温通十二经;合当归补血汤、四物汤益气生血,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以畅冲任;香附疏肝解郁,砂仁醒脾化湿,鸡血藤养血通络。全方融“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与“治血先治气”之旨,共奏温阳散寒、养血调经之功。
本案治疗体现4个特点。第一,重剂扶阳:附子初用50g,暗合火神派“治阴证当用阳药”心法。第二,分期论治:经后期温补脾肾,经前期辅以疏肝化瘀。第三,气血同调:以黄芪配当归补气生血,香附协川芎行气活血,深得“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妙。第四,冲任双补:冲任有寒,血海凝结,非大热之品不能化。故用桂枝温通冲脉,肉桂暖补命门。全案紧扣“阳虚血瘀”病机,将四逆汤之温固与四物汤之濡养熔于一炉,佐以疏化之品,终使阳回寒散、冲任调达,痛经消除。
头晕案
陈某,男,49岁。主诉:反复头晕半年,伴步态不稳。患者长期熬夜,半年来头晕如裹,行走不稳,午后尤甚。伴神疲倦怠,形寒肢冷,夜寐多梦易醒,纳呆,食后困顿。舌胖苔腻,舌络紫,脉沉细涩而紧。
辨证:此属少阴阳虚为本,厥阴肝郁为标,太阴寒湿困阻为患。长期熬夜伤阳,肝失条达则气机郁滞,中焦运化失司则湿浊内生,此为水寒土湿木郁之变。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浊阴不降故食后困重;阳不潜藏而神浮不寐,肝络失柔致脉紧。
治法:三阴同调,以温补少阴、疏达厥阴、运化太阴为法。
初诊急则温阳固本、潜镇安神,兼化湿开郁;待阳回神安,续以益气固表、养血柔肝收功。处方:江油蒸附片50g,砂仁12g,龟板12g,生甘草12g,上肉桂粉6g(分冲),龙骨30g,牡蛎30g,石菖蒲12g,远志12g,薏苡仁15g,白豆蔻12g,杏仁12g,酸枣仁15g。6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二诊:眩晕十去其六,唯午饭后头目昏沉,夜寐转安但仍多梦。此阳气初复而卫表不固,中焦湿浊未尽。宗“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旨,故加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更入血肉有情之品助阳。守上方加黄芪30g、防风12g、白术15g、海马(研粉分冲)3g。6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眩晕偶作,畏寒大减,纳香寐安。舌转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略弦。此少阴得温、太阴得运,然久病精血暗耗。守上方增黄芪至50g峻补大气,附子加至60g夯实命火,更入当归15g、枸杞15g养血柔肝。续服20剂,诸症悉除。
按 初诊以大剂附片配伍肉桂,取“益火之源”温振命门;龟板、龙骨、牡蛎育阴潜阳,既制姜附燥烈,又安浮越之神;砂仁醒脾化湿,杏仁开宣肺气,薏苡仁、白豆蔻芳化太阴湿浊,共复气机升降;酸枣仁佐远志、石菖蒲,交通心肾而定志安神。全方融潜阳丹之温固、枕中丹之安神、三仁汤之化湿于一炉。
二诊妙用玉屏风散,仿仲景“卫出下焦”之理,以黄芪助附子振奋卫阳;终诊增入当归、枸杞,同时增黄芪、附子量,暗合“阴中求阳”之旨。治疗过程中附子用量由50g渐增至60g,佐以海马血肉之品,体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用药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