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珍贵的手抄医案

(2023-02-02 08:16:52)


时间:2019-11-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单德成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bmp/site2/20191114/IMG00e04c45e1a45236996253.bmp

承博渊手抄承槐卿《临证医案》原件。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bmp/site2/20191114/IMG00e04c45e1a45236996494.bmp

承博渊手抄承槐卿《临证医案》原件。

  常州名中医承博渊(1919—1968)抄写的承槐卿《临证医案》原件,最近在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的焦溪老街上被发现,由承槐卿的侄重孙(承博渊之长子)承乃强妥善珍藏。

  承槐卿(1862—1945)世居焦溪。焦溪位于常州、无锡和江阴的交界处。因完整保留了1200余年的江南古村风貌,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里素有“中医之乡”的美誉。

  承槐卿的生平事迹在《常州市志》《常州市卫生志》《武进县卫生志》均有记载。武进县(现常州市武进区)医学会1980年编印的《武进中医药》前言中介绍:“近贤有内科承槐卿,儿科奚咏裳,外科王道平……”承槐卿被列在首位,可见声望之高。他出生于中医世家,自高曾祖承南溪(字宗华)始业儒知医,曾祖承蓉绶(秀山)、祖父承湘坪(字鸿训)、父承钟岳(字顺昌,号蓉坡),世代相传,至承槐卿已是五代儒医。承槐卿16岁考取秀才,后又补优附贡生。在科举时代,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秀才)择优报送京师国子监读书的,称为优贡,意谓以优秀人才贡献给皇帝。他医术高超,文采出众,一天,宜兴县丁山一位重病患者邀请他出诊,他慎细诊视,奋笔写下长篇案论,并在同道中传开了,得到大家的赞崇,称之为“澄、锡、常医界泰斗”。由于家学渊源,刻苦钻研,承槐卿遂成为誉满江南的名医,登门求医者整日不断。

  承槐卿的后裔承博渊是其侄孙兼关门弟子。承博渊在《江苏中医》1962年第2期发表《承槐卿先生医案》的论文,自我介绍道:“十六岁时,遵祖训,继承家学,于常州日侍先伯祖(承槐卿)左右且六年。”满师后,承博渊在崔桥行医,1951年任崔桥联合诊所负责人,1952年在武进防疫站工作,主治晚期血吸虫病工作成绩显著,获武进县政府奖章。

  我在承博渊后人何昊伟的引导下,驱车直赴焦溪,在老街上找到承博渊的长子承乃强。承乃强得知我为“修缮五世儒医承槐卿故居”的提案而寻找资料时热情接待,从阁楼上取出了珍藏已久的手抄本《临证医案》。该医案封面上签有“伯渊”(即承博渊)的名字,上半部的装订线已经脱落,右上角一小块亦被虫蛀,共计66页,尺寸为长29.3厘米、宽18.5厘米,一万余字,自右至左竖写,笔力雄健,潇洒奔放。书中记载了中风、水肿、咳嗽、疮疡、乳疬等71则医案,具体内容清晰可认,书末附有《承师医训》,是承槐卿多年行医的心得。承乃强确切地对我说,这本医案是他父亲亲笔抄写的。

  承槐卿擅长内科,其行医座右铭是“人病即己病”“诊疾无小事”“临证时细细审详”。承槐卿辨证重视脉、证、时三者,用药少而精,以平淡取胜,力求多一味不必,少一味不可。承槐卿虽誉满杏林,好学不倦,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奈诊务纷纭,未有著作问世。他精心整理,去粗取精,亲手编定医案六卷,被同行视为范本,整理者有之,珍藏者有之,转辗抄写者有之。

  《临证医案》书写时间,在《承师医训》中标注的时间是民国念陆年(1937年)元月。其中涉及病家地址有江阴大南乡、坂上、丫河、牛塘桥、卜弋桥、东下塘等处,可见承槐卿行医范围之广,闻名程度之高。

  在此之前,笔者曾收藏了由承槐卿弟子是光裕编写的《常郡承氏医案》和清同治年间的《承云坡(承槐卿之父)医案》,但都是复印件。本次发现承博渊手抄承槐卿《临证医案》原件,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内容。在本册医案中,对于因“痰”致病,作了独特的阐述:“痰为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古人造字从疒、从炎,非无意也。痰从湿热化生,湿本浊邪,热因湿留。”所写医案旁征博引,义畅辞达,精辟简练,用药精当,配伍巧妙。

  这本珍藏了82年的手抄医案原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不仅是常州中医界遗存的一块瑰宝,而且为传承焦溪古镇的文化根脉提供了实物佐证。(单德成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仝小林自医案例分享与答疑(转)【草根一生】

 一本珍贵的手抄医案 (2015-10-29 20:26:55)[编辑][删除]
标签: 

股票

仝小林自医案例分享与答疑


病情简介

初诊(2015年5月16日):发热伴头颈部淋巴结红肿疼痛两天。患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一月前曾患“急性腮腺淋巴结炎”,此次因头皮疖抓破后于昨日起开始出现颈部、耳前、耳后、颌下等淋巴结红肿疼痛,患部皮肤潮红肿胀,伴恶寒发热,体温38,无汗,周身酸痛无力,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自服中成药防风通圣散四袋,至夜十一点许,周身汗出臻臻。今晨恶寒消失,但仍发热,体温37.6,下午一点体温升至38,大便已解,舌质红稍胖微有齿痕,苔薄黄腻,脉浮滑数。

西医诊断:急性颌面部淋巴结炎。

中医诊断:抱头火丹(伏气温病)。证属湿热火毒内伏,新感外邪。

治法: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兼以透邪。

方药: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30克,葛根45 克,黄芩30克,生石膏30克,芦根60克,龙胆草9克,车前草30克,野菊花30克,金银花30克,生甘草15克。2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这是仝小林教授根据病情为自己开出的处方。服汤药半剂后四小时,体温降至36.6(晚六点),头颈部淋巴结红肿疼痛较前减轻。脉由浮滑数转为浮略数。身凉而脉未静,何也?余热尚存,灰中有火,有反弹之势。治疗当乘胜追击,故继服剩余中药(晚七点半)清解余热。当晚八点左右,体温反弹至37.3。虽反弹,然热之大势已去,体温必将呈螺旋式下降。服第二次药后,自觉周身烘热,微微汗出。此为透邪外出之征兆也。何为透邪?发汗即是透邪,脉不静则透邪不止。晚九点,体温退至36.9。晚十一点,体温退至36.6。呈现螺旋式下降。

外感之病,若来势汹汹,大有吞吐之势,其治必当大刀阔斧。此时,作秀最害人。

二诊(2015年5月17日):晨六点半,体温36.5。从昨晚11点至今晨,脉静身凉。现颈部、耳前、耳后、颌下等淋巴结肿痛大为减轻,患部皮肤潮红肿胀明显消退,留有轻微压痛,应当接近恢复期。

起病初的发热无汗恶寒期,大约持续了五个小时。从最初的38开始口服汤药(下午2:00、7:30各服半副)到晚上11点热退后未复升,大约9个小时。

晨八点,服前方1/4剂。下午两点,服1/8剂。清余热,以巩固疗效。总共服了1.375剂中药。

三诊(2015年5月18日):今查血常规:白细胞:5.12×109/L,单核细胞:10.5%↑,红细胞:5.02×1012/L,血红蛋白:159g/L,血小板:168×109/L。EB病毒抗体: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阴性,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阳性,EB病毒早期抗原IgM抗体:阴性。头颈部淋巴结B超:双颈部及耳前淋巴结增大(右侧大者1.4cm×0.7cm,左侧大者0.8cm×0.4cm)。腮腺B超:未见明显异常。

昨晚颈部淋巴结及耳前淋巴结疼痛略有反复,今晨体温36.5,见舌淡红,苔薄黄腻,边有齿痕,脉小滑。考虑热毒未尽,脾虚湿滞。调方予清热散结,透邪解毒,健脾化湿治疗。

方药:柴胡15克,葛根30克,升麻15克,夏枯草45克,玄参15克,浙贝9克,黄芩15克,龙胆草9克,竹叶15克,马勃15克,僵蚕6克,野菊花30克,生黄芪15克,清夏9克,陈皮6克,猫爪草30克,鱼腥草30克,紫花地丁30克,生姜3片,大枣3枚。6剂。

今日服上方一剂。

四诊(2015年5月19日):今晨体温正常,自觉颈部、耳前淋巴结疼痛减半,已无明显红肿热感。

从今日起,一日服半剂。

五诊:(2015年5月20日):今复查血常规+HCRP:白细胞:3.63×109/L↓,单核细胞:9.1%↑,红细胞:4.92×1012/L,血红蛋白:151g/L,血小板:190×109/L,HCRP:13.85mg/L↑。免疫球蛋白正常。复查头颈部淋巴结B超:双颈部及耳前淋巴结较前缩小(右侧大者1.2cm×0.4cm,左侧大者0.8 cm×0.4cm)。

继服上方半剂。

六诊(2015年5月21日):服上方共2剂后,刻下:无发热,头颈部淋巴结肿痛完全消失,诸症痊愈。

仝小林病例答疑

(一)沈剑刚教授(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问:

仝小林教授,这次生病经历,您亲身体验了整个过程,然后总结了疾病发展过程、发病特点及治疗用药的体会,殊为宝贵,我有几点疑问和建议:

1. 用柴葛解肌加减:为何去白芍却加用且重用芦根?

2.为何龙胆草仅9克,若重用如何?

3.谈到用大黄,为何方中未见此药?

4.因病速起,发病之时仍有表证,我还会考虑用桔梗轻灵之性,保留桔梗之走表之功效,您意下如何?

5.请谈谈重用甘草之意。

6.有关不同微生物所致外感的寒热特征您有何见解?

仝小林教授答沈教授问:

1. 沈剑刚教授,我服用柴葛解肌汤时,已无恶寒但有发热,故无须羌活、白芍、桔梗之类。若真是感受了风寒之邪,风寒束表,荆防羌类宜早用,打开腠理,协力发汗。此病纯属感染,全无外感风寒,这类药可不用。此方重用柴胡、葛根、芦根、石膏,起发汗解热、透邪外出之用。

因为考虑病位在少阳,所以用了柴胡、黄芩、龙胆草、车前草。另外,龙胆草、车前草,也是针对发病前的湿毒。选用野菊花、金银花,因这两味药即可以解毒,又可以透表。芦根,在瘟疫治疗中是要药,清热解毒、利尿透邪,但用量要大,一般在30克以上,我常用60~120克,退热效果好。

2.重用龙胆草未尝不可,但太重,不利透表。方药有势,整方之势,全在药物配伍。

3.关于大黄,因为我发病在晚上,无药可以选择,最接近的就是防风通圣散(家里有备),我一次服了四袋。服后两个小时左右,汗出臻臻,热稍退。但第二天,体温复升至38。此药中有大黄,我在药后十几个小时,腹泻三次,故方中未再用大黄。

4.桔梗,偏于肺卫走表。我在太阳表实证中,一般不用。

5.我用的是生甘草,重在解毒。

6.不同微生物所致外感的寒热特征,可以从伏气温病来研究,特别是完全没有外感诱发的疾病。比如,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其诱因可能就是劳累后,发作时,恶寒极重。再比如,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其诱因可能就是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见发热同时伴有恶寒。这些多为细菌感染,容易查清。伏气温病,与外感的治疗完全不同,需直捣巢穴。可以不看恶寒。

(二)祝捷医师(中日友好医院)问:

仝小林教授,我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如果是我,可能遵普济消毒饮之义,加用僵蚕、连翘、牛蒡子等疏风清热解毒之品透达外邪、兼解毒消肿,因连翘为疮家之圣药,甚至变银花为连翘,您为什么当时完全没取普济消毒饮之义呢?

仝小林教授答祝捷医师问:

祝捷医师,用普济没有问题,预想也会取得疗效。但就我的情况而言,发病前一段时间,湿毒较重,正在服清肝胆湿毒的中药。所以,取龙胆泻肝汤的龙胆草、车前草、黄芩。虽未用普济消毒饮,但取了五味消毒饮中的银花、野菊花,用之解毒而透表。透表,连翘不如银花。只要大的原则对,可选之药会很多。此病例,为湿热毒内伏,新感外邪,治当积极透邪为要。

(三)沈仕伟医师(浙江省玉环县人民医院)问:

仝小林教授,此病由皮肤感染引起,为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属于伏气温病的范畴,治疗当清热利湿解毒。您提到当积极透邪,透邪的目的为何?

仝小林教授答沈仕伟医师问:

沈仕伟医师,所谓的伏气温病,是一类以发热为主症,从内而发的疾病。发病时,可以有发热恶寒之表症,但无表邪。故伏气温病的辨识,至关重要。治伏气,且莫为表症障眼,可从营血入手,直捣其穴,此治疗之最紧要之处。此病为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起病见恶寒发热,继而只发热不恶寒,且无鼻塞流涕、咽痛等症,可参照伏气温病来论治,故方中予黄芩、龙胆草、金银花、野菊花、车前草清热利湿解毒,直捣巢穴。另外,还需要积极透邪,为何要透邪?便是给邪气以出路。方中的柴胡、葛根、芦根、石膏,便是透邪,引伏气温病透表而散。

病例讨论

沈剑刚教授:此次疾病,您用雷霆之势阻遏病势,截断扭转了病情的进展,缩短了病程,这是我从您这次经历中学到的最大体会。

仝小林教授:沈剑刚教授,外感之病,若来势汹汹,大有吞吐之势,其治必当大刀阔斧,所谓两军相遇勇者胜。所以用药必须狠、准,用量必须足,才能打中疾病之七寸。如吴鞠通曾云:“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

对于急病,我主张用两个策略:鲸吞和进逼。何为鲸吞?便是大小合适,速战速决,一步到位。在治疗,鲸吞法,就是大刀阔斧,斩关夺隘,一鼓作气,鸣金收兵。常用于正气尚足,病势初萌,速效以求短程。而进逼,则是向目标步步逼近。在治疗,进逼法,就是层层围堵,不留缝隙,步步为营。常用于外感初起,大剂足量,首量加倍,一日数服,小效加量,大效递减等手法。

沈剑刚教授:您对用量有何考虑?

仝小林教授:关于用量,我认为对量的运控能力,是衡量一个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能把握症、证、病之进退,准确而精准的用量,是一个医生成熟的标志。用量的大或小,关键还是看是否合乎病情。

如我们所提倡的经方大剂量,并非一味的大剂量,而是主要针对特定的病情(急危重症)、特定的阶段(急性发作期)所采取的快速起效、遏制病势的措施。病情一旦得到有效控制,则中病即止或中病即减,改用丸散膏丹善后调理。所谓合理用量在病情,大小巧用总相宜。在此病例中,可以看到我在体温恢复正常后,药物的服用量便减为1/4,继而再减为1/8,即中病即减原则。

沈剑刚教授:俗话说“医不自治”,大部分医生能用此法医人而不自医,为何?顾虑太多,在用药和剂量上,常对自己手软。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医要有足够的胆识和对病机准确把握的自信。

仝小林教授:我常跟学生说:“工巧在临证中历练,胆识在经事中养成”。中医几千年来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临床疗效。一个医生要想达到遣方用药得心应手、妙手起沉疴,这需要长时间的临床积累和探索。医者自治,用药能果断不犹豫,便是一种临床积淀、厚积薄发的表现。 (沈仕伟整理)

宣明往范,昭示来学——读《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有感(转)【草根一生】

  仝小林自医案例分享与答疑(转)【草根一生】 (2015-10-30 05:16:3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宣明往范,昭示来学 
——读《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有感
余瀛鳌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医案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石,是医家诊治疾病的客观记录,是总结和传授临床经验的重要方法。因此,具有十分鲜明的纪实性和可靠性。由于中医学源于家传师授,世代沿袭,形成了历代名家在学术上见仁见智,各有所长,具有很强的个体性,故中医医案学不仅使历代医家的宝贵临床经验得以保存和传世,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充实的源泉。一向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

近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专家团队编纂的《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一书,已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付梓出版。全书共收集近300位名医医案15000余例,800余万言,旨在全面收集整理历代名家医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医案体系,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提供历史上名医临证的经验。兆麟教授与我相识多年,他在工作中体现出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医界同仁所称道。年逾古稀的兆麟教授此次组织相关专家,对历代医案进行研究整理,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对中医学传承发展的热忱和启发后学的心态。

江瓘曾说,医案可起到“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的作用。章太炎亦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学者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因此,学习、整理和研究古今名医医案,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重要任务,对加深中医药学学理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治肺叶案解读(一)【草根一生】

   宣明往范,昭示来学——读《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有感(转)【草根一生】 (2015-10-29 15:59:00)[编辑][删除]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治肺叶案解读(一)

 作者:高建忠 于晓强 王平

开栏的话: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湿热从中焦论治为临证惯用之法。肺居上焦,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而湿热从肺论治往往没有得到临证者应有的重视。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高建忠择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门和暑门中湿热治肺医案十则进行了解读,以期引起临床上对湿热治肺这一治法的重视————

    【叶案】:

    冯三一 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除湿。

    飞滑石 杏仁 白蔻仁 大竹叶 炒半夏 白通草

    解读:

    舌白,当指舌苔薄白腻,介于薄白苔和白腻苔之间的一种舌象。

    头胀,头部胀闷感,自觉头部由内向外撑胀的感觉,与《伤寒论》太阳病由外向内箍束的头痛不同。

    身痛肢疼,包括周身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呈重痛感。

    胸闷,胸部欠畅快感,与心下痞满不同,可兼见心下痞满。

    不食,指没有食欲。

    溺阻,指小便欠畅利。

    病变初起,以身痛肢疼为主诉的病变,常例会想到《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但太阳病身痛肢疼当伴见恶寒、头痛、脉浮紧,或有发热,通常不应该有胸闷不食、溺阻。显然,本案不能辨为太阳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舌白”。太阳病初起,舌苔当为薄白,腻苔的出现,提示里邪的形成。可以这样说,本案不可以辨为太阳病的标志性的征象是“舌白”。同时,本案辨为“湿阻”的标志性的征象也是“舌白”。因此,案中以“舌白”二字开头。

    湿阻经络也可以见到身痛肢疼,《金匮要略》中有关于湿痹的论述。但从湿邪困阻经络之湿痹分析,不能较顺畅地解释头胀、胸闷不食和溺阻。

    《伤寒论》所构建的临床思维模型是一种“分层思维模型”,即在阴阳思维指导下由表到里分层辨治。叶天士在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这种“分层思维模型”和脏腑学说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并且把“分层”由表到里扩展到“由上到下”。在这种思维模型的指导下,叶天士明确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热论》)

    上有头胀,中有胸闷不食,下有溺阻,外有身痛肢疼,一派周身气机不畅之象。从舌白推断,病邪当为湿邪。湿邪外感,如何能使周身气机不畅?肺主气,肺近表。湿邪外侵,痹阻肺气,肺主气功能障碍,致周身气机不畅,诸症皆出。治疗当除湿邪,畅肺气,则诸症解,故案中说“当开气分除湿”。

    处方中,选用杏仁宣降肺气,意在恢复肺主气功能。白蔻仁,化湿兼畅肺开胃之功;炒半夏,化湿兼降肺和胃之功。二药佐杏仁化湿行气,针对胸闷不食一症着力稍多。

    滑石、大竹叶、白通草,入上焦,走下焦,导湿邪从上至下而出。二药佐杏仁利湿行气,针对溺阻一症着力稍多。

    六药相合,湿去肺宣,周身气机畅行,舌白自退,头胀、身痛肢疼随之而解,诸症自愈。

    或问:案中没有明显热象,方中为什么取用具有清热作用之滑石、大竹叶、白通草?

    答:湿邪着人,可寒化,可热化。案中虽然没有明显热象,但也未见明显寒象。此时用药,过寒易诱使湿邪寒化,过热易诱使湿邪热化。还有,湿痹气阻也易化热。故方中在温燥化湿的同时,合用淡渗利湿清热之品,使湿去气行而无化热之虞。

    或问:麻黄也有宣肺之功,又有利小便之效。方中杏仁是否可用麻黄代替,或麻黄、杏仁合用?

    答:如果开大方大剂,有别药佐制,应该是可以的。但从方简药精的标准来看,不可以。因麻黄开表功胜,而此案中无须开表。

小青龙汤合四君子汤治咳嗽(转)【草根一生】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治肺叶案解读(一)【草根一生】 (2015-10-23 20:12:26)[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小青龙汤合四君子汤治咳嗽(转)【草根一生】

咳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多因六淫外邪乘虚而入,伤及肺系,肺失宣降所致,临床以风寒、风热、燥邪咳嗽多见;内伤咳嗽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内干于肺所致,它分为肺脏自病和他脏及肺两种,如痰湿蕴肺,肝火犯肺等。

范丽娜,女,37岁。2014年10月18日来诊。

患者主诉间断性咳嗽3年,受凉后加重10天。患者自诉10天前因受凉出现咳嗽,自行服用阿莫西林、伤风胶囊病情未缓解。现症见:咳嗽,咽部自觉凉感,咽痒则咳,痰多、色白、质稠、易咯出,无痰鸣音,无自汗,眠差,納差,大便偏稀,1天1次,咳则遗尿。体格检查:舌尖微红,苔微黄腻,脉沉细紧。双肺呼吸音粗,胸骨上段稍闻痰鸣音,心律齐,心率72次每分钟,未闻病理性杂音。肺CT示:1.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多发实变影,累及右肺中下叶,考虑肺部炎性病变。2.胸膜肥厚。

证型:寒痰阻肺,肺失宣降。

治法:温化寒痰,宣肺止咳。

方药:桂枝12克,蜜麻黄10克,干姜5克,制附子12克,细辛3克,白芍12克,清半夏9克,五味子10克,陈皮12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5克,红参12克,桑白皮10克,大腹皮10克。4剂水煎服。

按:该患者有外感寒邪史,咽凉咽痒,痰多,为风邪夹寒上袭肺窍所致;从痰的量、色、质可以看出是湿痰阻肺,因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聚而为痰,上犯于肺所致。久咳导致肾气不足则遗尿。从舌苔可以看出有寒湿郁而微化热的倾向,但是脉沉细紧仍主里虚寒证。该病是先外感,因治疗不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转为内伤咳嗽。

纵观全方,是以小青龙汤和四君子汤为打底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而成。小青龙汤是伤寒论的经典方,原文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用它来外散表寒,内化水饮;其中麻黄、桂枝发散表寒,干姜、细辛、五味子温化肺部水饮,陈皮、清半夏燥湿化痰。用四君子汤来益气健脾,补土生金。久咳则导致肺气虚,用红参甘温来补肺气,对于参的运用,则根据肺气虚弱的程度来灵活运用。桑白皮肃降肺气,泄肺平喘;大腹皮行气利水。

外感咳嗽不宜过早用收敛药
摘自2022-3-11中国中医药报
朱章帅 安徽省淮南市中医院
患者,女,50岁。2022年2月9日初诊,诉素体阴虚。近日感冒3日。刻下症见头晕、头痛,咽痛咽痒,咳嗽,少量黄痰,胸闷,胃纳一般,寐差,平素便秘,小便正常。舌略红苔略黄。
患者阴虚体质,头晕、头痛,咽痒,咳嗽为风热之象,处方如下:桑叶10g,菊花10g,淡豆豉10g,瓜蒌12g,浙贝12g,桔梗10g,杏仁10g,南沙参15g,麦冬10g,鸡内金10g,橘红10g,蝉蜕5g,防风8g,薤白10g,首乌藤20g。7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因咽痛,故建议上方配服蓝芩口服液。
2月12日二诊:咽痛未见缓解,反有加重趋势,胸闷亦未缓解,舌红苔黄腻。重新辨为少阳郁热。予柴胡升降散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处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桔梗10g,杏仁10g,射干10g,瓜蒌15g,浙贝母15g,天花粉10g,蝉蜕5g,大黄5g,僵蚕10g,姜黄10g,地龙10g,忍冬藤15g,黄连8g,姜半夏10g。3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
三诊和四诊因病情无变化,继服二诊方药。
2月21日五诊:患者咳嗽、咽痛均明显缓解,唯夜间仍时有咽痛。故予前法中加养阴之物以巩固疗效。处方如下:桔梗10g,杏仁10g,生薏苡仁20g,芦根15g,桃仁10g,冬瓜子15g,射干10g,炒牛蒡子10g,瓜蒌12g,浙贝母12g,黄连6g,虎杖10g,丹参10g,南沙参10g,玄参10g,蜜百部10g。5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
近日随访,诸症愈。
按 外感病尽量控制在3剂以便随时调方。外感病注意避免甘腻药或收敛药用之过早,否则会闭门留寇。

肺结核咯血方【草根一生】

     小青龙汤合四君子汤治咳嗽(转)【草根一生】 (2015-11-25 19:07:08)[编辑][删除
肺结核咯血方【草根一生】

                         

本方治气阴两虚,气虚为甚的肺结核咯血。因气为血帅,气不摄血,则血溢脉外。此出血非单纯止血而能止,治宜益气摄血,佐以养阴润肺。

处方:参须15克,黄芪25克,阿胶12克(另包烊化),百合10克,白及15克,贝母10克,天冬10克,寸冬10克,仙鹤草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按:方中参须、黄芪为主药益气摄血;阿胶、百合、二冬养阴润肺;贝母润肺止咳化痰;仙鹤草、白及入肺止血以助摄血。

弘扬师说有创新

 一本珍贵的手抄医案 (2015-02-12 10:09:29)[编辑][删除]
标签: 

育儿

 

                                  弘扬师说有创新                                                               

        国医大师朱良春在虫类药方面最具贡献,并以多篇论文系统论述观点。中药早有“草、木、虫、石、谷”分类,“虫”在古代即动物总称。《大戴礼记》说:“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故虫类药即动物药同义词。近代善用虫类药专家主要有张锡纯、恽铁樵、章次公诸先辈。朱良春深得章次公薪传,行医后着意发掘开拓虫类药治各种疑难杂症新途径。1963年~1964年,在《中医杂志》上连续发表了《虫类药应用之研究》体会文章,在全国医药界产生重大反响。

    1969年某天,新疆军区某团参谋来南通市政府请求协调,让朱良春给他所在团团长治病。原来该团长在检查施工过程中,突被从上落下铁棍击中头部昏倒。当时头颅骨凹陷,继而血肿,神志不清达24小时。经抢救苏醒,但形成脑震荡后遗症。到京检查,脑组织萎缩1/4。常头部昏痛,神疲,躁怒,失眠,记忆力严重下降,说话不成系统。虽经多方治疗无效。某军医建议,南通朱良春曾撰写《虫类药应用之研究》文,其中提到用虫类药可治脑外伤后遗症,疗效好,应找他治疗。于是病家慕名来到南通。朱良春经详察,发现病人舌苔薄腻,边有瘀斑,脉象细涩,为瘀阻脑府,灵窍欠慧,气血亏虚之证候,决定先给予益气血、化痰瘀、慧灵窍汤剂3服,并嘱心情舒畅,避免急躁,少吃辛辣,适量运动。

    3天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朱良春又据情况随方加减。服药一周头痛减轻,夜寐较安,精神略振,自觉爽适。改服“健脑散”。患者坚持服2个月,病情稳定,讲话层次不乱,能写信。再以中药调补肝肾、养益心气之品做善后治疗。

    1976年起,经酝酿、写作、补充18年之久的《虫类药的应用》出版,首印5501册,二印4600册再售罄,1994年该书增订再版后,增加了虫类药种类,内容更彰显其理论特色和临床应用功能。不少海内外医家争相研读。日本奈良县医师罗曼,原是西医,后学汉方医,在临床中深感常规药有时疗效不尽人意,经参用虫类药后,出现意想不到奇迹。他曾先后三次专程赴南通拜访朱良春,研修虫类药问题。

    朱良春总结系列治疑难病应用虫类药具体方药,涉及神经系统疾病16种、循环系统疾病9种、呼吸系统疾病6种、消化系统疾病11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7种、骨与关节疾病6种、肿瘤类病12种、外科疾病11种。

朱良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学家。先后拜太医传人马惠卿、上海名医章次公为师。1956年~1984年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首届国医大师。

   对风湿病、癌症、肝病、肾病等疑难重症深有研究,屡见奇效。对虫类药临床应用尤具心得。著《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汤头歌诀详解》等,整理、主编《章次公医案》《章次公医术经验集》。

    1917年8月20日,朱良春生于江苏镇江丹徒县儒里镇。此处长江南岸,毗邻大运河。朱家为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后裔,朱家老祠堂高悬“闽婺同源”横匾,建筑气势恢宏。

    1922年,5岁的朱良春被送进私塾,接受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朱良春自学不少中医药知识,1935年,朱良春投师孟河医派代表人物马培之之孙马惠卿。马惠卿自幼行医,颇有太医世家风范。朱良春成其弟子时,马惠卿已步入花甲之年,门下聚集十多位门徒。门徒边按马惠卿指定中医典籍背诵,边体察马惠卿给病人诊脉、听师傅唱方抄方。朱良春年纪小,排在门徒最后。开始诵读医典时,内容还不全懂,就由师兄用白及磨调朱砂红笔断句。

    七点半钟,马惠卿开始诊病。面前三张并在一起的方桌,门徒按拜师年资顺序排坐,认真听老师讲诊,然后谛听老师唱处方,一一记下,最后由大师兄将老师所定处方交门徒传看,其余学徒照抄。马惠卿唱读处方有特点,临诊多用“对子药”,使门徒便于记忆与应用。太医后人马惠卿家祖传医书多,朱良春就和师兄们争先恐后抄写,在马家一年间,足足抄写三大本单方、验方。

    1936年2月报考苏州国医专科学校,该校由苏州妇科名医王慎轩创办,出身“三世皆知医”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受聘名誉校长。章太炎把中医学作为国学一部分看待,其亲炙弟子中多有著名中医学者,章次公便是其中之一。

   该校教师多是江浙名医,还经常请章太炎与其中医弟子章次公、陈存仁等前来讲学。那时,章次公等人在上海已创设上海中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章太炎亲任两院院长。1937年11月,王慎轩介绍朱良春到上海找章次公,于是朱良春转校上海中国医学院。

    章次公是现代杰出中医教育家、临床家,用药泼辣,处方具廉、便、验特点,让许多危重病人绝处逢生,对朱良春产生深刻影响。许多年后,朱良春仍感慨:跟章次公学中医,才算登堂入室。1937年,章次公边从事医学教学,边开业悬壶济世。章次公爽快答应其转学和拜师要求。拿着章次公的介绍信,朱良春在租界找到陈存仁教务长办妥转学注册手续。

    朱良春每天到章次公诊所跟班抄方学医。章次公带教学生方式灵活多变,传授医术极其认真,让学生跟班抄方时,采用启发式创新思维。比如,有时边为病人诊治边讲解处方用药,叫弟子记录;有时看完病人却问学生“这是何病?”或说“这是某证,该用何方?”或“我对该病开这个处方,你们看是什么法?是什么方化裁?”也有时在学生草拟处方上修改,并说出道理来。

    1938年岁末,朱良春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拟返南通设诊所行医。行前章次公将一方寿山石印章赠他,印章镌文:“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并指着印章殷殷告诫:“这十六个字,要永远牢记,身体力行,作为临床实践、济世活人的座右铭和做人的准则,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医生。”

国医大师朱良春诗【草根一生】

   国医大师朱良春求学记【草根一生】 (2015-02-12 09:20:54)[编辑][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