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然后知不足行然后知路远

(2022-11-05 08:10:32)


时间:2021-07-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张亚军

从2020年6月6日王琦书院开办至今,我有幸参加了书院一年多的线上学习,对我而言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头脑风暴”之旅。

王琦书院开院第一讲,众弟子身处异地,齐聚网络,共同聆听王琦院士的《师承论》。王琦院士从中医师承的不同形式梳理了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以及师与承必备的条件。我对王琦院士在讲课中特别强调的“学无师无以得高明,术无承无以得传薪”颇有感悟。欲学好中医,师承之路必不可缺。欲指扶桑,非舟莫适。这是古今大师们公认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我们能更便利地解决时间和地域问题,轻松地将五湖四海的同道聚集起来,共同聆听名师教诲;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综合远程视频网络教学系统,实现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新理念,创新性地解决了中医师承教育的时间、空间和师资限制等问题。王琦书院的创办是一种新的启示,提示广大中医院校、中医学子利用现代科技之便利,重拾中医传承之模式,尽己所能采取师承之法,传承“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重经典、重临证、重口传身授、重体悟,真正促进中医人才的培养,发展中医药事业。

以王琦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们,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个人魅力、精彩的教学方式令人印象深刻。王琦院士字字珠玑、娓娓动听、循循善诱的讲课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中医药内容,无不给我带来强大的冲击感,使我在精神上受到了一次透彻的中医洗礼。王琦院士渊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填补了我许多中医知识的空白,使我在很多相关知识上能够深入了解、融会贯通,思想和精神得到升华。

书院的学习活动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体悟中医药文化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我感受到天地浩瀚、我唯尘埃,深刻体会到知识的更新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通过此期学习活动,我发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总以为只要积累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就可以应付日常工作,往往忽略了中医知识也有更新,尤其是中医经典知识认知上的更新。反思自己多数情况是需要什么才学什么,而且有时因工作忙而把书本抛在脑后,并没有养成自觉读书及思考的习惯。

通过在王琦书院的学习,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因此,必须树立天天学习的理念,在合理安排好工作的前提下,坚持每天抽出一定时间系统地进行中医经典理论及传统文化的学习,沉下心、坐下来、钻进去,原原本本地学,在学习当中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创造性,在临床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通过学习,我们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思维,更优化了临证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王琦院士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中,同时把这些先进高效的思维模式推而广之,使自己的后辈、学生受益。有人说“知识是一个圆,已知在圆内,未知在圆外”。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医博大精深,我们要继承,更要发扬,还要密切结合疾病发展演变中的特点,任务艰巨,道阻且长。因此,作为中医药的传承者,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断充实自己的必要性,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下苦功夫,切实提升自身的中医药素养,勤勉奋斗,从圆自己的中医事业梦入手,为圆祖国复兴梦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这一年的学习,王琦院士不辞劳苦地教诲我们,使我获得了极大的感悟,同时也领略了一位中医大家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我将秉承医道传承,继续在中医路上砥砺前行。(张亚军 内蒙古医科大学)

——沪上名医陈存仁学术讲座广告函遗存记

 (2022-11-04 05:26:00)[编辑][删除]
扬中医学术 护中医发展

摘自2022-11-3中国中医药报
阮宗武 伍德明 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朱杰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

近期整理资料,见到一份当年沪上名医陈存仁举办中医学术讲座的广告函。
陈存仁(1908—1990),原名承沅,又名保康,字存仁。陈存仁师承孟河医派丁甘仁、丁仲英父子,学验俱丰,著作等身。先后主编《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国药物标本图影》《皇汉医学丛书》,并著有《中国医学史图鉴》《津津有味谭》,驰名海内外,是近代中医“海派”代表人物之一。新中国成立前,陈存仁寓居香港,继又迁居美国。1990年,陈存仁因突发心脏病,于美国洛杉矶逝世,享年82岁。
陈存仁长期热心于中医事业发展,他建立学校,创办报纸,举办中医学术讲座,在这份广告函中可觅其踪。第一页是《诸位道长先生台鉴》(图),第二页是《“伤寒讲座”讲义样张》(图),第三页是《伤寒七种有效成药之比较》(图),第四页是《湿温伤寒治法提要表》(图)。在这四页广告函中,既有历史资料的记载陈述,又有中医学术讲座内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医史资料和学术经验总结。
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医发展,殊有贡献
在《诸位道长先生台鉴》(图)中,记述了陈存仁参加当时国民大会的情况。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大会又称“行宪国民大会”,于1948年在南京召开。陈存仁以高票当选为中医界“国大代表”,并在会上提交“发扬我国固有医药以保民族健康……和三点解决办法”的议案,同时联合其他代表提出“为维护中医合法地位及发扬我国固有医药,倡议筹建省、市中医院”等2项议案。会议期间就议案通过进行讨论,与会中医界代表与西医代表进行了激烈的争辩。最后议案得以通过,取得了胜利。
这次会议声势之盛、争论之烈,由来罕见,上海申报记者跟进采访,作了连续报道。在这份广告函中,陈存仁记述了参加国民大会的前后经过。
纵观陈存仁的一生,他长期以来致力于维护中医的地位、推动中医的发展,殊有贡献。早在1929年初,余云岫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企图消灭中医。陈存仁和谢利恒、张赞臣、丁仲英、秦伯未等沪上名医共同于1929年3月17日发起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会议将3月17日定为全国医药大团结纪念日,又称“中国国医节”。
首创“湿温伤寒”病名,并提出辨治方药
陈存仁早年在沪积极组织上海医药团体举办演讲会,开展学术讲座交流,他亲自主讲《伤寒讲座》,图是讲座所用之讲稿。在讲稿中,陈存仁认为,自张仲景《伤寒论》至历代医家,大多数以一切发热疾病统称为“伤寒”。随着清代温病学说的兴起,临床根据季节、证候变化,又有了春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之别。
清末民初,许多中医名家对伤寒、温病的认识不同,争论纷呈。清末民初,西风东渐,随着西医学传入我国,当时西医结合化验等手段,又提出了“肠伤寒”的病名,并列入法定传染病。名家时逸人始提出“湿温即西医之肠伤寒”之说。陈存仁认为“肠伤寒”颇合中医湿温之证治,与传统医学所论“伤寒”不同,易于误会,于是首创“湿温伤寒”病名,以示区别,并根据叶天士关于治疗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湿温伤寒”进行辨证论治。
在当时历史背景下,陈存仁卓有见识,力求中西汇通,首创“湿温伤寒”病名,可谓匠心独具。
《伤寒七种有效成药之比较》(图)这一页上,陈存仁列出了治疗湿温伤寒的七种成药,并列成表格。在表格中,陈存仁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运用中医理论对能够辨治伤寒的七种有效成药进行了详细地对比分析,对现代诊治伤寒仍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湿温伤寒治法提要表》(图)中,陈存仁根据湿温伤寒的症状特点,将临床分为四个周期,每一周期的病情症状、舌脉、方药运用,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也体现出丁氏流派诊治湿温的经验特色。
目前国家统编中医教材《温病学》未将“湿温伤寒”列入病名,但陈存仁诊治湿温伤寒时所运用的方药及成药,足以给后世提供借鉴,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讨论。
1948年,陈存仁主编的中医界第一本《湿温伤寒手册》问世。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卫生出版社于1956年进行了再版。秦伯未在《湿温伤寒手册》序中讲道:“(陈存仁)信仰中医而不薄西医,景仰古人而不薄今人,着意于一病而不拘于一家,着意于大体而不忽于小处,这种治学精神,良不可及。”这也是对陈存仁学术思想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注释。

第二届国医大师名单(转)【草根一生】

 学然后知不足行然后知路远 (2014-11-01 20:10:02)[编辑][删除]
第二届国医大师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干祖望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 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巴黑·玉素甫(维)(已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

    石仰山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

    石学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占 堆(藏)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阮士怡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孙光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志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

    刘尚义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刘祖贻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刘柏龄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刘敏如(女) 成都中医药大学

    吉格木德(蒙) 内蒙古医科大学

    吕景山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张大宁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

    李士懋 河北中医学院

    李今庸 湖北中医药大学

    陈可冀 中国中医科学院

    金世元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郑 新 重庆市中医院

    尚德俊 山东中医药大学

    洪广祥 江西中医药大学

    段富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徐经世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诚杰 陕西中医学院

    唐祖宣 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

    夏桂成 江苏省中医院

    晁恩祥 中日友好医院

    禤国维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卓然自立 本立道生 大师走好  【草根一生】

  第二届国医大师名单(转)【草根一生】 (2014-09-22 04:08:03)[编辑][删除]



    9月13日,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陆广莘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发黑而眉寿,矍铄而善思,形健而能辩,每有人叩问则不嫌不弃,如丹溪翁‘以道相告’。忆起老师,他们泪眼婆娑。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在中医界,陆广莘不仅是著名中医,还是著名哲学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是陆广莘的生前好友说,“陆老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他核心的医学思想——中医学之道:‘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陆老认为医学的任务是扶持、动员、发掘、提高人体的正气。”

    “陆老说,中医学之道,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治,若有效,最大的功劳在病者自身的生生之气。医学只能认识它、依靠它、帮助它、发展它,却不能包办代替生命自组演化调节的生生之气,一旦病者自身丧失生生之气,那就是泡在药汤里也无济于事。”

    学贯中西  超越包容

    国医大师路志正得知陆老逝世很悲痛,昨夜写悼辞写到12点多,几易其稿。”其中有一段写道:先生坚持中医思维,精于四诊、又参西学,说理细微、辨证详明,处方遣药、理法一脉相贯,效果显著。这学验俱富、敢于担当的学风,令人钦佩。

    陆广莘早年聆听陆渊雷“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教诲,遵从章次公“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的期望,勤求博采,强调卓然自立基础上的超越包容。他认为,对西医疾病分类学诊疗思想的结论,中医要“心知其意,不为所囿”,才能充分发挥中医的学术优势,解决临床难题。

    诸国本说:“陆老总是从哲学和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医问题。中医界人读陆广莘的文章,有时会感到陌生的‘洋味’;哲学界人读他的文章,则会感到新鲜的‘土气’,但他确实为中医界讲清了许多难以讲清的问题。” 

    陆老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面容安详,身旁黄白相间的菊花犹如一只只依依不舍的手臂,想要挽留住老人远去的脚步。一代大师从此远去,留下宝贵的医学遗产与人们对他无尽的哀思。

读书学中医

 (2019-10-13 05:08:31)[编辑][删除]

 

中医古典新作,终生难全读,就个人体会,欲知中医之貌,为医者,当先明理,欲明理必先读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继《素问》、《灵枢》,读非逐字逐句不明其意,上句不明则读下句,其不明之处或在后焉,今年不懂,明年再读,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夫《素问》、《灵枢》注之者众矣,初可先读黄元御之解,再旁及诸家。再读《外经微言》以明生克制化之道、知阴阳颠倒之妙;

继而读《时病论》以明四时病之所源,治法之出;继而读《温病条辨》,其言辞不甚古奥,又兼说理言法;至此方可读《伤寒杂病论》,其又以桂林古本尤善,且当熟读《平脉法》、《伤寒例》、《杂病例》《温病脉证并治》《伤暑脉证并治》《伤燥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诸篇,此习仲景之学之纲要也;至于其注者,汗牛充栋,黄元御伤寒说意,黄竹斋《伤寒杂病论汇通精纂》、刘义贞《伤寒杂病论义疏》马有煜伤寒要旨尤妙,熟读此几家再旁及诸家。

杂病继而则读黄元御《四圣心源》,尤须熟读前四卷,余则概览之即可;继而读李东垣《内外伤惑辨论》以明内伤之源,读《辨证录》学逆向思维以明杂病之治;继而可读《类证治裁》、《杂病源流犀烛》《张氏医通》等,此皆类书也,可以博见闻而开视野;余则《医醇剩义》、医学入门》、《医理真传》、《治虚六书》易当熟读之,广览唐宋元明清医案以补缺漏。

运气之学,时病、温病,伤寒气立外至,杂病神机内发,从李阳波书入门,续之陈无择,陆懋修,黄元御,东垣,天士……。

今世之医,六气之风、燥已近遗失,至多病束手,欲明其风必读永乐大典医学缉要第一集,欲明其必读陈葆善燥气总论,喻嘉言、吴瑭燥气论,才知就理。

至于本草,《神农本草经》言辞古奥,佶屈聱牙,今人多难识。夫黄元御《长沙药解》论述精辟可熟读之;《本经疏证》言本草之所生,并述其象,言其用亦为必读之书;或欲治本草之思辨,陈士铎《本草新编》不可遗矣。夫本草之学,当探其源、明其性味、知其象、达其效。须知所谓效者,非某药治某病,乃知其于风寒暑湿燥火痰湿虚实之效也。此外尚须知本草之特殊效用及明其去路也。至若今人著述,《历代本草药性汇编》可参阅之。

至于学方,入门以小方,继而明其加减,继而知合方,继而知大方。夫学大方之法,又须拆解法也。欲知来龙去脉,中医药高级丛书:方剂学是不错之选。

又曰:夫医之元神,道也,易也,则《道德经》、《易经》亦为没岁必读之书。

又戒曰:为医者,不涉险,不猎奇,以平为期!

呜呼!医道漫漫,任重而远,有志之者,须当上下而求索也。

老中医出题考徒弟

  (2019-10-10 16:34:00)[编辑][删除]

 


  传说一位中医从不收弟子,后来因为实在忙不过来,只好开始收徒。但在他收徒弟时先出了10个比较简单的中药谜,即每4个字打一味中药。它们是:月中神树、红色顾问、五月初五、苦熬三九、剧院灯熄、人工育珠、警惕家人、机构繁多、大雪纷飞、穿林而过。结果,有人很快猜出了答案:桂枝、丹参、半夏、忍冬、台乌(天台乌药)、附子、防己、百部、天花粉、木通。

  这位中医又出了较难的10个中药谜:冰碑、故乡、黑龙江、金日遍野、空心树、长辣椒、珍珠蚌、如来的巴掌、此曲只应天上有、白发老汉。没曾想,那人又知道了答案:寒水石、熟地、川乌、地黄、木通、细辛、贝母、佛手、神曲、白头翁。于是,这个年轻人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位中医的爱徒。

  有一后生欲拜一位老郎中为师学艺,老郎中却要先考考后生。他先说出一副对联“九死一生救阿斗,昭君出塞到番邦”,横批是“立起沉疴”。而后老郎中捻须笑道:“此联内含四味中药,横批则是一位古人姓名,你若能猜得出,我便收你为徒。”后生略思片刻,胸有成竹地回答:“这有何难?九死一生是独活,阿斗是使君子;昭君出塞乃王不留行,番邦即生地。横批系汉朝大将军霍去病。师父,不知徒儿所答对否?”老郎中听罢大喜,伸出拇指夸道:“回答完全正确!自今日起,我正式收你为徒。”(赵玉林 山西省阳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