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承疡科祖训,开拓创新学科

(2022-11-05 08:19:57)


——记津沽疮疡学派学术思想

时间:2021-07-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朝晖

津沽疮疡学派起源于清末民初津沽地区,至今历时一百三十余载,以中医内外结合方法治疗各种疮疡类疾病为主,兼治外科杂症,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天津及周边地区地域特色的、疗效肯定的疮疡治疗体系。笔者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率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团队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疮疡病学重点学科,并被评为天津市中医糖尿病足重点专病建设单位,担任学科及专科专病带头人至今。2008年5·12汶川地震期间,笔者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派,作为专家组成员,发挥津沽疮疡学派优势,在四川指导伤口治疗工作,并荣获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及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笔者长期从事中医外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继承老一辈中医外科学家“去腐生肌”“给邪出路”等学术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化腐再生”“筋之血化”等理论,创立了电刀针洞式引流,化腐再生散靶向祛腐等特色疗法,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现将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如下。

益气活血通络泄浊

气血行于脉中,气与血存在相辅相成相生的紧密关系。周围血管病的发生虽然是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多种功能失常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根本的病机是气虚。由于周围血管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多数存在气虚的症状。久病气虚之人,其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出入异常,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湿瘀则血液流动受阻,从而使血运不畅,甚则血脉瘀阻,最终导致气益虚,瘀益甚。在治疗过程中,应以益气活血为法,注重侧支循环的建立。此疗法之奥秘首推一个“和”字,多以四君、四物、山药、黄芪等平补之药为君,使气“微微有余而化少火”,以收到少火生气之效。以益气养血之法调理脏腑,补益精气,使本来紊乱的体内环境在气的充养流通下归于平和稳定。

研究发现,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多与“浊毒”有关。其中浊毒以湿浊、痰浊、瘀浊为主,多自外而内侵及气、液、血,呈叠加渐进式进展,最终造成病情的逐步加重。由于周围血管病患者大多为久病气虚之中老年人,其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出入异常,气为血之帅,血在脉中运行,有赖于气之统率和推动,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如糖尿病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中焦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瘀则血液流动受阻,从而使血运不畅,甚则血脉瘀阻,导致脾气进一步亏虚,无力运化水湿,水湿运行阻滞,则结成痰湿。痰湿阻碍饮食精微正常传输布散,积蓄为浊。因痰湿由液入血致瘀,瘀毒瘀浊入络,则导致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进一步发展。在治疗过程中,早期应以祛湿为主,中期以祛痰为主,后期以祛瘀为主,在疏通大血管的同时构建新的侧支循环网络,以保证下肢末端的血液供养。同时采用藏红花酊剂外敷局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液动力,使得血内瘀浊在运动中得以分散,并通过加速的体液代谢被排出体外。

从肺论治另辟蹊径

肺是与人体气血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之一。人体之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而后天之气一部分来自脾气运化的水谷之气,另一部分就是通过肺呼吸而入于人体的自然界清气。肺对于全身各处的气的流行都具有统帅作用,是气的汇集和发出枢纽。肺同血也有紧密的联系,聚集了大量的微小络脉,并直接进行气血的融合与交换,是气血的枢纽,络脉的血气在肺气的作用下朝会于肺,而同时肺气也推动络中血气向经脉方向流动。一旦肺的功能失常,则一身之气会因清气的减少而出现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正气虚衰。同时久病入络,糖尿病发展到合并周围血管病的时期则属“久病”的范畴。因此络脉病变多于肺主气功能异常有关。内治补法以补母实子为法,脾肺同治,在补肺气的同时适当加入健脾药物,泻法多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此外,根据“肺合皮毛”理论,通过中药的熏洗、热敷、浸泡双足及患肢,借微热透皮之功,使药物自皮毛入肺,进而直达病所,可最大限度发挥导引之功效。

化腐再生温和清创

化腐再生法乃继承我国著名疮疡病学家李竞教授之“腐去肌生”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对于以糖尿病足为代表的慢性缺血性伤口进行综合治疗的一种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此法从整体出发,以调动患者自身正气为根本。

当慢性创面坏死组织较少,但与正常组织结合紧密,局部血供不足,机械清创无法将其去除或强行去除容易产生二次伤害的时候,创面处于腐未去而肌欲生的创面床准备阶段,需要去腐生肌相结合治疗,因此在局部处理方面,需要采用较温和的去腐手段,即化腐再生法。临床中多采用菠萝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酶制剂对创面局部变性坏死的肌腱、筋膜进行选择性液化并使之排出体外,同时结合益气活血通络中药汤剂内服以及生肌油膏制剂偎脓长肉,在促进局部血液灌注的前提下改善创面生长环境,进而促进创面愈合。研究发现,菠萝蛋白酶能液化坏死的肌腱和筋膜,起到化腐的作用,与可刺激表皮生长的传统的中药生肌膏合用,达到协同作用,改善创面外环境,使其尽快达到适宜创面生长的条件,促进创面愈合。

护场理论中药箍围

经进一步对护场理论进行探讨与发掘,笔者将护场理论应用到疮疡的治疗中,提出应在护场理论指导下顺应向心托举规律,以加速慢性难愈性溃疡愈合。顺应伤口愈合规律,采用必要的手段,使得慢性难愈性溃疡四周“邪”得以局限,肉芽组织自下而上填充伤口,即是中医外科学中所谓的护场形成。护场的形成对于慢性难愈性伤口愈合时间的缩短具有重要意义。至于阴证疮疡,可以通过箍消托补综合外治法可在疮周形成温性护场,从而促进疮疡由阴转阳,达到加速阴证疮疡愈合的作用。在促进护场形成过程中,采用中药箍围红肿消酊剂能够增加创周血供以抗感染、抗炎,促进皮肤脓肿尽早局限,并能缩短创面愈合,进而促进护场形成。

辨证施药干湿结合

糖尿病足坏疽有干性与湿性之分,多由局部血运及感染情况所决定,干性坏疽多因局部血供不足为主,而湿性坏疽则以局部感染为重。因此对于糖尿病坏疽不同类型伤口及同一伤口的不同时期,需要有针对性地采用干湿辨证法进行处理。而把握干湿转换的时机,适时辨证选择外用药物及清创手段是促进该类创面愈合的关键。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发于足趾者可用手术线在正常组织与坏死组织分界线上方结扎,促使其迅速变成干性坏疽,防止感染灶继续向近端发展,减少毒素的吸收。同时在积极引流的同时,用酒精红花酊纱条或替硝唑纱条等覆盖坏死组织,加速其脱水向干性坏疽转变。待坏疽疮面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之后,可采用保湿去痂后偎脓长肉的方法,促进疮面愈合。对于不同的糖尿病足坏疽创面,审证使用干性或湿性愈合疗法,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对于创面转归至关重要。

筋之血化活筋保肢

临床研究发现,以糖尿病足为代表的伴有肌腱暴露的慢性创面基底部在创面床准备良好加之中药外用药合理干预的情况下,新生血管长入肌腱并与之粘连,可促使肉芽组织包裹肌腱,从而从根本上逆转糖尿病足感染延肌腱扩散,同时促进伤口的愈合,此为慢性创面肌腱的血管化。因此肌腱属于中医“筋”的范畴,笔者称之为“筋之血化”。化腐再生法内外治结合可促进变性坏死肌腱在局部血液灌注充沛,肌腱底部毛细血管长入并包裹肌腱,促进变性坏死肌腱的逆转,从而促进上皮顺利生长。化腐再生法为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提出了一种新的设想和方法,对于糖尿病足肌腱坏死症的治疗及保肢具有重要意义。(张朝晖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治疗的殊途同归现象分析
摘自2025-7-31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殊途同归现象的发生,至少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某些疾病的复杂性,存在着多病因、多脏腑、多环节的病变过程;二是中医临证思维的玄妙性,由于脏腑间多种形式的紧密关联,使得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治疗都会有据可循;三是医者的学术观点对治疗角度的选择有直接影响。
•临证中的殊途同归现象,展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包容性与临证思维的丰富多彩。从辨证论治的要求而言,某一疾病的发生只要与某一脏腑或病因相关,相应任何角度的对证治疗都不足为奇。
《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及有一个现象,即“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素问•五常政大论》谓之“同病异治”。这种辨证论治下的殊途同归现象,在中医临证实践中相当常见。兹结合文献对这一现象作粗浅分析。
殊途同归机理之析
中医学具有非常特殊的理论体系,是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产物,因而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属性。它借用本属于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以整体观念为认识论,以辨证论治为方法论,来阐释人体生命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病理变化与治疗。
临证中频繁出现的殊途同归现象,自然与其特殊性直接相关,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整体观
在古代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中医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完整有机整体。其脏腑与形体、官窍等,在经络的联结下,构成一个上下内外互联互通的整体,在结构上密切联系、功能上协调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脏腑系统犹如一个政府内阁,成员各居其位、各司其职、不得或缺。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脏腑之间相互配合、协调,遵循着阴阳、五行学说所揭示的规律,共同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脏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形式多种多样,如脏与腑之间的藏泻关系、表里关系,脏与脏之间的相生关系、相克关系,等等。正因于此,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活动都会受其他脏腑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他脏腑产生影响。
辨证观
辨证及在此基础上的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临床思维方式和基本原则。辨证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资料,通过分析、归纳,明辨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其证的结论能更全面、深刻、准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论,确定相应论治法则和施治方法的过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邪气侵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进而导致阴阳失衡的结果。具体过程则是病因作用于病位,导致相应病位的生理功能失常,进而出现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由于一些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病位涉及多个脏腑,发展经历多个病变环节,加之患者的性别、年龄、饮食习惯、性情特点、居住环境等所形成的个体差异,很易出现同一疾病的证候类型有多种形式。
学术观
由于理论体系的抽象性与概念的模糊性,加之疾病的地域性与个体性,医者在长期的临证中会产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的见解,如“补肾不若补脾”与“补脾不若补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无痰不作眩”与“无虚不作眩”等。这些学术观点经过传播与传承,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学术流派。如“寒凉派”“补土派”“滋阴派”“攻下派”,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安医派”“三吴医派”“孟河医派”“岭南医派”“海派”“龙江医派”,等等。
在院校教育开始之前,师承教育长期占据着中医教育的主导地位,家传或师徒授受是其基本形式。一般而言,习者跟师入门,即会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受其师思维方式与学术观点的影响而日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对某一疾病的认识角度与治疗思路由模仿而演变成一种惯性行为。如创立了“脾胃学说”的李东垣,是“补土派”的创始人,尤为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其门生或私淑者在处理内伤杂病时便首先着眼于调理脾胃,并藉补土以生金、制水、伏火、固木等。再如被后世称为“扶阳派”或“火神派”开山鼻祖的郑钦安尤为推崇“阳主阴从”说,他在《医理真传》指出“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而门生卢铸之更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扶阳心法,“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
殊途同归应用之识
殊途同归现象的发生,至少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某些疾病的复杂性,存在着多病因、多脏腑、多环节的病变过程;二是中医临证思维的玄妙性,由于脏腑间多种形式的紧密关联,使得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治疗都会有据可循;三是医者的学术观点对治疗角度的选择有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如患者的病情有个体差异一样,医者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关于疾病的诊断,中、西医有着各自的依据与标准。一般而言,中医的病名诊断主要依据通过四诊收集的主症、体征信息及判断出的病因、病机等,而西医的病名诊断则在临床表现特征之外,更为看重客观检查的结果。但无论是中医病名还是西医病名,中医的处理方法都是要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分型论治,此或可理解为随证立法的直接治疗。
上述列举的三个疾病,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列出了其临床常见分型,如冠心病为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痹阻、心血瘀阻、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高血压病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滞血瘀、痰浊中阻、冲任失调,糖尿病为燥热阴伤、阴精亏损、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尽管这些分型并未涵盖其全部证候,但也反映了中医辨治的基本思路与状况。
上述所列举的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疾病进行探讨的观点,立足于脏腑间的整体关联,突出某一脏腑在这一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其治法也自然多属于间接治疗。总体而言,这仍属于“同病异治”的范畴,但与传统意义上的着眼于个体差异的“同病异治”又不尽一致。
综上所述,临证中的殊途同归现象,展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包容性与临证思维的丰富多彩。从辨证论治的要求而言,某一疾病的发生只要与某一脏腑或病因相关,相应任何角度的对证治疗都不足为奇。但上述列举的从单一角度对某一疾病进行论治的方法,往往失之于以偏概全,与临证实际也有一定出入,且相互间难以比较优劣而引发争议不休。如此说来,这些不同寻常、别出心裁的“创新”探讨,最终的意义可能只是提供了一个治疗角度或技巧而已。

烧烫伤秘方

 传承疡科祖训,开拓创新学科 (2019-10-10 04:50:58)[编辑][删除]


1、油火水烫伤三天痊愈不留痕【家传秘方】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7/d3852af471f346deb5340ad8c70bdfa1.jpeg

2、烫伤油秘方

方剂:地榆20g 白芷50g 黄连20g 黄柏20g 黄芩20g 紫草60g 红花10 虎杖30 米壳15蜂蜡5冰片5狗油50 -

制法:先将麻油烧至八成熟,将前8入油炸至黄柏呈深褐色时,再放入紫草,约10分钟后即灭火滤渣放入蜂蜡、冰片,贮油备用。

3、烧烫伤速效汤【专利】

配方:氯霉素针剂200±10ml、氯霉素粉4~6g、氧化锌0.8~1g、炉干石1.8~2g、冰片0.8~1g、甘油6~10g。  

制备方法:将炉干石、冰片粉碎成末,与氯霉素针剂、氯霉素粉、氧化锌粉和甘油混合成汤剂。

功效:本发明具有清热解毒和止痛的功能,用于各种烧、烫、灼伤见效快,一般2~7天治愈,无疤痕,涂药后,清凉舒爽,无刺、辣、灼痛感,免去了患者肉体之痛,适用于烧、烫、灼伤的治疗。

4、水火烫伤妙方:澄清的石灰水2份、山茶油1分,搅拌成白色油滑膏脂状。妙方即成!

用法(以下是姐姐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1,烧伤后即用此药最好,若先已用它药,应用盐水洗掉再搽此药。

2,前5天不用包扎,时时用干净鸡毛沾药涂患处。5天后,烧灼感消除,可包扎。换药时用盐水洗掉旧药。

3,重度烧伤可配合内服消炎药。

4,忌煎炒酸辣、荤腥。

注:山茶油很多地方没有,可用菜油等植物油代替。

效果:

上药之后,烧灼感立马减轻。一楼说的病人中,有一在医院死了。另有一个不是这次事故中的伤者,烧伤程度差不多,采取此方迅速痊愈,不留疤痕。医院常规治疗,所费百千巨万,痛苦异常。此方所费无几而疗效神验。

注意:轻、中度患者,单用此法既可。重度烧伤需配合医院的针剂、内服等。

烧烫伤的处理有“五字诀”,也就是五个步骤:冲、脱、泡、盖、送。在家里用冷水冲及泡水各十五分钟表皮的温度,防止温度再向皮下组织漫延。

烫伤治疗的十五:如果刚烫伤,马上用盐(最好是生盐)敷伤口,可保无事!

5、专治烧烫伤特效药【专利】制备方法:黄苓1-30份(以重量计,下同),川芎0.5-20份,黄柏0.9-40份,没药0.25-18份,冰片0.1-20份,香油10-80份。用浓度为10-15%的黄酒将苓片喷洒,拌匀,稍润,放锅内微火炒过,粉碎为细末。取黄柏40份,加浓度2-5%的盐水喷洒,放锅内微炒,粉碎为细末。取川芎20份粉碎,取没药18份粉碎成虚,文火60度炒,至焦黑色,稍冷粉碎为细末。将20份冰片粉碎成细末。将以上五味中药拌匀过细箩,装入瓷瓶密闭,应用时用香油80份调成稀糊状,敷在烧烫患处。

6、烧伤被膜散【专利】配方:黄连3g、黄柏20g、大黄2g、地榆2g、当归10g、马勃30g、紫草10g、血余炭10g、珍珠粉5g、冰片5g、甘草6g。

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深II度以下面积达30%左右的烧烫伤。应用本发明涂敷患部皮肤后,无需再用敷料包扎,暴露治疗,彻底隔离杜绝细菌的外源性污染,而且止痛迅速、抗菌能力强,缩短治疗时间,患者无换药时交换敷料的痛苦,并节省医疗费用。尤其是用本发明治疗烧烫伤,治愈后不留瘢痕,保住关节生理功能。

7、烧伤万应膏【专利】重量份数:乳香5-6(份)、没药5-8(份)、生地15-20(份)、黄芩8-10(份)、黄柏 8-10(份)、大黄8-10(份)、黄连5-10(份)、红花5-8(份)、蜂蜡25-30(份)、冰片2-3(份)、三七3-5(份)。

制备工艺:包括选料、净化、炮制、将麻油加热至210 ~240;原料药加入,继续加热20~30分钟后,过滤除渣、待滤液温度降至100-200再加入蜂蜡、三七粉混合再除去杂质;液体温度下降至50~60 时加入冰片待溶化后,密闭、冷却。

功效:药效协同效应,促进残存皮肤组织再生,止疼效果好;无副作用;药膏使用方便;使烧伤无疤痕愈合。

8、烧烫伤药膏【专利】配方:当归60g、大黄180g、郁金 60g、生地60g、天花粉60g、白芷20g、龙骨60g、黄连20g、地榆 60g、柴胡40g、虎杖60g、白术30g、玄参30g、儿茶50g、艾叶 30g、露蜂房40g、黑槐枝150g、象皮60g、血竭花20g、蜂黄蜡 280g、人头发30g、乳香30g、梅片50g、官粉15g、香油3000g

9、治烧伤迅速而且不留瘢痕

只要买橄榄油和滑石粉两味药搅匀涂抹,抹到之处很快就好起来,其他完全没有痕迹。去西药房买橄榄油,文具店买滑石粉,将自制的膏药涂抹烧伤部位,隔一阵子看药膏消散掉,即再加涂抹上去,很快如婴儿般的嫩肉长了出来,跟常人一样没有疤痕。头发眉毛也会一一长出。

此方同样也可用于烫伤,搅好的药膏,涂抹患处。一小时后,恢复到像是没有伤到一样,全不起泡,肉很快长起来长平了,不再淌水而收口。

10、地榆20g 白芷20g 黄连20g 黄柏20g 黄芩20g 紫草60g 麻油1000g

制法:先将麻油烧至八成熟,将前5味药入油炸至黄柏呈深褐色时,再放入紫草,约10分钟后即灭火滤渣,贮油备用。

用法:患处有水泡的勿撕破皮,宜用无菌针刺破放水,然后用无菌纱布浸药油贴敷患处,一日一换。适应各种烧烫伤,至多7日痊愈。曾治一3度烫伤患者,敷此药油仅4日即告痊愈,诚奇效也!

11、配方;鲜侧柏叶400克,大黄100克,当归100克,地楡100克,【研末】。蜂房1个,【槐树上的最好】,血余150克,樟脑150克,黄蜡250克,香油1000克。

制法;血余用男女各半,用碱水洗净晒干,将香油熬开,先炸侧柏叶,炸枯去渣,再炸血余、蜂房,最后炸当归、炸枯去渣。用微火下大黄末,地楡末,随下随搅拌,至药末变色时再入黄蜡,当黄蜡融化后将油离火,待油变温再入樟脑搅匀,至凝固即成。夏季减去当归,冬季减去侧柏叶。

用法;敷药时患处如有水泡,需刺破放水,敷上药膏外罩蜡纸,以免失去药膏,敷纱布绷带固定,一日一换,直至痊愈为止。

疗效;用此膏后,立即止痛,轻者5--7日愈,重者不过10余日愈。

禁忌;伤处将愈时发痒,禁用手抓,忌食用刺激性食物,以防发烧腐烂。

12、特效烫伤油的熬制

干地黄,红花,当归,麦门冬,陈皮,甘草,地榆,冰片各12克,虎枚50克,朱砂1。2克,菜油或花生油500毫升。将冰片,朱砂共研细末,其余药物放入油中浸泡24消失,再用文火煎熬至麦门冬为褐色停火,去药渣,待油温降至60度时,再加入冰片和朱砂搅匀,装瓶备用。使用前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烫伤创面上的分泌物,然后抹上烫伤油,不必包扎,1日3次。

13、烫伤奇药

药 方:

寒水石 大黄 赤石脂煅牡蛎 地榆各等分,磨粉。

即可干用,也可浸泡麻油用,面积大的,或者化脓的,可以用药 粉洒在伤口上,比消炎药还管用,希望给大家带来方便,减少痛苦。

14、烫伤烧伤散,用后三天笑开颜

【药  方】:生地榆10克,生大黄10克一起研成细末。

【使用方法】:水烫伤用香油调敷,一日数换,保持创伤面湿润;油或火烫伤,冷水调敷,一日数换,保持创伤面湿润

【注意事现】:创面不要进行任何处理,包括消毒祛腐都严格禁止

【效  果】:一般敷药后立即止疼,三天痊愈,不留任何疤痕

15、院藏效验烧伤液配方,维庆液的配制是:维生素C5G,庆大霉素50万U,654-250MG,氟美松25MG,10%葡萄糖液500ML.将上药液混匀即用,

具体操作方法:维庆液浸湿无菌纱布1层,平敷于处理完毕的床面上,之后每3~4小时一次取药液喷于纱布上,以浸湿为度。

根据创面渗出情况1~3天更换纱布一次,如渗出减少,可以减少用药次数,使纱布保持自然干燥,并减少更换纱布次数。

维庆液用于创面后无任何不适,并使原来的创面1~5分钟疼痛明显减轻,并有清凉感。优越市场一般产品,更优越于湿润烧伤 膏。

16、:澄清的石灰水2份、山茶油1分,搅拌成白色油滑膏脂状。妙方即成!

用法:

1,烧伤后即用此药最好,若先已用它药,应用盐水洗掉再搽此药。

2,前5天不用包扎,时时用干净鸡毛沾药涂患处。5天后,烧灼感消除,可包扎。换药时用盐水洗掉旧药。

3,重度烧伤可配合内服消炎药。

4,忌煎炒酸辣、荤腥。

注:山茶油很多地方没有,可用菜油等植物油代替。

注意:轻、中度患者,单用此法既可。重度烧伤需配合医院的针剂、内服等。

烧烫伤的处理有“五字诀”,也就是五个步骤:冲、脱、泡、盖、送。在家里用冷水冲及泡水各十五分钟表皮的温度,防止温度再向皮下组织漫延。

另附:烫伤的治疗14法 

鸡蛋壳内皮儿贴伤口,蛋壳内皮儿太薄了,揭的时候动作要慢,尽量整齐一些。贴在伤口上,皮肤好的地方粘不住,起卷儿,只有伤口上才粘的住!

烫伤的治疗14法

一:先用凉水把伤处冲洗干净, 后把伤处放入凉水浸泡半小时. 一般来说, 浸泡时间越早, 水温越低(不能低于5,以免冻伤), 效果越好. 但伤处已经起泡并破了的, 不可浸泡, 以防感染。

二:用淡盐水轻轻涂于灼伤处, 可以消炎。

三: 擦上蜂蜜、猪油、狗油、生姜汁, 均能收效

四:用鸡蛋清、熟蜂蜜或香油, 混合调匀涂敷在受伤处, 有消炎止痛作用.

五:切几片生梨, 贴于烫伤处, 有收敛止痛作用.

六:小儿烫伤后, 用黑豆25克加水煮浓汁, 涂搽伤处, 有疗效.

七:轻度烫伤, 可将干废茶叶渣在火上焙微焦后研细, 与菜油混合调成糊状, 涂搽伤处, 能消肿止痛。

八:可用一块药棉浸入白酒中, 取出贴敷在伤处, 并随时将酒淋在药棉上, 以防干燥. 数小时后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九:皮肤被油或开水烫伤后, 可用风油精、万花油或植物油(如麻油)直接涂于伤面, 皮肤未破者, 一般5分钟即可止痛.

十:用金霉素眼药膏涂在伤处, 数分钟后可以消肿止痛.

十一:烫伤后, 马上抹些肥皂, 可暂时消肿止痛。

十三:鳖甲1个, 烧灰或加冰片少许研细, 用香油调和, 涂搽伤面, 1日3次即可.

十四:发生小面积烫伤时, 立刻涂点牙膏, 不仅止痛, 且能抑制起水泡. 已起的水泡也会自行消退, 不易感染. 小面积二度烧伤1次即愈。

去疤五招

(一)按摩法

用手掌根部揉按疤痕,每天三次,每次5-10分钟。这个方法对于刚脱痂的伤口效果最佳,对于旧伤疤效果比较弱。

(二)姜片摩擦法

生姜切片后轻轻擦揉疤痕,可以抑制肉芽组织继续生长。

(三)维生素E涂抹法

维生素E可渗透至皮肤内部而发挥其润肤作用,同时,维生素E还能保持皮肤弹性。但大家可能对维生素E去疤的功效还不太熟悉。把维生素E胶囊用针戳破,取其内的液体涂抹在疤痕上轻轻揉按5-10分钟,每天两次,持之以恒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四)维生素C涂抹法

维生素C具有美白功效,把维生素C涂抹在颜色较深的疤痕上来美白疤痕,使之与周围健康的肌肤色调一致。

(五)薰衣草精油涂抹法

薰衣草的美容功效总是很神奇的,薰衣草精油淡化疤痕的作用也被广泛认同。不过薰衣草精油对于新疤和8年以上的旧疤效果不明显,对于疤龄一到两岁的伤疤效果比较好。另外,精油的使用总是要特别小心的,给疤痕上精油的时候可千万别福泽没有疤的肌肤了。

19、药 方:寒水石 大黄 赤石脂煅牡蛎 地榆各等分,磨粉。

即可干用,也可浸泡麻油用,面积大的,或者化脓的,可以用药粉洒在伤口上,比消炎药还管用,希望给大家带来方便,减少痛苦。

20、烧烫伤速效汤【专利】

配方:氯霉素针剂200±10ml、氯霉素粉4~6g、氧化锌0.8~1g、炉干石1.8~2g、冰片0.8~1g、甘油6~10g。  

制备方法:将炉干石、冰片粉碎成末,与氯霉素针剂、氯霉素粉、氧化锌粉和甘油混合成汤剂。

功效:本发明具有清热解毒和止痛的功能,用于各种烧、烫、灼伤见效快,一般2~7天治愈,无疤痕,涂药后,清凉舒爽,无刺、辣、灼痛感,免去了患者肉体之痛,适用于烧、烫、灼伤的治疗。

烧烫伤奇门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