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2-11-4中国中医药报
热炎宁合剂由蒲公英、虎杖、北败酱、半枝莲四味中药组成,根据指纹图谱分析,RYN的主要成分为绿原酸、咖啡酸、白藜芦醇苷、木犀草素和大黄素等。该药是一种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中药制剂,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临床治疗。RYN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它通过调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γ、肿瘤蛋白P53、C反应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等靶点,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肺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抗病毒口服液
(2025-02-22
12:47:48)[编辑][删除]
清热祛湿 凉血解毒
抗病毒口服液
摘自2025-2-21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抗病毒口服液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中成药。组方是选取张仲景《伤寒论》之白虎汤和清代《疫疹一得》之清瘟败毒饮两方中的“骨干”药物,并加味而成,为当代研发品种,1989年获新药证书。
该药由板蓝根、石膏、知母、芦根、生地黄、广藿香、连翘、郁金、石菖蒲组成,辅料为蜂蜜、蔗糖及防腐剂。其主要功能是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用于风热及热毒引起的感冒、时行感冒,症见发热、鼻塞流黄浊涕、头痛、咳嗽咽干、咯吐黄痰、咽喉肿痛、口干渴,或便秘、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药理学研究证实,本药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并可抗菌、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解热等,故可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口炎、病毒性结膜炎等见上述证候者。中医无“病毒”之说,因本方抗病毒作用突出,故名。但临床不应拘泥于名字,无论病毒,或细菌及其他,只要属风热或热毒症,均可辨证应用。
中医认为,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的外感病。感受风热之邪或时行疫毒,多以热毒或热毒夹湿浊为患,邪郁于肌腠,或蒙扰清窍,或熏蒸咽喉,或壅遏肺气,则引起发热、头痛、咽肿、咳嗽、黄浊涕诸症。治宜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此即本方的组方原则。
方中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为君药。石膏、知母可清热泻火,滋阴止咳;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以上助君药清热解毒,凉血养阴,共为臣药。石菖蒲、广藿香、郁金重在芳香开窍,理气化湿,为佐药。芦根甘寒泻热,生津止渴,并引药入肺胃,为佐使药。全方以清解与疏散来应对热毒,兼以凉血、祛湿、养阴,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使热毒得清,湿浊得化,而诸症得消。本方兼有祛湿之功,是其在同类药中的独特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有一款类似中成药叫抗病毒颗粒(丽珠),成分有板蓝根、忍冬藤、山豆根、鱼腥草、重楼等,与本方不同,功专清热解毒,请区别选用。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棕红色的液体,味辛、微苦。每支10毫升,口服,一次1支,一日2~3次(早饭前和午饭、晚饭后各服一次)。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颗粒剂等,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不宜同服滋补性中药。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平素脾胃虚寒便溏者慎服。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以及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者,应去医院就诊。
基孔肯雅热属“湿热疫”
摘自2025-7-31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王泽烨
近期,在广东佛山地区发生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广泛关注。目前,广州、中山等地也出现了相关病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刘诗怡表示,根据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中的“湿热疫”,病因为虫咬疫毒,核心病机为湿毒蕴热。
采用中医药的方法辨证施治,结合汤药、针刺、外洗等多种手段,对退热、减轻关节疼痛和减轻皮疹瘙痒均有良好的效果。
三大表现:发热、皮疹、关节痛
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它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随后逐渐在非洲、亚洲、美洲等多个地区扩散。基孔肯雅热虽是非新发疾病,却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构成公共卫生挑战。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路径相对明确,主要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充当传播媒介,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案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患者或者隐性感染者之后,再叮咬未患病者,病毒就开始传播。
“无论是成人、儿童还是婴幼儿,都有可能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刘诗怡表示,基孔肯雅热存在一定的潜伏期,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不会立即发病,往往会间隔1至12天才出现症状。
刘诗怡介绍,基孔肯雅热其典型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痛。发热多为突起,体温可达39,少数人会伴有怕冷的感觉。关节痛的症状尤为突出,起病迅速且疼痛剧烈,多表现为全身游走性、对称性的远端小关节(如指、趾、腕、踝)疼痛,少数情况下膝关节、肩关节等大关节也会受到累及,而且活动会加剧疼痛,关节有剧烈压痛是其显著特点。“但关节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发红、发热现象,这一点有助于与其他关节疾病区分。”刘诗怡提醒道。约80%的患者会在发病后2至5天出现皮疹,皮疹类型多样,可为斑疹、丘疹或紫癜,部分患者会有瘙痒感,通常数天后皮疹就会消退。
除了这三大典型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这些症状也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中医药治疗有良方
“采用中医药方法辨证施治,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刘诗怡说,可根据患者当前的症状、舌脉等采用解表、祛湿、清热、通络的方法治疗。
“本次‘湿热疫’的病邪特点多表现为既有暑邪的火热迅猛之性,又兼具湿邪的缠绵难愈特点。选方用药时既要注意清暑热,也要避免过于寒凉而妨碍湿邪的祛除。”刘诗怡认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点是邪气偏爱侵袭关节经络,甚至滞留难清,因此用药时也要针对此特点,加用药力可直达关节经络等病所的药物。
刘诗怡结合临床经验分享了治疗的办法:
首先,针刺治疗是常用的方法。针对急性期高热,可采取耳尖放血或针刺退热的方法,体针可选取局部阿是穴、后溪穴、曲池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八风穴、八邪穴等;针对后期关节疼痛,可取十宣穴、十二井穴以活血化瘀,引邪外出。
此外,外洗疗法也有一定疗效。例如用紫苏叶、蝉蜕、蒲公英、紫草、大浮萍、马齿苋等药材煎水外洗,能减轻皮疹的瘙痒感;用海桐皮、细辛、艾叶、荆芥、吴茱萸、红花、独活、桂枝、续断、当归尾、羌活、防风、冰片、威灵仙等煎水外洗可治疗关节疼痛。
在治疗方面要做好对症处理。对于发热症状,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如果高热不退且难以忍受,在排除禁忌症后,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退热。
大部分基孔肯雅热患者为轻症,一般不会危及生命,经过适当的护理和治疗后可逐渐康复,发热症状一般在1~7天内可退热,皮疹也会在数天内消退。刘诗怡特别提醒,对于婴幼儿、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抑制患者以及晚期妊娠妇女等特殊人群,需要警惕重症风险。
中药香囊可驱蚊防病
“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在于做好防控工作。”刘诗怡提醒,主要包括清积水杂物、灭蚊虫和防叮咬三个方面。
为防叮咬,家中应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蚊子进入室内,并在睡觉时使用蚊帐。外出时,要穿长袖衣裤,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在裸露的皮肤上喷涂有效驱蚊剂。
还可以佩戴中药香囊,其配方通常包含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材,这些气味对蚊虫有一定的驱赶作用。刘诗怡介绍,可用于制作驱蚊香囊的常见中药包括薄荷、艾叶、丁香、白芷、藿香等。
由于伊蚊的活动高峰一般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外出活动时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同时减少在户外草丛或阴暗潮湿等蚊子较多的地方停留。
“如果出现了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疑似基孔肯雅热的症状,怀疑自己感染该疾病,应立即到医院的发热门诊或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刘诗怡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