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述了关于骨碎补的两个故事:
《本草纲目·草部》第二十卷骨碎补
【释名】[藏器曰]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
【发明】[时珍曰]骨碎补,足少阴药也。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剌史子久泄,诸医不效,垂殆。予用此药末入猪骨中煨热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泻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
《本草拾遗》的作者陈藏器述:骨碎补原名猴姜。到了唐代才称之为“骨碎补”,据说其骨碎补之名还是唐朝开元皇帝所命名的。相传唐代开元年间,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常年带兵打仗,将士跌打损伤骨折的很多,皇帝搜集到此药可以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特别是对于粉碎性骨折效果极其显著,故下诏赐其“骨碎补”之名。在历代本草中,能由皇帝亲自命名的药品,骨碎补可谓是绝无仅有。这也是对其补肾强骨作用的充分肯定。
李时珍记录说,魏刺史的儿子患久泄,请了很多医生来诊治都不见效,已然到了生命垂危之时,后请李时珍治疗。李时珍用骨碎补研成末入猪肾中,煨热给他吃,食后立即止住了泄泻。李时珍分析认为:肾主大小便,久泄必然导致肾虚,因此不能单一从脾胃疾病来治疗。考虑到久泄必会导致肾虚,从补肾入手,取得良好效果。事实证明李时珍的分析判断是十分正确的。
补肾强骨效果显
骨碎补别名猴姜、毛姜、崖姜、岩连姜等,是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根茎。生于海拔500~700米山地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广泛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四川、贵州及台湾等地。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撩去茸毛(鳞片)。临床上除了生品外,还有烫骨碎补等炮制品应用。
《药性论》载:“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手不收,上热下冷。”《开宝本草》载:“主破血,止血,补伤折。”《本经续疏》载:“骨碎补,主破血、止血、补伤折,言能不使瘀结者留滞,不使流动者妄行,而补苴伤折,如未尝伤折也。”从前面所讲的故事以及历代本草著作记载来看,骨碎补主要是用于肾虚、骨折等相关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其强骨、续伤止痛的功效在唐代被皇帝所肯定,历经1400余年,仍具有鲜活的临床生命力。
骨碎补不只是用于续伤接骨而已,清代《本草述》载:“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可见,骨碎补亦可用于肾虚导致的病证。《本草新编》亦载:“(骨碎补)用之以补接伤碎最神。疗风血积疼,破血有功,止血亦效。同补血药用之尤良,其功用真有不可思议之妙;同补肾药用之,可以固齿;同失血药用之,可以填窍,不止祛风接骨独有奇功也。”
补骨作用得验证
中医认为骨碎补性味苦温,归肝、肾经。功能疗伤止痛,补肾强骨;外用消风祛斑。用于跌扑闪挫,筋骨折伤,肾虚腰痛,筋骨痠软,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外治斑秃,白癜风。
如今骨碎补临床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骨折碎裂。古今都将其作为治疗筋伤骨折的要药,尤其适用于粉碎性骨折。二是肾阳不足证。多种因肾阳虚引起的病证,如腰痛、耳鸣、久泻久痢、筋骨痿软等。
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20种含骨碎补的中成药,有骨疏康胶囊、尪痹片、七厘散等,在骨伤科应用十分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骨碎补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功效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应用。骨碎补的提取物可通过调节多种代谢途径治疗骨质疏松症,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有利于骨钙化和骨盐形成。骨碎补提取液对鸡胚骨原基的钙磷沉积有明显促进作用,提高组织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促进蛋白多糖的合成,抑制胶原合成。实验性骨性炎症大鼠用骨碎补水煎剂灌胃,连续3个月,可改善软骨红细胞的功能,推迟细胞退行病性变,降低骨关节病病变率,对骨关节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骨碎补具有护牙健齿的功效。骨碎补提取物能够促进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同时能够增加牙槽密度,有利于牙齿保健。
骨碎补还具有抗炎功效,实验表明,骨碎补提取物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及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来治疗骨关节炎等相关疾病。骨碎补具有减药毒的功效。其水煎剂对卡那霉素和链霉素所致的毒副反应有明显的解毒功效,可减轻卡那霉素对耳蜗的毒性作用,对药物的耳毒性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还可保护肾脏,减少卡那霉素对肾脏的损害。所含双氢黄酮苷可明显消除或减弱异巴比妥对小鼠的催眠作用。因此骨碎补亦被应用为保肝解毒药。
此外,骨碎补具有降血脂、抗血栓和强心的功效。骨碎补双氢黄酮苷有强心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兔心肌收缩力增加,心律规整。
骨碎补民间验方
斑秃、脱发鲜骨碎补50~100克。切成薄片,蘸盐水涂搽患部。
跌打损伤骨碎补、栀子、韭菜根、朱砂根、红花酢浆草各适量(均取鲜品)。共捣烂,酒炒敷患处。
挫伤,扭伤鲜骨碎补、鲜酢浆草、鲜鹅不食草各适量。加米酒、白糖少量,共捣烂敷患处。
神经衰弱骨碎补、制何首乌、钩藤根各15克。水煎服。
小儿软骨病骨碎补6克,土党参6克,九龙藤6克。煲猪骨或蒸瘦肉适量服。
顽固性皮炎鲜骨碎补1芽。刮去绒毛,用碗盛少许菜油,将骨碎补在碗内磨汁。用温水洗净患部,再用棉签蘸汁搽患部,每天3~5次,直至痊愈。
肾虚牙痛骨碎补15克、生地黄10克。水煎服。
鸡眼、疣子骨碎补9克,研为粗末,浸泡于95%的酒精100毫升中,泡3天即成。用时先以温水将足部鸡眼或疣子洗泡柔软,用小刀削去其外层厚皮,再涂擦骨碎补乙醇浸液,每2小时擦1次,连续4~6次,每天最多10次。
耳鸣,亦能止诸杂痛骨碎补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后暴干,捣末,与炮猪肾同吃。
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骨碎补120克,怀熟地、山茱萸,茯苓各100克,牡丹皮65克(俱酒炒),泽泻24克(盐水炒)。共为末,炼蜜丸。每次服15克,食前用白汤送下。
接骨续筋骨碎补200克,浸酒500克,分10次内服,每日2次;另晒干研末外敷。
关节脱位,骨折在关节复位或正骨手术后,取骨碎补(去毛)和榔榆皮捣烂,加面粉适量,捣成糊状,敷伤处,2~3日换药一次。
腰背、关节酸痛骨碎补(去毛)15~50克。水煎服。
阑尾炎鲜骨碎补(去毛)400克,切碎,加大血藤15克,红枣200克。水煎服。
使用注意,阴虚及无瘀血者慎服。《本草汇言》云:“如血虚风燥,血虚有火,血虚挛痹者,俱禁用之。”此外,本品不宜大剂量服用,会带来口干、多语、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另据《本草易读》记载,骨碎补忌铁器,熬制时最好用砂锅。(温若君梅全喜)
小四五汤在下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摘自2023-8-2中国中医药报
杜志春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中医医院
小四五汤是小柴胡汤、四物汤、五苓散的合方,取各方名首字而得名。此方适应证很广,适用于气郁水停、痰湿瘀血所致多种疾病,笔者用于下肢骨折导致的以上证候,疗效良好。
方证分析
下肢骨折患者因骨折局部出血,加之手术继发性出血,导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邪正相搏,互有进退,出现小柴胡汤证的一系列症状。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局部或全身瘀血互阻,可用养血活血之四物汤治疗。患者因局部血肿压迫周围组织,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循行受阻,出现局部组织肿胀、张力性水泡等,甚至引起四肢末梢循环障碍等并发症。用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从而达到利水消肿的效果。
上述3首方剂所治疗的病证,均与下肢骨折患者“外有余邪、瘀血互阻、毒邪蕴滞”的病机相吻合。尤其在骨折早期肿胀疼痛加剧时,及时使用本方治疗,可明显缩短肢体肿胀时间,可早日安排手术治疗,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在手术治疗后,由于患者肢体肿胀明显,及时使用本方治疗,可明显减轻肢体肿胀,从而避免手术切口边缘皮肤及组织因张力过大导致坏死;对于手法复位外固定的患者,及时使用本方治疗,可减少早期及晚期并发症。
验案举例
张某,女,38岁,2022年10月初诊。患者因“车祸伤致右小腿下段剧烈疼痛活动受限2小时”入院,诊断为右胫腓骨下段骨折,入院后立即给予手法复位,持续右下肢跟骨牵引固定,拟待肿胀基本消退后择期手术治疗。第2天患者出现右小腿青紫肿胀加剧,局部出现张力性水泡,患肢趾端血运、感觉、反射均正常,出现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往来寒热、小便频数且短涩疼痛等症状,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经服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活血止痛胶囊,以及接受膀胱灌洗等诸多治疗措施后,效果均不明显。舌苔淡白稍腻,舌边尖红,脉弦涩。笔者四诊合参,认为患者系骨折后气血虚弱,瘀血内停,气血津液循行受阻,加之精神刺激,导致邪气易侵,水液代谢失常,气血运行不畅,符合小四五汤辨证要点。治疗当解表退热、调气行水、益气养血、活血祛瘀,给予小四五汤随证加减: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5g,法半夏12g,炙甘草5g,生姜5g,大枣4枚,猪苓5g,泽泻10g,白术30g,茯苓20g,桂枝9g,当归12g,熟地15g,川芎10g,桔梗4g,连翘20g。服用5剂后,患者自觉各种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右下肢肿胀明显消退,择期在腰麻下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使用抗生素24小时预防切口感染。上方去连翘,继续服用14剂后,切口愈合良好,肢体肿胀消退,局部皮下瘀血消退,收效满意。
乾坤散是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重庆市名中医魏德海的师传方,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的院内制剂。
乾坤散由归尾、红花、赤芍、三七、桔络、姜黄、生栀子、大黄、黄柏、甲珠、川乌等组成。其中归尾、红花、赤芍、三七活血散瘀,使瘀去新生;桔络、姜黄行气,使气行血活;栀子、大黄、黄柏清热凉血,热清肿才消;甲珠走窜通络,川乌温经止痛。诸药按比例共碾成散,用开水、凡士林调成药膏,调敷患处,能起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无皮肤破损的跌打损伤。
跌打损伤的病因病机是外伤暴力致筋脉受损,使血溢脉外,阻滞气血,成气滞血瘀之证,气滞则痛,血瘀则肿,气血郁结化热,则红肿热痛。乾坤散是用中药外治的方法,从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入手,使气行、血活、肿消、痛止、瘀去、新生,从而达到治疗跌打损伤的目的。
张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
元气神机法是让人体的元气无为而治,当人体的元气可以无为而治的时候,元气可以安排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路线,而从医生和患者的角度上看,元气的治疗有时候会出人意料。下面这个医案本来医生和患者的目的都是治疗心绞痛,但元气神机法,不但疗愈了心绞痛(临床),而且还将患者50多年前的旧伤彻底治愈,还将一位老人白发变黑发,这就是元气的力量。
贾某,男,76岁。2013年7月25日于西苑医院诉阵发胸痛、心前区不适两年余,加重半年。西医诊断为冠心病、脑腔隙性梗死。求治于中医,服用中药汤药,多以益气活血化痰的方法治疗,但疗效不满意。
患者胸闷胸痛,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心脉瘀阻诊断明确;又伴有气短、乏力、头晕,按说予以益气活血化瘀治疗应该有效,但患者在其他医院服用类似的中药疗效不明显。查阅患者既往的药方,既有益气活血、益气化痰、虫类药通络活血等等,也用过火神派的大剂量制附子,制附子用到每服100g,依然疗效不显著。
病机分析:患者生长之气、收藏之气均受损,但生长之气受损更严重,圆运动处于不平衡的状态,阴(收藏之气)阳(生长之气)不能相和,元气受损,心脉瘀滞。
治法方药:以自拟归一饮(组成:炙甘草、干姜、制附子)为主,停服所有中成药,西药不变继续服用。进行治疗。
从天根之机启动,助生长之气修复,令阴阳相和,使后天元气逐渐修复,此为治本;活血化瘀,通畅血脉,此为治标;标本兼治,治本为主,治标为辅。
依据四诊,患者生长之气逐渐恢复,阴阳之气逐渐相和,圆运动开始走向正圆,后天元气在修复中。瘀血逐渐减轻,但久瘀难以立刻去除,需一边恢复元气,一边活血化瘀,使正气恢复,邪气难存;另外一方面,邪气祛,正气才能更快恢复,依然坚持标本兼治,扶正为主,因此减少活血化瘀的用药比例,突出扶正的原则。
此方服用近1年。患者50多年前,20多岁的时候曾是装卸工,曾经全身多处受伤,如腰背、肩、腿曾被砸伤等,但那些伤都已经几十年了,伤痛已经感觉不到了,曾经以为是好了,没想到在服用的过程中,这些以为好了的伤,竟旧伤复发,那些曾被砸伤的地方,经服用以上药物5个多月后,开始出现疼痛、瘀斑,之后继续服药,疼痛、瘀斑逐渐消失,也许这才是最终的好了吧。(张东)
|
——接骨、壮骨及补钙的民间秘方。黄瓜籽粉补钙的速度很快,壮骨效果极佳。他能调节人体的“五痨”、“七伤”,对长期劳伤和骨质损伤及股骨头坏死有修复和治疗的功能,对人体疲劳过度有迅速修复体力的功能,并有润肠通便之功效。同时对腰酸,背痛,手脚麻木、腿脚抽筋、风湿病、关节炎、颈椎病、骨折、骨裂等疾病和症状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同时对减肥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生菜籽粉
——舒劲、活血,对挫伤,伤筋、软组织损伤有缓解和康复作用。与黄瓜籽粉,黑芝麻粉一起服用,对接骨、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等有特殊疗效。
黑南瓜籽粉
——促进体内产生胰岛素,加黄瓜籽粉,苦瓜籽粉,对糖尿病,乳腺增生有很高的食疗效果。所富含的脂肪酸,可消除前列腺初期的肿胀,对前列腺疾病有恢复作用。
纯黑芝麻粉
——补肝肾,润五脏,与黄瓜籽粉同食能促进人体钙的吸收,增强免疫力,润肠,缓解大便干燥,调节内分泌。
纯大枣原粉
——大枣是益气,养血、安神的营养保健食品,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失眠、贫血等患者有益。
芹菜籽粉
——芹菜籽粉所含降压、降脂成分是芹菜的50倍,经加工,效果更佳,短期服用起到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长期服用远远优于其他中西药品,无任何毒副作用。(开水冲泡后饮用)
菠菜籽粉
——经常服用可以预防肺部疾病。主要功效养肺、治疗肺结核、哮喘、咳嗽、清理肺部疾病等,与黄瓜籽粉同服效果更佳。
薏米仁粉
——富含维生素B1、B2,助消化,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素,能软化皮肤角质,使粗糙不光滑皮肤变得更加细致。
辣芝麻粉
——北方特产,活血、通络,对颈椎病有特殊疗效,对偏头痛、脑供血不足有缓解治疗作用。
胡卜籽粉
——(萝芭)对尿毒症、尿样浑浊有治疗和康复作用。明目、保护视力。
红萝卜籽粉
——(莱菔子)与蜂蜜调好一起食用,能消气、化食,对长期胃涨痛、不排气,有独特功效。
茴香籽粉
——补肾,对肾虚肾寒,尿频尿急、浮肿有显著食疗效果。
苦瓜籽粉
——苦瓜性味苦、寒,能除邪,解劳乏,益气壮阳,滋阴降火,消火消暑,苦瓜入药疗疾,堪称上品,尤其对糖尿病人效果显著,被誉称为“植物胰岛素”
莲子籽粉
——补脾养胃,止泻养心,安神补肾,对心悸不安、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有缓解作用。是所有动植物食品中含钾最高的。
九籽原粉
——(生菜籽、油菜籽、白菜籽、芹菜籽、胡萝卜籽、香菜籽、茴香籽、黑芝麻籽、菠菜籽)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对心衰、冠心病有缓解作用。
冬瓜籽粉
——富含丙醇二酸能有效抑制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古代《食疗本草》:欲得体瘦轻健者则可长食之。可美容、美白、养颜、减肥。与黄瓜籽粉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葡萄籽粉
——富含蛋白质、粗脂肪、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其中所含的“原花青素”
(OPC)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可以消除人体内有害的自由基,保护细胞组织免受自由基的氧哈化损害,具有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延迟皮肤衰老,美容、养颜等作用。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西瓜籽粉
——补肾、利尿、美容、养颜、和黄瓜籽粉一起服用效果非常明显,可以当作早餐直接饮用,没有任何不良感觉。
香瓜籽粉
——乌鸡蛋做药引加黄瓜籽粉,对恢复心脏功能有食疗作用。
纯核桃仁粉
——健脑、补铁、养血、养肝。
韭菜籽粉
——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钾、钙、铁、挥发性油,滋阴补肾壮阳,对长期习惯性便秘有缓解治疗作用。
大葱籽粉
——补肾、壮阳、调节内分泌。
山药粉
——富含维生素A,健脾、养胃、补气、养阴。
苏籽粉
——补肝、养肝、护理肝脏。
枸杞籽粉
——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预防动脉硬化。保肝,降压,降糖。
糖尿病患者套餐:黄瓜籽粉20G,苦瓜籽粉20G,南瓜籽粉20G。(每日两次)
高血压病患者套餐:黄瓜籽粉20G,芹菜籽粉15G-20G,莲子籽粉20G。(每日两次)
骨折患者套餐:黄瓜籽粉20G,生菜籽粉15G,纯黑芝麻籽粉20G。(每日三次)
颈椎病患者套餐:辣芝麻籽粉20G,黄瓜籽粉20G,莲子籽粉15G。(每日两次)
心脏病患者套餐:九籽粉或香瓜籽粉20G,黄瓜籽粉20G,加乌鸡蛋做药引。(每日两次)
肾病或者套餐:黄瓜籽粉20G,茴香籽粉10G,胡萝卜籽粉10G。(每日两次)
以上产品是纯蔬菜籽粉,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无毒、无副作用,皆可放心混合食用。
用法和用量:温开水冲服或豆浆、牛奶、饮料冲服,也可拌粥食用。每日2-3次。冲调后会有少许沉淀物,其含有丰富的粗膳食纤维,尽可放心食用。
注:开袋后请连续服用,或低温保存,勿长期放置。
桔梗主“惊恐悸气”具安神作用
(2018-04-10
12:23:27)[编辑][删除]
桔梗,属于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中药学》记载:“味苦、辛,性平,归肺经。”临床常用于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然《神农本草经》(以下皆简称为《本经》)载其能主“惊恐悸气”,由此可推知桔梗尚有安神的作用。
《本草经疏》记载桔梗主“惊恐悸气”,在历代注释《本经》的书籍中早有记载,其中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观点。桔梗作舟楫之药,能载药上行。《本草经疏》认为惊恐悸气是由于“心脾血不足”而出现的症状,在用补药治疗时,藉借桔梗舟楫之功,载药上行之性,引药力作用于上焦。桔梗具有升散的作用,“惊恐悸气”是由于心脾气郁不舒,气郁则血滞,血不养心,则心无所养,神无所归而出现此症,故用桔梗升散开达上焦气机,令气行而血行,心脉可养,神能归宅,惊恐悸气自平,伤寒大家朱肱用桔梗治胸中痞满,由此而知。桔梗辛温扶苏调达,惊恐悸气可由于胆失其职,中正之官不能正常行其决断而出现,合《内经》“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之意,今用“桔梗辛温扶苏调达,遂其升发之性,复其果敢之职,而惊恐自平也。”(《本草经解》)
笔者以为桔梗通过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用而达到安神作用。《本草崇原》:“桔梗,根色黄白,叶毛,味辛,禀太阴金土之气化。”土者脾也,为生痰之源;金者肺也,为贮痰之器。若肺脾两虚,生痰酿湿,留驻百脉则百病、怪病多生,即是丹溪所云“百病皆由痰作祟”是也。张仲景用治寒实结胸,用桔梗苦辛清肺,排脓血,补内漏也。可以推之若痰湿留于上焦,蒙蔽心肺,清窍不利,则发为惊恐悸气,或肺不宣肃,宗气失其常用,不能助心行血,亦可导致心神不安。所以对于心神不安的治疗,湿性弥漫,病在上焦,当心肺同治,此用桔梗,“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开上焦之湿,行金土之气化,则水道通利,去痰湿之源,心肺清明,则药力上行,使神志安宁。
在天王补心丹中,用桔梗为舟楫之药,载药上行,此公认之说,然载药上行的药有很多,何必选用桔梗?盖桔梗能载药同时,其化痰之力峻猛,能开胸中之痰湿,补心肺之药不与湿合或防止滋腻生湿,故天王补心丹用此能行能化之药,可谓合于《伤寒论》且不背离《本经》。
如若将桔梗作为舟楫之药,当有失偏颇,须知尚有安神的功效。(王志芳)
从前,某个村子里住着一位叫桔梗的少女
桔梗没有父母,独自一人住在家里
然而,有个天天找桔梗的少年
桔梗啊,我长大了,我要跟你结婚
我长大了也要跟你结婚
两人就这样约好了。
几年后,桔梗长成了漂亮的小姐
少年也长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两人是一对恋人。
但是,小伙子为了捕鱼,不得不乘大船去很远的地方
好伤心,没有你,我都不能活’桔梗流着眼泪说到
桔梗啊!一定要等我,我一定会回来的
终于到了小伙子离开的那一天
记得一定要回来,我等着你
再见
向着大海出发了
越来越远,桔梗不停的流泪。
可是,爱着桔梗的小伙子,过了十年也没回来
桔梗越看大海越伤心
因此,决定暂时去庙里
师傅,请教我平息心法
南无阿米陀佛,想知道这些就要先把心空起来才行
不要被心里的姻缘所纠缠
桔梗决心那么做
但是,怎么也忘不了那个小伙子
总是总是跑去海边
就这样过了几十年,桔梗已经成了老人
看着大海的桔梗,想起总是不回来的青年,留下了眼泪
祈求上苍,让我心爱的他一定要回来
这时,神灵现身了
桔梗啊,你不是到现在为止都忍过来了吗?
神灵,我想忘了他,但忘不了
啧啧!你苦等难受,可是,现在要放弃那份思念
山神灵先生,说道
神灵,不管怎样,我的心不变啊
呵呵,忘记吧
神灵特别担心桔梗
神灵,我忍不住一直孤独
不是让你放弃那份思念了吗?
我要给你定下不能忘掉青年的罪
桔梗的眼睛慢慢的闭上,身体变成了花
后来,人们就把那朵花叫做桔梗花了
桔梗花看着大海寻找着少年。
杜鹃花每于春末杜鹃鸟鸣叫时开花。关于杜鹃花,还有一个凄婉的传说。
据说周朝末年,杜宇在蜀国称帝为王,号“望帝”。古代的蜀国土地肥沃、物产丰盛,人们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逐渐使人们变得懒惰起来,他们一天到晚醉生梦死、纵情享乐,竟然连播种的时间都忘记了。杜宇是一个非常负责且勤勉的君王,看到人们乐而忘忧,他心急如焚。为了不误农时,每到春播时节,杜宇就四处奔走,催促人们赶快播种,把握春光。可是,如此年复一年反而使人们养成了杜宇不来就不播种的习惯了。终于,杜宇积劳成疾而终。可是他对百姓还是难以忘怀,其灵魂化为一只小鸟,每到春天就四处飞翔,发出声声的啼叫:“快快布谷!快快布谷!”直叫得嘴里流出鲜血,鲜红的血滴洒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人们被感动了,他们开始学习他们的好国君杜宇,变得勤勉和负责。他们把那啼叫的小鸟叫作杜鹃鸟,把那些鲜血化成的花叫作杜鹃花。这就是“子规啼血”典故的来历。后人以“杜鹃啼血”比喻哀伤至极,又因杜鹃鸟的啼声似“不如归去”,后多用“不如归去”为思归或催人返乡之词。
杜鹃花为杜鹃花科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杜鹃花之花,又称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拥有“花中西施”美誉,已名列现代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杜鹃花亦是一味中药,味酸、甘,性温,有和血、调经、祛风、除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闭经、崩漏、跌打损伤、风湿痛、吐血衄血等病症。
“苍耳子,手儿多,跟着妈妈住沟坡。看见谁从身边过,扯住衣角笑呵呵。”这首儿歌说的是浑身带刺儿的苍耳子,像一群粘人的孩子。深秋时节到郊野游玩时,一不小心就会粘一裤脚,摘也摘不尽。
苍耳是菊科苍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卷耳、葹、苓耳、地葵、白胡荽、胡苍子、苍棵子、刺儿棵、粘粘葵等。它生命力极强,田间、坡岭、路边、沟旁,到处都能见到它浅绿色的身影,夏季蔓成蓊蓊郁郁一片,高的可长到大半米深,农人都把它作为与庄稼争夺养分的杂草、害草,毫不留情地刈锄。到了深秋或初冬,它那青绿色的带刺浆果成熟了,名曰“苍耳子”,一蓬蓬在枯枝败叶间支棱着,不管是人是畜,只要经过了,苍耳子立马粘上了,就像小学课本里那篇课文说的,“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在《诗经·周南·卷耳》中,年轻的女子边采集苍耳,边怀想远行在外的爱人,希望自己的这份思念化作一颗颗小小的苍耳子,伴随所思所念的爱人行至千里万里。有意思的是,苍耳子纠缠不休、缠缠绵绵的秉性,大诗人李白在诗中也有表述,他在去找城北的老朋友范居士吃酒的途中,粘连一身的苍耳子,“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走到城壕边迷了路,在这荒山野地,连老马都不识路了。不管多么珍贵的翠云裘衣,由着这些讨厌的苍耳子欺负吧,我还是赶紧去找老伙计喝酒去。
苍耳子是一味中草药,想来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是久病懂医的。他30多岁即患了风痹症,长期的流亡生涯使病情不断加重,到了晚年,四肢麻木疼痛,行走不便,十分痛苦。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居住时,杜甫写了一首《驱竖子摘苍耳》的诗,其中有“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之句,他让儿子采集苍耳子,蒸熟后外敷内食,以疗治风痹之疾。
苍耳子,味苦、甘、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肝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症。苍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为“枲耳实”,列为中品。后来,药王孙思邈将其收入《千金要方》食治方。《本草纲目》也有记载:“苍耳子,炒香侵酒服,祛风补益。”
苍耳子有很多妙用。记得小时候每至入冬,我脚上的冻疮开始发作,痛痒难耐。母亲用野地里采来的带有苍耳子的棵子,连同经了霜的老茄子棵儿一起熬水,将患了冻疮的手脚放在汤盆里浸泡,连泡大半个月就好了,以后也不再犯了。还用有苍耳治鼻炎的方子,嫩时采摘浆果榨汁滴注,老熟后将苍耳子焙成深棕色后研粉,加蜂蜜团成药丸冲服,一般的鼻炎皆有疗效。
《诗经》里走来的小小苍耳,像极了那些顽劣不羁、喜欢搞点恶作剧的乡里娃,于我们确有着不小的裨益呢。(刘琪瑞)
中药小议:天门冬、麦门冬
(2019-10-16
03:56:57)[编辑][删除]
天门冬禀少阴水精而上通于太阳,味苦气寒。夫冬主闭藏,门主开转出入,环转运行,咸名门冬者,咸能开转闭藏而上达也。天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肾气,水生于金,金清则水生,欲生肾水,必清肺金,保肺气不被热扰,清金而生水者,天冬是也。天冬润泽寒凉,清金化水,止渴生津之力十倍麦冬,土燥水枯者,甚为相宜。主治诸暴风湿偏痹,苦以泄湿,寒以除热,热去则风止,湿泄则痹瘳,偏痹者湿热所致也。强骨髓者,肾为作强之官而主骨,湿热不去,下流客肾,能使人骨痿。除足下热痛,虚劳骨蒸。麦门冬禀水精而上通于阳明,清心降火,天冬滋肾助元,其保肺阴则一也。其诸主治,保肺气不被热扰消咽喉肿痛,去痰涎疗肺痿,止咳逆喘促,治肺痈除咳吐脓血,解消渴愈口疮,通肾气能除热淋。滑大肠润粪燥闭结。阳明伤寒之家,燥土贼水,肠胃焦涸,瘟疫斑疹之家,营热内郁,脏腑燔蒸,凡此闭涩不开,必用承气。方其燥结未甚,以之清金泻热,滋水滑肠,本元莫损,胜服大黄。又或疮疡热盛,大便秘塞,重剂酒煎热饮亦良。
天门冬之用,外感不厌其早,内伤不厌其迟。然外感恶寒尚在,内伤阳气委顿,是又非其所宜。观伤寒论麻黄升麻之用天门冬治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以其清火逆而利咽喉,疗肺痈而排脓血也,及大八风散小八风散之治拘挛厉节,可以明治暴病之法,观外台秘要延年枸杞子煎,崔氏落肾散,古今录验通命丸、彭祖丸之治虚劳,可以明治久病之法矣,
且肺痿肺病,骨蒸肾病,肺肾之热涸,适合天门冬之治,滋其涸则枯涩去,清其热则病气去,得紫菀与百合同饴糖治肺痿咳嗽;与片芩同用,能除肺痈。入阿胶一两,疗血痰妙甚。得川贝治血热侵肺止吐血。和姜蜜熬膏,破顽痰癖劫剂。配花粉治痰热结胸;入柿霜四两,大能止嗽。入枸杞四两,治肾嗽神验。同参耆煎服,定虚喘促神方;佐玄参治口疮;佐熟地补肾水,又能引熟地而至所补之处。东垣三才封髓丹用之滋阴降火,养血固精。
其性寒滑湿濡,最败脾胃而泻大肠,阳亏阴旺,土湿便滑者,宜切忌之。其有水亏宜饵者,亦必制以渗利之味,防其助湿。土湿则中郁而胃逆,肺金莫降,雾气凝塞,淫蒸而化痰涎,愈服愈滋,而水源愈竭矣,是犹求水于阳燧也。
麦门冬味甘微凉。禀水精而上通于阳明,入胃生津解渴阴得其养,清心降火除烦而安悸之良药,生肺中不足之金,入肺金润燥泽枯,退肺中隐伏之火,凉肺热而止咳之上品,补虚劳热不能侵。用温胃之药以生胃气,佐之以麦冬补肺,则子母两补,用熟地补肾水佐之以麦冬补肺,士铎命名子母两富汤。胃气安而肺气亦安也。麦冬不止治肺也,胃火用之可降,肾水用之可生,心火用之可息,肝木用之可养,胆木用之可滋,心包火用之可旺,三焦火用之可安,膀胱水用之可泻,所治之病甚多,何独于治肺耶。用麦冬必加入五味子,非取其敛肺,正取其补肾也。凡遇热汤滚水泡烂皮肉,疼痛呼号者,用麦冬半斤,煮汁二腕,用鹅翎扫之,随扫随干,随干随扫,少顷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极,
其诸主治,安魂魄,除烦悸,疗喉疮,治肺痿,解消渴,平咳嗽,止吐衄,下痰饮,利水湿,消浮肿,下乳汁,通经水。士铎谓退虚热神效,解肺燥泽及诸燥殊验,定嗽咳有大奇功。膀胱火闭小便不通,麦冬清中有补,能泻膀胱之火,而又不损膀胱之气,真可恃之为君,而又可藉之为臣使也。麦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不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补肺中元气不足,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谓之生脉散。东垣云:六七月间,湿热方盛,人病骨乏无力,身重气短,头旋眼黑,甚则痿软。人参甘寒,泻火热而益元气;麦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益五脏之气也。故孙真人以生脉散补其天元真气。独肺热而叶焦,高源化绝,而诸脏不得仰肺灌溉,故痿独推于肺,而治痿又责重于阳明。叶氏曰,知饥不能食,胃阴伤也,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乃安,所制益胃阴方用之,遂与仲景甘药调之之义合。仲景用麦门冬汤治中气不运,胃胆上逆,相火刑金之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者,必与参、甘同剂,金土同医。麦冬配半夏清金泻火而降逆,合甘、枣、参、粳,补中化气而生津也。雾露泛洒,心肺肃凉。为洗涤烦躁佳妙之法。午后嗽及日轻夜重者,多属阴虚,宜五味、麦冬、知母入四物汤。《伤寒》炙甘草汤治虚劳肺痿因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人参、桂枝配麦冬,伍地黄、麻仁、阿胶,益心补脾,益血充脉润经复脉,清心而宁神。竹叶石膏汤用之以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肺中伏火,清金而润燥也。麦冬得乌梅治下痢口渴;得桔梗,清金气之郁;得荷叶,清胆腑之气。佐地黄、阿胶润经血;佐生地、川贝治吐衄。
天、麦门冬并入手太阴经,而能驱烦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实亦有偏胜也。麦门冬兼行手少阴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贼邪,故止咳立效;天门冬复走足少阴肾,屡屡滋肾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气,故消痰殊功。盖痰系津液凝成,肾司津液者也,燥盛则凝,润多则化。天门冬润剂,且复走肾经。津液纵凝,亦能化解。麦门冬虽药剂滋润则一,奈经络兼行相殊。故上而止咳,不胜于麦门冬;下而消痰,必让于天门冬尔。先哲亦曰:痰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又曰:半夏惟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以是观之,则天门冬惟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标。匪但与麦门冬殊,亦与半夏异也。
中药小议:杜仲、沙参
(2019-10-14
03:50:29)[编辑][删除]
杜仲辛甘俱足,润肝燥,补肝虚则筋健屈伸利,子能母实肾充则骨强,正能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也,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本经主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杜仲可以为君,善为臣使,得破故纸,而其功始大,与熟地同用则燥湿相宜,水火有既济之美,则又能理气而使之不滞。尤治腰痛不能屈伸者同芡实、枣肉丸之神方。足疼不能践者入黄芪、苍术煎之灵丹。亦能治阴囊湿痒,止小水梦遗。故大造丸、补阴丸皆用之也。配菟丝、五味,治肾虚泄泻;配牡蛎,治虚汗……,佐当归补肝,入滋补药益筋骨之气血;入祛邪药,除筋骨之风寒。
习惯性堕胎者,受孕一两月,用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断丝,续断二两酒浸,山药六两为糊丸,或枣肉为丸,米饮下。二药大补肾气,托住胎元,则胎不坠。
杜仲功与牛膝、地黄、续断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补肝肾,能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中;熟地滋补肝肾,竟入筋骨精髓之内;续断调补筋骨,在于曲节气血之间之为异耳。
治泻痢酥炙。除寒湿酒炙。润肝肾蜜炙。补腰肾盐水炒。治酸疼姜汁炒。内热,精血燥,二者禁用。
中药小议:沙参

沙参得金气多,味微甘则补肺中清气兼益脾土,微苦寒能清肺热退头上郁火,复津润而益肾阴。徐灵胎曰: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故肺热而气虚者可用,惊气寒热得之而止。疗疮疡肿痛,排脓消肿,其功甚捷。玄参佐之散浮风,治疥癣瘙痒何难。配生地,茅根凉血热。佐柴、葛去邪火;久嗽肺痿,伍白术、茯苓、山药补益脾阴,培土生金。燥伤肺胃,吴瑭沙参麦冬汤,金受火克者宜之,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
地黄丸加沙参同麦冬、五味为肺肾之两治;倘或肝气大伤,不妨加沙参同芍药、当归为肺肝肾之同疗也。
人参甘苦温,其体重实,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与肾,故内伤元气者宜之,少用可以成功。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故金受火克者宜之。但情性轻缓,宜多用乃效。是沙参不可以代人参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