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马有度
自1992年以来,笔者运用关幼波教授骨痹汤加味治疗骨质增生45例,收到了满意效果。
方药组成
杭白芍30~60g,生甘草10g,木瓜10g,威灵仙15g。
服药方法
取上药放水适量,煎20分钟左右,每日1剂,每剂煎2次,取药液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完,疗程一般为1~2个月。
加减方法
颈椎骨质增生:加葛根15~30g,姜黄10g,苔白淡或腻可加桂枝6g,薏仁15g,苍术10g,气虚加生黄芪50g,疼痛剧烈加桃仁,红花各10g。腰椎骨质增生:加续断30g,桑寄生30g,狗脊15g。足跟骨质增生:加牛膝15g,淫羊藿10g,熟地黄15g。
疗效分析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活动自如,经X线拍片复查,增生消退,生理曲度正常,能恢复正常工作,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有效:临床一般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X线拍片增生轻度存在,压痛减轻。无效:服药一月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治疗结果
45例患者,经服药一个月后,颈椎增生19例中,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1例。腰椎增生15例中,显效12例,有效3例。足跟增生11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显效共32例,占71%,有效11例,占24.4%,无效2例,占4.5%,总有效率达95.5%。
典型病例
郑某某,男,45岁。患腰腿疼痛已年余,加重半月,曾在本县人民医院诊为腰椎增生,治疗半年无效。于1993年12月18日来诊。腰椎压痛,马鞍区及左下肢末梢神经有麻木感,活动不便,牵及臀部,经X线拍片提示为腰椎增生。症见舌苔白厚,微黄,脉濡沉细。给予骨痹汤加姜黄、川续断各10g,生黄芪30g,桑寄生、狗脊各10g,苍术、桂枝各9g。进药20剂,患者诸症悉愈,后继用本方再投30余剂,经X线复查为增生消退。半年后随访,痊愈。
体会
骨质增生俗称“骨刺”,中医学属“骨痹”范畴。笔者认为“劳伤筋骨者,肝肾乃伤”。
骨痹汤是关幼波独创之方,他多年来用在临床上治疗骨质增生症,是行之有效的经验良方,它由芍药甘草加味而成。方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缓筋急,加入木瓜性味酸温,威灵仙之辛温,加强了柔筋缓急止痛作用,同时取其温通走窜的功效以达到祛寒、除湿、通络的目的,全方敛而不守,行而不燥,有阴阳兼顾之功。此方疗效确切,只要加减灵活,辨证正确,将会得到药到病除之功。(马有度)
丁锷治疗痹证常用药对举隅
(2022-11-04
04:11:38)[编辑][删除]
摘自2022-11-2中国中医药报
宋泽 安徽中医药大学 周章武 周正新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全国名中医丁锷生前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用药经验,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对中医痹证提出了许多卓有建树的理论。丁锷临证诊治痹证善用多种药对,以提高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笔者有幸侍诊丁老左右,悉听指导,现就其在痹证诊治用药规律略述一二,与众共勉。
肉桂配牛黄,凉热互用,化滞通窍
丁锷在治疗顽痹时强调瘀浊,当以祛瘀化浊为法,而在祛瘀化浊中,又注重温经通络。丁锷以温通立意时常用肉桂、牛黄药对。肉桂味辛而甘,气香且窜,行气血,运经脉,逐经络中风、寒、湿邪,内入脏腑筋骨,外达经络腠理,莫不周遍,《本经》称之为“诸药之先聘通使”,故为治顽痹之要药;牛黄味苦、性凉,其气芳香,入心、肝经,能清心、祛痰、开窍。丁锷指出,肉桂温化,牛黄凉开,二者相伍,一温一凉互佐互制,扬长避短,共奏化滞通窍之功,故常用于瘀浊阻滞、经络气血不畅之痹痛、眩晕之症。丁锷认为,牛黄通络开窍,每与活血祛瘀药同用,可导诸药直达病所,畅瘀血兼清郁热。
穿山甲配土鳖虫,攻坚破积,化筋骨之瘀浊
《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则湿变为痰,气血瘀滞。痰瘀相合,阻于经络骨髓而致顽疾,此时常规活血化瘀药物并不能达到祛瘀通络之功效,必须借助血肉有情之品,攻剔痼结痰瘀,直达病所,始克有济。《临证指南医案》曰:“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所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为治风湿痹痛良药;土鳖虫,咸寒入血,性善走窜,能破血逐瘀而消积通经,《本经》谓其“主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丁锷指出穿山甲、土鳖虫均为血肉有情之品,二者相伍可剔刮深达筋骨之瘀浊,治疗风湿顽痹,非此力专峻药不能通。
鹿角胶、龟板胶配仙茅、淫羊藿,补任督之精血
顽痹临床表现以病情迁延,病程漫长,关节肿痛、畸形为主。究其病变主要在骨,而骨为肾所主,故丁锷在治疗顽痹时亦重视先天,将“补肾壮阳以治本”的原则贯穿于治疗始终,阳气充盛既可驱邪外出,又可强壮筋骨,使病情更趋康复。鹿角胶味咸、性温,温肾壮阳、益精补血;龟板胶甘咸而寒,益气补血。二者一补肾阳,一补阴血,一阴一阳,阴阳双补,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义;仙茅、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入肝肾、强筋骨。“四仙”合用,可共调肾之阴阳两虚、同补任督精血不足,阳气充盛,骨健筋强,药证相符,故而疗效显著。
黄芪配枳壳,升降相宜,破气行瘀
丁锷治疗痹证时强调人之阳气资始在肾,滋生在脾,而顽痹久服风药有风去、血燥、气损之嫌,故而临床中常使用黄芪,从化源滋生处着力,又不拘泥一味滋补,常兼用行气活血之品。黄芪甘温,善入脾胃,补气亦可荣筋骨,气足则血旺,血旺则气行有力,常用于痹证气虚血滞、筋脉失养之症;枳壳辛行苦降,破气行滞以助活血,《本草纲目》言枳壳“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通则痛刺止”。丁锷指出,枳壳破气行瘀,配黄芪有补气、行气之双重作用。二药相伍,一升一降,一补一行,相得益彰。
雷公藤配鸡血藤,养血祛风通络,活血蠲痹止痛
丁锷治疗痹证,倡导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诊时不能只停留于辨识证候,以偏概全,当研究疾病的本质、探索疾病的特殊性,方能拓宽临证思路,提高诊疗水平。例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丁锷在辨病基础上,加入雷公藤、鸡血藤等药物疗效明显。雷公藤苦辛而寒,活血通络、祛风除湿,苦寒清热力强,消肿止痛效著,尤宜于关节晨僵、肿胀难消、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甚至关节畸形,为治风湿顽痹之要药。鸡血藤苦甘而温,行血养血、舒经活络。《本草纲目拾遗》云:“其藤最活血,暖腰膝,已风瘫。”强直性脊柱炎病机为肝肾亏虚,筋骨柔弱,风寒湿邪侵袭,虚邪相搏为患。其治疗上肝肾亏虚,当长期调摄,缓缓图之,而风湿入络、关节损害则不容延缓,故仿“治风先治血”之意,治以养血祛风,雷公藤、鸡血藤二药合用,养血祛风通络力强,活血蠲痹止痛效著,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组合。
丁锷在长期治疗痹证的临床实践中,认为痹证的病因不离瘀、虚二字,强调“瘀虚为本,寒热为标”,认为瘀血郁而化热,阳虚则内寒已生。丁锷将药物运用的经验融入药对之中,擅以肉桂配牛黄,穿山甲配土鳖虫,黄芪配枳壳,鹿角胶、龟板胶配仙茅、淫羊藿,雷公藤配鸡血藤。丁锷遣方用药取各家之专长,显合群之妙用,十分符合临床实践。丁锷运用药对治疗痹证,蕴含了其独特的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
强骨续筋用申姜【草根一生】
(2014-11-26
05:27:55)[编辑][删除]

申姜学名骨碎补,又称猴姜、毛姜,性温,味苦,入肝、肾经,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等症,外用可治跌打损伤、斑秃、白癜风等。《本草经疏》载:“骨碎补主破血、止血、补伤折,能不使瘀结者留滞,不使流动者妄行,而补苴伤折,如未尝伤折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水煎剂能刺激骨关节软骨细胞代偿性增生,促进骨损伤愈合,降低骨关节病变率;所含的双氢黄酮甙能增加心细胞的搏动频率,使收缩有力,并对心肌细胞有起搏作用;可明显预防血清胆甾醇、甘油三酯的上升,并能防止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临床上,常与杜仲、附子、山茱萸等配伍,以温肾强腰壮骨;与自然铜、炙龟板、没药等配伍,治伤筋动骨、疼痛不止;治肾虚耳聋耳鸣,可与熟地黄、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同用。外用于跌打筋伤骨折,瘀肿疼痛,可与等量生姜捣烂敷于患处;治关节脱位、骨折,可与榔榆皮同捣烂,加面粉适量,调成糊状,敷于伤处。需注意的是,
阴虚内热及无瘀血者慎服。
皮外骨伤用醋好 【草根一生】
(2014-11-25
20:49:37)[编辑][删除
冻疮初起:醋煎干姜、红花、威灵仙、桂枝,乘温热洗患处,日2次。
念珠菌性口腔炎:取醋煎开,趁热熏口腔,温含漱,或凃搽,日3次。
跖疣:醋煎蜂房、鱼腥草、白矾、贯众、板蓝根、三棱、莪术、赤芍,待温浸泡患处,用刀片稍削角质,日2次,2日1剂。
传染性软疣:醋250毫升,浸泡苦参30克,白鲜皮15克,板蓝根20克,1周后,搽疣体,日3次。
脚癣:醋煎土槿皮、鹤虱子、大枫子、地肤子、土茯苓,温浸患处,日2次。
急性乳腺炎:取醋调如意金黄散,涂敷患处。
痈、疖以效。
蜂螫伤:醋搽患处,有痛痒感即用。
皮肤瘙痒症:醋泡蛇床子、白鲜皮、白蒺藜、防风,1周后滤渣,搽痒处,日数次。
结节性痒疹:醋泡苦参、地肤子、丹参、皂角刺,1周后,搽患处,感痒即搽。
神经性皮炎:醋泡苍耳子、荆芥、扁蓄、白鲜皮,1周后,搽皮疹,日数次。
软组织挫伤:醋煎伸筋草、红花、当归尾、鸡血藤,待溫,纱布蘸药液洗擦患处,日3次。
落枕:取醋热敷,日数次。
针治网球肘 【草根一生】
(2014-11-27
19:13:16)[编辑][删除]

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综合征、肱桡关节滑囊炎。患者多肘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常因疼痛而致前臂无力,握力减弱,甚至持物落地,休息时减轻;还会出现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为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采用针刺治疗效佳。
治疗方法:针刺取阿是穴(压痛点)以痛点为中心,上下左右距离0.5寸各一针斜向压痛点),同时针刺手三里、外关、合谷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阿是穴、手三里电针治疗,留针20分钟,每日1次,两周一疗程,休息2天,行下一疗程。一般2个疗程见效。
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的“肘劳”“痹证”“筋伤”范畴。由于慢性劳损致局部经筋受损,脉络不和,气血瘀阻,不通则痛,从而使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穴位所在,主治所及”,故采用局部阿是穴扬刺,结合手三里、外关、合谷穴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畅通病变部位和经脉的气血,解除局部的肌肉痉挛。电针具有改善局部组织供血、供氧,使炎性症状和卡压解除,从而达到“通则不痛”。
急性腰扭伤 取牵牛子9克(生、炒各半),研细末,分2份,当晚睡前与次日早饭前各用温开水送服1份。慢性腰扭伤可同法隔日连用数次。
老人年纪大了,足跟痛是常见的毛病。如果长时间站立或者行走,就会感觉足跟底部疼痛,久坐突然起立也会感到疼痛,严重时甚至脚跟都不敢着地,对此,推荐用中草药浴足的方法治疗。
方一:用白术50克煎汤,浸泡足跟,每日两三次,每次20分钟。
方二:寻骨风、透骨草、鸡血藤各30克,乳香、没药、血竭各10克,王不留行15克,水煎后泡脚30分钟,每日1剂。
方三:透骨草、威灵仙、皂角刺、苦参、香附、当归尾、红花各30克,加水3500毫升,煎取3000毫升,加入陈醋50毫升,盛于盆内。患者足跟伸向盆内,用湿毛巾覆盖盆口,先用蒸气熏蒸,待温度适宜后将全足浸泡约30分钟。每天1剂,早晚各1次。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因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引起。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会导致经络淤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目前多选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或者外敷足部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长沙药解》中记载:白术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用白术煎汤,临床上曾用于跟骨骨刺的患者,按照方一浸泡足跟,数日后疼痛大大缓解,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一个月,病即痊愈。
方二、方三是选用寻骨风、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的功效;血竭、乳香、没药、当归、红花、香附、王不留行等能活血散淤、行气舒筋;皂角刺、苦参等有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食醋有较强的渗透作用,有助于活血化淤、软坚散结。诸药水煎熏洗,药物作用于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软化骨刺,从而使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浴足疗法不痛苦、无刺激,足跟痛的患者一定要坚持。
需要提醒的是,足跟痛患者要避免穿鞋底比较薄的鞋,尽量选择橡皮底的柔软鞋子,还可以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能起到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能力,减轻局部炎症的作用。此外,年纪比较大的老人要尽量避免长时间的站立或者行走,不时抬高足跟以减轻足跟负荷。(摘自南报网;《家庭医药》
2018年第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