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十一章 游戏 《终极自由之路》

(2017-08-04 20:13:12)
分类: 终极自由之路
《终极自由之路》
第三十一章  游戏

我们的团体已经变得非常庞大,有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这让我不知道怎么开始。尽可能让最多的人获益是最好的,但是集体教导又远不如单独教导有效。当导师的力量分散作用于一个团体时,远不如集中于个人。当导师只与一个弟子一起时,所有的力量都会注入这个弟子,帮助他提升到能看清真相的境界。
每个人此刻都带着他自己的问题和需要。当我回答一个人的问题时,通常有着同样问题的人也会从中受益。所以我比较喜欢回答问题。但如果你们需要的话,我可以给你们这个话题的一个纲要。
我们本质上都是无限而完美的存在。我假设大多数人都能接受这个观点,至少在理论上如此。我们在很多经文中都读到过这一点,尤其是印度文献。大师们都这么说,我说的也是同样的东西。但为什么我们无法表现出我们本来具有的无限而完美的存在呢?因为累世的习气,我们一直都在玩限制的游戏。我们玩得太久了,以致于我们完全忘记我们是在玩一个限制的游戏,而我们的本质又是无限的。我们没有去看我们本来具足的无限存在。每一天每一秒,我们都在看着我们自制的傀儡——身体,并假设我们就是这个身体。我们把身体当成是我们自己,于是我们卡在那里,无法看到我们的无限,因此也就无法知道我们是无限的。累生累世,我们都不停假设自己只是一个身体。
我们这么做已经太长时间了,所以会有强烈的意愿想要往相反的方向走,去看清我们本来具有的无限存在。这种强烈的意愿会将我们带离我们是身体的假设。如果我们能看到我们本来具有的无限存在,哪怕只是一秒钟,我们也能用这一秒钟来放下很多的限制。但首先我们必须假设我们是无限的,然后开始消除限制。我们必须接受我们不是这个身体、这颗头脑的事实,否则绝不可能脱离这个叫做“成为有限身体的游戏”的陷阱。
所以,正如圣经中所说的“你就是那”。让自己安静下来,你就知道了。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无一例外地都是限制的念头。所以放下念头,让自己安静。
我们都知道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头脑安静。在头脑足够安静的那一刻,我们本来具有的无限存在就会自动显现。一旦你看到你所是的无限存在,你就会立即着手清除掉错误的残余念头。当念头不复存在时,便只剩下这无限的存在。
非常古怪的是,你所寻求的其实离你最近。每次你说“我”,其实就是了,因为你正在谈论的就是无限存在。当你说“我是一个身体”,你就是在说“我----这无限存在,是一个有着有限头脑的有限身体。”这真的非常简单,但简单并不意味着放下你累世所执着的习气是容易的。
每个人所寻求的幸福其实只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无限真我。每个人在他的每个行为中,都是在寻找这个无限真我,只是我们会将其称为钱、幸福、成功或爱等等。再说一次,我们为什么不能只是成为本来具足的真我,停止成为本来就不是的有限身体呢?有谁能回答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停止成为有限?
问:因为我们不能。
答:你的意思是无限的存在不能停止成为有限?
问:因为我们不想去成为。
答:对。我们不想!
问:无限的存在不想去成为?
答:是的。我---这无限的存在,以为我是一个有限的身体,并且长期以来一直这么认为,以致于我这个这无限的存在,不想放开“我是这个有限的身体”的假设。有道理吗?
问:是。
答:每次你说“我”并且没有下文的话,你就是在谈论你本来具有的无限存在,但你会立即加上“是有限的身体”。如果你从此刻开始只是说“我,我,我”,你就会获得完全的开悟,因为当你说“我,我,我”的时候,你是专注在“我”之上,而不是说“我是一个有需要的身体” 。
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我们本来具足的无限存在。只要我们体验“我”,就是在体验着我们本来具足的无限存在。
然而,你并不想看到这点。你想成为这个身体。所以要怎么做呢?首先,跟你自己说:“我不是这个身体,我不是这颗头脑,那么我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这个身体和这颗头脑否认得足够多的话,我们的本来面目就会自动显现。
我们永远都无法变成无限存在,因为我们本就是无限存在。我们只需放下掉我们不是无限存在的那些信念,放下掉我们只是一个身体、一个头脑的信念。首先我们需要的是强烈的渴望,渴望回归我们本来具足的无限存在,这是我们唯一需要去快点做的事情。
但是,正如他之前所说,我们并不想要它。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它,我们就会得到它。困难就在于习气,也就是无意识的惯性念头,我们的头脑。头脑是掩盖无限存在的唯一障碍。我们必须足够长的时间停止思考,以看清我们的本来面目。哪怕只是停止思考一秒(思考包括无意识的思考),看到真我时所带来的巨大震撼,都会让你利用这个无限力量来抛弃头脑。每次我们进入无念的无限状态,哪怕一会也会抛弃掉很多头脑。
我想你们会问的下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创造对回归无限存在的渴望?只要渴望足够强烈,任何人都能在几星期、几个月或者几年内看到并完全成为无限存在。如果你们中的任何人对看到无限存在有着强烈渴望,并且只保持那一份渴望的话,几个月内你就会看到并保持住它。你会停止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有限的身体。所以关键就是渴望。
当你渴望你的身体变得美丽健康时,所有这些念头都会阻止你看到你本来具足的无限存在。你仅仅必须把所有的欲望都换成是对发现无限真我的渴望。现在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问:当问自己“我是什么”时,我看着天上的星星,当时有一个想法:我可以是那些星星。我告诉别人我的这个想法,他们说:“不,你不能。”但是我想:看在上帝的份上,我要去发现如何才能做到。
答:你所说的是一种叫做“自我探索”的法门,那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法门。我们要问的最后一个问题始终都是“我是什么”,并且答案都是“这就是”。所以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问那个问题呢?当你问“我是什么”时,头脑给出的任何一个答案都不是正确的,因为头脑掩盖了你的真我,头脑是限制你的东西。正确方法就是保持“我是什么”的问题。如果别的念头跑了进来,立刻问自己“谁在想”,当然是“我”在想。再问“我是什么”,如此就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问:明白了。谢谢!
答:目前在我们的地球上,很少有人能够成功地使用那种法门。因此我建议你们用我所说的这种方法,也就是找出“我是什么”的答案。不管一天中你是在阅读还是冥想什么的,在头脑之后始终保持“我是什么,我是什么…”的问题,然后静待答案的浮现。我之所以用“什么”而非“谁”,是因为“谁”是个人称代词,会造成我是一个身体的暗示,而“什么”则不会如此。但是不论你走什么修行路,用什么方法,你都应当在头脑背景中始终保持“我是什么”的问题,如果我们能这么做,最终我们会看到完整的答案。
问:那这个问题要问多少次?
答:每当有无关的念头跑入头脑中时,我们都必须问“谁在想”,当然是“我”在想,然后顺势再问自己“我是什么”。每个无关的念头之后都要重复一次。
问:如果没有念头进来就不必重复?
答:对。
问:只需等待答案?
答:等待看到答案。你不必等待答案,因为答案会在头脑中自动浮现。
问:等待看到?
答:是的,等待看到,真我会自动显现。突然间它就出现在了那里,你意识到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你一直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身体、一颗头脑,从而无法看到它。现在你看到了自己就是一切的自性存在,你成为了宇宙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动物,每一只昆虫,每一粒原子。你发现了宇宙的存在本质就是你的存在本质,每时每刻它就在那里!只是你一直没有去看它。当头脑足够安静时,它就在那里,它就是我本来具有的“我”,没有比它离你更近的东西了。大多时候你都向外寻找它,通过你的身体,但是它并不在那里,因为“我”就在这里,它就是无限的存在。
只保持那个问题并不容易,因此我建议你们尽可能地保持。让它成为一种习惯,而不论你用的什么法门。当头脑足够安静到除了“我是什么”没有其它念头的程度,真我就会自动显现。它就在你所在的地方,而不论你身处何方。
所以再强调一次:保持那个问题。无论你用的什么法门,保持那个问题直到答案自动浮现。
问:听起来很难。
答:放下每时每刻认为自己是有限身体的惯性念头很难。我们无时无刻不用这念头轰炸自己:我是一个身体,我是一个身体,我是一个身体…以致于我们无法看清我们是无限的存在。
冥想是通过专注在一个念头来让头脑安静。只要能做到专注在一个念头的境界,这样安静的程度足可让我们看到本具的无限存在。只要头脑足够安静,我们本具的无限存在就会自动显现。
问:你说真我会“自动显现”,那么真我是怎样的?
答:当你到达终点时,正如维韦卡南达所说,你会发现只有“我”存在。如果只有“我”存在,那么你感受到的就会是“我就是一切,我就是所有人”。你把其它身体看成是自己的身体,把每个人都视为你自己。
那种感觉无法言说,是一种极度强烈的体验,远远超过限制所能允许的,所以只有体验过才会知道。但是就我们所在的水平,它是我们所说的“幸福”。是一种无限的喜悦!一开始它是狂喜的,且势不可挡,很难完全承受,之后会让你感觉不舒服。就像醉酒时会头昏眼花,感觉非常亢奋,之后那种感觉会变得有些恼人。但是待那感觉退去后,剩下的是一种非常深沉、愉悦的宁静感。那种宁静感要比你之前有过的极度喜悦美妙多了,以至于你都不再寻求那种喜悦。极度喜悦不是终极的境界,宁静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那个时刻体验到那种宁静。
问:我们都有可能得到它,然后又失去它?
答:是的,这是普遍情况。第一次我们进入这个境界,还没有能力保持住,因为思维的惯性会再次接管我们。每次我们思考,我们都是想:我们是有限的。所以每个念头都是限制的产物。
放下这个被限制的游戏,放下整个世界。不要控制它,也不要享受它。向内去挖掘你所有的幸福。那时,这个游戏的外表呈现出同一画面,所有东西是一样的。倘若一切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在绝对的真相中,那么何来的游戏呢?如果你陷在游戏中,你就是陷在永恒的幻象中。游戏永远不会结束。如果你在游戏中,你就是远离了你的无限存在。游戏中总是会有某些限制,让你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
所以有一步是在这个“有限身体”的游戏之上,那就是万物合为一体。合一的只有你,你自性的存在。只剩下无限的“一”,而那无限的“一”就是你,是你自性的存在。你的存在就是一切万物的存在,没有分离,只是存在,成为一切的存在。
当然只有体验过,你才会知道自性的存在是什么。我深信对这个最高境界的最佳形容是“成为所有自性存在的存在” 。
问:如何才能增加对它的渴望?
答:只有你自己能做到,在这点上没有人能帮你。这是它的独到之处。我们听到的恩典一直都在。它是我们本具的内在自性的存在,是我们需要重建的初始状态。对幸福的渴望就是恩典,它一直都在那里。我们要做的就是认出它,接受它。
问:上帝是怎么变成人的呢?人变回上帝不是有点亵渎神吗?
答:不。任何跟你这么说的人都是因为不想让你到达最高境界。但事实就是如此。这就像夜里睡觉时,你梦到你以婴儿的身体降生于世,然后你一个星期大,一周岁大,再然后20岁,40岁,你梦到你有很多很多很多的问题。记住,它仅仅是场夜梦。这样的情况不断持续着,你感觉疲惫不堪,于是你梦到身体死了,然后你就醒了。在夜梦中,你自己何曾改变过?你从未改变过!你说它从来都不是真的,它仅仅是我头脑的杜撰,不是吗?
这就是我们在醒来时的情况。这种醒着的状态其实是沉睡状态。对于我们本具的无限存在这个真相而言,我们是完全沉睡的。当夜晚熟睡时候我们没有清醒意识到这个真相。我们只是梦到我们是醒着的,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沉睡状态,我们要从中醒来。当我们真的醒来时,我们会说:“哦,天啊,它从来都不是真的!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有限的身体!我一直都是本具的无限存在!”
所以我们是在头脑中创造了一场睡梦,这场睡梦被称作“世界的清醒状态”。然而,它仅仅是场梦幻。但是为了意识到它仅仅是个梦,你必须从那种状态中醒来。能听得懂吗?所以“我们是怎么做这些的”的答案就是“我们正在做梦”!
问:故意地?
答:对,故意地。你知道,我们作为无限的存在,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出发。
我们降到最低处,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然后会回到最高处,再次看到我们的无限性。但是经过这么一个循环,我们对我们的无限性有了主动的认识,而在之前是一种被动的认识。
这就像“完美的健康”对某些生来就有着完美的健康、且终其一生都是如此的人而言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对完美的健康没有主动的认识。这样的状态固然好,但因为他是被动的健康,所以他无法对此心存感激。然而,一旦他得病,并且多年都徘徊在死亡的边缘,那么他不得不重建完美的健康状态,那时完美的健康相比他得病前要有意义得多了。这就是我们对自己干的蠢事。我们来自无限,然后下降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再带着“我们是无限的”这个主动认识重新回到无限性。在下降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看清自己在做什么,唯有向内看,我们才能发现这一点。
问: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合理的解释我们整个的错误。第一次听说我们为什么会被往下拉。
答:好的,现在重新回到上面。
问:有没有一个人正在这么做呢?
答:有一个存在正在这么做。举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海洋和水滴。我们就是这存在的海洋,想象着小小的水滴环绕在我们的周围,小水滴说:“我和那颗水滴是分离的,我和其它所有的水滴都是分离的。”但实际上每颗水滴都是海洋,每颗水滴都有着海洋的本质,都是湿的、含盐的,都是 H2O 等等。我想这个例子可能说得通。或者就像梳子,每个齿都对其它的齿说:“我和你是分离的。”其实都是同一把梳子,而作为齿的我们却说“我们是分离的”。记住,你就是那无限存在的海洋。你就是“我”。寻找“我”,发现“我”,并永远地处在“我”中!

终极自由之路 》目录


第一章  基本目标与达成方法

第二章  问题与解决之道

第三章  灵性成长

第四章  幸福

第五章  


第六章  开悟

第七章  爱、给予以及基督意识

第八章  自我

第九章  主宰头脑与物质

第十章  头脑


第十一章  如何揭露头脑

第十二章  带着问题去冥想

第十三章  欲望

第十四章  我是什么

第十五章  永恒幸福的关键


第十六章  身体

第十七章  完全负责

第十八章  导师与大师

第十九章  如何助人

第二十章  态度和行动


第二十一章  疗愈

第二十二章  世界

第二十三章  完美身体

第二十四章  让成长落实到每一天

第二十五章  家庭关系


第二十六章  世俗与灵性

第二十七章  关于爱的一切

第二十八章  业力

第二十九章  成长与接受

第三十章  冥想


第三十一章  游戏

第三十二章  开悟——放下无意识

第三十三章  为什么不能开悟?

第三十四章  真我(你的真我)

第三十五章  你就是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