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潮州游感赋》
碧染长空,风流古邑,鸿泥诉说峥嵘。广济楼头,凭栏闲望晶莹。一桥横截韩江水,廿四亭,万种风情。更骑楼,高耸牌坊,欢客徐行。
到而今水山韩姓,又韩祠千载,高耸峰青。回念投荒,终究谁主输赢?颐园翰墨迷人眼,古韵抟、早早心旌。喜归来,有梦斑斓,蝴蝶身轻。
注释:
高阳台:高阳台,词牌名,又名“庆春泽”“庆春泽慢”“庆宫春”。以刘镇《庆春泽·丙子元夕》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后段各十句、四平韵。代表作有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等。
碧染长空:晴朗的天空碧蓝如染。
鸿泥:鸿鸟在雪泥上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的痕迹。清 钱泳
《履园丛话·古迹序》:“足跡所到,略志鸿泥,以备遗忘,不可谓之閲歷也。”《随园诗话》卷十引 清 浦柳愚
诗:“谁能鹤髮六千里,来证鸿泥五十秋。”《恨海》第三回:“紫竹林无处访鸿泥,八百户暂时驻芳趾。”
广济楼:广济楼:广济楼,又叫广济门城楼、韩江楼、东门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东门街,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维修,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壮观的一座。
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楼置于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
广济楼既是连接韩江东岸的纽带,又是护城的重要关闸。既是潮州名城的重要标志,又是古时抗击兵祸的要害城门,也体现了潮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1989年,广济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门城楼沿线保存了相当长的一段古城墙, 青砖砌成的高大城墙宛然静卧在韩江岸边, 历经修缮,
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威武雄姿。广济楼始建于明朝,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城楼其实是民国时期重修的。楼高三层,红墙碧瓦,雕梁画栋,显得雄伟壮观而又别具特色。
凭栏闲望晶莹:广济楼一边是广济桥,一边是牌坊街。后两句分别写广济桥和牌坊街。
晶莹:光亮而透明。唐 元稹
《莺莺传》:“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牀。”
到而今水山韩姓,又韩祠千载,高耸峰青。回念投荒,终究谁主输赢:写韩文公祠和韩愈被贬之事。
韩文公祠:即韩愈纪念馆。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由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佑五年(1090年)潮州知州王涤徙至州南七里,苏轼为他撰写了《潮州韩文公庙碑》,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论。及至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潮州知州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笔架山并手植橡木,
刻遂将原本在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建于此。
一个人可造就一座城。
唐朝的韩愈,在潮州只住了八个月。广济桥是他修的吗?不是,那是南宋的事。牌坊街是他建的吗?不是,那是明清才有。潮州最早的学府,也不是他办的。似乎并没有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当然,说的只是似乎。
在这里,他只是写了一篇《鳄鱼文》,名为百姓驱厄运,实为借讽“食民畜,以肥其身”的朝政。只是关心农桑、兴修水利、释放奴婢、解救病人。只是捐出八个月的俸禄办学,为民生与文化奉献了一己之力。
他离去后,直到千百年来,一直被潮州人奉若神明。一座城又能回报一个人。整座潮州城,到处都是韩愈的身影。穿城而过的江原本叫恶溪,早就改名为韩江。江边的笔架山,也已改名为韩山。韩山下盖起了韩文公祠,祠里的橡木叫韩木。城里建起了景韩亭,又用他的号修了昌黎路。韩江上的桥也用了他的侄孙名字,又叫湘子桥。令赵朴初不禁用诗赞叹:“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颐园翰墨迷人眼,古韵抟、早早心旌:写潮州颐园。
颐园位于潮州古城市东中城脚下水门内,与笔架山麓的韩文公祠隔江相望,两相辉映。
2006年潮州市饶宗颐学术馆扩建成为庭园式建筑,并命名为“颐园”。颐园占地面积5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多平方米,由翰墨林、经纬堂、天啸楼三座主体建筑构成,设有饶宗颐先生生平事迹展、饶宗颐先生学术成就展、饶宗颐先生书画艺术展三个主题展厅。
饶宗颐学术馆就设在颐园内,是展示潮籍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生平事迹、学术著作、书画作品,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心旌:喻不宁静的心神。语本《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郑振铎
《桂公塘》:“心旌飘飘荡荡的,不知置身于何所。”
庄灿煌潮州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