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胜景望中收,
白练逶迤缓缓流。
湘子不知何处去?
湘桥依旧恋斯楼。
注释:
广济楼:广济楼,又叫广济门城楼、韩江楼、东门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东门街,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维修,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壮观的一座。
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楼置于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
广济楼既是连接韩江东岸的纽带,又是护城的重要关闸。既是潮州名城的重要标志,又是古时抗击兵祸的要害城门,也体现了潮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1989年,广济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门城楼沿线保存了相当长的一段古城墙,
青砖砌成的高大城墙宛然静卧在韩江岸边, 历经修缮,
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威武雄姿。广济楼始建于明朝,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城楼其实是民国时期重修的。楼高三层,红墙碧瓦,雕梁画栋,显得雄伟壮观而又别具特色。
古城:潮州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济楼的一边就是潮州古城的牌坊街。
白练:喻指像白绢一样的东西。唐 庄南杰
《雁门太守行》:“跨下嘶风白练狞,腰间切玉青蛇活。”此处指广济楼边的韩江。
韩江:是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广东省除珠江流域以外的第二大流域。古称员水,后称鳄溪。
韩江流域范围涉及广东、福建、江西3省22市县,流域面积30112平方千米。韩江上游由梅江和汀江汇合而成,梅江为主流,发源于广东省紫金县上峰,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广东省的五华、兴宁、梅县、梅州和大埔等市、县,在三河坝与汀江汇合;汀江发源于福建省宁化县的赖家山,由北向南流经福建省的长汀、武平、上杭、永定等县和广东省的大埔县。梅、汀两江汇合后称韩江,由北向南流经广东省的丰顺、潮安等县,至潮州市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区,分东、西、北溪流经汕头市注入南海。以梅江为源头,干流总长470千米。
逶迤:亦作“逶迆
”。亦作“逶蛇 ”。曲折绵延貌。《淮南子·泰族训》:“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 李善 注:“迆,音移。” 吕向
注:“透迆,长曲貌。”迆,一本作“ 蛇 ”。 唐 卢纶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诗:“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緑草深。”
湘子:湘子即是韩湘子,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传为韩愈族侄,后得道成仙。
潮州,有一个传说。当年韩湘子和潮州当地高僧广济和尚约定从潮州鳄江两岸造桥,各造一半,看谁先完成。韩湘子是八仙之一,广济和尚也是有法力的高僧。于是两人就施展法术,各自将远处大山的石头幻化成牲畜,驱赶至江中,就变成了一个个桥墩和桥面。但是不巧,韩湘子在驱赶最后一堆石头的时候。经过潮州金石,一个怀孕的女人识破了他的法术,牲畜又变回石头,留在金石(今潮州金石镇)。于此同时,广济和尚已经完成自己的造桥任务。韩湘子输了比赛,也没有法力再建桥了。于是,他和广济和尚商量,未建好的一段用一些船只架设江上,连接桥两岸。后来为了纪念他们二人,人们就把这座桥叫做湘子桥或者广济桥。
湘桥: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
,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