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蝶
2012.11.30
沪A PE中值19.70
PB中值1.89
深A PE中值26.50
PB中值2.03
中小板 PE中值26.34 PB中值2.01
创业板 PE中值29.25 PB中值2.06
上证1980.12 PE10.96/1.6
成交量377.4亿元
954家
流通市值11.56万亿
深证7903.25 PE15.42/2.7
成交量326.3亿元 1540家
流通市值 4.05万亿
创业板606.77
PE26.91倍 PE<10占比为0.28%
PE<20占比为12.39%
PE>40占比为28.73%;pB<=1.0家数3
中小板3678.21 PE21.76倍
PE<10占比为0.43% PE<20占比为20.25%
PE>40占比为24.25%;pB<=1.0家数11
深A
PE<10占比为1.85% PE<20占比为22.22%
PE>40占比为27.65%;pB<=1.0家数53
沪A
PE<10占比为7.76% PE<20占比为33.16%
PE>40占比为26.78%;pB<=1.0家数78
1元以下股:0只
3元以下(含)股:86只
50元以上(含)股:9只
100元以上(含)股:1只
港股1562只
PE中值7.81
PB中值0.91
PE<5占比为9.35%
PE<10占比为24.26%
PE<20占比为45.07%
PE>40占比为10.24%;
pB<=1.0家数771
1元以下股:762只
3元以下(含)股:1142只
100元以上(含)股:12只
PE中值
PB中值
沪A 19.70
1.89
深A
26.50
2.03
港股
7.81
0.91
恒生ETF
H股ETF
看估值最好看中值而不是均值,为什麽呢?看了下面一篇文章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
中值与均值
文/富捷
价值投资者研究市场大趋势喜欢用均值,比如用市场平均市盈率或是平均市净率来研判大底和大顶。但是你知道我又会反对,不管研究市盈率均值还是市净率均值都不科学。许多人总是不加思考一味效仿那些自己都没吃透的理论。在此前博文中我谈过多次,市场平均值某种程度只代表两桶油、几家银行、保险和一些煤炭、钢铁、地产中的权重股,市场平均值不能客观反映市场整体估值状况,你想要了解市场真实状况必须用中值,中值才是比较科学的。
为了让新股民或是不太了解均值、中值的朋友搞明白它们的意思,我会举个例子,用具体事例告诉你什么是均值、什么是中值。你不用百度,百度是教条化的东西,不能吃透本意。
现在举个现实例子,关于平均工资的计算。比如说一家公司有11个人,其中老板一个月工资拿10万,其余10个员工工资只有1000元,那么你要算这家剥削公司的平均工资,最后结果是(100000+1000×10)÷11=10000元,公司的平均工资高达10000元,这就是均值,其中10名员工的工资是被增长。这个事例基本上发生在绝大多数百姓身上。
那么换一个方法用中值算,结果是多少?其实中值算法很简单,就是把一组数从小到大排列,看排在最中间的数是多少,那么中值就是多少。比如说有1、2、3、4、10,五个数,那么中值就是3;再比如有1、3、5、6、8、13、29、10000、77777,九个数,那么中值就是8,8后面的数再大也没用,中值就是8。因此如果用中值算这家公司员工的工资,那么你给他从小到大排列,显然就是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00,最后中值就是1000元,所以1000元才真实反映了整体工资水平,即便老板工资是1亿,中值还是1000元。
你应明白了,算中值才比较科学,不单股民,所有老百姓都要知道怎么算,这是必备常识。你发现在中国,有许多数据都是算均值,这已经不是无知的问题,是无耻。当然广大老百姓其实知道均值不靠谱,但是未必知道如何算才靠谱,因此现在告诉你中值,中值可以得出比较客观和科学的数值。当你在看一些研究经济的文章,如果它是在用均值做分析,那你不用看,直接PASS。
所以算市场整体估值也是一样,两桶油的市值远远大于绝大多数企业的市值,包括金融、地产都是权重,所以均值没用,市场整体市盈率低,只是因为这些大盘指标股的市盈率低,那么市场整体均值自然就被拉低。但是你会发现确实过去近20年市盈率均值和市净率均值是有效的,那是因为过去没有两桶油,没有那么多银行,没有那么多红筹股回归,所以有效,但是现在这个市场的池子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大盘股回归A股,现在你再用均值算估值已经不靠谱。
那么市盈率中值和市净率中值要怎么算?这个值网上没有,要自己算,你要找出所有2000余家企业排在中间那家企业的市盈率或是市净率,这个值就是中值。如果你不能算,不要紧,我会每周公布一次中值,持续跟踪这个值的变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