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测试」、「皮肤检测」与「皮肤监测」有什么不同?=专业医疗论坛问题回答

标签:
宋奉宜医美监测检测检查测试青春痘痘痘雷射激光黑斑敏感酒糟痤疮 |
分类: 肌肤监测 |

(图片一:Visia测定仪。这个仪器本身没有错,错在判读者不应该依赖它十分原始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图片取自http://t.cn/zOTOYRb)
(图片二:水油测定仪。这个仪器的优点是准确,缺点是「见树不见林」。测试时的水嫩可能代表水嫩,也可能只是流汗或者暂时补水的结果。无法藉此判断皮肤是否健康——干裂的皮沙发喷上水,也会测出「水嫩嫩」的结果。图片取自http://t.cn/zOTOYLN)
前言:
熟悉这个blog的朋友都知道,我在中国大陆的医学美容时讯论坛投入很深。我是个资深皮肤科医师,一向以来都认为「教育是医学非常重要的部份」。当年投入台湾美容医学医学会的教育,当然是着眼于「如果法令规定所有医师都能执行医学美容治疗;身为资深熟练医师,我是抵制?还是协助?」这个想法。
「抵制」主要源自于个人利益。如果只有皮肤科与整外被法律允许从事医学美容,我个人当然很想独享权益…但是实际现状与逻辑精神上,医学美容都属于「相对容易的医学操作」,因此卫生署依据宪法精神的规定是「有以合法医师都可以操作,但必须经过完善训练」。这就是管理学上的training and privilege(受训者才有全力执行,反之亦然)理论。
因此我决定「协助」,站再历史正确的一方。从那时候开始,我担任了台湾美容医学医学会的教育主委。后来接触许多大陆同侪,一方面惊异于他们的普遍落后(那是七、八年前的事),一方面又惊异于他们的强力学习与飞速进步(这是一年多以来的感慨)。
我是的愚笨的人,一直相信「上帝的义务就是人类的义务」。因此几年来与所有医师同侪们都保持着友好,相互学习交流的方式,无论台湾或大陆。这也是极致皮肤科与其它机构的差异——我们永远欢迎来院参访的医师、护理人员。
回到主题。
这次看到时讯论坛上出现「皮肤检测仪和皮肤测试仪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显然许多医师开始对皮肤的检测发生兴趣或需求:「兴趣」来自对医学真理的追求,希望理解皮肤医学的真相。「需求」来自愈来愈多的医学美容纠纷。没有确切的诊断与术前评估、设计;无论医师技巧如何熟练,「在错误的患者身上是不会有正确结果的」!
后者,就是现在医学美容不断强调「最新科技」、「最新技术」,却不断出现更多医疗纠纷的来源。
闲话不多说了,我们来回答问题吧。如果各位看完问题后意犹未尽,给各位二个建议:
①
②
偷懒,就可惜了好知识…
请问:皮肤检测仪和皮肤测试仪有什么区别,那一种在临床中用应的比较广泛?
回答:
以下是我新书的部分内容,请各位指正;新书谈的就是面向民众的肌肤监测,台湾预计201209出版,大陆尚未确定。这部份内容大部份节录自与齐显龙医师合写的论文,谨此向齐医师致谢。
*「肌肤监测」意义在反复、长期累积对照的记录,不像「水油测定仪」等只是「瞬间数据」*
谈到这里,消费者或许会有疑问,市面上也有不少肌肤检测如水油测定仪或VISIA皮肤图像分析系统……跟我们现在讨论的肌肤「监测」有什么不同?
VISIA皮肤图像分析系统是目前坊间较常见的肌肤监测仪器,主要运用光学摄影技术,测出斑点、毛孔、皱纹、油脂、紫外线、血丝或日照等对皮肤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部份的资料取得没有问题。对医学界来说,真正的问题是VISIA人工智能无法分辨所谓「皱纹改善」,是因皮肤逐渐健康而消失,还是我们在脸上涂抹了水泥漆(你也可以称它为BB霜)?
换句话说,拍摄前的「老化皱纹」,经过厚粉覆盖之后消失,VISIA仍旧会判读成「皮肤恢复健康、光彩」。然而各位聪明的消费者都知道,「上了厚妆」其实是非常伤害皮肤的行为。
退一步看,几亿元新台币的正子摄影、核磁共振等高级医疗检查仪器,都无法发展出符合标准的人工智能,区区几十万的VISIA,它的人工智能当然不会是有意义的。
经过这样分析,我们确定这种「人工智能」是没有用的;更严格地说,刻意使用不标准的实验设计,却强调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基本上不是愚蠢,就是造假。
另外一个常见的仪器就是「水油测定仪(正式名称为FDA通过的水、油与黑色素测定仪)」,不少美容节目也会使用。
这种仪器能准确测量皮肤水合程度、油脂含量、发红与黑色素数量等许多皮肤生理数据。然而重点是,这些数据很容易受外在环境干扰,包括日晒、下雨、气温、清洁次数和保养品、运动流汗等,因此顶多只能说明检测当时的皮肤「瞬间」水合、油脂等状态,不能代表皮肤真正的健康状态。
肌肤监测中,特别是50倍数位皮肤镜观察到的皮肤结构,都属于长期稳定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相较于上述「单个时间点的瞬间跳动」,肌肤监测才能真正反应受测者的真实肤况信息。
除了数据数据正确性,我还看过更离谱的「判读」。某业者确实做到「使用前检测、使用后也检测」,但离谱的是,「判读医师」竟然将使用二周后,皮肤纹路逐渐消失,皮下微血管更为狰狞的案例解释为「皮肤逐渐光滑细致,而且开始出现血色」?依照这样的判读逻辑,长期类固醇后皮肤薄变、萎缩,微血管明显增生的情况,难道应该解读为「非常健康」!?
从上述讨论,各位可清楚分辨出,「检测」与「监测」差异就在「可反复操作、长期对照的监控方式」,以及「正确、符合医学,而非误导性的判读结果」。
部落格设置目的:
①
②
③
补充阅读:
肌肤监测,唯一的「医学」美容!=新书的导读文 2012-03-21 19:25
肌肤监测的学术论文(一) 2011-10-05 21:45
肌肤监测的学术论文(二) 2011-10-06 14:58
肌肤监测的学术论文(三) 2011-10-06 16:33
为什么「一定要」推广肌肤监测? 2011-01-11 22:01
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 2011-01-06 16:10
肌肤监测—让生命自由的一个方法:刘东阳医师心得分享 2011-06-23 20:31
医美轻小说,全文整理版,第一章/全四章 2012-03-20 13:57
医美轻小说,全文整理版,第二章/全四章 2012-03-20 14:09
医美轻小说,全文整理版,第三章/全四章 2012-03-20 14:12
医美轻小说,全文整理版,第四章/全四章 2012-03-20 14:29
「医学」美容的意义不应该是「快」,是「确效」与「安全」 2011-04-02 18:43
肌肤监测是否可以「预测」保养品伤害?格友来函 2011-01-06 16:06
保养品安全靠广告、靠吹嘘、还是靠证据!?=塑化剂事件有感 2011-06-17 15:06
长期安全才是真正安全;谈「台湾眼科名医蔡瑞芳宣布停作LASIK激光近视矫正术」 2012-02-15 12:01
长期、大量的实体数据;唯一「有科学证据的安全」! 2012-02-06 21:52
美丽的错误=珠海叶护理长文章引用
2011-12-24 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