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幼学琼林》之五十一:功亏一篑

标签:
育儿教育历史文化 |
分类: 国学 |
乱说《幼学琼林》之五十一:功亏一篑
整理者:成都-圆圆妈、山东-碧水、广东-向梅、迟迟
----------------------------------------------------
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东隅,意思是东方太阳出来的地方,也就是指早晨。桑榆,是指西方太阳落下的地方。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也就是指傍晚。做事情先失败,后成功,先经历磨难,后有收获,就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和桑榆表示太阳的升起与落下,也表示早晨与傍晚。成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示早上的、早年的大好时光虽然已经逝去,但如若抓紧时间,珍惜还有的岁月,也为时不晚。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非常著名的赋文,无论是用典,还是对称,都非常巧妙精致。其中熟为人知的名句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都与时间有关,成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就出自这里。
联中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来自于《后汉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上一讲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中,就介绍过“王莽篡权”、“更始政权”和“刘秀登基”的有关历史。
现在稍微回顾一下:王莽作为一个外戚篡夺了皇权,算是动了刘氏集团的奶酪。高层的政权斗争必然会引发社会的激烈动荡。其中有一支重要的民间武装力量叫绿林军,势头很大,推翻了王莽政权,拥戴西汉皇族刘玄当上了更始帝。之后,刘玄统治的西汉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又有一支重要的民间武装力量――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帝刘玄带军出降,更始政权被灭掉。之后,刘秀又来收拾残局,剿灭地方作乱的各个武装力量,其中也包括了赤眉军。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一段故事,就发生在东汉末年,刘秀手下大将冯异与赤眉军大战中。
东汉末年,刘秀手下的大将冯异与赤眉军双军对阵,双方正处于相持阶段。此时,大司徒邓禹和车骑将军邓弘回师时,经过冯异军营,要求冯异迅速出击,一举歼灭赤眉军。冯异认为:赤眉军势力很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计分化,如果现在出击,想一举全歼,很不容易。邓禹、邓弘不接受冯异的意见,邓弘便与赤眉军大战。赤眉军假装不敌,故意败退逃跑,路上扔下辎重,还有满车的豆子。邓弘手下的士兵战斗了一天,饥肠辘辘,见到那些豆子,顾不得追击就争抢起来。赤眉军乘机杀了一记回马枪,结果邓弘的部队吃了亏。此时冯异又力劝邓禹,说士卒战了一天,都很疲倦,应该休整,但邓禹坚持继续追击,结果又被赤眉军杀得大败。
最后,不得不采用冯异用计分化的策略。大战前夕,冯异命一部分部下打扮成成赤眉军,潜伏在约战之地附近。第二天,冯异故意示弱,引赤眉军上钩,赤眉军投入全部兵力,冯异军顽强抵抗。战斗一直延续到太阳下山,冯异这才命打扮成赤眉军的汉军出击。赤眉军看见对手与自己打扮一样,仿佛看到天降神兵,慌了手脚,混乱而败。冯异乘胜追击,获得了战局的根本性胜利。
光武帝给冯异的劳军书中说: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意思是说冯异最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黾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相近的成语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时也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相近。祸福相依,互为转化。
这些话,至今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就拿教育来说,现在我们对于孩子的成绩,总是希望他们一帆风顺,永处第一;总是希望他们没有失败,不受挫折;总是让他们在温室与暖房中得到保护。这种小心冀冀,精心呵护,反而让他们失去了对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家长们在孩子们考试失利时总是惊慌失措,过程之中好像是步步为“赢”,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后患无穷。
其实人生亦是如此,具有两面性。做某一件事失败了,表面上是失去了,但却得到了一种教训与经验。我们经常讲:眼睛能看得到的利,绝不是真利;眼睛能看得到的得,绝不是真得。反过来,眼睛能看得到的亏,绝不是真亏;眼睛能看得到的失,绝对不是真失。结论是,所有的利,都是亏后所赚;所有的得,是失后所得。
引申开来讲,没有挫折的成功,绝不是真正的成功;没有付出的回报,也一定不是真正的收获;没有辛苦的耕耘,绝对不会有丰硕的成果。
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仞,是古代的一个计量单位。九不是一个具体的数,表示极数。
比如,情人节送花,要送九朵,九十九朵,或是九百九十九朵。有一首歌中还唱道:我早已为你种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都是九,这个九表示极数,就是最多最多了。所以九仞就表示了极高的山。亏就是欠缺的意思。篑就是用来装土的筐子,一般是用竹子或是藤条编制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意思是说堆垒极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在《论语·子罕》中就有: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思是,孔子讲:假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并不是别人让我停下来的;假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别人想拦也拦不住。
在《尚书》中还有: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大体的意思是说,白天黑夜都要小心谨慎,勤勉敬业,要在在处处都周全圆满。假如不顾细节,终不能成就完美圆融的大德。就像挑土堆山一样,最后那几担不完成,那么最终的大道将不能完成。总的来讲,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就是要坚持不懈。
在“蒙学类”经典读物的腰封上,就有这么一句话:成功只要两步,第一步是开始,第二步是坚持。这是最想对各位﹑对孩子们说的话,也是在讲课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就有了许多方便之说。
比如《诗经》中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其实就是“成功需要开始与坚持”的另一个说法。具体意思是说但凡做一件事,没有一个人不是抱着好的希望开始的,都是本着好的初心起步的,但是很少有人能把这个希望的初心保持到最后。要么因为时间紧而放弃,要么因为有困难而放弃,反正是给自己找一个台阶,然后就放弃了。所以,我们在群里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有如初心,这是引用了佛学教导。再比如,我们抚养、教育孩子。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当孩子还抱在怀里的时候,当时的初心是什么?差不多就是我要好好对孩子,我要把我的这个天才宝贝疙瘩培养成人成才。而如今,当孩子可以独立行走,来回于学校之际,你的初心怕是变了,管他呢!去他的!
再引申来讲,见过不少求职的学生还有成人。面试的时候、刚进公司的时候,信心满满、豪情万丈。过不了多久,初心没了,别人偷懒成了自己偷懒的理由。混吃混喝,不再精进。这就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就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反过来,老子在《道德经》里有一句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做一件事,开头是如何的,结尾也得是如何。能够有如初心,保持不变,做什么事都成功,不会失败。当然,还有一句话,最为贴切,来自于《战国策·秦策》: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一百里的路,走到了九十里,还差十里,这是从路途距离上来说的,但从艰难度与谨慎度来说,其实才算走了一半。越到后来越是困难,越到接近终点、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小心、努力、精进。
行百里者半九十,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烧水一样。大家都知道,要把水烧开,需要一百度。过去,没有煤气,也没有电热杯,都是靠烧柴生火。记得小的时候,每次水快要烧开的时候,我的外婆总是会往灶里再添一小捆柴草。那时我不理解,心里在嘀咕:水都要烧开了,为什么还要浪费这一把柴草呢?成年以后,有一次单位让写论文,论文的题目叫:99℃+1℃=100℃,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于是我就给这篇论文加了一个附标题——添加最后一捆柴,烧好最后一把火。 我们都知道黎明前是黑暗,或者说,天亮之前的那一刻光线是最弱的,是一个晚上最黑的时候,这一刻捱过去了,就会有最美丽﹑最柔和的光线,接着就是新的一天的到来。一切人与事的运行,都包含着这个道理。中国古人看得很透。
在《乱说学记》中讲过《中庸》里的一句话: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每一个人的根性不一样,有的人生下来他就知道,有些人要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是有了困惑去学习才知道。及其知之,一也。最终的目的都一样。等他们知道的时候,一也。不管顿悟、渐悟,都是悟。悟到的东西也是一样,没有差别。
《中庸》还讲: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有的孩子不用别人劝,能够自觉地去学习;还有一类孩子,必须给他好处、给他方便、给他利益,通过方便去引导他学习;还有一类,是勉强而行之,又是打又是骂、又是鞭子又是怒吼。但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坚持去做,他们成功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前两天,有妈妈问,我家孩子读经态度不好,我家孩子学国学看上去不积极。我的回答是,忘掉所谓的态度,只要他们能坚持,还在读,不停懈,最终的结果都是一也。比如说有一些孩子学钢琴,是开开心心地学了;有一些孩子,是哭哭啼啼地学了(比如说朗朗早年学钢琴)。成功成就,不在于他们是开心与哭啼的态度,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坚持到最后。假如能坚持下去,那就让哭啼与眼泪一起陪伴着坚持下去好啦。在此,也想对学习功夫作文的妈妈和孩子们说:我坚信无论你们是什么资质,什么文化,什么态度,只要坚持,一定会有所成就。因为无论有多好的资质,多高的文化,多昂扬的热情,如果不能坚持,将会毫无所获。还是那些话:有如初心,置心一处,无事不办。
对于一直在坚持的人来说,他们注定会面临暂时的挫折,他们永远代表成功,他们不会失败。
为什么要出蒙学系列经典读物:为什么要出蒙学系列经典读物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上):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上)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中)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中)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下)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频道号:10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