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出蒙学系列经典读物
(2014-06-03 11:36:50)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育儿 |
为什么要出蒙学系列经典读物
兼答:如何学习经典
2014年5月30日
整理者:昆明小敏
-----------------------------------
今天,专门抽一点时间,讲一下为什么要出蒙学系列读物这一套书,兼答如何学习经典。
要是留意的话,咱们这个群的名称,最早叫做“非常国学.功夫作文”,也就是说这个群是两个主题:一块是国学,一块是作文。老人们清楚,咱们原来在很早的时候都是在讲国学,后来讲着讲着,也是因为妈妈的要求,后来就开始讲上作文了。
学国学和学作文,实际上是一回事儿。但是里面有一定的区别。作文利性更强一些,目标更具体一些;国学西洋参等补品一样,它是一个慢补的过程,时间越久,功力越深厚。快补了,就补坏了。作文是小米饭,南瓜汤,大家对于作文比较迫切,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精力大部分都放在了作文上。
实际上,对于国学这一部分还是念念不忘,一直是想带着咱们群里面的孩子们,能够趁着这个黄金的年龄,能够多读一些国学的经典。
还有一个契机,大家或多或少听到了高考改革的一些消息:基本原则是:只考数学和语文,语文和数学分数要加大,英语可能就不考了。那么,语文这一部分,要加强传统文化,说白了就是加强古文这一部分。我们有时候读书,没有功利性可能也读不进去,现在高考一改革,有功利性了,经典就不得不读,逼着去读。
我们现在周日有一个“非常经典读书会”。 坚持了两个月时间,无敌杨柏林、合肥奕奕(花木兰小书童)、柏烨、铎铎、奉镭、中山鸣鸣、浩浩等等,冒出来一批非常优秀的小弟子。最高纪录是合肥奕奕,这周应该是读了150遍了。小奕奕也表示说:要争取读够一千遍。
也是因为有了YY创造出读书的环境,,大家一起来维护一个读书的环境,创造出一种“空谷传声,虚堂习听”这样的一个氛围,带动着众多的小朋友,能够多读经典、喜欢经典,在经典的熏习下,能够获益更多。
所以,前一阶段大家只是读了《学记》。但我们还是苦于教材单一,所以这个工作没有铺得开。我们也知道其他的经典,版本较多。有小朋友说“能不能上读《三字经》、《弟子规》?”因为版本不统一,你读呢,可能别人受益不是很大,于是就想:我们能不能自己弄一个通用的教材?所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有很多妈妈,比如说江阴的顾老师(马踏泥花)、江苏懿妈、河北青心、合肥奕奕妈妈、上海蒙妈,帮着做了一些工作,才有了现在的蒙学读物。
蒙学读物目前先出来了七本:《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百家姓》、《笠翁对韵》。毫无疑问第一个梯队是咱们熟悉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第二个梯队《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第三个梯队《弟子规》,最后一个梯队是《幼学琼林》,一共是七本。实际上规划当中还有一本,叫《龙文鞭影》。未来还会不断补充蒙学类梯队。
蒙学类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比较容易诵读,容易朗朗上口,比如《三字经》三个字三个字的,《百家姓》四个字四个字的,《千字文》也是四个字的,《弟子规》是三个字的,《声律启蒙》是一对儿一对儿的,有两字对儿、三字对儿、四自对儿、五字对儿;《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大体相当,《幼学琼林》也是属于对儿,韵律性不如前面几个,总而言之,还属于可以吟诵类的,一对儿一对儿的。
蒙学类的第二个特点:基础知识比较广泛,信息量比较大。在清朝、宋朝、明朝,就是小学生的教材。《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百家姓》、《笠翁对韵》这七个,至少包括了地理、历史、文化、宗教、品德,还有些常识。就拿《三字经》和《千字文》来说,笼统加起来不超过2500字,小学生学习六年的小学语文,也就是2500字左右。里面的水份太大,一拎全是水分。《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从天地,一直讲到宇宙,季节、农作物、地理,一直讲到人文,不能小看这一千个字,这一千个字的含量是非常的大的。我们曾经有讲过《千字文》,讲了十个字还是二十个字,光文字稿就是二十万字,可见信息量非常的大。
所以第一批选择这七篇,第一:因循历史,这七篇过去就是小学的教材。第二:读起来朗朗上口,音律感节奏感非常强,易于小朋友诵读。第三:信息量非常大。对我们从小奠定天文、地理、文化、军事、政治、经济甚至包括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等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第一出了这七本。小学阶段要是把这七本书读够了,你的功力就很强很强了。这是我们出蒙学类系列读物“的初衷”。
除了蒙学类,以后还会陆续出基础类、经典类、深入类、其他类。所谓基础类,主要是以“四书”为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扩展到《孝经》、《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在整理这七本书的时候,我把二十年前读的十三经的原本拿出来了。所谓的经典经典,有一种分类就是“十三经”。经典读物基础类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基础类把《道德经》、《庄子》道家的融入进去了,又融入了兵家的《孙子兵法》。“十三经”讲的“三教九流为一体”,就把比较主流的给涵盖了。像法家的作品目前还在考虑纳入不纳入。
第三类是经典类的。毫无疑问,四书以外的“五经”了:《诗经》、《易经》、《书经》(《尚书》)、《礼记》、《春秋》。
第四类是提高类,现在只能是暂定名,定为提高类还是深入类,正在考虑中,无非就是传统的佛家经典。包括《心经》、《金刚经》、《百喻经》、《坛经》、《药师经》、《楞严经》、《维摩诘经》等等。大家别一听说佛经呢,就好像跟宗教有关。民国期间,很多国学大师所推荐的经典读物当中,佛学的经典是必读的,比如《心经》、《金刚经》都是必读的。鲁迅先生说过,他从《百喻经》里面学到的知识印象是很深的,98个故事形成了这样一部经典。大家不要一说到佛经,就想到了跟宗教有关,实际上它是国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说得远一点,过去翻译咱们佛经的人,都是翰林院的人。也就是说,翻译佛经的人都是精通诸子百家这样的大学士来翻译的。所以,他们的文化修养、文字造诣、文字修养都是非常高的。
中国“儒释道”,儒家、佛家、道家,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也正是因为诸子百家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兴盛,那么反过来,也正是因为佛教的兴盛,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兴盛。比如苏东坡、王维的诗,以及琴、棋、书、画,无一不包含了佛学的,特别是禅宗的思想。所以,笼统来说,佛家和中国的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文化孕育了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反过来,佛教又促进了中国的各个文化的繁荣。所以,这一类,应该单独成品。
还有一类,把它叫做“其他类”,也就是杂类,很难严格地去区分出它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比如说《了凡四训》、《菜根谭》、《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素经》、《三十六计》、《古文观止》等等等等。
那么以上就是打算未来要来整理、规划的,希望带着小弟子们,在我还能够读得出声,还能够讲得出话,还能够看得清电脑的这样一段时光里,陪着小弟子们,把这些至少能够过一遍。
熟读、常读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母语的语感,能够体会出中国汉字的音形意的统一之美。语文不好,作文不好,实际上就是语感不强。语感语感,说白了就是你对文字的音、文字的形、文字的意的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那么,通过朗读、读诵,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你的语感来的。比如说小朋友写文章的时候,写“盼望着盼望着,我终于盼到春游了”;看到有个小朋友“我看到那些吃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有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之后,随便都能邹几句唐诗宋词,到后来你的引经据典都不成问题,这样对培养语感是很有好处的。
在《启蒙篇》里讲过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先不必要了解它的文字意义,就先了解它的节奏就是“啪啪啪、啪啪啪”,朱自清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就是“啪啪啪、啪啪啪”,跟打鼓一样,它是有节奏的。这个节奏它是通过音,通过对称的形来体现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九个字、九个字的,读起来就非常的顺口……笼统来说,就叫做语感,所以,一定要读。
有的妈妈问:蒙学系列有没有注释?有没有简译?这个问题曾经纠结过:因为注释,每个人的水平不一样,每个人的程度不一样,可能注释了,反而对已经读过的来讲,注释可能有点浅了;如果注释得过深呢过多呢,可能又说太难了,反而失去了诵读经典的核心意义。大家也能看得到封皮的设计,叫“诵读版”,所以大家要理解,没有带注释,也不带简译。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说《笠翁对韵》里“山花对海树”,这个海树到底是什么呢,有的说是珊瑚,有的说是长在海边的树,海树都要解释出那么多来,如果把它的注释详细了,可能这个篇幅就不得了。所以,在蒙学读书类就没带注释,也不带简译。因为,诵读,是经典学习中最核心、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
有的妈妈在问:老师要不要我跟孩子讲讲什么意思。咱们现在听课的小朋友,你就是死读、苦读、傻读,现在跟你讲也讲不清楚,只有在死读、苦读、傻读的基础上,以后再讲的话,你才能真正的了然于胸。
这里讲两个例子,《学记》里讲过“幼者听而弗问,学不鬣等也”,“幼学”什么叫“幼学”,刚开始学习,你就不要问,你就死读、苦读、傻读。《乱说学记》里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孙中山的教师爷都是让他们读,老师问:“读熟了背会了吗”孙中山说:“背会了”教师爷就说:“那既然你们都想知道什么意思,我就给你们讲讲吧”。它就讲明了读书的真正方法步骤,特别是经典的方法步骤——就是一定要读书。诵读和其他的东西不一样,例如一个礼拜以前看的新闻,肯定记不住了,一个礼拜以前看的报纸能记住的没有多少,一年以前看的书的内容,可以记住的没多少。为什么?因为你的次数不够,次数够了,可以一辈子都忘不了。所以,读书,特别是读经典,没有读够一百遍,基本属于模棱两可,基本属于稀里糊涂这个阶段。
所以在书的最后,专门设计了一百个格子。每日一旗,每读一遍,划个勾或画个小红旗。大致上三十个为一级,读够三十遍了是初级,读够六十遍是中级,读够一百遍就是高级。乘法口诀,可能很长时间都不用,但是我们不会忘,为什么?因为当时我们在背乘法口诀的时候,次数够了。次数够了就一辈子不忘,有的孩子说小的时候读过三字经,读过唐诗一百首,现在又忘了,因为你次数不够,次数够了,肯定不会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谁都能说得上来,因为读得最多。这个道理和乘法口诀道理一样,道理就和咱们用刀在石头上刻字一样,一遍刻一下,一遍刻一下,痕迹就不容易被抹掉,记忆就是痕迹,划痕一抹就抹掉了,当你的划痕很深了,再想抹是抹不掉的。学习经典,读诵,是经典学习中最核心、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一定不要忽略。所以说有的妈妈在问,要不要讲意思啊,如果还没读够次数的时候,你跟孩子讲意思,已经偏离了方向了。有的妈妈说没有注释我们怎么学啊,我们怎么懂啊,这就是与学习经典正确的路子相违背的东西。比如南怀瑾大师还有其他的国学大师,他们学习经典的经历,过去都是在背,在博学强记,在记忆力里非常好、非常强的这段时间,在大量地、深入地、持久地苦读,而不是纠结于到底是什么样的意思。
读诵经典就跟“格物然后致知”一样,“格物”是什么意思,把东西装在一个一个格子里,不是把中药材装到仓库里,装到仓库里,东西是存在的,但是提取不出来,只有把它装在一个个格子里,提取才容易,到同仁堂取中药,都是一个一个格子,好找。如过只读两三遍,是在你的记忆里,但是提取不出来,要想出口成章,要想引经据典,没有这个功力,没有这个功底,是万万不能的。
虽然叫做蒙学类,妈妈问我们家孩子一年级能不能读,我们家还初中了能不能读?过去投师学艺,并不是按年龄大年龄小来区分的,都是以入门拜师学艺先后来决定的。如果六岁的孩子先拜师,他也是师哥,后来的五六十岁的也得叫他师哥,这个是不分先后的。咱们过去的教育理念就是非常的先进,咱们现在就规定了六岁、七岁必须读书,八岁就得二年级,九岁就得三年级……如果到时间没有高中毕业,就意味这个人有问题,这个是不对的。
过去分为“幼学”和“大学”。看过去的电影或书,可能会看到五六七八岁的孩子会聚在一起学习,等你幼学读完了,就有乡试、省试、殿试,才能进入到大学,这个大学不是现在的大学,可以把中等、高等的教育叫大学。所以只要是入门,以前没有接触过国学,或基础比较薄弱,不管一年级二年级,还是十岁二十岁、五十岁,都可以从蒙学类开始,这个是基础的基础,如《三字经》会讲到很多的历史,《幼学琼林》会讲到很多常识,只有把基本的常识了解了,以后学别的东西才能够听得懂,所以,基础一定要打牢,所以不分年级,不分早晚。
在蒙学类的七本书里,每一本的开头,都引用了《中庸》的一句话:“人能一之己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不分聪明还是不聪明、岁数大还是岁数小、有天资还是没有天资,“人能一之己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闻道不分先后。《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杨过你们比较一下,杨康的天分很高,郭靖天分看上去好像很笨,杨康当时的教学环境很高很好,应该是正式的教育,郭靖的老师是谁啊?江南七怪,某种意义上讲是江湖人士,不咋地。郭靖在学九阴真经的时候就是死记死记,硬背硬背,反而成了第一高手。所以有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读烂一本书”,能不能把这一本书让它烂熟于胸,能不能把它十遍百遍地去读,滚瓜烂熟地读,这个就决定了你的成就。
《中庸》里面还有一句话,对于我们读书学习特别有意义:“或生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学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读书啊,有的人天生悟性很高,有的通过学习才明白,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但是只要能坚持,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还有的人呢“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就是有的人不用人督促就能去做去行,有的人有某种利益才去学,为了工作、为了显摆、为了考个好大学;或勉强而行之,有的人爸爸也得监督者,妈妈也得监督着,姥姥时不时得提醒着,但是到成功的一刻,实际上都一样的。人啊,根性根器不一样,有的天生好一些,有的愚钝些,但是都不会影响到你最后的知之,也不会影响到你最后的成就,最后的成就和你的智商、天分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跟你的努力有关系。所以妈妈也别纠结,我们家的小朋友不爱读呀,不爱读就“勉强而行之”,不爱读就“困而知之”,反正总的一条:坚持。
有个妈妈曾私下说过:自己的孩子读了两年经典了,虽然也是不爱读,但是在妈妈的带领下,磕磕绊绊读了两年。这个很不得了啊!如果说能够把刚才列出的那几类,能够坚持下来读够了,你想想,已经真是非常不得了啦!所以,去做、去读、死读、苦读、下功夫,并且也不难。比如《学记》正常速度十五分钟,三字经一千多字,《百家姓》最多五分钟《千字文》最多十分钟,每天最少坚持十五分钟,这个成就就不得了。
老调重弹,不爱读怎么办?不爱读是因为不习惯。纠正一个坏毛病,或者是养成一个好习惯,坚持三七二十天。如果我是小朋友,就对妈妈说“这二十一天我会犯这样那样的毛病,请妈妈不要生气”哪怕是哭哭啼啼,过了二十一天你就比较顺利了,如果我是小朋友,就对妈妈说“我终于读了七天了,如果这七天我吃不好饭睡不着觉你也不要说我,如果我写不好作业,你也不要骂我”这个七天又过了,等过了三七二十一天后,你的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
这就是“心态决定了习惯,习惯决定了你的成就”。学习好不好,跟你的天资没有关系,实际上是跟你的习惯有关系。习惯不好,“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习惯不好,没有正确的读书的态度、习惯以及方法,就是累死了,效果也不好。
坚持不下来的就是因为你没有度过三七二十一天。所以这就是我们周日读书会的意义,“相观而善之谓摩”,我们在一起,相互的监督,相互地比较,相互地影响,相互地熏习,这样的把它坚持下来,好不好?
说白了,事难还是不难,在于你的心态。有的人读十分钟没觉得累,有人读十分钟,他觉得累了,其实花的精力都是一样的,消耗的元气都是一样的,只是你的心态不一样。你觉得累,有的人觉得不累。这就是“心能转境”,要以积极的心态读经。
第五个问题,有的妈妈问“带不带拼音”,这里老师讲三个原则:带注音、字要大、不删节。这七本书都是这样的。字大,方便孩子诵读,保护孩子们视力的情况下,尽量大一点,也不能太大,太大,书就厚了。带注音,方便小朋友认知。也有妈妈问有没有音频,现在呢还没有。有个妈妈提个建议,有的小朋友读得时间长了,可以录下来,提供大家下载。大家不要过于依赖录音,因为古代也没有录音机、没有MP3,有拼音了,就是方便小朋友认知。老师在四五年前写过《小朋友如何读经典》的博客,第一个目的就是读书认字,通过读经典,就认字了,这就是带拼音的。
另一个原则就是“整篇不删节”,这就是老师在跟大家讲的读经典的一个要求的基本原则。顺带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有的版本已经买齐了,七本书能不能单卖。不能,在整理时发现,有些知名出版社的他们的版本是删减过的,这个不好,一定要整篇的,千万不要买摘编的。有多方面的意义,最主要的是要系统掌握,而不是断章取义。小学的书里也学了《论语》的摘编,《幼学琼林》的摘编,这些都是有目的的(此处省略一千五百字),断章取义,不能够说是为我所用。
为什么要到六一以后才能发货,因为有一本书耽误了,因为走了一个弯路,参考了国内一个比较知名的机构出版的一个版本,来编排的,排完了,不对。原版大概二百四十页,大字了以后只有一百二十页,仔细一看,漏掉了许多的东西。所以又得重新搞,所以被耽误了。
说下一个问题。有的妈妈问,已经有了其他版本了,还需要不需要自己编排的这七本书。在编排当中遇到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挺震惊的。震惊在哪?有的妈妈曾经以前让我推荐过,买哪个版本的好,因为我对现在的市场不了解,我现在的版本是二十年前,是竖行字、是点头版的。不是印刷机因出来的,都是古籍。我当时在北京的琉璃厂,中国古籍书店买的。有的妈妈可能买了某某知名出版社的书。但要说的是,国学类的编辑,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字编辑,如果他没有一定的国学修养的话,有一些常识性、基础性的东西他是纠正不出来的。
经典读物因为版本各异,内容多有出入,这个我是理解的,也希望大家理解,如果只是因为断句,只是因为哪个字读音不同,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如《老子》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些版本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为中国过去是没有标点符号,这个不要纠结。在这次编排当中,我是倾向于通用的版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认可这种通行的版本。从学术的角度来讲,目前我们的蒙学还属于基础类的,不是学术类的探讨研究,不要因此有争议,不要因为标点符号的不同而纠结。
不要因为读音的不同而纠结。说的这个读音是常用的读音,如“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一,与一心一意的一音不同,还有河南“中不中”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发音不同。比方说“大丈夫”,有的地方标的是一声,有的地方标的是轻声。还有像“侄儿”,北京人就一个音,南方人就是两个音。所以拼音就遵循一般的原则,不去在这个地方咬文嚼字,不去过分强调。
我们这个版本乃至于其他各个版本之间如果有这种差别的话,妈妈们也不要纠结,这个问题都不大。想说的是:要避免一些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所以在编排蒙学类的时候,就是两条原则。
第一条:尊重古籍。如果通行版本各个之间差异比较大,就拿最早的版本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来评定。综合各家争议太大了,就还是用通行的版本。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用的通行的这个版本,就是用的这个原则来校验和堪正。
但是在整理的过程中,就发现著名机构的一些东西要说就是太坑人了,里面常识性的基础性的错误比较多,真是震惊。
《三字经》中“当所值”的“当”,是一声还是四声? “择邻处”的“处”是几声;“弟与长”和“首孝弟”两句中的“弟”应怎么读?孝和悌是一组,“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的“悌”念DI,意思是弟弟让着哥哥,这样就好理解一点。这就是我认为的基础性,常识性的错误。大家现存手里版本中“弟于长”的“弟”念TI的,还是很多的。《弟子规》里的“便溺niao回”,有没有把这个字注音为“ni”的,因为这个字是尿的老体字。“有缺损”或“有缺坏”,不要紧。所以,说出版社编辑没有一定的国学的根底,像这种常识性的错误是发现不了的,
尊重古籍是放在第一位的,从我学《三字经》就是学的王应麟的版本,后来也听说有各种各样的增补版的,也无所谓,从内容上倒是充实比较多,但就是发现问题比较多。最大的问题就是编排的逻辑性,比较混乱了。《三字经》“赵中令,读鲁论”这个“论”是二声还是四声,鲁论什么意思?是论语的另一个版本,因该读第二声。这是基础性常识性的错误。
总之还是不要去崇尚名牌出版社,名牌出版社的编辑也是普通的人组成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国学基础,这种错误,是别人发现不了的。我们在校验《三字经》、《千字文》的时候发现的这样的问题是很多的。所以,用了“震惊”两个字,我们尽可能的把它纠正过来了,对于普通性的就不去纠结了。
尽管我们抱着很认真的态度,但是也难免会有错误。我们有读书汇这个空间,这个平台,也可以随时纠正。
为什么要出蒙学系列经典读物:为什么要出蒙学系列经典读物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上):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上)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中)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中)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