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非常功夫作文
非常功夫作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309
  • 关注人气:8,1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说《琼林》之四十九:黑子弹丸

(2014-10-20 07:54:43)
标签:

历史

文化

育儿

教育

分类: 国学

乱说《琼林》之四十九:黑子弹丸

乱说《琼林》之四十九:黑子弹丸

整理者:广东-向梅、浙江-寒梅、江苏-懿妈

-------------------------------------------

黑子弹丸,漫言渺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区。

前半句:黑子弹丸,漫言渺小之邑,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口,且是一个大口,也就是国家的字外面的方框,指四周都围起来的城,表示疆域;下面的,在古字中是一个跪着的人形,表示人口。“口”、“巴”合起来,表示有人有地的城市了。都城的的右耳旁,就是这个字。

漫”,是水多过满,四处流出的意思。一个杯子已经装满了水,假如还往里面加水的话,就会漫溢出来。漫言与流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管理言论的机器盛不了的时候,那就会流言四起。流言一起,难以控制。一旦流言萌发,就会流得四处都是。其中有些得到了普遍认可,变成共识,漫言也就变成了俗言。比如,现在都普遍接受了木有没有的意思,小盆友就是小朋友的意思。

弹丸的意思好理解,有个成语叫“弹丸之地”。这个成语就是说一个地方很小,小如弹丸。弹丸就是弹弓用的泥丸——当作一种发射的武器。

黑子的说法,现在并不常用。这里的黑子,不是太阳黑子的黑子,而是我们通常说的脸上长的痣。在一些《幼学琼林》的版本中,不说黑子弹丸,而是说“黑痣弹丸”或“弹丸黑痣”。

我们之所以用黑子弹丸,是与它的出处有关。在《史记·汉高祖本纪》中: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意思是说:高祖刘邦,祖籍沛丰邑中阳里,姓刘,字季。他的父亲是刘太公,母亲是刘老媪(太公和媪,是古代对于老年男子和老年女子的尊称,等于说老太爷、老太太)。有一天,高祖的老娘刘媪在大泽的边上休息,梦中与神相遇。当时电闪雷鸣,天地昏暗,当刘太公找到刘媪时,看见一条蛟龙趴在她的身上。不久之后,刘媪就有了身孕,产下高祖。高祖这个人的相貌特点是:鼻梁高直,额头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最特别的是,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文中所说的“黑子”,就是黑痣。当然可以想象得到,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身上长的痣,都是小痣,即便把七十二颗痣连在一起,也超不过巴掌大的地方。

黑子弹丸连起来用,开始于北周朝庾信写的《哀江南赋》,这是赋中名篇,值得一读。其中有:

登阳城而避险,卧砥柱而求安。既言多于忌刻,实志勇而形残。但坐观于时变,本无情于急难。地惟黑子,城犹弹丸。其怨则黩,其盟则寒。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文中就出现了地惟黑子,城犹弹丸。如果了解典故出处,就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无非就是在说:地方太小,不过巴掌那么大。

用“弹丸”来比喻地方、城池很小,在古文中处处可见。比如,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就有: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来看一下原文: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赵之军乎,不邪?王曰:秦不遗馀力矣,必且欲破赵军。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於秦,秦已内郑朱矣,卿之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於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馀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请听子割,子能必使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赵郝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他日三晋之交於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开关通币,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於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後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告虞卿。虞卿对曰:郝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今虽割六城,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县;赵虽不能守,终不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偿於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彊秦哉?今郝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城尽。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与之乎?弗与,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语曰彊者善攻,弱者不能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彊秦而弱赵也。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对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仕於鲁,病死,女子为自杀於房中者二人。其母闻之,弗哭也。其相室曰: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於鲁,而是人不随也。今死而妇人为之自杀者二人,若是者必其於长者薄而於妇人厚也。故从母言之,是为贤母;从妻言之,是必不免为妒妻。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王曰:诺。虞卿闻之,入见王曰:此饰说也,王蜰勿予!楼缓闻之,往见王。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对曰:不然。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彊而乘弱矣

今赵兵困於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於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原王以此决之,勿复计也。

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於齐而取偿於秦也。而齐、赵之深雠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於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於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於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於是封虞卿以一城。

居顷之,而魏请为从。赵孝成王召虞卿谋。过平原君,平原君曰:原卿之论从也。虞卿入见王。王曰:魏请为从。对曰:魏过。王曰:寡人固未之许。对曰:王过。王曰:魏请从,卿曰魏过,寡人未之许,又曰寡人过,然则从终不可乎?对曰:臣闻小国之与大国从事也,有利则大国受其福,有败则小国受其祸。今魏以小国请其祸,而王以大国辞其福,臣故曰王过,魏亦过。窃以为从便。王曰:善。乃合魏为从。

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於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意思是说,在战国时期有一位能言善辩之士,远道而来投奔赵孝成王。第一次相见时,赵王便赐给他黄金百镒,白璧一对。第二次重逢,这个人就当上了赵国的上卿,大家尊称他为虞卿。

长平交战刚刚开始,赵国就显得开局不利。赵王召来楼昌和虞卿计议:初战不利,但我想重振旗鼓、卷甲决战,怎么样?楼昌的意见是求和;而虞卿认为:楼昌主张求和的前提是预设我军必败。根据双方的形势判断,秦国要是竭尽全力,必定最终击败赵军。所以,不如派出使臣,拿上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这样的话,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必定恐慌,这样秦国才会下决心与我们和谈。

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与平阳君议妥求和,派出郑朱先到秦国联系。出发前,赵王征求虞卿意见,虞卿回答说:大王的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理由是:郑朱是个显贵的大V,很有影响力,他进入秦国,秦国一定把这件事大加宣扬给天下诸侯看。楚、魏两国认为赵国到秦国求和,必定不会救援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救援大王,那么和谈是不可能成功的。

结果,真如虞卿所料——长平之战,赵军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赵国的首都邯郸被围困,受天下人耻笑。(这段历史故事,我们在《乱说过秦论》中有过讲解)。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於秦,割六县而媾——之后,经过一系列外交与战争手段,秦国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这时,赵王却准备拜访秦王,就先派赵郝到秦国做好谈判准备,并割出六个县邑,作为讲和的见面礼。

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虞卿对赵王说:您觉得秦国进攻赵国,是因为打得疲顿了才撤回,还是由于怜惜大王而不再进攻呢?

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馀力矣,必以倦而归也。——秦国攻打赵国时不遗余力,现在撤回了,一定是因为打得疲顿了吧!

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虞卿说:秦国全力以赴攻打赵国而不能夺取赵国的土地,结果是因疲顿而回。现如今,您又把秦国用武力不能夺取的土地白白送给秦国,这等于帮助秦国进攻自己啊!明年秦国再进攻大王,大王还有什么可以送的呢?

王以虞卿之言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赵郝。赵郝说:“虞卿真能摸清秦国的底细吗?果真知道秦国兵力今年不能进攻了?这么一块弹丸之地不给它,让秦国明年再来进攻大王,那时大王岂不是要割让腹地给它来求和吗?

王曰:请听子割,子能必使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赵王说:我听从你的意见割让了六个县邑作为见面礼,你一定能让秦国明年不再进攻我们吗?

赵郝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他日三晋之交於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开关通币,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於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後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赵郝回答:这个我可不敢担保。过去,韩、赵、魏三国与秦国交往,现在秦国对韩、魏两国亲善而进攻大王,说明大王对秦国利益一定不如韩、魏两国。现在我替您改善关系,打开国门,开启关卡,互通贸易,发展经济,目的是不厚此薄彼,让我们与秦国的交好程度同韩、魏两国一样。如果明年秦国真要卷土重来,入侵赵国,这一定是大王对秦国的利益不如对韩、魏两国的利益了。

王以告虞卿。虞卿对曰:郝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今虽割六城,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赵王把赵郝的话转告了虞卿。虞卿回答:“赵郝说‘不讲和,明年秦国再来进攻大王,大王岂不是要割让腹地给它来求和吗’。现在讲和,赵郝又认为不能保证秦国不再进攻。那么现在即使割让六个城邑,又有什么好处?这是相互矛盾的说法,没有一点道理。他的意见,是自取灭亡的办法,所以不如不讲和。

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县;赵虽不能守,终不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偿於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彊秦哉?——虞卿接着陈述:秦国即使善于进攻,也不能轻易地夺取六个县;赵国就算不能防守,终究也没有丧失六座城。现如今秦国疲顿撤兵,要是我们用六座城来收拢天下诸侯,去进攻疲软的秦军,我们即便在诸侯那里失去六座城而在秦国那里能够得到补偿。这与白白割让土地,使自己削弱而使秦国强大相比,哪个方案更值得考虑呢?

今郝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城尽。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与之乎?——虞卿又劝说道:赵郝说‘秦国进攻赵国的原因,是大王薄秦而厚韩、魏,这是让大王每年拿出六座城来事奉秦国,最终白白地把城邑送光。假如明年秦国又要求割地,大王将给它吗?

弗与,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要是不给,这是抛弃了原来以土地换来和平的成果,结果会激起秦国动武的兵祸;给它,也就无地可给了,无路可退了。

语曰强者善攻,弱者不能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彊秦而弱赵也。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俗话说:‘强者善攻,弱者难守’。现在任凭秦国摆布,秦国毫不费力便可多得土地,秦国越强,赵国越弱,后果不堪设想。况且,秦国年年谋取赵国土地的野心绝不会断灭。赵国土地有限,而秦国的野心无限,赵国必玩完啊!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赵王还在犹豫不决中,此时楼缓从秦国回到赵国,赵王问他:给(秦国土地)与不给,哪种方案好?

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推让:这种大事,我哪敢胡说八道啊?赵王说:但说无妨,朕不怪罪!”结果楼缓的意见也是给!赵王的一声就同意了。虞卿听到了赵王的一声,就连忙来见赵王,极力劝说赵王绝不要小看弹丸之地,绝不能以小小弹丸之地来喂食秦国的虎狼之心,并出计与韩、魏、齐三国结交亲善,联合抗秦。结果赵王了一声,最终采取了虞卿的方案。

就这样,赵王还特意封虞卿城邑一座。虞卿,后来也不得志,就改为著书立说,写了一部书,叫《虞氏春秋》。这本书采集了《春秋》的史实,用自己的眼光和价值观来指点国家治理的成败得失。

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区。

前面讲到:黑子弹丸,漫言渺小之邑。意思是说身上长着的痣和用弹弓发射的泥(铁)制弹丸,可以用来比喻一个城邑的渺小。同时,也可以用咽喉右臂来比喻一个区域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活下来,少不了空气和食物。而气管和食道都经过咽喉这个部位,如果这一部分受到了伤害,再好的空气也无法呼吸,再好的食物也无法吞咽,可见这个部位的重要性。至于右臂,当然也是非常重要。因为大多人习惯于用右手做事,如果右臂没了,生活自理就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可见其重要性

要害之区喻作咽喉,在古文中比比皆是。

比如,我们在《乱说过秦论》中讲到的函谷关,就是一例。当年刘邦率军破函谷关,就意味着大秦王朝的根据地——西安的门户洞开,一马平川,很轻易就能被攻破。

再比如,明末清初吴三桂在山海关放清军入关,那就意味着大明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所以,山海关就成了关北清军南下的要害。

又比如《三国演义》中,蜀国与东吴的要害之区就是荆州。两国的关系就是围绕着借荆州、占荆州、失荆州而展开的。那么,蜀国与魏国的要害之区在哪呢?在汉中。这一块区域也正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进行北伐的必由之路,也可以说是必争之地。

《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以问(杨)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诸葛亮曾经问杨洪(原来刘璋手下的官员,对汉中的情况很是熟悉)。杨洪认为,汉中是益州(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大部,过去蜀国的领地)咽喉,如果失去了汉中,那就相当于没有了蜀国。这一战略性的建议与诸葛亮的想法一致。所以,蜀国就加强了对汉中的防御与控制,杨洪本人也得到了提拔和重用。

汉中之所以是咽喉之区,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汉中位于秦岭(陕西)和大巴山脉(四川)围成的盆地之中,是从关中进入四川最重要的通道,是面对中原地区的强大门户。顺便说一句:喜欢旅游的人,汉中是一个好去处。

说到要害之区,还不由得想起两个词:一个是“天下九塞”,一个是“河西四郡”。天下九塞包括:雁门关、居庸关、八达岭、紫荆关、楚长城、黄草梁、井陉关、句注塞、平靖关,是九个长城要塞。河西四郡,也就是黄河以西,过去“丝绸之路”河套平原的四个城池: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河西四郡”对于“丝绸之路”来讲,也是要害之区,是过去商人进行贸易的主要场所,更是商队(驼队)休息补给的重要基地。

要害之区喻作右臂,可见于《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

在《乱说过秦论》中讲过,苏秦与张仪是同班同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

东周战国时期的战争局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这两个人导演的一出戏。苏秦代表东方的六国一边,主张合纵;张仪代表西方的秦国,主张联横。

既然这两个人是同学,为什么会走向对立呢?看历史就很有意思。这就好像是政治当中的左派与右派,也犹如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两派得打,得斗嘴。不打不斗,饭就没有着落。又打又斗,才有饭吃。

换个说法以,有点像警察与小偷。警察不能把小偷全部抓清,要是抓干抓净了,警察就失业了。美国有一个电影叫《猫鼠游戏》,是汤姆·翰克斯(警察)和莱昂纳多(小偷)演的,非常值得一看。当然,小偷也不能显得太聪明,如果作的案子警察几辈子也破不了,这样警察吃饭不出活,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苏秦和张仪两个人达成了默契:我们两个不仅要混吃混喝,还要混好吃好,咱俩就演双簧吧。我苏秦在东边,主张合纵(演猫);你张仪去西边(秦国),主张联横(演鼠),这样呢,你也忙活起来,我也忙活起来。双方的老板一看,忙活得加班加点不亦乐乎,长工资,提职位,那是必然的事。所以苏秦针对张仪的连横,在六国四处游说,要求东边各国联合起来,一致抗秦。同时,张仪针对苏秦的合纵,在秦与六国之间游说,挑拨离间,瓦解六国的联盟。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是一篇记述张仪出使赵国,向赵武灵王游说的名文。大意是,张仪去齐国挑拨离间以后,又立马来到了赵国,向赵武灵王通报:如今秦国相约齐国、韩国、魏国的军队,准备进攻赵国。我不敢隐瞒事实,先向您汇报一下。站在您的角度,为您考虑,为了赵国的利益和您的利益,建议您不如和秦王在渑池会晤,面对面约定。当秦国有军事行动的时候,您老人家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这才符合双方的利益,当然主要是赵国的利益。经过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一搅和,赵武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张仪这才放心离开,到别的国家接着游说去了。

所以在看战国(《战国策》)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不妨沿着合纵与连横,沿着苏秦与张仪到各国游说,相互抹黑、共演双簧这一线索去体会。真是三寸不烂之舌,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能说得天花乱坠,让那些君王诸侯五迷三倒,不知所措,十分有意思。这也应了一句话:那些当官的,好像也没那么聪明,有些甚至还很愚蠢。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复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

我们可以通过《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中的这段话,来窥见一斑。大意是说:赵王您老人家听信合纵、迷信合纵,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偏听偏信罢了。苏秦这个人啊,实在是太坏了,他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惑乱各位诸侯老人家。但结果呢?他想颠覆齐国却没成功,自己反而在齐国被车裂于集市上。由此看来,像苏秦吹嘘的那种天下诸侯各国联合为一是不可能的。

现在,楚国和秦国是拜把子兄弟,结为兄弟之盟,韩、魏两国示弱求软,自称是秦国的东方之臣。一旦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就相当于斩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割断了右臂的人与别人搏杀,势单力薄,孤立无援,要说没有危险,怎么可能呢?张仪的赵国之游,言语中谋划得当,转折自然,软硬兼施,最终成功逼赵王就范。

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赵王最后同意了张仪的建议,亲率三百辆战车,在渑池与秦惠王相见,并把河间之地献给了秦国。

这就是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的来历。


   《幼学琼林》及其它诵读版购买地址:非常老师的小店

为什么要出蒙学系列经典读物:为什么要出蒙学系列经典读物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上):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上)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中)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中)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下)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下)


时间:2014年10月17日上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频道号:10056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