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琼林》之十八:箕风毕雨

标签:
育儿教育文化杂谈历史 |
分类: 国学 |
乱说《琼林》之十八:箕风毕雨
整理者:浙江-笑笑、昆明小敏、江苏-懿妈
---------------------------------------------
箕好风,毕好雨,比庶人愿欲不同;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
箕与毕,属于二十八星宿中的两宿。古人很聪明,为了方便记忆和观察,把二十八星宿按东、西、南、北分成四个部分,叫做“四象”。分别是: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即分别代表了四种颜色——青、白、朱、玄,也分别代表了四种神兽。
四象的每一象里,分别有七个星宿,一共二十八个。东方青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商)、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上次讲到参商二星的时候,有妈妈问,怎么没有商宿?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商宿就是心宿。
天文是与气候、季节有关的。古人观察到,当箕星出现的时候,一般会有大风,所以有“箕斗蒙蒙天少雨”的说法;当毕星出现的时候,一般会下雨,所以有“箕斗二星天有雨”的说法。
箕好风,毕好雨,比庶人愿欲不同。简单的意思就是,箕星主风,毕星主雨,比喻百姓的愿望各有不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还有一句通俗的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说明,世界万物各有各的特点、秉性。成语“毕雨箕风”原意是指民性跟天上的星星一样,各有不同。引申来讲,可以指君王针对不同的庶民之好,遍降恩泽。也是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的溢美之词。
《中庸》里讲: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讲:“舜其大知也与!”——舜是一个多么智慧的人啊!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迩,是浅近的意思;察,是敏感、精细的意思。全句是说,舜乐于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对那些浅近的话进行仔细审察。
隐恶而扬善——舜这个人,能够接近民众、不耻下问,并且对于浅显的言论能够见微知著、明察秋毫。在这个基础上,他能够把不好的隐去,而把好的留下来。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把两个极端的地方收拾起来,不偏不倚,而把中间的一段用之于民,用于政治上的治理。比如说,一家人晚上吃什么?一边有人说吃白菜,一边有人说要吃肉,那聪明的主妇怎么办?可以白菜炖肉,也可以包白菜猪肉饺。
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不愧为舜的原因!
隐恶扬善——听到不好的言论、得罪人的言论、邪恶的言论,就把它隐藏起来;而对于好的言论、积极的言论、有益的言论,就大力推广。佛家讲:善言、善行、善意。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表扬人的时候要当面,批评人的时候要单独。有些人,总是以自己心直口快为标榜,好话也说、赖话也说,当面也说、背地也说,岂不知这样是伤人伤己的。
就教育孩子而言,同样也要“隐恶而扬善”。好的地方要大加表扬、宣扬、激励;不好的地方,讲了也于事无补,不如用实际行动帮他改正。比如说,孩子的作文不好,指责半天,批评半天,生气半天,对他的作文提高没什么好处,只有坏处——既伤感情,又伤自尊。同样,对于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指责、批评、臭骂、生气,管用吗?不管用。相反,如果孩子的某些方面有亮点,我们去表扬、去激励,却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从人性的角度讲,表扬能使人进步,批评只能使人后退。批评、指责会使人产生嗔恨,这世界上只有圣人贤子能做到“闻过则喜”。
箕好风,毕好雨,普通百姓的愿欲不尽相同,有人想要萝卜,有人想要青菜;有人想喝烈酒,有人想抽烟袋。所以要求执政者、当家人能“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把最好的与最坏的、最快的与最慢的、最左的与最右的意见都听一听,再综合调和一下,拿出一个可行的措施出来。
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
上联是讲庶民之欲,下联是讲君臣关系。《易经》上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云从龙,风从虎:比喻同类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感应。云与龙会相互感应,风与虎也会相互感应。平常说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就是因为有云笼罩的原因;成语“虎虎生风”,也是因为虎与风的相互感应;“龙乘云气,虎借风威”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成语“风虎云龙”也是说虎啸而生风,龙起而生云。
在《水浒传》的“景阳冈武松打虎”一回中,就有一段虎虎生风的描写:武松一只手提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正如《琼林》所讲: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风虎云龙”后来又引申为君臣关系。比喻君臣关系的成语还有“如鱼得水”,如《三国演义》里,刘备就把自己与孔明的关系喻为鱼和水的关系。还有“云龙鱼水”,也是表示圣君贤相的关系。除了刘备与诸葛亮,齐桓公与管仲,李世民与魏征也是风从虎、云从龙的关系。
雨旸时若,系是休征;天地交泰,斯称盛世。
“旸”者,阳也,表示日出天晴;“时若”就是按时出现;“休征”,就是美好的征兆。雨旸时若,系是休征的意思是:天晴和下雨,适宜应时而至,这是吉庆的好征兆。世间万物,刮风下雨,打雷闪电,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都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
该下雪的时候不下雪,农作物就得不到保暖;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农作物就得不到灌溉;该有阳光的时候没有阳光,农作物就缺少必要的光合作用。现在,我们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工业作为第二产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没有农业,其它产业就没有必要的、基础的原料;没有工业的商品加工,服务业就无从谈起。特别是中国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天气影响物候,物候影响农业。所以说,风调雨顺,就是好的象征。
天地交泰,斯称盛世。简单的意思是,天地融合,万事亨通,就称得上是太平盛世,这一句中含有甚深至密的意义。天地是互为关系的,我们要理解两者的相互感应、相互影响。天晴和下雨,适宜应时而至,地上的庄稼就会显示出丰收之状。人们对于地——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会反过来影响到天的变化。
再看这句里的“泰”字,通常我们看到“泰”,就会与泰山联系起来。如“国泰民安”、“泰然自若”,其实,与泰山压根就没有关系。泰,从字面上讲,上面是三个人,下面是水。古代水患涝灾较频,移居高处避开水的凶险以求平安,这是“泰”的本意。从本意引申来讲,各居其所,顺从自然就叫“泰”。反过来说,“泰”就是平安,如何保平安?自然能保平安。
成语“处之泰然”“泰然若素”里的“泰然”就有自然的意思。
再来看“交”字。交,从字形上看,是交错的,这个交错就表示了关系。我们讲过,中国的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一个字既可以通过音来解释,也可以通过形来解释,还可以通过意来解释。用音来解释,交者,爻也。交字下面交错的图形,就是“爻”。现在说的交通、交配、交换、交往、交友、交心,都包括了相互影响、错综复杂、不可割裂的关系。
再来看“天地交泰”这四个字,理解就更深入了。天地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影响的。天地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的运行状态,就叫天地交泰。
有一句话叫“天地交泰,万物咸亨”,来自于《易经•坤卦•彖传》。“含弘广大,品物咸亨”,意思是说天地阴阳调和,万物就茁壮成长。如果用八卦之象来说,“天地交泰”简单的意思是“天乾)”与“地(坤)”相交,就是泰卦。
泰卦的卦象为乾(天)下坤(地)上,地气上升,乾气下降,为地气居于乾气之上之表象,阴阳二气一升一降,互相交合,顺畅通达。天地交合,促成万物繁盛。
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来讲,“天地交泰,斯称盛世”还可以用《中庸》里的一句话来印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就是中庸,中庸就是平和、自然、安泰,不受干扰的状态。这个“位”,就是各得其位。到了一个中和的境界,万事万物就各得其位,人的情绪也各得其位,人的五脏六腑也各得其位,天地自然间的一切都各得其位。
《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体的意思是,天地是不仁的(但这个不仁,是用人的标准来看的不仁,其实天地是最仁的),所以就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也是不仁的,所以就把百姓当刍狗。换句话说,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是人就是个人,是阿猫阿狗就是阿猫阿狗,绝不会干涉,一切全是处于“自然”的状态,处于本性的那个状态。
万物位焉——如果不能万物位焉,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天地不能在它的位置上,万物怎么能兴焉?天地在它的位置上,万物才能兴啊!
我们现在吃的东西,有多少是在真正的地上种出来的?大棚里的、悬空长出来的。不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东西,会没有问题吗?过去的动物是靠吃粗食长出来的,现在的六畜有多少不是靠激素催出来的?不能中和的东西,不是自然的东西,不能配位的东西,会安全吗?现在的孩子,长得很高、很大,但一点也不强壮,一点也不健康,根源在哪里?过去,我们小的时候可能营养不良,但我们很强壮,爬高、上树样样都行。现在的孩子营养很好,补这个补那个,越补越虚,正常吗?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切物、一切众生(包括人),都是这个道理。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顺应自然。顺应规律的就会发扬,违背自然、违背规律的必然要受到惩罚。我们常讲“怨天尤人”,当下,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都是人作的孽,所以说,怨天不如尤人。
现在,该有水的地方没有水了,有多少过去我们小时候见到的小河湖泊没有了。该没水的地方却有水了,比如前几天南方城市里的内涝——泰字不泰了。天地交而不泰,怎么可能出现“斯称盛世”?“斯是陋室”还差不多!
时间:2014年7月28日上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频道号:3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