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说《琼林》之十七:孔子泣麟

(2014-07-26 16:24:56)
标签:

育儿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国学

 非常老师功夫作文群:150347011    

 

 【签名购书】请到: 非常老师的小店乱说《琼林》之十七:孔子泣麟

乱说《琼林》之十七:孔子泣麟

整理者:春日迟迟、浙江-寒梅、浙江-笑笑

--------------------------------

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简单的意思是说:孔子编撰了《春秋》和《孝经》这两部书后,赤虹从天而降,化为了美玉。这里主要介绍了两部经典,即《春秋》和《孝经》。这是儒家学术中很重要的两部经典。孔子曾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这两句话被后人解释为“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

《春秋》与《孝经》虽然没有被排在“四书五经”的“五经”之中,但被编录在“十三经”中。由此可见,这两部经典在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春秋》是记载东周之春秋时鲁国历史的史书,记录的事件大致发生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周王朝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不断。虽然这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书,但书中也涉及到了当时各国的关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也是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一部书。司马迁在《史记》中就作过统计:《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在这一时期,乱臣贼子以下犯上把诸侯王杀掉的事件,就有三十六起;以不正当的名义收购、兼并、毁灭的国家,就有五十二个;小股东、小国王失去家园和财产离乡背井的,更是不计其数。换句话来说,这一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的开始。所以孔子决心编写《春秋》,是希望借历史经验和教训,提醒后人,警戒后人。

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春、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季节——春种秋收。作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春秋”就有了三层意思:一是表示重要,二是表示交替,三是表示时间。这也跟“历史”的特点相仿(相近)。因为“历史”也表示重要,表示交替,表示时间。所以,“春秋”就用来表示了历史。“春秋”的意思,不只是指时间,还专指历史。后来吕不韦也组织人马写了一部书,叫《吕氏春秋》。通常说“书写春秋”,其意思就是书写历史。

常见的《春秋》有很多版本。按字数来分,主要有两个。一个版本大约只有一万六千多字,还有一个增加的版本,也不过一万八千字。一万八千字,记载了大约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大事,这个难度太大了。那么,孔子是如何实现的呢?八个字: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所谓春秋笔法,其实就是微言大义;微言大义,其实就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或是微言大义,是孔子首创,也是中国古代叙述历史的一种方法和技巧,是通过记叙来表示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来直抒胸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不便对一件事作出直接明了的﹑带有个人情感的褒贬评价,只能通过隐晦的文字、文笔婉转来表示对一件事的批判或是赞扬。

比如说,有一篇文章,叫《郑伯克段于鄢》(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就是出自本文)。这篇文章中的“克”字,用现有的意思来讲,是打败、战胜的意思,但是用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来分析,《春秋》中不用大胜、完胜、全胜,而是用了一个“克”字,来说明在这场争夺中,兄弟两人为了权利,郑庄公也是心存狡诈,诱使弟弟一而再、再而三地放纵。

用现在的话来说,庄公对弟弟使用的招式就叫作“钓鱼式执法”,对自己的母亲使用的招式就是“休假式疗养”。

比如,武王伐纣,武王算不算乱臣贼子?这里还是要讲微言大义。在《春秋》中,如果表示正义的战争,那就是用“征”或是“伐”。所以现在讲征讨、征伐、征战,都是用来表示正义的。再比如说杀,以下犯上的杀,在《春秋》中,就不写成杀,而是写成;反过来,如果写成杀,那就表示孔子是赞成这一行为的。正是因为孔子的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相当于发挥了舆论的作用,所以孟子后来就评价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春秋》面世之后,世间有无数微言大义的论者,更有众多成仁取义的志士,让历代乱臣贼子为之却步。假如,社会的微言大义被歌功颂德所取代,真实被谎言所取代,基本的常识被砖家所取代,所以那些乱臣贼子无所畏惧!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春秋》还有一个名字,叫《麟经》。来由是:有一年,鲁国人打猎时打死了一只野兽,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就去问孔子。孔子一看大惊,很悲泣地说:这是瑞兽麒麟,只有在天下太平时才出现,现在它被打死了,天下将要大乱了。这就是成语孔子泣麟的来由。孔子西狩获麟,遂不作春秋从此以后,孔子就不再写《春秋》了。

由于《春秋》在语言上精练简洁而隐晦婉转,后人不易理解,所以后人在《春秋》的基础上不断来诠释﹑作注。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喜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也就是《三字经》中讲的:“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接下来说《孝经》。《孝经》是孔子与自己的得意弟子曾子(也就是曾参),在相互对话、一问一答的话场景中写出来的。细细去读,犹如话剧的剧本一样,非常生动而有趣。《孝经》的《开宗明义章·第一》中介绍: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当时的场景,像话剧一样:孔子坐着,曾子站在一边等候招呼。孔子说,关于孝的问题,你知道吗?曾子谦虚地回答,我很笨,怎么能知道呢?孔子说,不要避席嘛,走近一点,坐下来啊,我告诉你。

于是孔子就讲到了孝的主旨:爱惜自己(修身),是孝的开始;为社会做贡献,扬名后世,父亲脸上也有光,是孝的归宿。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来说,始于对家人的关系,中于对国家的关系,终于对社会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孝经》在中国社会流传极广,在历史上影响巨大。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利用和砖家的曲解,《孝经》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被冲淡或掩盖了。我们需要以独立的求知精神,深入地读原文,体会完整的思想,才能对“孝”的精神,有全面、准确地理解。

《孝经》流传至今,还有一段小故事。有资料记载:秦焚书,颜芝掩藏《孝经》,幸免于火。汉初,解除挟书律,颜芝子颜贞献出其父所藏《孝经》十八章,用以教授学生。据说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叫颜芝的,冒着生命危险,把它藏在了家里墙壁的夹层中。到了汉初,汉皇帝没把精力放在房地产上,而是搞起了文化产业,鼓励民间献书。于是颜芝的儿子颜贞,就把家里藏着的《孝经》,一共十八章,全拿了出来。

由此可知《春秋》﹑《孝经》来之不易。既有作者的智慧与血泪,也有保护者冒着生命的代价,所以更要珍惜。

最后,再来简单介绍一下孔子的其它著作。孔子的著作,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般来讲:“诗”就是《诗经》,“书”就是《尚书》,“礼”是《礼记》,“乐”是《乐记》(现已失传),“易”就是《周易》,最后是《春秋》。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说,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孔子的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都不是原创,都是整理、加工、编撰、集合的工作。

对于这六本重要的著作,中和的、主流的观点认为:这是孔子亲自、或是主要、或是组织自己的弟子整理出来的。还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是:认为这些东西压根与孔子无关,都是后来因为儒学作为正统的国学,由后来的人生搬硬套,强加在孔子头上的。二是:这些著作,孔子没有参与,都是由他的弟子以及后来的儒家门生整理出来的,但出于对师祖的尊重,就说是孔子编撰的。

具体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还是交给历史学家、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去争论和发掘吧。

  《幼学琼林》的购买地址:非常老师的小店  

为什么要出蒙学系列经典读物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上)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中)

小朋友如何学国学(下)


时间:2014725日上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频道号:320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