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经历
(2022-11-13 21:34:16)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完成第六次“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作业,继续翻开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被魏老师的文字所启发,不断回忆着,不停反思着自己。
准确的说,我是从2014年开始自己阅读的,之前我虽然一直是一位老师,可惜,我从来没有喜欢上阅读。小时候,家在农村,70后的我能一直上学到中师毕业,又自考获得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证书,这些都是农村家庭重视教育的体现。至于阅读,因为农村小学,农村家庭,也因为家长和老师对课外书的偏见,认为是“闲书”,是不赞成孩子读的。
谈起阅读经历,2014年以前,是一片空白的,虽然我一直是一个学生。现在回忆起上学时的自己,常常为那时虚度时光而后悔难过,可惜,人生不能重来,也不可能有后悔药可吃。记得,我在上灵宝师范时,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同级的杨江华、张高伟等同学每天早出晚归,认真读书,通过中师的“高考班”考上本、专科。自己当时也买了一些诸如《学习的革命》、卡耐基的《成功之道》、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励志、小说类的书籍,但真正阅读完的很少。
2013年2月
在的亲切鼓励、示范引导下。渐渐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每月能读两本书,写读书心得,先后四次在《灵宝教研》发表,也带动了家人和同事爱书、读书。养成了每月反思总结的习惯,从14年6月开始,每月对读书学习、教育教学进行梳理、小结,提升了效率、抓住了时间。
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并写出读后感发在自己的“叶雨”新浪博客里。从2017年开始
魏智渊老师把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归纳为“浪漫——精确——综合”的专业发展过程:即浪漫阶段是对事物或知识的整体的直觉把握或感受;精确阶段是掌握精确的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或掌握知识的阶段;综合阶段是摆脱知识细节而积极应用原理阶段,形成智慧。
我是一位从教22年的老师,平时喜欢读书学习。坚持了近八年的阅读,大多是独自阅读,做摘抄笔记,偶尔也画思维导图,书的内容记得甚少,大多只记住书名和作者。很多时候好像明白某个知识,但一接触实际却发现不知道如何运用,缺少理论与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的知识,即使了然于胸,心领神会向他人表达时,也往往语无伦次,表达不清晰,对概念、原理理解不透彻,没有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例如,学了很多理论破解不了现实问题,没有把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联接,深入思考不够,没有领会内涵。
结合“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我处于由浪漫想精确过渡的阶段。读的书比较多,阅读内化方面还是不尽如意,但参加读书会领读的书或者是到某个学校做报告的那些书,能说出的脉络和核心内容。原因是在准备领读或讲座的过程中,要反复思考、领会内涵、与实践联系形成案例或故事,这就是《阅读金字塔》主动学习中的“自己读书+进行操练+输出讲授”。
进入新网师,从今年的8月26日,阅读进入一个进步期——坚持每天阅读、坚持每天打卡。时至今日,我连续阅读和写作一百多天,每天都能阅读,每天都能写点东西。虽肤浅,但至少做到了坚持。但是,当我要面对每天的课堂教学时,似乎换汤不换药,依然涛声依旧,没有多大的进展。
每天阅读要定时,不少于30分钟,善于利用课间、饭后零碎时间;阅读时除了勾画,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重点概念或关键句子、段落。要坚持好批注,在书页空白处,读不懂的写下疑难、困惑等,读懂了批阅读心得、随想或中心思想。每次的打卡要有质量,要和教室里的实践、工作中的反思结合起来,有意识的用理论来思考。
专业发展,是一个辛苦的修炼过程。渴望专业发展的教师,必须穿越许多理论,才能够最终清晰而深刻地把握教育,理解自己的学科。魏老师说:“浪漫期阅读,如春风化雨,身处戏中,身在局中,越是痴迷,就越是入境;精确期阅读,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出入自如,时而举一反三,时而举三反一,能左右逢源就是正道。综合期阅读,一饮一啄,莫非亲切,读海德格尔不觉其玄深,读民间传说不觉其浅俗。”
反思自己以往选择书籍的尺度,用新的眼光来选择图书;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尝试知性阅读,借鉴阅读地图的基本思想,重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