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书单——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继续坚持每两周读一本书,完成一篇读后感的阅读节奏。全年共阅读图书24本,完成22篇阅读笔记。读书是修行,要“读”占鳌头。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读书和写作却会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
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
。张贵勇老师曾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班级管理
1.感染示范、反思成长---读《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心得
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著作颇丰如《给教师的36条建议》、《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这本《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是李老师时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时候的教育随笔合集,记录了担任校长9年的教育探索及管理思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就是以自己的行动作出表率。身教胜过言传。李老师说朴素比特色更重要,良心比品牌更珍贵,孩子的心灵和他们的未来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市场,让教师幸福并且成功,孩子快乐并且成长。
本书作者韩素静,是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员,河南省名师、“河南省影响力教师”。该书共分为三辑——思考篇、实践篇、启示篇,思考篇呈现了作者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深刻剖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实践篇呈现了作者强大的行动力,班主任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不要忘记成就自己;启示篇呈现了作者强大的阅读力和敏锐的反思力,书评和影评都围绕教育展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学科教学
3.深度学习的特征及意义——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读本
戴维•珀金斯曾说,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从2000年开始的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20年。20年来,取得了很多改革成就和有益经验,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2014年国家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目标追求。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势下,“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应运而生。
本书共分四讲:第一讲是“为什么要进行深度学习”,对深度学习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和相关学术研究背景进行了阐述;第二讲是“什么是深度学习”,系统阐述了深度学习的定义和意义、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深度学习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第三讲“怎样实现深度学习”,系统阐述的实现深度学习的条件、路径和各环节的具体策略;第4讲“怎样推进深度学习”,系统阐述的区域和学校层面推进深入学习的策略。
4.知行合一为未来而教——读《教什么知识:对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认识》心得
该书共分13个章节,分为教什么知识问题的还原、聚焦、梳理,四个层面和四个水平知识的意义, 四个维度知识的论述、及知识教学中相应问题的研究四个部分内容。既有知识论、现象学、人文研究方法方面的理论概述又有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有助于于一线教师的阅读消化。
熟知并非真知。我们教师天天在教知识,学生天天在学知识。每天辛辛苦苦却收获不大。我们教的是什么知识?对于所教的知识,我自己理解到了什么水平并交到了什么水平。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什么知识》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好的书, 可以引起我们对教学的诸多思考。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助推孩子成长。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往往并不缺少这种理念和意识,只是缺少方法和工具,苦于找不到具体途径。该书通过数10个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具有素养目标承载力的核心任务,如根据学科大概念重构单元。解释为什么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学习,为什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同时,本书通过具体案例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维度策略与方法,给大家提供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学习,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工具和脚手架。
6.素养落地、以学为本——读王锋的《核心素养视视野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笔记2
在平时的课题教学中,不能较好的达成更具有发展性、基础性的能力素养目标,多数老师都是从三维目标来规划课题教学,导致达成目标零碎化。该书在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方面,更强化从整体备课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设计及开展教学活动,对于能力和素养高的高阶教学目标有整体性的把握。对我们一线教师开展课时教学策略的设计,保证能力素养目标完整达成很有帮助。
(三)教育心理
研读了李政涛教授的《倾听着的教育》一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写作本书的宗旨,无非是:以教育的方式,思考、言说与实践“倾听”。倾听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谁不在倾听和被倾听,谁不对倾听有所回应,谁就不在“生活”,甚至,谁就没有真实地“活着”。我对教育重新认识,其核心宗旨就在于“倾听”,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倾听,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思想的原点。
8.内心丰盈,让幸福成为能力-——读周国平的《幸福是一种能力》
家庭不幸福的时候、遇到各种挫折的时候……我们都会怀疑自己可能终其一生都遇不到幸福了。然而周国平先生他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的其中一个“药方”就是阅读,因为“阅读是一个精神生长的过程”。他建议读者多阅读大师的作品,阅读大师的经典作品。
书中讲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总是可以上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但他的成长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
原来认为成绩跟人的智商和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但看了日本脑科学博士被称为“海马体博士”的池谷裕二的《考试脑科学》之后,才知道人的智商差不多。关键是怎样科学地运用我们的大脑,来有效运用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本书结合脑科学前沿研究,通俗地讲解了人脑“记住与遗忘”的原理,不仅呈现了人脑筛选、存储信息的奇妙机制,还向读者传授了灵活运用人脑记亿规律、通过“欺骗”大脑实现“长期记忆转化”的记忆方法。此外,针对“记困扰”“动机不足”等常见的学习问题,作者从脑科学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科学的建议。本书可作为学习中的“高效记忆法”的指南
11.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读王峰的《核心素养视视野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笔记
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更强调通过创设丰丰富、有意义的情景,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从而提升教学的深度,让“三维目标”在真实活动中达到有机的融合,有效达成核心素养目标。从总体上说,本书重点探索和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实施模式:目标规划—整体策略;过程设计—活动策略;效果评价—深度策略
(四)家庭教育
《曾国藩家训》为“千古家训之首”。钱穆先生称曾国藩“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他一生重视家庭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从识己、识人、识事、挺经4个方面入手,把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做了一个全景式的评述。
改变沟通方式是改变自我的重要开端。沟通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出来,要需要表达的方式,态度、方式方法,非暴力沟通提供了沟通的方式,避免我们产生语言暴力,以更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理解他人,交流互动。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来主导生活。《非暴力沟通》全书一共十三章,总结起来,全书一共是三大块内容:《非暴力沟通》全书一共十三章,总结起来,全书一共是三大块内容:什么是非暴力沟通;造成非暴力沟通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解决人世间的问题;
“九型人格”,来自两个希腊词汇,九型人格的图表正好是一颗9角星,这个九角星的模式,能够揭示物质世界中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本书的能帮助大家,更好了解你自己,帮助处理你的人际关系,并把你个性中的潜在能力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告诉我们,人不仅需要不断的向外扩展自己的视野,认识世界的万千事物,更需要不断的向内探索,一点点的了解和认识自己。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让我们对自己的同事、恋人、家人和朋友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去发掘不同性格所拥有的潜能,这些潜能包括了爱的能力,感受他人能力以及先知先觉的能力。
教育有三根支柱,第一根就是家庭教育。《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所谓《曾国藩家训》其实多为后人所整理,本书是从识己、识人、识事、挺经四个方面入手,把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一一向大家阐述,该书的下册主要讲识事、挺进两个篇章。
(五)、专业素养: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专业阅读是否高效,取决于不断的自我谋划。本书推荐了一批根本书籍的优秀图书,还帮助我们反思自己以往选择书籍的尺度,用新的眼光来选择图书;反正自己的阅读习惯,尝试知性阅读,借鉴阅读地图的基本思想,重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
核心素养是滋养生命个体不断成长的活性因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发展中不断赖以生长的重要基石,如何把知识化为智慧,把知识化为方法,把知识转化为人格,这是教育的新命题。摘录的几页中, 加深了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七力”(价值观、思维力、生命力、学习力、合作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的认识,促使对培养学生价值观、思维力、生命力、学习力的理解。同时还记录了一些案例。
核心素养指向高阶思维能力,是后天习得的为数不多的关键素养。这个时代瞬息万变,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从容地工作,一起进入今天的交流吧!该书共分四辑:首先对素养进行了讨论, 作者将素养分为三大类:一是基础素养,这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共同素养,如基本的读写算能力、遵守交通规则、不乱丢垃圾和尊老爱幼等;二是核心素养,这是共同素养中的高级营养,人只有具备了这些高级素养才能更好的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三是职业素养,也就是从事具体职业必须具备的专门素养,如教师、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就具有不同的职业要求。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三类素养必不可少,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一个人完整的素养体系,促使个体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本书作者王苏玉, 省级数学学科骨干教师,河南省第五批名校长培育工程培养对象,现任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该书书在校长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上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学校在管理上要做到知行合一,比如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语言优美、易懂;结构脉络清晰;内容贴近生活。是一本很实用的教育用书。
苏东坡传》是二十世纪中国传记文学之经典,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一部用诗词书画讲述坎坷仕途的经典传记。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作品,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
东坡是一个拥有超天禀赋的古代人,却也是拥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既可以当诗人,也可以当学者,他可以去研究医药学,也可以去练瑜伽,他可以去当工程师,也可以当酿酒师,他的墨竹影响至今,他待人平和,主张人人平等。
21.名师成长“九力”——再读《中小学教师如何成长为名师》心得
冯友余的《中小学教师如何成长为名师》。每一位教师也许都有过成为名师的梦想!何谓名师?如何成为名师?他们认为,名师是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同行熟知,学生欢迎,社会认可,有相当名气与威望的教师。学校发展靠教师,学校扬名靠教师,学校质量还是教师。老教师稳定学校,骨干教师支撑学校,青年教师发展学校。一切最终是教师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决定了学生的发展。当然也最终决定了教师的自己发展。
哲学绝非一种枯燥的东西。 傅先生能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磁场,把哲学思想乐趣传递给学生。在他的课程中,做到了两个打通: 一是打通各个精神领域,讲哲学而不局限于哲学学科,分别罗列出艺术、宗教、教育对于人生哲学的特殊贡献。把人生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二是打通中西哲学,博采众家之长,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一切思想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
把不懂的问题交给书籍,把读懂的内容放入实践。把不懂的问题交给书籍。在问题引导下读书,不仅能解开自己工作中的困惑,而且还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识。把读懂的内容放入实践。就是养成多思考知行合一的习惯,在书籍的引导撰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是寻找理论和实践结合点、学以致用的有效方法。
阅读经典、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见缝插书”,把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 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的教师很忙,白天上班,晚上时间可以利用,晚上睡前读15-20分钟,每分钟读300——400字,一页书700到900字,每天可以读10页。 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睡前读几页书,伴着书香入睡,睡梦也带着甜蜜!当读书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之后,时间也就跟着出现了。
耐心与坚持是读书成长的最好陪伴。书读多了,肚子里才有货。在需要表达时就不会感到“囊中羞涩”,也不会感到语言干瘪,缺少灵性!渐渐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每月能读两本书,写读书心得,不断践行自己专业成长的“五个一”工程:每日一修(每天读书30分钟、跑步30分钟、练字30分钟)、每周一文(每周写一篇文章)、每月一书一思(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心得和反思)、每期一学(每期至少外出学习一次),每年一次专业成长讲座。 近7年来,读书修行,做升级版教师,从乡村小教师成长为灵宝市初中化学教研组中心成员、三门峡市暑期培训讲师、河南教师读书会年度优秀会员。去年12月,顺利通过高级职称评审。在过去的2020年继续坚持读书、写心得,读了20本书,写了18篇读后感,又参与了2个学习团体。一起研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起撰写教育案例。我的“叶雨新浪博客”点击率由20120年的69万多次,提升到目前的94.4万次。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我们都来读书吧,邂逅更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