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根本书籍——知性阅读

(2022-11-18 21:42:15)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一、根本书籍

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根本书籍分为三类:

一是承载人类文明的根本书籍,比如《论语》、《道德经》、《圣经》等。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艾德勒的意见,此类书籍绝对不会超过100本。

二是学科奠基之作代表作和集大成者,这类书籍勾勒了本学科的框架,对于本学科的根本概念有透彻的解释或梳理,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例如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修辞学的根本书籍,王荣生的《语文课程理论基础》就是语文课程理论根本书籍。

三是大家小书,即由一流的专家所写的一些通俗易懂,对于某一领域概貌及主要概念有清晰把握的书籍。例如杜维明的《儒教》,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佛洛姆的《爱的艺术》等,因为学科根本书籍有时候难度很大,因此大家小书往往是专业阅读推荐的首选。

二、知性阅读

阅读是一个内化的过程,真正的好书是有生命气息的,只有这种生命气息与阅读者的生命相呼应相补充,相沟通,才能够真正成为阅读者生命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比较广泛的一种阅读方式是感性阅读,比较少见的是知性阅读。

感性阅读是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阅读。如平时的刷微信,阅读报纸等。知性阅读是指带有专业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强调双向的交流对话,阅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解释,对书本的信息进行一个新的建构。

作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感性阅读是在溜冰轻松愉快,看四周反反复复都是熟悉的景色,那么知性阅读则是在爬山汗流浃背,但周围的景物始终在变化,越来越开阔,直至无限风光在顶峰,相比溜冰登山更能增强人的体质理解力。自身原有的经验丰富、优化,甚至是颠覆、重建。

三、啃读知性阅读发生

怎样训练知阅读,提升能力,作者给出了四个步骤:

首先,在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例如读的尽可能慢,听清楚作者所说的每一个意思。并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有真知灼见的含金量高的句子,写下感想。把画出来的或写出来的部分输入电脑保存上传到专题帖中。

摘抄不仅可以让思维更集中,停留在句子上思考的时间更长。而且对一本书的精华会印象更深,也便于日后反复翻阅。

其次,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编写整本书的提纲读懂书的结构,熟悉书的脉络,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并且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的。

第三、要努力与书籍对话。在书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疑惑、实践中相关的问题、你的感受与思考。批注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

第四最主要的你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阅读中书是活着是有生命的,他通过你的灵魂注视着你,让你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时刻保持一种反省。

正如在《未来教师》中,郝晓东老师提出的啃读五个层次、三重对话,让知性阅读发生,提升阅读力和学习力

五个层次:

1层次勾画,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重点概念或关键句子、段落。

2层次批注,在书页空白处,读不懂的写下疑难、困惑等,读懂了批阅读心得、随想或中心思想,这就是批注。

3层次画出思维导图,读完一章后,不断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内在的思路与逻辑结构,画出思维导图,将文本内容结构化。

4层次主题性、研究性阅读,针对文本的核心概念或关键内容,或者向他人咨询、交流、讨论,或者查阅其他资料,展开主题性、研究性阅读。

5层次,阅读文章后,能写一篇内容综述或者阅读心得。

从对话论的角度看,啃读的过程完成了三重对话:

第一重,通过勾画、批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完成人与知识的对话,即个体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重,通过与他人交流、研究性阅读,实现人与他人的对话。

第三重,通过批注、写作完成人与自我的对话,也就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促进个体的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促进个体生命智慧的生长。

要在新网师严格的学习修行中,逐步改变认知结构、提升自我。坚持啃读,随时打卡记录阅读体会、批注原文、画思维导图、要用书中的观点剖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每次打卡要和教室里的实践、工作中的反思结合起来,有意识的用理论来思考。经历掌握概念、理论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螺旋循环上升的过程。学贵有用,运用是更重要的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阅读经历
后一篇:网课小技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