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网络课程-- 系列讲座:父母的感受(三)

(2012-12-12 01:40:43)
标签:

育儿

讲座

替代感

真实的感受

分类: 心理/教育/杂谈

我的网络课程-- 系列讲座:父母的感受(三)

---- 控制“替代感”和如实说出自己的感受

by 陈忻


这个讲座的题目是父母的感受,我是想通过介绍儿童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当父母理解了儿童此刻的发展特点,可能会帮助父母能够解决和处理好自己的一些感受。当父母能够尊重自己的感受,处理好自己的感受,你可能会发现孩子没那么不可理解,这样才会理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良性循环。

 

这是一个系列讲座,包括:内疚感,挫折感,替代感,和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父母的感受第一讲,讲到爱和纪律可以并存,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不必要内疚,为人父母,不应该为了孩子时刻高兴而对孩子百依百顺,而是培养孩子自己寻找快乐的能力和心态。里面有很详细的例子,想看课程回放的可以点这个连接。

http://www.duobei.com/room/4603353315

想看文字稿,请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amka.html

文字稿没有和大家的互动和讨论。

 

父母的感受第二讲,分年龄段介绍孩子发展的特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特点来区分对待。如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父母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挫折感和焦虑。

想看课程回放,点http://www.duobei.com/room/4677367212

想看文字稿,请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b088.html

文字稿没有和大家的互动和讨论。

 

第三讲,通过一些常见的例子,说明父母要有意控制自己的替代感,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发展规律,培养孩子探索/想像/思维能力;另外,父母尊重自己的感受才能获得孩子对我们的尊重,从而和孩子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尊重。

 

想看课程回放,请点 http://www.duobei.com/room/8167633752

 

(这个讲座总共分这三讲,今天全部结束。祝大家节日快乐。)

 

 

控制替代感

 

 

我有两个孩子,有了孩子常常会去一些儿童游戏场所。我常常观察到一个现象,孩子的父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干预孩子的活动。比如,孩子在跳跳屋里面跳得很高兴,跳了会儿,有些父母就情不自禁地催促他们:这个我们已经玩了很久了,已经够了。我们赶紧去玩别的吧?这儿还有小商店,还有那么多小汽车和火车,我们快去玩吧?我们在外面等着,觉得已经玩了很久了,可是孩子觉得还没玩够呢。很多时候,父母往往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替代感”,用自己的感受替代了孩子的感受。其实我也有过,有时候去一些地方,比如迪斯尼乐园,或者博物馆,可以玩,可以看的项目很多,总是担心时间不够,而且觉得带孩子来一趟,希望能多玩,多看一些项目。但是,当我观察到越来越多父母没有控制好替代感的现象以后,我自己常常提醒自己要忍住。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自己决定他们要玩哪个项目?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自己决定玩多久呢?

 

我跟其他父母分享了我这个感想,有一个妈妈很有感触地告诉我一件事。她说她带孩子回国探亲,一大家子去儿童游乐园玩。爷爷奶奶姑姑一会儿建议孩子玩这个,一会儿要求孩子玩那个。孩子本来挺高兴的,被长辈们七嘴八舌地一通建议,反而变得很紧张,不知道玩什么好了,最后,紧紧地贴在妈妈身上,不肯下去玩了。所以说,违背了孩子意愿的“建议”,不仅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反而浪费了孩子得到快乐的一次机会。

 

父母控制自己的替代感,尊重孩子的兴趣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还小,然后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孩子的感受,并没有真正尊重孩子的兴趣。比如,很多父母跟我抱怨:我的孩子怎么不爱看书呢?我反问:那你们怎么一起看书的啊?很多父母都觉得,看书嘛,就要坐下来,一页一页,从头到尾把一本书念完。这样的过程才叫“读书”。可是,有的孩子就喜欢其中的某一页,他愿意反复看这一页,因为这一页有大公鸡,他喜欢看大公鸡。但是父母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兴趣和感受,硬要往下翻,这样,你说孩子还愿意和你一起读书吗?如果父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替代感,尊重孩子的兴趣,或者敏锐地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比如,给孩子念书,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去观察孩子的眼睛在看哪里,他们的兴趣在哪里,然后根据他们兴趣的方向,给他们念书。因为小的时候,他还不会用手指(通常index finger pointing发生在10-12个月),所以呢,我们就看他们的眼神。这样,孩子才会觉得念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才能专注于这件事情。这样,才有可能把书上的物体、故事和自己能理解的事物、生活联系起来。这才是有效的吸收信息。

 

(怎么和小宝宝读书,我专门写过杂志文章,在我的博客里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1rzd.html

 

所以,我们要注意,当我们陪孩子玩的时候,孩子才是真正的主体,我们要甘做绿叶。我们要听从孩子的指挥,让孩子自己去掌控注意力、兴趣的方向,调节大脑接受信息的节奏,并且有观察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才是保护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愿望,并且有助于专注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如果非要让孩子按着你的想法来玩,那就主次颠倒了。

 

父母控制自己的替代感,给孩子空间和时间

 

有的父母问:难道我们不应该教孩子一些知识、一些技能吗?没错,教给孩子知识、技能、技巧是父母的职责。而且,让孩子适当地自由玩耍,并不是说让父母毫不关心孩子的游戏,让他们的活动放任自流。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教?我们是直接介入他们的活动,毫无悬念地教给他们知识或技能;还是顺着孩子的兴趣来引导?

 

有一个妈妈问我:我女儿18个月了,非常喜欢玩一个钓鱼的玩具。可是,我发现她经常把鱼竿和鱼钩的方向弄反了,老钓不上鱼。我真替她着急,就去帮她把鱼竿转过来。可是,这个孩子很倔,每次我一帮她,她就再也不玩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个妈妈就是没控制好自己的替代感。孩子正在专注地游戏,而妈妈干扰了她正在进行的活动,这样,孩子当然不高兴了。这是我们常常不小心犯的通病。那就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情或者是有空没空来决定我们要不要参与孩子的活动。比如,我们要是没空,或者心情不好,就不爱去和孩子一起玩,甚至孩子要求爸爸妈妈一起玩也常遭到拒绝。但是,如果我们有空了,或者心情好了,就想一下子加入孩子的活动而不管当时孩子正在干什么。当孩子在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有空了,兴致勃勃地想加入孩子的游戏:“你在干什么啊?我来陪你玩吧!”表面是上看是家长关心孩子,其实干扰了孩子的思路。妈妈能不能先不急于加入孩子的活动,而在旁边观察孩子,等孩子要求自己的帮助才去帮助,孩子就不会不高兴了。如果孩子没有来求助,就不要急于帮助她。让孩子自己去专注地尝试一件事。

 

也许18个月的孩子这个月没有发现鱼钓不上来的原因,但妈妈给了她观察和探索的时间,可能下个月就自己发现问题了。她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尝试解决问题,孩子在这件事里面体验到的快感和成就感,比父母直接教给她要强烈地多。那么,以后她碰到问题,还会先自己努力去尝试解决。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坏。这样的孩子,常常会有更多的学习、发现并且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也是探索世界奥秘的最强劲的动力。

 

所以,当孩子专注一样活动的时候,不要干扰,让他们自主探索;当你需要指导孩子,或者教他们某些技巧的时候,也要先观察他们,注意他们的兴趣,放慢节奏。为什么我们不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汤玛斯火车和车厢两头有磁铁,所以它们可以形成长长的一列火车。小宝一开始不知道,在玩的过程中,偶然,他发现,咦,这两个车厢会连在一起。但是,这两个为什么连不住呢?和这个试试看,和那个试试看,再试试看掉个头,啊,这样就连在一起了。每次,如果两个车厢连不住,他就会掉个头。这就是孩子自己在玩的时候,发现和解决了问题。我在旁边观察,既然他没有来求助于我,我也就没有立即直接介入他的活动,直接帮助他解决问题。如果我直接介入,帮助他解决问题,看起来,孩子似乎更快的掌握了一项技能。但实际上,这损害了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损害了他们专注力的养成。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可是究竟怎么培养?都在这样的生活细节里。

 

有些父母说,啊,那孩子玩的时候,我们在旁边刷微薄好了,让他自己体验嘛,我们不要去代替孩子体验嘛。我刚才说过,控制自己的替代感,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对孩子的活动毫不关心。我是不会在孩子玩的时候刷微薄的,因为在孩子自由的游戏中,我们正好要好好观察孩子,看他们的真正的兴趣点/兴奋点在哪里,他们是怎么表达这种兴趣和兴奋的,这些都是线索,以后都可以利用这些来因势利导。

 

(关于怎么顺应孩子的兴趣以及怎么激发孩子的兴趣,有兴趣的读者请看这里 http://blog.sina.com.cn/s/bl_6539545301011rzl.html

 

 

父母控制自己的替代感,避免过多干涉孩子

 

有的父母喜欢“指导”一个玩具的“正确”玩法,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纠正”孩子。汤玛斯火车的拱桥轨道一定要当轨道吗?如果孩子把拱桥放到耳朵边“打电话”,你是纠正他呢?还是为他的想象力而感到高兴?我有一次和小宝一起玩,我帮他拼火车轨道,可是他当时的兴趣并不在那里,而是拿起拱桥,假装给爸爸打电话。我就放弃了拼轨道,学他的样子,拿起另一个拱桥,假装给他打电话。这下,他更来劲了,飞快地跑到厨房,拿了一个香蕉,假装给我打电话。孩子因为我的认同,因为我顺着他的兴趣,被激发了想象。

 

所以,父母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观察、体验这个世界,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是用成人的条条框框,“正确”的玩法来限制他们。想象力对于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创造力的源泉。帮助让孩子的想象力在早期得到发展,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意义重大。


另外,孩子的各种感知觉是他们思维和想像的基础。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好几个人围着一个转,造成了养育孩子过于精细。当孩子在外面想玩水或者玩土,我们说:不要玩那个,太脏了!怕孩子把衣服弄脏,怕孩子把手弄脏。当孩子想自己拿勺子吃饭,我们说:你自己吃饭,掉的到处都是,算了算了,我来喂你吧。当我们和孩子出去散步,怕孩子跌倒,就紧紧牵着孩子的手或者干脆抱着。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剥夺了孩子一些感觉发展的机会。婴幼儿的父母,常常会重视孩子的视觉和听觉的发展。我刚当父母的时候也是这样,买一些好看的贴纸啊,摇篮上挂一些玩具让孩子看;放音乐让孩子听;买各种带有声光电的玩具让孩子玩。但是对其他感官,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视了。


其实,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的多种感官的平衡发展。比如,多鼓励孩子夏天的时候在外面玩水玩沙子,感觉沙流过手的感觉和水流过手的感觉的不同。让孩子接触不同材质的东西,纹理不同的布啦,米啦,豆啦,棉花啦,纸啦,橡皮泥啦,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的触觉发展。我们孩子的幼儿园,专门有一个小角落,放满了各种材质的东西让孩子去触摸去感觉。我们还可以练习孩子的运动感觉。比如,堆两个枕头,让他去踩。他会感到:哎,这个这么软,踩软的东西是这种感觉。地毯也是软的,但是感觉不一样。在外面玩,还找一些不平的路让他走),让他体会怎么去保持身体的平衡。还让他走斜坡,也是让他练习手,脚,肩膀和腰怎么配合,保持平衡。

(关于平衡发展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兴趣的读者请按这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1rzp.html

 

在婴幼儿阶段,孩子对周围的世界怀有极大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有意识地控制一下自己的替代感,配合他们的兴趣,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引导,发展他们的各种感官,为他们的探索、发展各种感知觉、发展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下面这个场景,很可能在很多家庭都发生过。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妈妈做完所有家务,终于可以坐在舒服的沙发上喝杯咖啡、看她一直想看的书了。

 

这时,孩子们吵吵闹闹地走过来。 

 

 妈妈,爸爸本来答应带我们去买冰激凌,可是他刚收到email,说要花很长时间来处理。妈妈,您带我们去吧。

 

妈妈虽然很想继续看书,但是看到孩子们迫切的样子,她想对孩子们好一点,就带他们去了。

 

可是,一路上,妈妈却不由自主地对孩子们不耐烦起来:

快一点,自己坐到车里去!

别吵,你到底想要什么口味的冰激凌,自己想好了!

他们没有你想要的口味?那你就要别的好了。

好了,好了,以后再也不带你们出来买冰激凌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是想对孩子们好点儿,让他们高兴的吗?结果呢,每个人都是气鼓鼓地回家。 

 

我们想一想,类似的事情是不是在我们身上经常发生?我们接受的观念是“父母应该把孩子的需要放第一位”。我们通常压制自己的不满或者疲惫,尽量去满足孩子。这位妈妈就是这样。一方面,她觉得她“应该”对孩子好一点,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高兴;另一方面,她内心实际上非常向往留在舒服的沙发里看书。心理学上说,人的感受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人能够通过压制来改变自己的感受。这位妈妈的理智“应该对孩子好一点”和她真实的感受“舒服地看书)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而最后的行为暴露了她的真实感受。


 

我们是父母没错,但是,不要忘了我们也是普通人, we are human!我们并不会因为成为父母而突然从普通人成为圣人。我们有自己的感受,也有自己的限度。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限度。对孩子,我们可以努力做得更耐心一点,“更好”一点,但不是无限度。

 

如果我们忘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把自己的需要抛到一边,无条件地接受和忍受孩子,随时为孩子做出牺牲,试图扮演一个好父母的角色。这样的父母必定会做出虚假的行动、虚假地接受孩子的要求。而结果呢,往往以大家的不高兴而告终。事情的进展往往是这样:

孩子们提出这要求,那要求。

父母压抑自己的消极感受而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不满在父母心里慢慢滋长。

父母的不满终于升级了,最后爆发了。

孩子(们)受到伤害。

每个人都不高兴。

 

再举一个例子,也是很常见的例子。3岁的孩子缠着妈妈,让她陪他一起玩。可是她实在很累,想休息一下。但是,这位母亲担心遵循自己的真实想法,她就不再是一位“好母亲”,她应该始终如一地扮演这种形象。所以,她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表现出“假接受”的样子。她的行动上似乎是慈爱地陪伴孩子,但内心一点都不愉快。由于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她觉得心烦意乱,并且有一种失落的感觉。然后呢,她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借故发作。比如,她会说:“你弹琴的声音太响,现在不许你弹琴。”或者“你看你,把铁轨弄得到处都是,快收拾好!不收拾好,明天不许你玩。”总之,结局不会很愉快,因为孩子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孩子也不知道父母的感受,所以孩子既困惑又很受伤。

 

作为父母,要尊重自己的感受,捕捉到自己真实的情绪。在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需求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如果能告诉孩子自己真实的感受,那么,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的心态变得更为平和;我们的情绪会更为稳定;我们处理起事情来会更为合理。当我们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我在俱乐部分享了这个新理念。有一个妈妈接受了如实告诉孩子自己感受的理念,有一次实行了这个原则。她回来汇报说,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很兴奋地想和妈妈一起玩数字谜语。妈妈忙了一天,而且一路上交通很拥挤,觉得很累。按着以往,她会勉强自己和孩子一起玩。但是这一天,她决定告诉孩子真实的感受。她说:多多,妈妈有点累。能不能让妈妈休息10分钟?多多立刻不说话了,安静地坐在一边。过了很久,他很温柔地问妈妈:妈妈,10分钟到了吗?妈妈非常感动。那个时候多多5岁,她感慨道:我们不要低估了孩子,他们也有一颗体贴父母的心。

 

困惑1:告诉孩子我们真实的感受,会让孩子觉得我们是个“坏父母”吗?

 

不会,相反,当我们告诉孩子真实感受的时候,也给了孩子一个机会,去体谅别人的心情和感受,学会尊重别人的感受。

 

困惑2: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真的那么可怕吗?

 

不要以为,自己真的可以很好地掩饰自己的情绪。孩子对父母的感受往往很敏感。有的孩子会说:“我妈妈很虚伪。她表现得总是那么贴心,实际上她并不是这么想的。” 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让自己的行为暴露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会让孩子觉得很不安。

 

困惑3:孩子一直很崇拜我,我真的可以告诉他“我其实是个普通人”呢?

 

别害怕告诉孩子这一点。父母本人真实生动的经历比起陌生伟人的壮举,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更具有独特的震撼力,孩子更容易从中学习到一些面对坎坷和困境的方法。告诉孩子真相往往会让孩子对你更信赖。有的孩子会说:“我的父母是了不起的人,他们很酷,他们会犯错误,有小毛病,但我喜欢他们。”

 

我家大宝小时候有点完美主义,一丁点错他就受不了。孩子可能觉得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是全能的,不会有错,有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他接受不了。我从孩子34岁起,有意识地说,妈妈也是普通人,妈妈也会出错呢。有时候练钢琴,我看错谱,我说啊,妈妈看错了,不要紧,现在妈妈看仔细了,我看对了。老师偶尔也有口误,我们也借机会说,啊,老师也是普通人呢,老师也会看错。不过看错了不要紧啊,你看,现在看仔细了改过来就好咯。这样做,孩子慢慢接受“错误不可怕,怎么从错误中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丝毫没有因为我出错而蔑视我,反而很亲近我。

 

(破除孩子的不必要的完美主义和改正有些孩子“说不得”的毛病,我在博客文章里详细讲到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awrl.html

 

 

困惑4: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一开始真的很难。有没有一些技巧?

 

可以在平时聊天时,或者孩子遇到困难时,就当故事一样,说说自己曾经真实的感受,紧张、快乐都可以。比如孩子要参加幼儿园的演出,觉得面对这么多人,很紧张,很害怕。这时家长就可以很坦然地跟孩子说:是啊,妈妈像你这样大的时候,也觉得很害怕。当做父母的开始习惯坦露自己的心情,就不难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了。而且,这样的亲子互动,不仅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也会以自己的例子,给孩子树立更好的榜样,给孩子以激励,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我要强调,我们不仅向孩子说出一些负面的感受,更要经常和孩子分享积极正面的感受。有一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大宝说:谢谢妈妈给我做面包。通常我会说:不客气。那天我说:我真高兴你这么说。这个回答和平时不一样,大宝说:妈妈,你为什么很高兴呢? 我说:我很高兴你感激我的劳动,我真高兴你这么想。这就叫做。两个孩子纷纷过来拥抱了我。在这里我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妈妈是普通人,妈妈也需要鼓励,也需要被认可。很多时候,所谓爱的教育也是在这样的生活点滴当中了。

 

 

让我们牢牢记住:我们是父母,也是普通人。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如实告诉孩子。孩子才能有机会学会尊重父母的感受。我们所说的互相尊重就是这样开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