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络课程-- 系列讲座:父母的感受(二)
(2012-12-10 03:15:31)
标签:
教育儿童发展规律挫折感灵活机动空洞的说教 |
分类: 心理/教育/杂谈 |
我的网络课程-- 系列讲座:父母的感受(二)
----
减少不必要的挫折感
父母的感受第一讲,讲到爱和纪律可以并存,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不必要内疚,为人父母,不应该为了孩子时刻高兴而对孩子百依百顺,而是培养孩子自己寻找快乐的能力和心态。里面有很详细的例子,想看课程回放的可以点这个连接。
http://www.duobei.com/room/4603353315
想看文字稿,请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amka.html
文字稿没有和大家的互动和讨论。
这是父母的感受第二讲,这一讲,我想分年龄段介绍孩子发展的特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特点来区分对待。如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父母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挫折感和焦虑。
想看课程回放,点
(预告,最后一讲,周二,12/11,21:30-22:30)
减少不必要的挫折感
我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在育儿网站上求助。比如,我们孩子怎么脾气这么差?或者,为什么我家孩子说什么都不听,简直油盐不进!非常焦虑,充满了挫折感。
可 是我细看了他们提的问题,我发现,很多时候,父母的挫折感其实并不是来自于孩子的行为,而是来自于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时候,父母不是从孩子的角 度去看孩子的行为,而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孩子的行为,并不由自主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样,自然就看不惯孩子的很多行为,而且往往孩子也达不到父母 的要求,然后父母就很生气,很焦虑,言行中充满了挫折感。这样的挫折感往往也传染给孩子,其实是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比方说,有妈妈说,我们孩子真不好伺候,小时候抱他,一定要左手抱住他下面,右手抱上面,反了都不行,要重新来过,烦死了!我问那时侯孩子多大呀?她说2岁左右的时候吧。我说,可是2岁的孩子,他就是这样的呀,他喜欢做熟悉的事情,喜欢每天规律的生活,这样的规律让他有安全感,而且通过重复进行学习。我们大人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对孩子来说,他的生活就是学习,重复让他更有信心。(这里我顺便推荐一本书,bright from the start,by jill Stamm, ph.d.,她从大脑神经发育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喜欢重复,喜欢熟悉的事情,有兴趣的听众可以去翻一下那本书)。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这个发展特点,我们是不是就不会觉得那么烦了?我们的挫折感是不是少很多了?是不是我们对孩子就能比较理解和宽容?这样,我们和孩子都能保持一个好的情绪,从而有个良性循环。
所以,我常常想,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规律,我们对孩子某些行为的看法就会改变,我们的态度也就改变了,我们可能会变得更宽容,也不会那么焦躁。所以,希望这一讲,能减轻父母的一些不必要的挫折感。
1,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发展特点
有一段时间,不约而同,有一些朋友都来跟我抱怨,说:我的孩子最近特别喜欢丢东西。我不让丢,什么招都用了,就是不听,非要扔。怎么办?
我说,先说说孩子多大了。通常如果有父母问我问题,我一般都会先问一下孩子是多大,因为不同的年龄或者月龄的孩子,他的行为表现和特点都不一样,我们需要区分对待。然后那些朋友告诉我孩子的年龄,我发现,这些孩子大都是7-14个月。我说,这不正是孩子正常的发展阶段吗?
在这个阶段(7个月到14个月),孩子熟悉了自己的身体,就开始对周围的物体感兴趣。他们通过丢玩具,观察物体的移动,观察自己的动作和周围物体的关系,观察空间关系,等等。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个阶段。我们了解了这个规律以后,就不会对孩子丢东西感到生气了。
当 我有了第一个孩子,我常把他的行为和发展心理学教科书的各个阶段对应着观察。我记得大宝刚开始丢东西的时候,我还感到很高兴:“哦,这个阶段终于开始 了”。我们把这个当游戏,他丢我捡。而且我注意到他在密切观察物体的降落过程。所以,这个是孩子的一个学习过程,我们不应该去阻止他。我对这个行为的不阻 止并没有让他养成丢东西的坏习惯。这个阶段持续了几个星期,就结束了。而且,我的第二个孩子,我还是陪着他玩这个丢东西的游戏,同样的,丢了一阵子以后, 当他了解了物体的降落,一些空间关系,他又有了新的兴趣,所以丢东西的行为也就自然结束了。
所以说,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发展规律,可以避免和孩子很多不必要的冲突。我们自己的挫折感少很多,我们的心情也会好很多。孩子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好心情。我们的心情是互相影响的。
当然,7个月的孩子因为好奇和探索丢东西和2岁的孩子发脾气丢东西是有区别的。2岁孩子发脾气时候的丢东西,我们要教育。这个,我在上一讲已经讲过了,情绪没有好坏,但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好坏。爸爸妈妈理解你此刻不高兴,但是你发脾气丢东西不是一个表达生气情绪的好的方式。我们要帮助他们疏导情绪。
所以,我们要注意孩子的年龄和情景。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情景下,很可能意义不同,比如,7 个月的孩子往地上丢东西是探索,而2岁的孩子发脾气丢东西是试探我们的底线,所以我们和孩子的互动也应该是不同的。
2,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我常常在育儿网站看到家长求助。
比如,有个妈妈来求助,她说,豆豆两岁半了,可是最近好像心眼多了好多。有几件小事情,让我真的很难受。有一天中午,我们吃饺子。我问他:给妈妈一个好不好?他拿起一个看了看,然后说:妈妈先把自己的饭吃完吧,吃多了肚肚疼。还有一次,我给他盛了一小碗冰激凌。我问他:给妈妈吃口好不好? 他 就用小勺盛了一小口,嘴里说着:给你小点的。自己吃的时候可都是大口大口吃的,我这心里真不是滋味。我当然不是非要吃这口东西,我就是想试试他的态度。结 果真的很伤心,他才两岁半,就知道这么有私心了。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知道孩子的这个品格将来还能改么?很伤心!
“这个孩子真有私心!”妈妈给孩子贴了好大一个标签。其实是这个妈妈不太了解婴幼儿的心理,而去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幼儿。2,3岁的幼儿,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很“无私”,很主动地去和他人分享。这个妈妈根本没必要这么伤心。
分享行为的逐渐学习到的,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学会了。孩子先要学会物品的所有权的概念,然后逐步学会分享的概念;然后学会分享的行为。有时候孩子虽然明白分享的道理,但是他的自控能力又不是那么强,所以在行为上还是常常需要人提醒。
所以,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一个“自私”的标签,要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逐步具体地教孩子怎么去做。当孩子的行为需要提醒的时候,也不要失去耐心。我们父母多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我想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挫折感。
(今天时间有限,如何分步培养孩子分享的概念和行为就不具体展开说了。我的《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这本书,最后一章,讲解了怎么逐步培养孩子分享的概念和行为。我家有两个相差18个月的男孩子,在分享这方面,我经历了很多,哈哈)
还有一个妈妈来网上问:今天晚上我在烧菜,4岁的孩子自己开冰箱打碎了两个鸡蛋。我后来才看到。问他,他说,不是我弄的。是你自己弄得。这样是不是撒谎的苗头。妈妈很焦急,因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对自己撒谎。
3,4岁的孩子,有时候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自己的美好愿望。被成人看起来象是在撒谎。而5,6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分清现实和幻想,而且他们也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所以同样的事情,3,4岁孩子和5,6岁孩子去做,后面的原因是不同的。
对3,4岁的孩子,注意不要给他们贴撒谎的标签,不要指责他/她撒谎。更不要明知故问,这相当于变相鼓励孩子撒谎。像你知道鸡蛋是他弄碎的,就没有必要问他:这是谁干的?这样做会变相的鼓励孩子“撒谎”。你只要说实话就可以了:我看见你把鸡蛋弄碎了。然后让他说对不起。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不要再纠缠。
撒谎也不是天生就会的。父母如果能够了解孩子这个方面的发展步骤和特点,就会处理得当,也不会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挫折感。(《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第10章,讲到一些防止孩子撒谎的技巧)。
3,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具体的指导
这个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当时我还在念博士,自己还没有孩子。我的几个邻居都有孩子,大家关系也不错,经常在一起玩。但是有好几次,琪琪妈妈好几次私底下跟我抱怨,说豆豆最近几次在她家玩,总是欺负琪琪。但是大家经常在一起聚会,也没办法避免。
又一次聚会的时候,我有意观察了这两个孩子。4岁的琪琪在玩一个玩具。突然,2岁多的豆豆夺手就抢,很粗暴地推她。琪琪其实是个很懂事的女孩子。她尖叫起来,吸引了家长的注意力。
豆豆的妈妈急忙教训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不好好和姐姐玩!不要抢!”回头和琪琪的妈妈解释说:“他就是这个烂脾气,在家里老欺负他哥哥。”其其妈妈呢,也为了不伤朋友间的“和气”,就去责备她的孩子:“弟弟要玩你就给他吧,你是小主人嘛。要懂事,好了好了,别闹了。好好在一起玩。”
孩子们暂时分散了注意力,一会儿又玩在一起。不过没过多久,相同的纷争又发生了。
两个孩子间的纷争经过刚才妈妈们那样的调节,事实上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表面上看,妈妈们在教育孩子,可实际上,孩子并没有从中学到什么。豆豆妈妈说:不要抢。可是对2岁的孩子来说,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他也不知道正确的方式是什么。而琪琪妈妈说:你是主人,所以你要给他玩具,这个要求对4岁的孩子来说显然是过高。没有一个人教他们怎么一起好好玩,只是说教,消极地把他们俩扯开。结果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两个孩子又争起来了。
家 长还是说教,继续贴标签。豆豆妈妈说:“你看看你这个烂脾气,不好好玩下次不带你来了!在家就老欺负哥哥。”我问她:“豆豆在家里老这样,你没跟他讲讲道 理?”他妈妈说:“你看我总跟他说要好好玩,没用!”琪琪妈妈也附和着说:“是呀,我们琪琪象他这么大的时候,也不让别的小朋友动她的玩具,说什么都没 用,等大了就好了。”于是大人们都说是是,跟小孩没道理可讲,等大了自然就好了。
我 观察了一下,琪琪已经上幼儿园了,懂得跟人分享的道理,只是豆豆的行为太粗暴。我就对豆豆说:“你想玩姐姐手里的玩具对不对?那你就跟姐姐说,让我玩一下 好不好?姐姐一定会给你的。琪琪,你说对不对?”琪琪点点头。开始,当豆豆再想要琪琪手里的玩具,我就跟他说:“想想,怎么跟姐姐说?”豆豆就不抢了,把 我教他的话重复一遍,琪琪也很乐意把玩具给他,还教他怎么玩。开始的时候每次需要我提醒,几个回合下来,都不用我提醒,豆豆不抢了,两人玩得很高兴。
谁 说小孩子不懂道理呢?关键是父母讲的是什么道理,而且这个道理是怎么讲的?父母不要轻易地把孩子之间这种正常的冲突贴上“欺负或被欺负”这样的标签。我们 换个角度来想,这么小的孩子,他需要学习怎么和他人有效的交往。他并不是有意识地去“欺负”别人,而是他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父母不要消极地贴个标签, 讲个空洞的道理,而是要教他们具体怎么去做。如果豆豆妈妈能有意识的这样去矫正他的行为,过一段时间,她就不会觉得这个孩子脾气烂了。相反,如果她没有坚 持,也许到明天,豆豆又会和别人抢玩具了。
4,在教育方法上要灵活机动
从育儿书上我们学习的是原则,而不是套用事例和方法,具体怎么对待自己自己的孩子,还是要灵活运用才行,或者几种方法一起用。
有个妈妈抱怨说,我们孩子3岁了,在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总是把整理好的衣服故意撸到地上,我跟他讲道理:你看你把衣服噜到地上,妈妈还要重新收拾,是不是很辛苦。孩子也不听,妈妈生气了,让他罚站,也没用,回头还是故意捣乱。
怎 么办?我说,这样讲道理不听,那我们就不这么讲嘛,换个方式嘛。不批评他,不指责他,而是正面鼓励的办法,要想他不做什么事,先用谢谢来鼓励他。比如,孩 子把衣服路到地上,我们不指责他把衣服路地上,相反,我们说:“哎哟,衣服怎么掉地上了?能不能帮妈妈捡起来,谢谢!”我常常在他们做到要求之前先谢谢他 们。通常还是有用的,小孩子还是喜欢听赞扬的。偶尔一次小宝帮我捡了衣架,我谢了他以后,他经常在我晾衣服的时候等在一边,如果我不小心掉了衣架,他立刻 给我捡起来,就想听我夸他。
还有一次,我正在炒菜,小宝让我看他写写画画的东西。我不想随便看一眼应付他,但是我也不想把菜烧糊了。我说:对不起,妈妈正在炒菜,还需要5分钟时间。你等我5分钟好吗?谢谢你不来打扰我!小宝很通情达理地说:好的,妈妈我不来打扰你烧菜。
这个方法灵活应用,还有很多例子,我的博客文章提到过一些。还有,过两三个月,可能有一篇杂志文章会刊登出来,我的原标题是以柔克刚,就是说对付幼儿,可以采用很多迂回的方法,到时候我会在我的博客更新。
好 了,这一讲,就是想说,对待幼儿,我觉得关键是,我们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他们只是小孩子,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当我们了解了他们发展的各个阶段 和特点,是不是我们就能有更大的容忍度和耐心?心情也好多了,这样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就能有一个良性循环。当然,我说对孩子要耐心和宽容,并不是对孩子百 依百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这一点我在第一讲已经详细讲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