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志愿者的精神是根本(2012年12月)

(2012-12-13 23:49:20)
标签:

教育

班干部

志愿者

服务

家校合作

分类: 发表的文章

培养志愿者的精神是根本
陈忻


北京青年报成长读本栏目2012年12月13日


最近,武汉和南京的小学给班干部换上志愿者标志,取代原来的几道杠,取消了班干部制。而有些学校仍存在班干部制,但是形式上采取竞选班干部或者全民干部制。究竟是保留还是取消班干部制?北京青年报的编辑约我谈谈在美国是否有班干部,怎么培养孩子的管理能力。

 

我写的文章20121213日在成长读本这个栏目发表,此外,还有其他网友和教育界人士的精彩发言,

http://bjyouth.ynet.com/3.1/1212/13/7678059.html

 

---------------------我是开始的分割线--------------------

我的两个孩子现在都在美国小学低年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班干部。美国中小学没有班干部制度,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美国的班级人数都比较少,小学一个班级通常20个学生,顶多2223个。 老师管理起来比较容易,事务也没有那么多。孩子们的考试和作业也不多,老师不需要学生协助收发作业或者批改作业。考试成绩是个人隐私,也不会请学生来帮忙 登记,全部由老师自己处理。而且美国从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自己的桌子自己收拾好,用过的东西自己放回原处,甚至上课的时候,分组自主学习。很 多事务都是自我管理,自觉执行。当然,在小学也培养学生服务的概念,比如,排队去餐厅,有个学生领队,另一个学生殿后,他/她负责把门扶住,让全部学生鱼贯走出才最后走在队尾。有的学校需要每天中午由两名同学把同班同学带的午餐包统一送到餐厅,用餐结束又统一拿回教室。这些事情,都是孩子们轮流执行。轮到的孩子都很自豪,因为他们是老师的小帮手。

 

第二,美国的家校合作深入人心,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有非常成熟的组织PTA(父母-教 师联合会)。学校的很多事务都是父母志愿者在组织执行,减轻了老师的很多负担。比如,学校里的图书馆只有两名负责老师,日常大量的工作全部由义工完成;餐 厅维持秩序,帮助孩子,清扫的也是大量义工;在班级,自主学习时间,义工参与,如果孩子需要帮助可以提供帮助;班级活动主要是阶段性的party,比如万圣节,圣诞节等party,都是父母义工组织准备,活动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参与。有时候老师只需统筹一下,有时候老师甚至根本不用管,父母义工在PTA的组织下自己协调组织准备好了。(美国学校的义工,我有一篇博客文章,可以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8ydd.html)。所以家庭为学校分担了很多工作,不需要学生用担任班干部的方式来组织一些活动,来履行一些服务。

 

在美国,历来比较重视志愿者的精神,文化传统如此。他们一向重视社区建设,愿意为社区服务做贡献,父母对做义工都很积极。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成为对社区/社会做贡献的公民。在这样的价值观,传统和人人参与的氛围里面,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有志愿者的意识,义务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孩子在学校轮流为大家服务,完全出于服务的意识,他们完全没有当官或者特权或者管人这样的意识。

 

第 三,在美国,没有少先队这样的组织,也没有班队活动。他们的思想教育不通过班队活动进行,经常通过一些游戏或者老师用木偶表演的方式进行。学校没有班队活 动,但是校外有很多组织,比如女童子军,男童子军。这个组织基本上也是由父母义工组织执行的,按年龄分组,组织不同的主题活动。有的是室内活动比如做手 工,有的是室外活动比如去爬山露营,或者去一些地方参观。在这样的集体中,孩子们学习人际互动。在一些活动中,比如,做车模进行比赛,孩子们分组,需要互 相协调合作,推举一个人来总负责。有人说国内的班干部制度通过学生管学生,培养学生管理协调能力。那么我想在美国,不通过学生管学生的方式,通过大家合作 完成一个项目,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孩子合作、分享、管理、协调的能力。

 

如果说美国因为国情关系没有班干部制,而国内出于国情需要班干部,比如,班级人数众多,家庭参与学校事务不多,老师任务繁重,那么通过学生班干部也好,通过学生志愿者也好,让他们参与班级和学校事务,培养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培养管理协调的能力,这是好的。但是要注意的是,1,老师和父母对孩子们价值观的影响,不要让“当官”的意识驱使孩子去当班干部。如果观念不改变,那么,班干部也好,志愿者也好,只是说法上的改变也并不是实质上的改变,手臂上没有杠而心中依然有杠。2,老师和父母引导孩子理解什么是管理协调能力,通过头脑风暴方式,讨论在学校和班级事务里,哪些任务需要管理协调能力。3,在执行之前,和孩子们讨论,怎么具体完成这些任务,每个人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贡献。

 

班 干部也好,志愿者也好,称谓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让社会上“官本位”的思想弥漫在校园,父母也不要推波助澜,为了孩子能当班干部去给老师送礼或者学校 给班干部什么特权。我们要思考的是真正培养孩子什么品质。也许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也许需要父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改变和支持。


培养志愿者的精神是根本(2012年1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