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不应该用表扬”?还是“怎么用适当的表扬“?

标签:
育儿恰当的表扬不恰当的表扬融会贯通 |
分类: 心理/教育/杂谈 |
“应不应该用表扬”?还是“怎么用适当的表扬“?
by
陈忻
这一篇,也是回复网友的提问,原贴如下:
宝贝智多星1984: @陈禾 陈老推荐的书,才看一页我就置疑了:书中讲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自信心)家长要鼓励孩子,比如你做的真棒!而同样是@陈禾 推荐的无条件养育则在22至32页阐述了表扬的坏处,个人赞同后者,因为分析令人信服。无条件养育作者认为,越表扬孩子,孩子就越需要被表扬,口头表扬易导致事与愿违因其是一种外在动机。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是否迎合自己或他人的期望时,最开始的后果就是自我评价的剧烈起伏。
我的回复如下:
你说的这本国内出版的《教子有方》,我没看过;你说的翻译的《无条件养育》,原书名unconditional parenting, 作者Alfie Kohn. 我看过的仅有的几本科普育儿书都是我们这边网站很多父母大力推荐的,印象中这本书没有被推荐到,所以我没看过(我总共也就看过约10本吧)。这个作者倒是有点意思,我看过他的另一本书:What Does it Mean to Be Well Educated?讲得很一针见血,但是,在我个人看来他的有些观点稍微有点激进,呵呵。
讲到表扬,我看过的育儿书有提到表扬的(praise),我看过的书里没有人说不能表扬,但是几乎都说了,什么是恰当的表扬,什么是不恰当的表扬。我记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里面讲到具体地应该怎么表扬孩子,比如,恰当的称赞和不恰当的称赞会令孩子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恰当的称赞是具体的描述性称赞。成人用赞赏的语气来描述他所看到的和他所感受到的。不要用泛泛的评论,而是运用具体的描述。象“你做的真棒”之类的泛泛的表扬是最要不得的。这类表扬我们一定要避免!
现在我手头没有这本书。不过我有3本书的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读书笔记都是俱乐部的爸爸妈妈们布置的作业,我读了以后写出来在俱乐部讨论交流的)。
我说的3本书分别是:
1, Raising happiness: 10 simple steps for more joyful kids and happier parents, by chiristine carter, ph.d.
Chapter 3, expect effort and enjoyment, not perfection
就是家长要鼓励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一点在positive
pushing这本书里已经讲得很多,很清楚了。(positive
pushing后面讲)。
这本书里介绍了两个时髦概念:
People with “fixed mind-set” believe that talents and personalities are more or less inborn.
People with “growth mind-set” believe that success is a result of effort as much as or more than aptitude。
比方说,有个6岁的孩子,画花画得特别特别好,超乎这个年龄。她就画给新来的babysitter看。这个babysitter就夸她啊,你真是个小画家啊,你真有艺术天分啊!不过babysitter再让这个孩子画树或者画苹果,她就不干了。因为她知道画苹果她画不到那么好,她不想让自己显得没有艺术天分。
这个就是fixed mind-set的夸奖方式造成的孩子的局限性。
所以,作者建议家长和老师要以growth mind-set的方式称赞孩子。
比较这两种方式:1)I know you can do it. You are a smart kid!
2)I know you can do it if you put your mind to it.
有人做过试验,两组儿童完成一个测试。他们分别得到“你是聪明的”和“你是努力的”不同的称赞。接下来,他们可以自选一组更容易的puzzle或者更难的puzzle。前一组的孩子大部分选更容易的,因为他们想保持“我是聪明的”形象,而后一组,大部分选更难的。
(这本书我有完整的10章读书笔记在 http://www.infantcute.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7, 有兴趣可以去看)
2,raising a self-disciplined child, by robert
brooks, Ph.D. and Sam Goldstein, Ph.D.
第5章,showing your child that he or she is competent
要让孩子self-discipline,他们应该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表扬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这个和我们以前讲过的两个Mindsets差不多。尽管这本书里,作者用了contribution theory,简单的说,就是孩子把自己的成功或者失败归为什么原因。所以说呢,还是growth mindset,就是让孩子逐渐习惯将成功归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上,而不是自己的基因或者运气。
(这本书比较完整的读书笔记在
3,positive pushing: how to raise a successful and happy child, by jim taylor, Ph.D.
这本书的第二章,专门讲了unhealthy praise and punishment, healthy praise and punishment
和全部写书人一样,他第一句就警告父母,用表扬要非常小心。哥伦比亚大学有研究表明,被夸intelligence的孩子比被夸efforts的孩子,更注重于结果。当失败了,这些孩子被父母夸的就少了,常常因此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lack of ability, which they believe they can not change),而常常对自己失望而没有尽力去做,也就是不put their all efforts in something。
哈哈,taylor提到alfie kohn的话了,就是这段话:the more we say I like the way you did that, the more he comes to rely on our decisions about what’s good or bad, instead of forming his own judgments. He is led to measure his worth in terms of what prompts us to dole out more approval。
好了,这里我想指出的是,我们的问题不应该是“到底要不要表扬?”我们的问题应该是“怎么才能做到恰当的表扬,避免不恰当的表扬?”
Taylor在后面讲到healthy praise and punishment(关于punishment我在这里就不提了)
要让孩子认识到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actions and their outcomes by seeing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让孩子看到他的行为和结果的关系。
(researcher Mueller and dweck) :经常被夸efforts的孩子,showed more interest in learning, demonstrated greater persistence and more enjoyment, 把他们失败归因为没有努力(这是他们自己可以控制,改变的),而且会去寻求更难的任务和挑战。
(clark university, Wendy Grolnick):父母对学习策略的鼓励会帮助孩子建立个人的责任感,对他们的academic careers负责。
在这些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父母应该表扬孩子的这些方面――努力,态度,承诺,专注等等。
真巧,taylor引用了alfie kohn推荐的3种“替代表扬的办法”:say nothing。不需要每次都表扬孩子,珍惜我们的表扬;让孩子体验自我满足感;2,report what you see, 简短的不加判断的陈述:我看到你在这个作业上花了很多功夫啊。让孩子知道你很关心他的努力和他的收获;3,问问题。今天的比赛你觉得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你 感觉你做的怎么样?允许孩子自己去反思和决定他自己对他的收获是怎么想的,怎么感受的,逐步引导他对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成功这样的概念进行内化。
(这本书的完整读书笔记在http://www.infantcute.com/?action-viewnews-itemid-61,我的博客里面选了两章读书笔记,有兴趣可以去看)
好了,综上所述,这些育儿书并不矛盾。大家尽管叫法不太一样,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鼓励孩子自己能控制的traits,而不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即使是《无条件养育》的作者,他所建议的和其他人建议的都是一样的,控制不恰当的表扬,运用适当的表扬,尽管kohn的书里没有叫“表扬”两个字。我说的这3本书的作者,都是研究不同领域的ph.d们,他们虽然名称不太一样,但是不约而同都说了:究竟要鼓励孩子的是什么,他们的精神大致是一致的。我看育儿书就是这样,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不约而同印证了某些原则,我觉得大体上是靠谱的。
所以看书,要融会贯通,不要抓住一页两页的文字,断章取义,要看这个作者整本书的概念/理念,他讲有些话是有什么前提没有?是针对什么情况下讲的?不要拿起来就用。我在我的博客文章“我怎么看育儿书”里面反复强调了。
先写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