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基督城】纸板教堂——废墟上绽放的信仰之花

2025-04-26 10:35:04
标签: 纸板教堂 管风琴声 纸板管壁 a型结构

在新西兰的基督城,有这样一座特别的建筑——纸板教堂,它像一个从悲伤里生长出来的奇迹,吸引着我前往探寻。

离开大教堂广场后,怀着好奇与期待,我向着纸板教堂出发。一路上,我不断想象着这座由纸搭建而成的教堂究竟是什么模样。当它真的出现在眼前时,那简洁而雄伟的三角形外形,瞬间震撼了我。

教堂整体线条利落,没有过多繁复的装饰,却自有一股庄重肃穆的气质。迎面那扇三角窗户上,彩色图案的玻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据说这些玻璃来自原来被地震摧毁的大教堂废墟,仿佛承载着过去的记忆,无声诉说着那段沉重的历史。

听当地人讲述,这座纸板教堂背后有着一段令人悲痛的故事。曾经,玄武岩建造的哥特式基督教堂在地震中轰然倒塌,185余条鲜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里。灾难过后,为了重拾人们的信仰,日本建筑家坂茂在2011年来到这里,用硬纸管搭建起这座临时性的“过渡教堂”,它成了人们安放心灵的地方,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希望。


推开教堂大门的瞬间,雄浑激昂的管风琴声如潮水般涌来。震颤的音符裹挟着磅礴气势,从98根硬纸管构筑的穹顶倾泻而下,在四千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激荡回响。我顺着乐声望去,斑驳光影中,演奏者的手指在琴键上翻飞,黑白键起落间,音符化作抚慰人心的力量。

走进纸板教堂,内部空间因这曲天籁更显神圣。坐在教堂内的椅子上,指尖轻触涂有聚氨脂防水材料的纸板管壁,触感坚实而温暖。抬头仰望,A型结构与纸板管组成的独特架构在光影中若隐若现,工程师们精妙设计的抗震结构,与管风琴声中传递的坚韧力量完美呼应。 

98根同样大小的纸板管构成的A型结构清晰可见,简单的架构却蕴含着智慧,工程师们精心设计的抗震结构,让这座纸建筑不仅具有完整性,还能抵御地震的威胁,每一根纸板管上都涂有防水材料聚氨脂和阻燃剂,这些细节之处无不体现着建造者的用心。

这曲震撼心灵的神曲,时而如泣如诉,似在追忆那场夺走185条生命的灾难;时而激昂振奋,传递着重生的希望。

在教堂内漫步,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有的虔诚祈祷,有的驻足欣赏。这里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成为了基督城的一个独特地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我想,这座纸板教堂之所以如此迷人,不仅在于它独特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意义——在灾难的废墟上,人类用智慧和勇气重新建立起精神的家园,让信仰的光芒继续闪耀。

离开纸板教堂时,我的心中满是感动与敬畏。它让我明白,即使面对巨大的灾难,只要希望不灭,信仰不倒,就一定能够重建美好。这座纸做的教堂,如同废墟上绽放的一朵坚韧之花,永远盛开在基督城的土地上,也盛开在每一个来访者的心中。

补充一些有关基督城的记忆碎片

我们在基督城住的机场酒店,大门外的广场飘扬着五星红旗

基督城是很多国家南极考察团必须经过的地方,中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和考察团通常是经过基督城来往在南极的基地

国际南极中心就在基督城机场,我们住宿酒店附近,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计划安排到这里参观,只好在早上出发前赶到中心门口去看看。

中心外面停放着“Hägglunds(一种全地形两栖南极越野车),是来征服冰上崎岖的地形的。

一路走过,感觉基督城是现代的钢筋铁架中包裹了一点点古典印记。城内外的建筑多是低矮、厚实而封闭,仿佛是为了保护人类抵御大自然从海上袭来的狂暴,特别是结合那广阔而又要压迫感的天空来看。

从建筑低矮、天空广阔来看,这又是南岛城市共通的特点。另外生态很好、绿化率很高。我想,只有地广人稀的地方,城市里才能到处整片整片的覆盖草地和树木了。有的地方,感觉把路灯和红绿灯去掉,就跟在大山里没什么两样。

我们在新西兰看到比较多的古典建筑主要分两种,其中一种是石结构的,玄武岩和石灰岩的黑白组合出新西兰特有的哥特建筑风格,这样的配色在哥特建筑中显得温暖柔和,和科隆大教堂那种熏黑颜色所带来的冷峻对比,是哥特建筑的两种极端。

还有一种便是温暖的木结构,白色的墙面,屋顶和窗子是深色的因而显得特别分明,不仅教堂建筑如此,不少住宅也是这样。通常白色建筑会渐渐落满灰尘和岁月的沧桑,最终变得暗淡,不知新西兰的白色木屋何以如此历久常新。

基督城的建筑都不高,看着像是方块。建筑的外墙有黑有白,自由度很大,因为干净的缘故看着挺舒服。路灯架挂着的彩色海报成了街道好看的点缀,为这座城市增色不少。

建筑虽然因为低矮而显得敦实,但一层商铺的落地玻璃又让人感到现代而开放,五颜六色的商品从里面透出来,也是为城市增色不少。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