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秦皇岛】襟连沧海枕青山

2023-02-24 10:44:21
标签: 老龙头 山海关 长城 河北

老龙头坐落在河北省的渤海,与长城最大的山海关之间,也就四公里的路程,都非常的便利。

宁海城楼前一块大石上镌刻着“人醉山海间”五个篆字,令人很期待里面的景象

如果说长城是一部绚丽的历史画卷,那老龙头则是卷首第一页。老龙头是观海览胜的佳绝处,它选址科学、建筑独特,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千古奇观”——长城与大海握手之地。

仿古“卫城营房”

老龙头由入海石城、靖虏台、南海口关、澄海楼、宁海城、海神庙、滨海长城等各种建筑组成,拥有城关楼台碑庙宫、署堂宅祠阵营室、碾磨锅锚厩牢井、园林滩海桥牌亭等景观。

澄海楼高分二层,砖木结构,歇山重檐瓦顶。楼上有一块匾额:“雄襟万里”,为明代大学士孙承宗所题;另外一块匾额“元气混茫”和一副楹联“日光用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都是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亲题。澄海楼两侧的墙壁上还镶着多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几位帝王和众多文人学士的碑记。

登上澄海楼,俯身下望入海石城,但见海浪吞吐激起飞涛如雪!极目远眺,海天一色,巨浪奔涌,气吞海岳,使人心襟大开,豪情满怀!

北侧的码头 

17米的靖卤台是万里长城敌台之始,也是唯一一座建在海中的敌台。明嘉靖四十四年,为了防止蒙古骑兵趁退潮或冬季枯水季从海边潜入,蓟镇总兵戚继光费尽周折修建了这入海的长城。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得名“老龙头”。

走进“靖卤台”,透过石窗眺望,触摸着历代长城中唯一一段入海的“老龙头”,这样的奇特景观别说在国内,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老龙头是明长城蓟镇的东起点,位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滨海高地——之所以把这里称为“老龙头”,是因为人们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走大漠、攀贺兰、越太行的巨龙,自燕山而下,向渤海飞驰,在辽西走廊挽个结,竖起山海雄关,然后引颈入海,而这入海部分便堪称“老龙头”了。

打个卡

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末的200多年中,老龙头不断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长城内外成为一统,老龙头从此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海览胜的绝佳去处。

“天开海岳”,字体浑厚古朴,遒劲苍郁。这4个字将老龙头一带海阔天高、山岩耸峙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正是有着如此的独特性,即便清代长城内外归为一统,老龙头失去了军事防御的功能,倒成了以“龙”自命的皇帝们来此龙首,眺望沧海的寓意佳地,康熙、雍正、乾隆等五位皇帝都多次到过老龙头,他们还在这里修了行宫。

特别是以“龙”的化身自命的清代皇帝,把在老龙头观望“龙”赖以生存的沧海,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寓意。康熙、乾隆等5个皇帝都多次到过老龙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墨宝。

亭外,一块竖立的石碑,上书“一勺之多”,典出自《中庸》,原句如下:“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这四个字,如此简洁,寥寥数笔,引无限想象,应眼前万里碧涛。

明洪武年间,为了防御女真族和蒙古族对边境的抢掠和骚扰,大将军徐达奉命修筑长城,老龙头应运而生。

1579年,蓟镇总兵戚继光又修建了入海石城,构成封锁海面的制高点,南漫万顷波涛,组成雄奇险峻的海上城堡。入海石城建筑结构独特,全部以巨型花岗岩条石砌垒,端头部分有异型石块,一般重达2吨~3吨。

老龙头最为著名的建筑当属“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的澄海楼。

海神庙是古代劳动人民祭海的场所,位于山海关老龙头西边300米处,坐南朝北,伸入海中130米,与渤海零距离亲密接触。

1987年,在清基探查时发现了汉满两种文字对照镌刻“御批”和祭文的巨碑。

海神庙由牌楼、山门、海神殿、钟楼、鼓楼、天后宫、观海亭等建筑组成。

海神庙始建于明初。明代海运开通后,石河口被辟为漕运码头,商贾往来,盛极一时,渔民往往将安全寄托于海神,故修筑海神庙。

海神殿内祀奉海神,是海神庙的正殿,位于庙宇正中,整座庙宇虽然不大,却建筑齐全。

观海亭深深扎入海面,走过栈桥,立于亭中,有种四面皆海的缥缈感。

遥望海面,老龙头就在不远处,雄伟壮观,更远的地方海天一色,让人心潮澎湃。

“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老龙头——这座长城之精华建筑,与不停翻动的大海一起,引领着人们走进历史长河,感受沧桑巨变。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