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陵内城陵前石刻

标签:
人文历史观光随拍图片 |
1、
唐顺陵位于咸阳市东北18公里处的咸阳原(唐时称洪渎原),是我国现存风貌最完整的古陵园之一,也是“由墓改陵”的独特皇家陵园。
说是由墓改陵的独特皇家陵园,是说称为“顺陵”之前本不是帝陵,而是唐代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处皇家外戚墓园。墓主人杨氏是女皇武则天的母亲,她因女而贵,得以王礼而葬。在杨氏病重期间,武则天曾想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在山西文水老家,但其母提出“愿在先茔之侧”,武则天便顺从了。如此,顺陵一带便是杨氏家族墓地了。
史载,武则天之母杨氏(杨牡丹)出身名门望族,死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九月,年92岁,初赠晋国夫人,以太原王妃礼葬于咸阳,当时称“墓”。武则天称帝后,于永昌元年(689)追封其父太原王武士彟(577——635年),为周忠孝太皇,尊母为周忠孝太后,将杨氏之墓改称为明义陵。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复追封其父为太祖孝明高皇帝(将武士彟文水的章德陵改称为昊陵),杨氏改称孝明高皇后,又将明义陵改称顺陵,寓意尽孝道、顺天意、顺民心。
可见,随着武则天一路走来直至称帝,达到至高无上的女皇地位,其母由太原王妃被追封为“周忠孝太后”,进而为“孝明高皇后”,杨氏墓亦提升为“明义陵”至“顺陵”,渐进形成了“由墓改陵”的独特皇家陵园。从陵区原来的内城与后来扩建的外城规模及其石刻发展变化,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扩建后陵园面积是初葬时的100多倍,并以外城石刻之雄伟高大而著称。
2009年1月17日《西安晚报》记者呼延思正在《武则天之母唐顺陵部分残缺石刻近日被修复复原》一文报道,引证陕西省考古所副所长张建林说,2008年,经过近一年的考古调查与部分钻探、试掘和发掘清理,共清理石刻基座8处,新发现石虎2个、石羊头1个、石人头1个、石马1个、牵马人2个。通过本次发掘,基本清楚了顺陵完整的石刻配置,整个陵园石刻原应有26对计52件。
顺陵石刻的布局从南向北、自东向西依次为:外城南门有华表1对、獬豸(即天禄)1对、石人3对和走狮1对;内城南门有石人8对、石虎2对、石羊2对与石人1对;外城东门、西门与北门各有蹲狮1对,北门有石马并牵马人共4对。
现内城区有石人14尊(东西列位7对),石卧羊2对,石虎2对。外城距离陵墓正南约495米处,有立狮1对,650米处,有天禄1对,再往南有东侧华表1个。在陵墓东、西、北面约400米处,各有蹲狮1对。北面还有石马2对。
内城石虎等石刻相对较小,是杨氏以王礼而葬时的“人臣墓”等级规格,而外城的天禄、走狮等大型石刻则是“帝王陵”等级规格。外城石刻较内城石刻高大而精美,应该是改墓为陵之作,内城石刻则是初葬时所作。顺陵石刻可谓是人臣墓石刻与帝王陵石刻合二为一的结合体。
↓陵前石刻(东侧)
现存石人14尊(比考古探测的8对16尊石人少一对2尊),石羊2对,石虎2对,计22件。只是石刻的排列不同一般,陵冢近前东西各列1石人,紧随其南面依次为东西对称列位石羊2对,石虎2对;再往南,东西各列位石人6尊。只是东面石刻是在一条线上,而西侧石虎之北的石刻与之南的石人并不在一条线上,不知何故?猜想,应该是石虎之北的石刻或许在杨氏初葬时所建置,石虎之南的石人,包括陵冢前一对石人为墓改陵后而置。石刻建置在改墓为陵前后置放的变化?或是与武则天有意而为的九宫八卦中的方位有关?
3、
↓陵前石刻(西侧)
15、
↓陵的正北面是陵区北门,陵的东北面是陈家村。
28、
↓陵的东面
29、
↓陵的南面为神道
石刻群排列清晰。
30、
↓陵的西面
东西北三面望去,麦田里隐约可见石蹲狮等石刻。
31、
相关文图链接:
《观唐太祖永康陵》
《观昭陵九嵕山》
《观长乐公主墓》
《观韦贵妃墓》
《高力士墓》
《观唐肃宗建陵》
《破落的唐代宗元陵》
《恓惶的唐顺宗丰陵》
《满目疮痍的章陵》
《再观唐敬宗庄陵》
《观唐武宗端陵》
《观唐中宗定陵》
《观唐贞陵》
《观唐贞陵(续)》
《观唐崇陵》
《观唐崇陵(续)》
《春来寻访建陵》
《唐贞顺皇后敬陵》
《观唐庄陵》
《唐贞顺皇后敬陵》
《大唐秦王陵》
《大唐感业禅寺》
《咸阳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