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祖庵石刻

标签:
人文古迹纪实随拍旅游 |

↑祖庵石刻处在重阳宫里面,位于西安市西南方
50公里外的终南山之北户县祖庵镇。
↓环山路旁朝北拐向祖庵镇重阳宫方向
p3
↓重阳宫山门 在山门旁矗立着一方祖庵石刻保护碑,为1956年8月6日公布的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介绍道:祖庵在西安城约50公里的祖庵镇北,道教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归葬于此。因其门徒马丹阳手书庭额“祖庭心死”而得名“祖庵”。元世祖时,公元1265年“敕赐大重阳万寿宫”,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
重阳宫在元代最盛,为全国七十二道教总汇集点。宫的范围东到东甘河,西到西甘河,南抵终南山,北近渭水。内有成道宫、重阳宫、玉皇宫、北极宫等建筑5048间。现仅存灵官殿、祖师殿两座,为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47年)建。
1962年人民政府将散落附近的31通碑刻(原有70余通元代碑刻)集中迁至原玉皇殿旧址,建起“祖庵碑林”。碑林所藏《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孙真人道行碑》均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历来被视为书法艺术的珍品。
p4
↓重阳宫道教碑林即祖庵碑林亦称祖庵石刻,这里保存着有关道教全真派历史的碑石40余通,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阳祖师及七真画像碑、王重阳书写的《无梦令》诗词碑,赵孟頫所书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和《皇元孙真人道行碑》,蒙汉文合刻的元代皇帝圣旨碑。还有《十方重阳万寿宫记碑》、《全真教祖碑》等等。因此,重阳宫道教碑林(祖庵碑林)被誉为西安乃至陕西的小碑林。
这些碑石具有史学价值、语言文字价值、书法艺术价值,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资料,号为“全真圣地”。
p5
p6
p7
p8
9
↓蒙汉文合刻的元代皇帝圣旨碑
p10
↓这里的碑石多用蒙汉两种文字刻成,其中以元延二年(1315)立的《敕藏御服碑》和元统二年(1334)立的《孙真人道行碑》最值得称道。此外还有“七真图像”、“万寿宫图”及用蒙古文、藏文、八思巴文写成的圣旨碑等石刻。收集陈列的元代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余通(件),大多数为螭首龟跌或方趺,碑石55通,许多碑文由赵孟頫、韩冲、姚燧、王重阳、易志平、商挺、杨奂、宋勃、王磐、李道谦、孙德烃等名家高道所书。
此外还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经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的12通,二级10通,三级4通。
这些碑石记载着道教全真派的历史、教义、修炼要旨等。按内容可分为宗教历史类、书法名碑类、八思巴文类、内丹功法类四种。其中《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孙真人道行碑》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殊为珍贵。而(皇帝玺书碑》等5通蒙汉文对照碑,碑文为八思巴蒙古字与汉字合刻,“对于研究元代文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其具有重要价格,对于古代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P631--632)。
现存八思巴古字碑在全国已发现者约有20余种,祖庵碑林即保存有5通,如此集中的保存元代全真教金石文献在全国实属罕见。这里还有吴道子戏笔、北七真画像碑,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碑石是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p11
p12
p13
p14
↓殿外院落摆放的古殿柱石
p15
p16
p17
↓真人石函
存放的石函为白云真人綦志远、元明真人高道宽、成明真人张志敬、洞真真人于志道、天乐真人李道谦、文粹真人孙德孙德或、观妙真人李无欲、碧虚真人杨志素等元代高道墓葬石函,出土于重阳宫先蜕园(又名五塔坟)。十面兽石函做工精美,图案别致。
p18
p19
p20
↓墙院里的碑石
一方巨石上是赵朴初先生所书“精研道教文化,发扬道教优良传统”
p21
p22
p23
p24
↓柱石
p25
资料编辑:
王重阳,北宋政和二年(1112)出生于咸阳大魏村,早年攻儒学,曾文场中举,后传说在终南县(今周至县东)甘河镇遇仙,得以妙道隐于刘蒋村(今祖庵镇),金大定元年(1161),开始在终南县南时村作穴居(名“活死人墓”)虔心修炼两年,悟彻玄机,离开地穴迁回至刘蒋村。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自焚其居,东行至山东宁海,沿途创全真道教。两年后,王重阳西归途中,在汴梁羽化升仙,弟子护送其遗骨归葬于旧居。马钰(丹阳)袭掌全真教后,于其地建立道观,手书“祖庭”二字为额。嗣后,王重阳弟子王处一上奏,请于其址建灵虚观,丘处机又请改名重阳宫。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
相关博文链接:
《西安都城隍庙》
《户县钟楼文庙广场》
《槐花香飘湘子庙》
《梆子井慧静寺》
《游崂山华严寺》
《游崂山太清宫》
《合阳文庙》
《西五台——云居寺》
《太壶寺》
《泾阳文庙》
《游香积寺》
《澄城县城隍庙神楼》
《广仁寺(上)》
《卧龙禅寺》
《宁陕城隍庙》
《麻镇大庙》
《仓颉庙的古柏》
《村落中的玉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