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十年间》45:涛声做枕伴我眠 边坝美景入梦来

标签:
点子正西藏十年间边坝美景入梦来涛声做枕伴我眠 |
分类: 点子正西藏纪行 |
(十年前的边坝美景随拍!)
《西藏十年间》连载45:
涛声做枕伴我眠 边坝美景入梦来
近几天,继续整理扫描十年前在西藏工作的老照片。决定从《昌都纪行》写起时,第一篇就写先写了十年前的旧作《三色湖奇景亦美》如今成了三色湖的“景区介绍”。一位名叫“雪域孤石”的网友,留言告诉我,十年前的边坝县长王东升,现在是昌都地区的专员了。也希望如今的王东升专员,能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也能想起那个美丽的边坝小城。
《涛声做枕伴我眠 边坝美景入梦来》这样的一个“标题”,能在新华社十年前发出来,真的是一种“运气”。昌都的边坝县,我和藏族记者多穷,是第一批走进这个藏东小城的新华社记者。此前从未有过发自边坝小城的报道,主要是因为路途遥远,加之西藏分社的记者人数也少得可怜。
当我们开着车驶入边坝小城的时候,正值细雨蒙蒙,仿如一幅丹青水墨画卷展开。夜晚,住的小旅店,后面就是麦曲河静静流淌的河水。记得住在边坝的第二天晚上,我飞快地写下了这篇“随笔新闻”,一气呵成,未作修改,传往总社。
十年后,找出来,发于下面。
《涛声作枕伴我眠 边坝美景入梦来》
蒙蒙细雨中,我们驱车进入西藏昌都地区的边远小城边坝县,仿佛走入了一幅淡抹轻挑,水色朦胧的山水画。
藏东风格独具的藏式民居,在雨中清新如洗,荷锄的农夫,走在如浪的青稞田里,道骨仙风,无赖的儿童,顽皮地骑在归家的牦牛背上,不亦乐哉;年青的夫妇赶着牛车,满载着刚刚收获的青稞,幸福地走进了新居。雨中的藏东的小城,如诗如画,大步如健。 走进县城时,迎面就驶过来了一列六辆的摩托车队。年青的康巴汉子们跨下的坐骑良马已换成今天的摩托快车,头缠红缨络,身着崭新的西装,英气逼人,快乐的豪情写满俊朗的脸上。
细雨洗轻尘,雨后的边坝县城,干净的水泥路面,整齐的街道,开门纳客、热情的商贩、林立的百货店铺,仿佛游走在边坝美丽的山水卷轴画中。虽然不相识,但热情的藏族群众还是与记者打着招呼,边远小城的一切,都让记者感到好像回到了温暖的家乡。 记者发现,县城里最漂亮的建筑竟是边坝县中心小学的校舍,县长王东升告诉记者,县小学的校舍是一九九六年建成的,今年全县即将完成普及六年制小学教学。县城里去年新铺的水泥路面,是全县的干部们自己动手集资群力共同修建的。
沿街的二层楼房整齐地矗立在县城。一楼是商品门市部,各种店铺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二楼住户的阳台上摆满了盛开的鲜花,既美化了自己的生活,也装点了边远的小城。
看到来自四川的客商正在县城里召开着展销会,各式各样的新潮商品,让农民们目不暇接。 当月亮升起来,遥远的小城也在月光下亮了起来。藏族青年们邀朋引伴来到了蓝月亮歌舞厅,尽情欢舞,一展歌喉。
美丽的麦曲河从边坝小城流过,河水虽然匆匆流过,不变的却是边坝的人们纯朴依旧的民风的幸福安宁的生活。
我们的住处就在麦曲河边,住房依河而建,入夜,麦曲河的涛声传入耳畔,涛声作枕伴我眠,白日里边坝小城的如诗如画的风景,也走入了我们甜美的梦中。(完)
十年后,再次看到十年前的那个夜晚的匆促之作,还是感觉很亲切。这样的一个标题,这样的一个写作方式,能在新华社发出来,真的要感谢总社编辑的宽容。
虽然王东升县长现在升为昌都地区的专员了。十年后,我还是决定尽我的能力,为这个藏东边远小城--边坝县,做一些免费的“宣传”,将刚刚整理的边坝的美景照片,第一次整理发于网上。
由于十年前是胶片,扫描后效果有些不太好,请谅!
最后一张照片,是十年前在三色湖时留下的唯一一张“纪念”!那一天,只有我们四个人,藏族记者多穷、边坝县文化干事洛桑、司机边巴(昌都)。若不是今年整理这些照片和记忆,这些漂亮的照片,都将留在个人的私有珍藏中。
现在想来,十年前刚从西藏回来时,就应该立即整理。可是后来又忙于工作。我的大学同班同学现在辽宁出版集团(上市)公司的董秘费宏伟曾约我出一本书,后来想了想,还是决定没出。因为关于西藏的书出得太多了,不想凑那个“热闹”,而且,个人极度BS那些“娇气”的,在西藏“玩”了几天,就弄了一大堆资料,出了本厚厚的书的“作家”。突发其想,“作家”是不是“作秀专家”的简称。一乐!
由于一篇内容,字数限制,不能放太多的照片,更多的精美照片,我会陆续奉上。
上世纪沈从文先生,曾写过湘西那个遥远的《边城》,《消失的地平线》中,一个英国老外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希望,今天,我能通过这些照片和十年前写下的“三色湖”,能为藏东边远小城边坝县,做一些“公益宣传”。
涛声做枕伴我眠,边坝美景入梦来。
亲爱的朋友们,请到边坝小城来。
(点子正)
《西藏十年间》(连载)你将会看到什么?!(迟发的序) 《西藏十年间》连载一:十年前的边防战士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