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非马
非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941
  • 关注人气:1,9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写诗日记之十九《认识非马》

(2013-03-21 12:23:41)
标签:

转载

 

写诗日记之十九《认识非马》

  一位三十年代出身的老人;一位仍然活跃在诗坛的键将;一位勤奋创作的诗人。
  对非马先生的认识与其他诗人的作品是在2005年上网了解的,虽然很早就爱诗歌,那也只是在八十年代对国内郭小川、徐志摩、艾青等早期现代诗人和国外的泰戈尔、莱蒙托夫、莎士比亚、普希金、海涅等大批国外诗人的作品收集与阅读。
  在网上拜访名人是一件难事,有很多熟习的,喜欢的名家都已经封笔了,似乎过着隐居的生活。也许这个世界已经没什么可写,平淡,缺少激情,商品泛滥,精神空虚……爬过一座又一座山头,寻找诗歌的真谛,又一次次失望而归。
  终于一天,在一次偶然中看见了非马先生的作品,令人欣喜。与此同时,我发现其他网友也与我有同样的感受,充满了对诗人的敬重。无疑,键步朗朗的非马先生以不倦的精神在默默地鼓舞着大家。
  非马先生发表在论坛上的诗歌,基本上是每首必读,每首必复,有时不了解的情况下,去看看友们怎么评解,那真是受益非浅。
  非马先生是一位美国核工博士,科学家,他的诗短小却充满智慧,达到了真正凝炼与火候,这与平日的思考习惯分不开。在一首《笼中鸟》中,只有十七个字,却能展开丰富的内涵。非马先生说过:“诗是艺术,任何成功的艺术都必须达到宋玉形容一个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那种恰到好处的艺术境界。”此诗被多名评家评叙过,并被选入教科书,这里不再赘述。

  附:【鸟笼】

打开
鸟笼的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给

  非马先生的诗无不体现在对人性深处的关怀,一首《电视》就是对生活,对身边的小事的发现。小情节的描写,不加任何修饰,却勾勒出对中东,对世界和平的关心。

  附:【电视】


一个手指头缘木求鱼
轻轻便能关掉的
世界

 

却关不掉
逐渐暗淡的荧光幕上
一粒仇恨的火种
骤然引发
熊熊的战火
燃过中东
燃过越南
燃过每一张
焦灼的脸

    另外一首《黄山挑夫》同样精短,没有常规的描写黄山景象,却从侧面,反映出一边是秀丽风光,一边是苦涩的劳力形象。在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挑夫的心中充满了苦水,可依然要陪护周围的环境,强烈的振动是从视觉中友映出来“都使整座黄山/哗哗倾侧晃动”,象一副镜头,动感十足。在行为中,在沉重的脚步中“苦力/苦哩”。这首诗和谐与衬托无不达到文学的最高境界——自然,巧妙。让人一时无语,发自内心的伤心,诗歌就象一首毫不在意的回荡在黄山的民间小调,而正是这种流落民间的小段,才使诗人表达出对下层群体的同情与仁爱。在这个物流社会,人的心智早已麻木,看不到本质,看不到疾苦,这也是现代诗人所缺少的发现,先生从良心深处挖掘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而且是在富甲游人如云的黄山。

  附:【黄山挑夫】

 

每一步
都使整座黄山
哗哗倾侧晃动

 

侧身站在陡峭的石级边沿
我们让他们粗重的担子
以及呼吸
缓缓擦脸而过
然后听被压弯了的脚干
向更深更陡的山中
一路摇响过去

 

苦力
苦哩

 

苦力
苦哩

 

苦力
苦哩。。。

 

  诗人善于从生活的周围的事去发现更深,更不为人知的道理,在《蝉曲》里,把生命的歌与人的命运同理,轮回在大自然的歌声中。
  有人说非马先生的诗易懂,有时过于平白,这正是诗人高明之处,“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也正符合“自然”之本色。
  在这首《越战纪念碑》中,作者的眼中看到的很悲惨的景象,用了“二十六个字母”表现出在战场上牺牲的生命是无数的,而历史只是一段纪念,而且是大理石的雕刻,是铭骨的伤痛,在这种气氛中,作者更进一步引入老者的形象,加深了读者的感受,“踽踽独行”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影响,多少这样的家庭。在第二段中详细地描写了老人寻找的过程。在这首诗中,我们的心是平静的,这种祭奠我们经常看到。诗人的表达方式,用自然的摄影角度,精确地用老妪的行为方式,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从而带来大众的思考和忧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只是一幅油画,还且通俗易懂,在某些人追求的所谓高深中,这首就显得过于明了。这就是诗人可贵,不求晦涩,求思想,求感受,求精确表达,这首诗是成功的。1、其外简洁易懂,其内感受深刻;2、精确巧妙,不多一个字,场景自然,情感发挥自然;3、这是本诗最大的特点,这也要结合非马先生的创作习惯和诗人个性,在诗中,诗人的本体形象是一个局外人,却把对大众的怜爱,对生命的关怀体贴,对人性的思考,发挥的淋漓致尽。这也是诗歌的品性,为他人,为人类的思考就是大家的仁心,是博大的思想,这是我们永远需要学习和体会的地方。4、这首诗也包涵了一些技巧,这是诗人无意或有意的技巧,却表达得纯乎自然,毫无雕痕。这里面的诗技巧表现在意境创造和行为心理,而延伸的是最后一句“找那致命的伤口”是点睛之笔,这一摸,形象而悠颤。让人伤触及心,让读者更为悲情。5、这首诗是简洁的,与非马的创作手法一致,这让人看到先生的选材强调真实性,强调人性化,诗中没有虚妄,没有一点修饰手法,甚至用词了是苍白而简炼,这无疑给我们提出了更多启示:诗贵真实平易,从细节打动他人,从简单表达丰富,做一个为大众做想的诗人。

  附:【越战纪念碑】

 

一截大理石墙
二十六个字母
便把这么多年青的名字
嵌入历史

 

万人冢中
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
终于找到了
她的爱子
此刻她正紧闭双眼
用颤悠悠的手指
沿着他冰冷的额头
  找那致命的伤口

  非马先生从事台湾《笠》诗社翻译编选工作多年,译著过的诗有一千多篇,这无疑给非马先生的发现带来直接的效果,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世界各地的原味优秀诗歌。在这段时期的诗人对世界观的认识明显地提高了,集思广益,诗歌创作迅猛发展,写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
  作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从慎密的思考习惯可以看出。下面的一篇作品《对话》是一篇双语作品,是诗人看了电影《齐瓦哥医生》有感而发。诗中第一段通过电影的对白形式(原电影的对白摘录)这种对白气氛炽烈,一连串的质问把人逼到心压的感受。而这种体会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与普通的观赏者来言,只能感受这种画面与言词带来的影响。而非马先生为此作了更详尽的补充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在这首诗中诗人连接了前段的问话形式,诗里面仿佛很平淡,这种对话反映出的就是重复的语调,加深和溶入情感的对话。我们被感觉到了,请在阅读的时候,放缓语调,节奏,进入画面中……这首诗没有提到一个男人,三段里全有“老太太、母亲、小妹妹”三段里重复的有“军队、炮弹、血”这意味着战争,这种失去男人的战争,留下的是女人,从对女人的提问中反映出这种痛苦,最后提出来的是动物,血是动物还是人?这里反映出战争的行为就是动物的行为,就是人与动物混淆的行为。作者在这首诗中我们能感觉到一气呵成,甚至这首诗可能诗人在看电影时或看完后以激烈的情感发挥出内心的感受。很强烈的表现,承接了电影的主题和思想,延展了想像的空间。

  附:【对话】

 

  你在逃什么,老太太?
  军队

  什么样的军队?红军?白军?
  军队

 

  你在躲什么,年轻的母亲?
  炮弹
  哪来的炮弹?东方?西方?
  炮弹

 

  你在哭什么,小妹妹?
  血
  谁的血?人?动物?
  血

 

  附注:此诗首节采自电影[济瓦哥医生]里的一段对话。

 

  DIALOGUE

 

  What are you running away from, old woman?
  ARMY
  what kind of army? red army or white army?
  ARMY

 

  What are you hiding from, young mother?
  BOMBS
  which way are the bombs from? east or west?
  BOMBS

 

  What are you crying about, little girl?
  BLOOD
  whose blood? human or animal?
  BLOOD
  
  非马先生不仅是对诗歌艺术的贡献,同时也反映出绘画与雕刻艺术上的魄力。非马先生说过:“我在画布上涂一块红色,它可能代表一朵花,可能是太阳下山时的晚霞,也可能是一个小孩兴奋的脸,更可能是恋爱中情人火热的感情。所以我觉得绘画不妨比诗更超现实,更抽象。懂得欣赏现代艺术的人不会盯着一幅画去问它像什么?正如我们不会去问一朵花一棵树或一片风景有什么意义。只要它们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就够了。当语言文字在一些感情面前吞吞吐吐甚至保持缄默的时候,绘画及雕塑便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及途径。而我发现,雕塑的随意性及自发性更强,更能满足我的创作欲。”在这里我们看到的诗人对色彩的理解,对线条的定义和丰富的幻境思路,这些创作理念与诗歌有效结合,让人美不胜收。
  诗人对绘画的创作相当严谨,色彩斑斓,很具抽象的气质,线条分明,画里表现出的是更丰富的层次与内涵。对视觉的感悟和对艺术的夸大的表现手法与深刻的个人体会溶合在一起,这就是诗人的魄力。艺术是相通的,具灵感与情愫的表达方式,具个性与魄力的真情刻画,无不在非马先生的作品中体现。因此,我们看到无论是欣赏非马先生的诗还是其它艺术作品都具有相同的艺术魄力,气质上与语感与笔力的一致性。

                       长篙简笔
                      2006.10.2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