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荔波旅游荔波十怪荔波饮食寨标苗族服装 |
分类: 荔波:最美山河水,最炫民族风 |
我每到一处,都喜欢搜集当地最为乡土气息的谚语、俗语,这些打油诗一般的语句凝结了当地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风土人情,饱含了民间智慧。到了荔波,我也开始执着地打听起来,很快,便听到了当地牙牙学语的儿童都能说出一两句的“荔波十大怪”:
“人人吃酸菜;蚯蚓当作菜;姑娘银器满身戴;青年唱歌谈恋爱;荔波凉席老外爱;木叶吹歌人人爱;路遇新娘躲得快;娃娃哭夜插路牌;打标无人敢破坏;男人服小女为大。”
就我个人而言,对于地方民俗最感兴趣的是几点:饮食文化、婚恋习俗、地方传说、地方特产,而这十大怪覆盖了我关注的所有因素。
饮食之怪
荔波有句流传甚广的俚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圈圈”。确实如此,荔波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热。来荔波的这些天,食欲不振,有幸在少数民族的餐桌上找到了“开胃菜”。
荔波人一餐不吃酸菜,就会觉得打不起精神来,走路东倒西歪。我在此见到了非常多的酸菜品种,有酸笋、酸蕨、酸毛辣。荔波人也善于烹饪酸菜,可以炒酸菜、煮酸汤,做成鱼酸、虾酸、臭酸,无菜不酸。
如果说酸菜在其他地区也深受喜爱不为奇怪,那蚯蚓做菜对于不少人来说是怪到骨子里了。我第一次在餐桌上见到这种只有钓鱼时才能近距离接触的生物时,着实被吓了一跳。一旁的苗族姑娘忍俊不禁。她说:“这道蚯蚓菜是专门接待客人的珍贵菜肴,清洗的很干净,在坛子中浸泡了半个月才取出,味道酸甜、清脆、清香可口,不仅开胃,还可清凉解热。快尝尝吧,错过了很可惜哦!”于是我们才跃跃欲试,果不其然,心理的那种抵触顷刻间被口中的美味激荡而尽。蚯蚓也是宝啊,中国人的食材真丰富,不虚此行,见识到了“舌尖上的荔波”。
婚恋之怪
从追求到成婚,荔波人讲究颇多。“青年唱歌谈恋爱”这句话就很能说明荔波人的恋爱过程。荔波的少数民族不论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每逢重大节日,男女青年都会集中到村寨远处的空地对歌,姑娘们往往通过对歌来了解男方的性格、爱好、才智、情操和理想。小伙子们会卖力表现,争得心意姑娘的欢心,借此机会找到智慧贤德的意中人。一段美妙的爱情就从歌声中开始,比起现在都市被生活所迫在经济条件上挑三拣四的青年男女来,这样的爱情真是令人心向往之。
过了热恋期,男女们就要步入婚姻殿堂。荔波的瑶民崇尚美满的婚姻,他们认为人的一生结婚的一天为最大,接亲时,新娘必须在天未亮前出门,寓意为新人走新路,越走越光明。因此,任何人路遇迎亲队伍行走时,不得从中穿过,应尽快绕道而行,不能让新娘新郎看见。这种“躲藏的祝福”绝对是我听说过最低调的婚俗了。
结婚之后,荔波的怪就更体现出来了,我本人十分敬重女性,但事实上自母系社会以后,男女平等之前,很长一段国内都是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统治,而在瑶族社会中,妇女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男女结为合法夫妻之后,由妻子掌管着家庭的全部收支,并且就连上到种什么粮食品种,下到开镰、摘禾的时间,都是由妇女一手安排。就连男人捕获的猎物都得拿回家中由妇女分配。瑶族称“头人”为“母亲”,称村民为“孩子”。丧葬时,也是“媳妇理尸”。
特产之怪
来荔波,经常能看见勤劳的布依族妇女,坐在家门口编织凉席。这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布依族传统手工艺。竹子用的是当地一种 “泡竹”,把竹子剖成篾条,经过巧手精心编织,再经熏蒸才算完成一件成品。
在观看妇女编制凉席时,围观人群中果然有不少“老外”,不少已经开始挑选起来,果然是“荔波凉席老外爱”啊。
传说之怪
小孩哭了怎么办?一个是哄,另一个是吓,然而在荔波,这两种方法都不用,而是立牌子。
在路过荔波某个村口的三岔路中央,我看见一个木牌上写着“天皇皇,地黄黄,我家有个哭夜郎,行人过路读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还以为是什么有趣的旅游标识,一问才知道,这是当地人为了改善由于孩子夜间哭泣不止的状况而树立的牌子。当地人认为,孩子哭夜一定是惹到什么厉鬼,中邪丢魂了,一旦孩子哭夜便赶紧在路中央插这么一个牌子,让路人读一读,每读一遍,那厉鬼便以为自己被发现了,就畏惧一分,直到吓退厉鬼为止,孩子就能安心睡了。这种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方法却免了爱哭的娃娃们被吓唬的苦,所以荔波的小孩大概也没有听说过“再哭就拿你去喂狼”这样的话吧。
“姑娘银器满身戴”, 相信这个不少人都了解。苗族姑娘是众所周知的“重量级”,当然不是说身段,而是说他们佩戴的银饰实在多得晃眼。
在荔波苗族聚居区,满世界的银,晃晕了我们,似乎上帝把全世界银子都给了苗族的姑娘。每个苗族姑娘的头、手、颈、胸、腰、脚等部位都佩戴了银饰,有帽幅、项圈、镯、银角、银花、银泡、银鸟、银戒指、银项链、脚花等银饰品。走起路来,银光四射,叮当作响。想来大概是平日重量级的负担成就了他们婀娜多姿的体态,就算是我,每日负重二十多斤,大概也很快瘦下来吧。
荔波姑娘窈窕漂亮,荔波小伙子淳朴多情,除了之前提到的唱歌传情之外,荔波的布依族人还有一个绝技——木叶吹歌。在荔波,常能看到布依族人将木叶贴在唇间,吹出旋律优美的曲调。吹木叶不仅能抒发他们对家乡生活的热爱,更成为青年男女互相传情、结为姻缘的好助手。
进入少数民族村寨之前,我就告诉自己,除了对他们与自己不同的习俗表示好奇之外,更要对他们的习俗无比尊敬。在“荔波十大怪”中,这“打标无人敢破坏”是唯一指出当地“不可破”的规矩的。苗族和水族有一种标志习俗,叫“打标”。在犁好耙平的地上,或在撒秧种的田里插上捆草,并且扭成结当作标记,这叫“田标”。放牛、鸭的人看见了,就不会进去。如遇瘟疫流行,人们就在村寨路口放一把利刀和一把草,表示外寨人不能随便进寨,称为“寨标”。
此外还有“门标”,主人在进家的大门上挂青树叶,表示家里有病人,外人不要随便进入。我在荔波期间,并未看到过这样的“打标”,不过还是提醒要去荔波的朋友们,尊重目的地的民俗,这是我们作为游客的基本礼仪。
荔波十大怪涵盖之广,内容之怪,也是让我作为一个民俗研究爱好者大呼过瘾,最后还要感叹一句,荔波真是怪哉、妙哉!
“人人吃酸菜;蚯蚓当作菜;姑娘银器满身戴;青年唱歌谈恋爱;荔波凉席老外爱;木叶吹歌人人爱;路遇新娘躲得快;娃娃哭夜插路牌;打标无人敢破坏;男人服小女为大。”
饮食之怪
荔波有句流传甚广的俚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圈圈”。确实如此,荔波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热。来荔波的这些天,食欲不振,有幸在少数民族的餐桌上找到了“开胃菜”。
荔波人一餐不吃酸菜,就会觉得打不起精神来,走路东倒西歪。我在此见到了非常多的酸菜品种,有酸笋、酸蕨、酸毛辣。荔波人也善于烹饪酸菜,可以炒酸菜、煮酸汤,做成鱼酸、虾酸、臭酸,无菜不酸。
如果说酸菜在其他地区也深受喜爱不为奇怪,那蚯蚓做菜对于不少人来说是怪到骨子里了。我第一次在餐桌上见到这种只有钓鱼时才能近距离接触的生物时,着实被吓了一跳。一旁的苗族姑娘忍俊不禁。她说:“这道蚯蚓菜是专门接待客人的珍贵菜肴,清洗的很干净,在坛子中浸泡了半个月才取出,味道酸甜、清脆、清香可口,不仅开胃,还可清凉解热。快尝尝吧,错过了很可惜哦!”于是我们才跃跃欲试,果不其然,心理的那种抵触顷刻间被口中的美味激荡而尽。蚯蚓也是宝啊,中国人的食材真丰富,不虚此行,见识到了“舌尖上的荔波”。
婚恋之怪
从追求到成婚,荔波人讲究颇多。“青年唱歌谈恋爱”这句话就很能说明荔波人的恋爱过程。荔波的少数民族不论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每逢重大节日,男女青年都会集中到村寨远处的空地对歌,姑娘们往往通过对歌来了解男方的性格、爱好、才智、情操和理想。小伙子们会卖力表现,争得心意姑娘的欢心,借此机会找到智慧贤德的意中人。一段美妙的爱情就从歌声中开始,比起现在都市被生活所迫在经济条件上挑三拣四的青年男女来,这样的爱情真是令人心向往之。
过了热恋期,男女们就要步入婚姻殿堂。荔波的瑶民崇尚美满的婚姻,他们认为人的一生结婚的一天为最大,接亲时,新娘必须在天未亮前出门,寓意为新人走新路,越走越光明。因此,任何人路遇迎亲队伍行走时,不得从中穿过,应尽快绕道而行,不能让新娘新郎看见。这种“躲藏的祝福”绝对是我听说过最低调的婚俗了。
结婚之后,荔波的怪就更体现出来了,我本人十分敬重女性,但事实上自母系社会以后,男女平等之前,很长一段国内都是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统治,而在瑶族社会中,妇女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男女结为合法夫妻之后,由妻子掌管着家庭的全部收支,并且就连上到种什么粮食品种,下到开镰、摘禾的时间,都是由妇女一手安排。就连男人捕获的猎物都得拿回家中由妇女分配。瑶族称“头人”为“母亲”,称村民为“孩子”。丧葬时,也是“媳妇理尸”。
特产之怪
来荔波,经常能看见勤劳的布依族妇女,坐在家门口编织凉席。这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布依族传统手工艺。竹子用的是当地一种 “泡竹”,把竹子剖成篾条,经过巧手精心编织,再经熏蒸才算完成一件成品。
在观看妇女编制凉席时,围观人群中果然有不少“老外”,不少已经开始挑选起来,果然是“荔波凉席老外爱”啊。
传说之怪
小孩哭了怎么办?一个是哄,另一个是吓,然而在荔波,这两种方法都不用,而是立牌子。
在路过荔波某个村口的三岔路中央,我看见一个木牌上写着“天皇皇,地黄黄,我家有个哭夜郎,行人过路读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还以为是什么有趣的旅游标识,一问才知道,这是当地人为了改善由于孩子夜间哭泣不止的状况而树立的牌子。当地人认为,孩子哭夜一定是惹到什么厉鬼,中邪丢魂了,一旦孩子哭夜便赶紧在路中央插这么一个牌子,让路人读一读,每读一遍,那厉鬼便以为自己被发现了,就畏惧一分,直到吓退厉鬼为止,孩子就能安心睡了。这种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方法却免了爱哭的娃娃们被吓唬的苦,所以荔波的小孩大概也没有听说过“再哭就拿你去喂狼”这样的话吧。
“姑娘银器满身戴”, 相信这个不少人都了解。苗族姑娘是众所周知的“重量级”,当然不是说身段,而是说他们佩戴的银饰实在多得晃眼。
在荔波苗族聚居区,满世界的银,晃晕了我们,似乎上帝把全世界银子都给了苗族的姑娘。每个苗族姑娘的头、手、颈、胸、腰、脚等部位都佩戴了银饰,有帽幅、项圈、镯、银角、银花、银泡、银鸟、银戒指、银项链、脚花等银饰品。走起路来,银光四射,叮当作响。想来大概是平日重量级的负担成就了他们婀娜多姿的体态,就算是我,每日负重二十多斤,大概也很快瘦下来吧。
荔波姑娘窈窕漂亮,荔波小伙子淳朴多情,除了之前提到的唱歌传情之外,荔波的布依族人还有一个绝技——木叶吹歌。在荔波,常能看到布依族人将木叶贴在唇间,吹出旋律优美的曲调。吹木叶不仅能抒发他们对家乡生活的热爱,更成为青年男女互相传情、结为姻缘的好助手。
进入少数民族村寨之前,我就告诉自己,除了对他们与自己不同的习俗表示好奇之外,更要对他们的习俗无比尊敬。在“荔波十大怪”中,这“打标无人敢破坏”是唯一指出当地“不可破”的规矩的。苗族和水族有一种标志习俗,叫“打标”。在犁好耙平的地上,或在撒秧种的田里插上捆草,并且扭成结当作标记,这叫“田标”。放牛、鸭的人看见了,就不会进去。如遇瘟疫流行,人们就在村寨路口放一把利刀和一把草,表示外寨人不能随便进寨,称为“寨标”。
此外还有“门标”,主人在进家的大门上挂青树叶,表示家里有病人,外人不要随便进入。我在荔波期间,并未看到过这样的“打标”,不过还是提醒要去荔波的朋友们,尊重目的地的民俗,这是我们作为游客的基本礼仪。
荔波十大怪涵盖之广,内容之怪,也是让我作为一个民俗研究爱好者大呼过瘾,最后还要感叹一句,荔波真是怪哉、妙哉!
更多精彩请访问:荔波旅游网
精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