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荔波旅游猴鼓舞瑶族猴鼓舞瑶族民俗旅游 |
分类: 荔波:最美山河水,最炫民族风 |
之提提到瑶族人崇敬铜鼓,然而说到瑶族人与鼓,还不得不提到一种“猴鼓”。
从构词法来看,猴鼓与铜鼓可不一样。铜鼓是指用铜制成的鼓,猴鼓却不是用猴子皮制成的鼓,确切的说,猴鼓是专门指跳“猴鼓舞”时用的鼓。
瑶族人爱鼓,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多少介绍过,然而我觉得最为特别的还是这“猴鼓”。我曾受热情的荔波人邀请,观看了当地“达努节”精彩的表演,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面巨大的猴鼓。由四个壮汉抬出大概一米半高的鼓时,我便对这种气势庞大的奇特“乐器”产生了好奇。
仔细看这猴鼓舞,简直是一出精彩绝伦的歌舞剧——伴随着背景乐,四名壮汉扮演不同的角色登场。一人扮演“猴王”的角色,身背酒葫芦,卖力地打鼓,大概就是整出“猴鼓舞”的主角。其他3人,一人打小钹,另外两人手持扇子。整个舞蹈非常轻松诙谐,演员活灵活现的表演让看多很多次猴鼓舞的当地人都捧腹不已。在舞蹈的过程中,还有伴唱者间或唱之,旁边的向导告诉我,这些都是歌颂猴王之美德和聪明,还有瑶家的风情生活的内容。看完猴鼓舞,我更对这种舞蹈的来源充满好奇,便询问了荔波友人,不出所料,果然听到了一则非常有趣的关于荔波“猴鼓舞”的传说。
荔波瑶人的祖先
荔波地方很很久以前是没有人类居住的,这里在大山深处,古树参天,是猴群的天堂,猴王带着一帮小猴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篇乐土。
直到有一天,深山里来了一群不速之客——瑶族老人卜努和他带领的瑶家兄弟们。老人卜努本是给侯爷做帮工的,日子本来过的清苦,又受尽折磨,但好歹有口吃食,也不至于饿死累死。结果侯爷贪得无厌,要去抢夺隔江的万户侯的地盘,开始打起仗来。
侯爷本来就没有什么军队,于是要求家里的帮工全部上战场。这些平日仅能果腹的帮工哪里有打仗杀敌的力气呢?上战场也是死,抗命不去也是死,于是卜努想到了逃跑。横竖都是死,如果能逃出侯爷的魔掌,到哪里建立起新的家园,过起自由的日子就好了。卜努这么想着,带领着一帮弟兄——走为上了。
躲追兵 遇猴王
当然,他们逃跑可不是漫无目的的逃,卜努虽然从小做帮工,没有文化,但是多年生活的智慧还是有的,大家想到往深山跑是最容易成功的,于是在简单的计划之后,开始逃跑。
这时候,在万户侯那里吃了个小败仗的侯爷气急败坏的回来,准备“拉壮丁”打个翻身仗,回家一看手下少了不少人,很快发现了卜努带着大家逃跑的事情。这还了得,这么多人一走,他永远别想打胜仗了。侯爷咬牙切齿的,恨不得亲自把逃跑的人抓回来千刀万剐。可是自己这边还在打仗,侯爷自己脱不了身,于是向皇上告状了。侯爷可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家仆出逃,在当时可是件大事,皇上护着下属,立刻派兵去追人,很快追到了猴王所居住的这个深山。
追兵想的没错,卜努一行人已经在山中的一处山洞藏起来了,眼见追兵四路围合,从下而上,离岩洞越来越近了。卜努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卜努把族人聚集起来,一声长叹之后说:“各位,我们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如果没有神明帮忙,大家今天就一起见阎王了。”说完这些,他带出来的瑶族人,无论男女老少抱着哭成一团,毫无办法。
正当大家哭着等死的时候突然从山洞外窜出一只大猴子,带着一群小猴子,跑在卜努的前面,舞着毛绒绒的手臂,“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猴王费力地解释着什么,卜努却听不懂猴子语,双方语言不通,猴王急了,爪子一伸就把卜努拉到岩门口。卜努往下一看,皇兵直朝岩洞走来。卜努看了这通灵性的猴王,想到连动物都在尽力帮助他们,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去主动放弃生命呢?
卜努看着猴王,觉得这猴王可能是神明派来救自己于危难的灵猴,于是对着猴王说:“猴王啊猴王,如果你是神灵派来救我们的话,帮我把这些皇家士兵引开吧,我们瑶人世代记得你们的恩情。”
卜努刚说完,猴王大叫一声,带着群猴一溜窜到岩背去了。
神猴跳舞救瑶人
追兵追到深山处,眼看就要找到卜努他们所躲藏的山洞了,却听到山林深处的对面大岭上,传来一阵阵钟鼓、铜锣的声音。那响声有强有弱,时疾时,叮叮咚咚,活象有人在岭头庆贺什么。这时,皇家追剿瑶家的兵将,听到山头传来鼓锣的声音,以为是卜努他们在庆贺胜利,于是大喊道:“追呀!他们在那个山头打鼓跳舞呀!”
结果他们跑到山头看,原来竟是一群猴子,气的咬牙切齿。眼看是找不到卜努了,于是他们就想抓这几只捣乱的猴子泄愤,可是他们哪有猴子那么灵活呢?他们追,猴子跑,猴王一直把追兵引到一个虫蝎遍地的山谷,他们被满地的毒物吓得不敢乱动,只好退兵,放弃寻找卜努。
没有了追兵,卜努就带着大家在这深山中居住下来,荔波这片土地也就从此有了人气。男耕女织,与世无争,日子越过越好。卜努和他的后人们当然不会忘记灵猴的帮助,为了报答猴子的恩情,每年开春,他们就选定日子,带领瑶家兄弟,备办三牲酒礼,烧香祭奠,并叫大家敲起鼓,打起锣,带上猴子面具,学着猴子们的动作,欢乐地跳起猴鼓舞、敲起猴鼓。
从构词法来看,猴鼓与铜鼓可不一样。铜鼓是指用铜制成的鼓,猴鼓却不是用猴子皮制成的鼓,确切的说,猴鼓是专门指跳“猴鼓舞”时用的鼓。
瑶族人爱鼓,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多少介绍过,然而我觉得最为特别的还是这“猴鼓”。我曾受热情的荔波人邀请,观看了当地“达努节”精彩的表演,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面巨大的猴鼓。由四个壮汉抬出大概一米半高的鼓时,我便对这种气势庞大的奇特“乐器”产生了好奇。
仔细看这猴鼓舞,简直是一出精彩绝伦的歌舞剧——伴随着背景乐,四名壮汉扮演不同的角色登场。一人扮演“猴王”的角色,身背酒葫芦,卖力地打鼓,大概就是整出“猴鼓舞”的主角。其他3人,一人打小钹,另外两人手持扇子。整个舞蹈非常轻松诙谐,演员活灵活现的表演让看多很多次猴鼓舞的当地人都捧腹不已。在舞蹈的过程中,还有伴唱者间或唱之,旁边的向导告诉我,这些都是歌颂猴王之美德和聪明,还有瑶家的风情生活的内容。看完猴鼓舞,我更对这种舞蹈的来源充满好奇,便询问了荔波友人,不出所料,果然听到了一则非常有趣的关于荔波“猴鼓舞”的传说。
荔波瑶人的祖先
荔波地方很很久以前是没有人类居住的,这里在大山深处,古树参天,是猴群的天堂,猴王带着一帮小猴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篇乐土。
直到有一天,深山里来了一群不速之客——瑶族老人卜努和他带领的瑶家兄弟们。老人卜努本是给侯爷做帮工的,日子本来过的清苦,又受尽折磨,但好歹有口吃食,也不至于饿死累死。结果侯爷贪得无厌,要去抢夺隔江的万户侯的地盘,开始打起仗来。
侯爷本来就没有什么军队,于是要求家里的帮工全部上战场。这些平日仅能果腹的帮工哪里有打仗杀敌的力气呢?上战场也是死,抗命不去也是死,于是卜努想到了逃跑。横竖都是死,如果能逃出侯爷的魔掌,到哪里建立起新的家园,过起自由的日子就好了。卜努这么想着,带领着一帮弟兄——走为上了。
躲追兵 遇猴王
当然,他们逃跑可不是漫无目的的逃,卜努虽然从小做帮工,没有文化,但是多年生活的智慧还是有的,大家想到往深山跑是最容易成功的,于是在简单的计划之后,开始逃跑。
这时候,在万户侯那里吃了个小败仗的侯爷气急败坏的回来,准备“拉壮丁”打个翻身仗,回家一看手下少了不少人,很快发现了卜努带着大家逃跑的事情。这还了得,这么多人一走,他永远别想打胜仗了。侯爷咬牙切齿的,恨不得亲自把逃跑的人抓回来千刀万剐。可是自己这边还在打仗,侯爷自己脱不了身,于是向皇上告状了。侯爷可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家仆出逃,在当时可是件大事,皇上护着下属,立刻派兵去追人,很快追到了猴王所居住的这个深山。
追兵想的没错,卜努一行人已经在山中的一处山洞藏起来了,眼见追兵四路围合,从下而上,离岩洞越来越近了。卜努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卜努把族人聚集起来,一声长叹之后说:“各位,我们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如果没有神明帮忙,大家今天就一起见阎王了。”说完这些,他带出来的瑶族人,无论男女老少抱着哭成一团,毫无办法。
正当大家哭着等死的时候突然从山洞外窜出一只大猴子,带着一群小猴子,跑在卜努的前面,舞着毛绒绒的手臂,“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猴王费力地解释着什么,卜努却听不懂猴子语,双方语言不通,猴王急了,爪子一伸就把卜努拉到岩门口。卜努往下一看,皇兵直朝岩洞走来。卜努看了这通灵性的猴王,想到连动物都在尽力帮助他们,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去主动放弃生命呢?
卜努看着猴王,觉得这猴王可能是神明派来救自己于危难的灵猴,于是对着猴王说:“猴王啊猴王,如果你是神灵派来救我们的话,帮我把这些皇家士兵引开吧,我们瑶人世代记得你们的恩情。”
卜努刚说完,猴王大叫一声,带着群猴一溜窜到岩背去了。
神猴跳舞救瑶人
追兵追到深山处,眼看就要找到卜努他们所躲藏的山洞了,却听到山林深处的对面大岭上,传来一阵阵钟鼓、铜锣的声音。那响声有强有弱,时疾时,叮叮咚咚,活象有人在岭头庆贺什么。这时,皇家追剿瑶家的兵将,听到山头传来鼓锣的声音,以为是卜努他们在庆贺胜利,于是大喊道:“追呀!他们在那个山头打鼓跳舞呀!”
结果他们跑到山头看,原来竟是一群猴子,气的咬牙切齿。眼看是找不到卜努了,于是他们就想抓这几只捣乱的猴子泄愤,可是他们哪有猴子那么灵活呢?他们追,猴子跑,猴王一直把追兵引到一个虫蝎遍地的山谷,他们被满地的毒物吓得不敢乱动,只好退兵,放弃寻找卜努。
没有了追兵,卜努就带着大家在这深山中居住下来,荔波这片土地也就从此有了人气。男耕女织,与世无争,日子越过越好。卜努和他的后人们当然不会忘记灵猴的帮助,为了报答猴子的恩情,每年开春,他们就选定日子,带领瑶家兄弟,备办三牲酒礼,烧香祭奠,并叫大家敲起鼓,打起锣,带上猴子面具,学着猴子们的动作,欢乐地跳起猴鼓舞、敲起猴鼓。
更多精彩请访问:荔波旅游网
精彩系列:
前一篇:一个以鼓为精神图腾的奇特民族
后一篇:酸辣荔波味:舌尖上的刺激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