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贾云峰饮食陶器石磨下汤文化遗址 |
分类: 风景无限 |
民以食为天。
我国的“食”主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并且历史悠久。
人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饮食文化。
我国的饮食文化深厚广博,且历史悠久,有鲁、川、苏、粤、浙、闽、湘、徽八大菜系,国人皆口福不浅。
可你知道在7000年前,远古人类是如何吃饭的吗?
1982年,在仙居县城西南28公里处的下汤村,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全村男女老少200多人掀起了一股挖土造田的高潮运动。
在挖掘过程中,铁器触到硬石,铿锵作响。村民们颇为惊异,随后在土层间发现了形状怪异的鹅卵石和印有简陋花纹的陶器皿。
他们未曾想到,下汤地区沉睡七千年的文明,被他们无意间揭开了神秘面纱。
专家在下汤遗址采集到大量的原始陶器碎片,若干完整陶器,以及大量石器,如石刀、石斧、石凿、石磨盘、石磨棒、石环形器等,其中石磨盘、石磨棒等在同类遗址中十分罕见。
过去,在我国的河姆渡及世界各地的古文化遗址中出土过大量的稻谷,但古人如何食用这些稻谷呢?
是将稻谷碾成末,抑或是根本不碾,连谷壳一起吞食?
下汤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帮大家找到了确切答案。
这些重三四公斤的椭圆形石器和盘状石板块,就是考古专家寻觅已久的新石器时代谷物加工工具。
古人类收获了谷物之后,将其放在石磨盘上,手持石磨棒在磨盘上来回研磨,使谷粒脱去外壳成为大米。
同理,远古人类如法炮制,把麦、黍等粮食也研成粉末,做成食品。
这也是稻谷脱粒最原始的方法。由于长期的研磨,石磨盘留下了与石磨棒互相吻合的浅坑。
从稻谷加工这一点上来看,我们不得不为7000年前远古人类的智慧所叹服。
下汤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已经接待了数十万人。是什么吸引了如此众多的人前去探访呢?
下汤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目前在仙居、台州乃至整个浙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人类居住遗址。它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凭借这些珍贵文物,可以想见南方“百越”祖先劳动和生活的情形,也可以体味下汤人的人文精神。
并且,下汤遗址颇具独特性。
石磨盘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也曾有发现,但是那里没有发现与之相匹配的石磨棒。下汤遗址既有相匹配的石磨盘,又有石磨棒,两者配对,凹凸吻合,且有数套之多,这不仅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重要发现,也是世界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其实,下汤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曲折的传奇故事。
在1982年发掘下汤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时候,村民们并没认识到这些石器的价值。他们将碎瓦片、碎陶片当作普通的石头随手扔掉了,将小石斧、小石刀这样可爱的小玩意儿带回家给孩子当玩具。
幸好村里有一个叫张金苗的村民,他读过高中,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出于保护文物的意识,他向县里报告了这一情况。
当时张金苗收集了200多件文物送到仙居县文化局,这引起了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当场就奖给张金苗50元钱。
在80年代,50元对一个山区的村民来说,可是一笔小“巨款”。
之后,仙居县文化局动员下汤村村民把捡回家的东西献出来,根据村民献出东西的多少,奖励毛巾、茶杯和热水瓶等东西。仅那一次献出的器具和陶器、骨器残片,据说就有上千件。
因为保护文物有功,张金苗也被评为“台州市文物保护先进工作者”。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备注:
1/凡在2011年1月1日至 12月31日期间,评论排在每篇博文的“沙发”和每页的第9位的博友,将有机会获得每月精美礼品。
2/ 本博主原则上不删评语,但如有恶意攻击的评语,将删除,下面的评语顺序依次递进;若出现同一用户名的连续几条评语,将按一条计算,并删除其余评语;
3/ 为确保博友身份无误,中奖读者请务必使用新浪博客注册的用户名发表评语,匿名用户则无获奖机会;
4/无意义的、敷衍的、纯广告灌水即使抢到座位也无效,依次顺延给下一位留言者;留言中如能指出博文谬误之处的,也将有奖品赠送。
5/ 新鲜出炉——留言之“最”榜单,每个月我将在留言者里面评出最温馨留言、最深度留言、最搞怪留言、最认真留言、最挑刺留言(暂定)等等,每月底或月初发榜;
6/本次互动接受博友多次中奖;获得奖品的新浪注册用户,将会收到中奖通知留言,请在每月获奖名单公布后,自行将联系方式发到博主邮箱:travelblog001@126.com;
7/ 如中奖博友博客主页无法留言或发纸条,作自动放弃处理。
本博主保留对以上全年互动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特别说明:以上评奖活动适用于所有博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