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扶贫札记(25)产业扶贫要精准定位

(2016-05-02 21:25:42)
标签:

杂谈

四川扶贫

精准扶贫

军事

旅游

分类: 扶贫杂谈

/王思铁

 

最近,看了几个贫困村产业扶贫。金阳县油房村的青花椒、白魔芋两个产业,已搞了多年,许多贫困户由此脱贫致富;南部县林坝村的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和小买卖“四小”产业扶贫,有的农户做到当年脱贫;还有青川县乌龙村的核桃、茶叶、食用菌3个主导产业,采取合作社+“小农经济”模式,村民普遍满意。联系去年看到的川东某县某村的金银花产业,因为市场没搞准,好端端的扶贫项目成了“伤民”产业;还有的村土地流转集中在大户业主手里,有的农民还有些后悔,因为年岁大了又带病,打工没人要种田又没地,地租也养不活自己。从这些贫困村产业扶贫的情况看,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关键在于贫困村找准自身产业定位,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创新完善。

定位之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而今的贫困村,大多处于自然条件差的边远地方,地形高度变化大,水汽多少随地形起伏而变化,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水热组合,即小气候;不同气候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植物类型,不同的产业发育。油房村、乌龙村、林坝村的成功,就是基于尊重当地实际。这些村,从自身实际出发,选准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扶贫,“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味强调“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可能不太切合多数贫困村的实际。更要避免形成盲目跟风之势,与扶贫初衷相背离,最终“一哄而上、一拍而散”。那种动不动就上“高大上”的“产业化扶贫”,喊出规模“百万亩、十万头”口号的丰满理想,在贫困村往往会遭遇现实的骨感。从当地实际出发,产业扶贫起点能高就高,不能高就不高,只要管用就好。

定位之二,要从市场需求出发。贫困村产业扶贫,还要看有无市场需求。而市场问题,单靠贫困村、户的力量是有较大困难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组)、帮扶单位和帮扶联系人等,要帮助村、户做好深度市场调研,瞄准市场需求,选准扶贫产业。也就是说,要按照面向市场、效益优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上那些市场前景好、增收潜力大的产业扶贫项目,逐步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形成规模效应,增加农民收入。有的贫困村看到周边县、周边乡靠某个产业脱贫致富了,便不考虑自身特点、也不摸清市场需求,一拥而上,结果造成极大的浪费,受伤的还是农民。

定位之三,要从配方施策出发贫困村往往边远偏僻,交通不通、信息不灵,留村劳动力又弱,一定意义上也制约着产业扶贫。因此,在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搞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一旦实现了产业的精准定位,地方政府就要在基础设施上舍得投入,在技能培养上深耕细作,在资本引导、龙头企业培养、知识人才下乡等方面,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市场品牌,让贫困者不仅仅实现脱贫,更能够致富。金阳县油房村平均海拔1600多米,县上帮助从河边把公路修到了山上,公路多达31个拐弯;乌龙村也山大沟深,当地政府帮助修了公路,建设了网络;还帮助两村组建了合作社、培训了农民、给予了技术指导。这些配方施策,都为产业扶贫奠定了基础。

定位之四,要从农户意愿出发。农户是扶贫的主体,搞什么不搞什么产业,搞多搞少和怎么搞?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由他们作主,给予他们应有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管权。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多元且复杂的,脱贫的先天条件也不一样,特别在一些贫困村基础设施尚未完善、资金存在大量缺口的情况下,一刀切地硬性规定农民一窝蜂地搞某一扶贫项目,然后让农民自产自销,如此“产业化扶贫”到后来只能成为“伤民产业”。一旦农民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搞啥亏啥”的“产业化扶贫”搞怕了,浪费扶贫资金倒还在其次,最关键的是农民对地方政府的扶贫工作会失去信心,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

定位之五,要从服务指导出发。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服务指导。但是,扶贫项目在某些地方成了“伤民产业”,这提醒我们地方政府的扶贫工作确实需要好好反思。最要反思的可能就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的“强加包揽”式方法。我们一些干部对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所谓“产业化扶贫”情有独钟,不深入了解贫困村实际,不去研究市场,总喜欢动用行政命令强制性地要求农民都去搞某一项目,这就容易造成该地区的产能过剩、产品滞销,造成“越扶越贫”的恶性循环。前些年,某县搞连片开发,规划拿在省城搞,村民不知晓,茶叶产业没法实施,调整项目又没经批准,最后多人受到处分。产业扶贫中,政府要做的工作是加强服务指导,而不是“强加包揽”。

要之,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近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这一要求为进入决胜阶段的扶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实现精准产业定位,以精度来推动力度,是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中的关键抓手,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真心、细心、耐心与决心。

 

链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