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让我震撼的都江堰(组图)

标签:
外江鱼嘴水利工程江水李冰都江堰it |
分类: 羊眼珠--我的摄影 |
天府第一桥,从都江堰宝瓶口流出的水便从桥下流向成都平原,流向成都的每家每户。
让我们先看一张都江堰地形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都江堰的神奇。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让江水造福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经受住2008年5月12日8级的汶川地震。
南桥
南桥
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滚滚江水从宝瓶口流出。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照片的右侧便是鱼嘴分水堤,它将岷江分成外江和内江。本来60%的水流入外江,40%的水流入内江。外江用于泄洪,内江用于灌溉。但枯水期,内江无水。于是,李冰将外江的河床垫高,让40%的水流入外江,60%的水流入内江,从而解决了内江水不足的问题。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也就是说,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由于大堤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外江
外江的水最终流入长江。
这就是飞沙堰。
从飞沙堰出的洪水在这里与外江汇合。这样经过三次、三次泄洪,洪患得以解决,灌溉用水也得以保证。由于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所以从宝瓶口流出的水不需要任何拦坝,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呈扇状自然地向下游流去,流进每一块农田,成为最便利的灌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