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拍:让我震撼的都江堰(组图)

(2009-09-01 10:58:02)
标签:

外江

鱼嘴

水利工程

江水

李冰

都江堰

it

分类: 羊眼珠--我的摄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天府第一桥,从都江堰宝瓶口流出的水便从桥下流向成都平原,流向成都的每家每户。

 

    上次去成都,朋友们强烈建议我去青城山看一看,没有人对我提到都江堰。而我是铁了心地要看一看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上次时间紧张,没有去成,这次趁参加希望小学授牌仪式的机会,我前提一天来到成都,就是为了亲眼看一看都江堰,当然还有青城山。

    我们通过历史课本都知道了都江堰,但都江堰伟大在哪里,不站在它身边,你是很难体会到的。余秋雨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站在波涛滚滚的岷江边,回想2200年前李冰父子在这里修建都江堰的情景,的确非常激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让我们先看一张都江堰地形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都江堰的神奇。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让江水造福天府之国。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经受住2008年5月12日8级的汶川地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南桥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南桥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为了解决岷江的水患,同时利用江水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决定打通玉垒山。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滚滚江水从宝瓶口流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照片的右侧便是鱼嘴分水堤,它将岷江分成外江和内江。本来60%的水流入外江,40%的水流入内江。外江用于泄洪,内江用于灌溉。但枯水期,内江无水。于是,李冰将外江的河床垫高,让40%的水流入外江,60%的水流入内江,从而解决了内江水不足的问题。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也就是说,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由于大堤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外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外江的水最终流入长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可是,如果洪水太大,宝瓶口来不及泄出怎么办?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就是飞沙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从飞沙堰出的洪水在这里与外江汇合。这样经过三次、三次泄洪,洪患得以解决,灌溉用水也得以保证。由于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所以从宝瓶口流出的水不需要任何拦坝,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呈扇状自然地向下游流去,流进每一块农田,成为最便利的灌溉方法。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飞沙堰上的桥,人走在上面,晃来晃去的。都江堰建于岷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