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效率二次认知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育儿 |
分类: 父母教育 |
记得我幼儿的时候,是生活在南京。从稍微懂事的时候,父亲就通过故事和唐诗宋词,或讲他小时候的事情,其中不止一次的讲到“雪”。而在我当时的记忆里,虽然父母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解释什么是“雪”,可我怎么也不能理解,什么像漫天飞舞、纷纷扬扬、碎琼乱玉、洁白一片、玉树琼枝、银装世界、鹅毛大雪、大雪封门、银装素裹,以及“雪”像棉花糖、棉花被、白花花的一片等等,不仅完全不理解,也怎么想象不出到底是什么样。比如,大雪还能封门,那人还能活吗?
于是,我就想,如果让我见到雪,我愿意用10块大白兔糖来换。可是没有人,能换走我的10块大白兔糖。等到我少年的时候,举家北迁,在那年冬天,我终于圆了幼时的“梦”。那天,我在雪地里玩了3个多小时,回家的时候,衣服基本湿透了。可是,我在雪里玩了5分钟,就明白了什么是“雪”,也真正明白了那些形容词的含义。困扰我至少8年之久的难题,没有了。
在那天回家的时候,我就想,如果现在给我讲“雪”,我应该马上就会明白的。等到我女儿在冬天出生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在孩子没有真正见到“雪”之前,我井中月不和她讲什么是雪。于是乎,也是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孩子未见到真实东西之前,尽可能地不对孩子解释。比如,逗孩子玩的会响塑料鸭子,我会说玩具,或是说塑料鸭子,而不会直接说鸭子。
后来,我学习了许多儿童教育理念以后,我发现我还真“蒙”对了。从心理学上讲,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方面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讲,认知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所以也可以叫做认识。人的认知大体区分为感知、表象和概念。感知是认知的起点,没有感知认知活动就无从谈起;表象是头脑里呈现的对于感知过的事物的一种映像;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抽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属性。
从幼儿的认知过程看,其发展由近及远,认知客观事物是由某一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最初只是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非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同时,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地位。可以说,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幼儿的思维活动虽然已经有所发展,其思维仍然紧紧依靠感知的形象。同样,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在记忆内容上,也是以运动、形象记忆为主。
如果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幼儿的认知,以具体感知觉为主,如视、听、嗅、味、皮肤感觉;而其记忆,以运动、形象记忆为主。比如我上面说的“雪”,假若孩子没有经过视、听、嗅、味、皮肤感觉的处理,由于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还不能做到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抽象,所以其形象记忆大打折扣,更谈不上文字化的抽象记忆了。就算你给孩子讲了许多,也给他们看图片、视频,但就是没有身体的感知,还是不能形成真正的认知。只有孩子真实地接触到“雪”,其认知过程才能完成。
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应该尽可能地抛弃抽象概念,要多用直观的材料引导。而直观的材料,最好是真实实物的,其次是实物标本,最次的是图画。如果孩子只是通过图画进行认知,我井中月认为,虽然通过形象记忆可以保留下来,但其是不完整的,需要进行二次认知。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使孩子的学习效率大幅度降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我曾经见过许多父母,拿一下启蒙卡片,甚至是一些已经经过艺术加工的小玩具,让幼儿进行认知,比如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变形的先鸭子。当孩子经过单一的视觉感知,这些形象记忆虽然被简单的记录下来,但等到了见到真的鸭子的时候,肯定会和记忆中的图式,对不上号,只有经过二次认知,才能形成最终的“鸭子”认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还不具备概括能力,也只有到了8-9岁左右,孩子的直观形象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内在本质特征的成分渐次增加。
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做?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先创造条件,让孩子见到真实的鸭子,通过各种感觉的感知,鸭子的形象被“照存”在脑海中。此时,孩子再见到鸭子的图片、经过艺术加工的玩具,十之八九是不会认错的。所以,针对幼儿,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利用生活中大量真实的东西,来引导孩子认知,让孩子去摸、捏、抓、添、闻、嗅,这样才能与孩子的视听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感知。
所以,我们对幼儿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发展程度来进行。对学习而言,一个很简单、很寻常的概念,我们成人看起来非常的简单,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已经发育到了那个程度,而孩子的大脑,却没有发育到那个程度,理解起来就会非常的难。这也是我井中月,为什么非常信服“教育应该走在孩子发展的前面”,但又不能太超前的原因。这点,“最近发展区”就显得很有用的。
也许,你会问了,那我们怎么教育幼儿?甚至有父母说,孩子不到3岁就教唐诗,孩子背的好着呢!呵呵,好像也没有“错”。只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会背了一首唐诗,然后你连续一个月不让孩子接触,你再让孩子背背试试。还记得我前面说的幼儿的特点吗?幼儿主要是运动、形象记忆为主,认知以具体感知觉为主。也就是说,孩子需要不断的进行感知刺激,这样孩子才能通过动作来认知。
既然这样,在幼儿期更应该进行生活认知和习惯养成。这些都是需要天天接触、天天做的事情,孩子通过这些不断的“刺激”,进行内化。这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和习惯养成都有很大的帮助,也并不因为不经常接触而遗忘。在应该学的时候,学习应该学的东西,这样才能使学习的效率最大化。当一个孩子,减少了二次认知或重复认知,既减少了时间的浪费,提高了教育的效率,也顺应了孩子的发展,何乐不为?(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父母教育:
《儿童教育应该用心而非用脑》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你忙工作时孩子来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