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28)

标签:
白鱀豚国宝淇淇峡峡明星鲸原创纪实连载文化 |
分类: 淇淇传奇连载 |
二十二、未来得及命名的白鱀豚人间信使——“峡峡”(下)
1996年6月,长江洪水暴发,这头白鱀豚不幸钻进防逃网里。这个临时防逃网位于保护区河道通江入口处,是在水位变高时以防白鱀豚逃脱而设立的。科研人员的好心想不到竟然成为陷阱,这头白鱀豚的身体被网缠住,不能摆脱,这个还未来得及取名的白鱀姑娘最后因溺水窒息,命丧九泉。
《中国环境报》1996年8月11日对这次的悲剧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
6月23日上午8时30分,白暨豚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刘耀辉,与前几天一样,一心惦念着近来涨水这后,这头白暨豚一直在通往长江的“出口”拦网前游戈,是为了“爱情”还是为了“自由”?为什么昨天开始没见到她的芳影?想到这里,他情急地开始打捞起“拦豚网”前的浪渣来。不一会儿刘耀辉发现,一股浪渣很沉,翻开一看竟有一头白暨豚吻端和尾鳍插入“拦豚网”网眼,且已经死亡!面对此情此景他怎敢怠慢,立即邀来附近农民陆移平,帮他把死豚拖上船,9时15分就送到了保护区管理基地,噩耗当即传递到湖北水产局。白暨豚保护领导小组痛惜未定就派出调查组,直奔天鹅洲白暨豚自然保护区,查明死因、并组织人员将死豚送往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作尸体检查。
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曾经健康过,活泼过,可爱过。然而,就在大家为其张罗名字的时候,它却悄无声息地离去了,仿佛是无言的控诉,一声又一声,留给人类说不尽的话题和再也无法释怀的愧疚。
或许这头白鱀豚的死里有偶然性,但我们必须理智地看到导致这偶然事件发生的一些必然因素。可以设想,如果保护区的拦网是金属的,而不是目前绳索式网片,网眼再编小一些,兴许这头白鱀豚的嘴和尾鳍不会伸入网眼,也就不会被挂住,窒息而死。如果保护手段再先进点,而不是目前的“一双眼睛和一双手,两条腿加一只船,那么可能在它有难时就能及时发现,及时得到解救,而不会在人们查觉到时已成了一具尸体。
关于这头白鱀豚的死因还有另外二种说法。据央视《走近科学》栏目2002年月日播出的“淇淇别走”节目介绍,大家开始都认为这头雌性白鱀豚是触网而死,但当它被运到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对它的尸体进行解剖后,结果却令人震惊:它的胃里竟然没有任何食物!它被捕获时体重150公斤,现在仅有80公斤,在半年中竟瘦掉70公斤!科研人员这才明白,这头雌性白鱀豚是由于体弱多病,捕不到鱼吃饿死的。但由于保护区监测手段落后,没能及时发现。但另据《科学时报》2004年4月13日刊载的“长江已不是白鱀豚的家园”一文提到报道,白鱀豚“家庭观念”很强,单个的白鱀豚容易产生孤独感。有专家推测,在天鹅洲触网而死的这头白鱀豚就是因为很孤独,才总想跑出去,以至于无心进食,所以死的时候胃和肠道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
严格说,这头雌性白鱀豚被捕获后是在半自然环境下存活了187天,所以它并没有被人工饲养。这头白鱀豚是我国迄今捕获的最后一头白鱀豚,也是全部7头被捕获的白鱀豚中唯一还没有起名字的白鱀豚。
不过,根据《科学时报》2004年4月13日刊载的“长江已不是白鱀豚的家园”一文转引石首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副主任高道斌的原话,本来要给它取得名叫“峡峡”。
假如这位白鱀姑娘能够健康地活在人类专门为它准备的“乐园”中,我们就会亲切地叫它“峡峡”。
哦,多好的名字!我们就在这里叫它“峡峡”吧。
还在“峡峡”孤独地生活在天鹅洲长江故道中时,水生所刘仁俊研究员就在1996年第5期《大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白鱀豚的保护对策应该调整”的文章,对过去十年艰辛的捕豚经历作了沉重地回顾总结:
回顾十年来,为了把白鱀豚从长江捕捉起来迁移到半自然保护区实施迁地保护,曾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仅有中科院水生所在1986年捕获两头,以后又耗资100多万元才于1995年12月19日再次捕获1头。由于长江白鱀豚数量太少,有时几十个人在长江工作几个月都看不到一头白鱀豚。尽管我们已经进入现代化的时代,可我们的捕豚手段却仍很落后,只有十多条4.5马力的小渔船,若要在2分钟内在茫茫长江中把3000米网放下去,真是困难重重。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尽管安徽和湖北都在拼力捕捉白鱀豚,但收效甚微,反而分散人力和财力。
鲜为公众所知的是,白鱀姑娘“峡峡”同样在自己最后的生命之旅为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1996年1月28日,也就是在它被捕获移入保护区长江故道刚刚40天后,由中科院水生所专家王丁、王克雄和日本国立水产工学研究所专家赤松友成、藤田薰合作的课题组就在长江故道开始进行一项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也是中日科技合作资助项目——“白鱀豚、江豚声行为研究”。国际鲸类学界过去认为白鱀豚和其它几种淡水豚一样不具有哨叫声。中科院声学研究所荆显英等专家曾于1980年代初通过对“淇淇”的研究,证实白鱀豚也具有哨叫声,但其研究结果均基于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白鱀豚,又缺乏直观的声谱图作为证据。也就是说,在1996年以前,世界从未有科研人员收集到生活在野外的白鱀豚声音信号,有关其声音的研究一片空白。而要对野生自然条件下的白鱀豚进行哨叫声研究,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如今,终于有了这头生活在保护区长江故道里的白鱀豚“峡峡”,这可是千载难逢啊!王丁博士等中日专家天天带着可将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信号转化为人耳可听见声音的水听器放入水中监控。这一天,他们突然听到了白鱀豚“峡峡”发出的啸叫声,那是一种与海豚叫声不同的声音!此后4天时间,他们利用水听器又几次聆听到了“峡峡”发出的声音,并使用包括特制水听器在内的两套记录系统,一共记录下自然状态下的白鱀豚“峡峡”的37个哨叫声。
2007年,赤松友成先生在《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时曾不无自豪地说:全世界迄今真正在野外听到过白鱀豚“说话”的人只有五个,除了他之外,其他四位都在中国。事实上,经考证,全世界迄今真正在野外听到过白鱀豚“说话”的只有三个人,他们是: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博士、王克雄博士;
日本国立水产工学研究所动物行为学专家赤松友成先生;
赤松友成先生是唯一在野外听到过白鱀豚“说话”的外国人。
王丁博士等中日专家采用计算机信号分析系统,将白鱀豚“峡峡”的37个哨叫声与此前在人工池记录到的“淇淇”的9个哨叫声一起进行详细分析,首次报告人工饲养条件和野外自然条件下白鱀豚哨叫声的声谱图,并与其它豚类的哨叫声进行了比较,为国际鲸类学界关于淡水豚是否具有哨叫声的争论提供了肯定性的结论。现在,全世界研究白鱀豚在野外发声规律的专家所利用的资料,都是中日专家1996年录下“峡峡”声音的拷贝。中日学者合作撰写的研究报告“白鱀豚哨叫声的研究”发表在1999年第4期《海洋与湖沼》杂志上,而此时,为这项研究成果作出不可替代重要贡献的白鱀姑娘“峡峡”却早已在三年前香消玉陨!
在该研究报告所列的实验白鱀豚简况表中,为它留下这样一份档案:
名 称:待命名
性 别:雌性
体 长:229cm
体 重:150kg
年 龄:>10
生活环境:长江故道
捕获日期:1995年12月19日
应该再补充一句:1996年6月23日被发现不幸溺水窒息而亡,它的名字本来应该叫“峡峡”。
回顾中国白鱀豚研究保护的历史,如果说“珍珍”的意外夭折是人工饲养白鱀豚研究的重大损失,那么,白鱀姑娘“峡峡”的意外死亡,则是迁地保护研究的重大挫折。
中国的白鱀豚研究保护事业从此元气大伤!
(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引用,请务必注明出处或或链接“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yongaiqiqi,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