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27)

(2008-07-30 20:50:33)
标签:

白鱀豚

国宝

淇淇

明星

原创纪实

连载

文化

分类: 淇淇传奇连载

二十二、未来得及命名的白鱀豚人间信使——“峡峡”(上)

 

“珍珍”的意外夭折,是中国白鱀豚研究保护的一次重大挫折!但科研工作者们并没有气馁。在一家知名度不高的行业内刊物《交通环保》1989年第4期上,曾刊登了一篇很不起眼但却独家的简短报道“我国将在长江第二次活捕白鱀豚”:

 

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为对白豚进行保护性研究,最近国家渔政渔港监督局已正式批文同意在长江湖北省江段和安徽省江段,捕捉白豚8头。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活捕5头,其中3头经固定微型发报机后即在原地放回长江,进行跟踪研究,另两头运回水生所基地。由南京师范大学活捕3头,移入安徽铜陵白豚养殖场,进行科学研究。

活捕白豚领导小组由航政、航道、环保局、水产局等单位组成。

 

成功捕获“联联”“珍珍”的湖北监利观音洲江段,曾是白鱀豚活动比较多的栖息地。华元渝、陈佩薰两位专家在1992年第4期《水产学报》发表的“葛洲坝枢纽建成后宜昌—城陵矶河段变化对白鱀豚影响的调查”报告中也透露,“珍珍”不幸夭折后,中科院水生所曾于1989年和1990年先后两次再度到观音洲江段捕豚,为“淇淇”找“新娘”。遗憾地是,仅仅过去三、四年,由于受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和下荆江段实施的系统裁弯工程等影响,造成该河段内原有适合白鱀豚栖息活动的大回水区及夹堰水区相对萎缩,床底粗化,生境恶化,这里已很难看见白鱀豚的踪影!

陈佩薰、张先锋等专家在1993年第2期《水生生物学报》上发表的另一篇研究报告“白鱀豚的现状和三峡工程对白鱀豚的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中,则用考察野生动物时的SPUE值(即每个努力单位观察到的数量)提到了这两次捕豚未果的原因:

 

1985年以来,总的趋势是SPUE值迅速下降。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为1989年春和1990年春季的两次捕豚兼考察。两次考察均在城陵矶江段(洪湖-监利),指挥船均为本所“科考一号”轮,投入的渔船均为15-20只,科技人员及渔民的组成也基本相同,考察方式均采用多船往复搜索方式。1989年春季的SPUE值为0.23,1990年春季仅为0.10。既城陵矶上下约100公里的江段,一年内SPUE值下降1.26倍。

 

直到1995年12月19日,在湖北省水产局和水生所为首的捕豚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由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和当地渔民共40余人组成捕豚队,在石首江段又捕获一头雌性白鱀豚,体长2.29米,体重150公斤。用著名作家池莉在报告文学“有一种境界是执著”中的话说,“她好像就是上天给淇淇送来的新娘。”

这是1986年首次成功围捕2头白鱀豚时隔9年之后的再次成功围捕行动,也标志着白鱀豚“迁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中国科学报》1996年1月8日在头版报道了这次成功的围捕——“一头白鳍豚被安全移入保护区”:

 

去年12月19日下午5时,一头体长2.29米的雌性白鳍豚在长江湖北省石首市北门江段被捕获。当晚近9时,这头白鳍豚已被安全移入石首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

   ……

此次捕豚由湖北省水产局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为首的捕豚指挥部统一领导,由石首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渔民与水生所专家共同组织捕豚队。12月19日下午4点30分,捕豚队将一头白鳍豚赶入网区,30分钟后,白鳍豚安全起水。石首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从此有了保护区建成以来的第一头白鳍豚。

 

                 “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27)

 

                            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故道平面图

             这里曾有望成为拯救白鱀豚的避难所,而且迁地保护江豚在这里已获得成功

                资料来源:陈佩薰等《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科学出版社1997

 

但这篇报道过于笼统,远不及参加此次捕豚活动的一位美国环保人士人亨利·甘茨所写见闻来得生动。亨利·甘茨热心于中国的白鱀豚研究保护,因此获准参加了这次为期三个月的捕豚活动全过程。他在1997年第5期《大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扬子江的珍宝——白鱀豚”一文中,以特殊的视角,极为详细的讲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当我们正等在船坞上煮饭时,忽然接收装置中传出神奇的白豚的声音,船长开动了马达。一条船上的渔民有幸在一个被水淹没的浅滩上看到了两条白豚,它们的头向西,靠近石首市那个半自然的保护区。尽管当时已是下午,太阳很低,在河上划出了一道道彩虹,考察队仍继续工作。6条装备了鱼网的船只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弓形的船排列在一起,横跨这个地区,形成了百米长的半圆形,随着河岸自然倾斜的坡度,形成一个可进行捕捞工作的区域。

豚一直在我们前方50米左右,逐渐向捕捞的区域靠近。当它们出现在船的周围时,为不要让它们听到恐怖的声音,关闭了船上的发动机。让它们相互靠近,要把它们引到岸边。全体渔民拉出了一公里长的捕捞网,他们面对河岸大声喊叫,好象在比赛一样。白豚在半圆形的船队之间入了网。我们跳到船上可站脚的地方帮助渔民。还有一些渔民聚集在岸上等着看热闹。人们用力的向岸上拉着网。我们看到白豚的鳍,也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在寻找着逃脱的机会。几米长的网堆在岸上,网圈随着水流在拉长。它们狂蹦乱跳,但我们还是竭尽全力地拖,它们在泥泞中翻滚,它们哪里知道一个仁慈的团体正在帮助它们逃脱绝灭的厄运。白豚终于束手就擒,投入我们的网中。渔民们已经作好了下一步的工作,他们不顾一切地将这具150公斤重的巨物拖到了一块长方形的粗帆布上,拖出水面,然后放在船甲板的泡沫垫子上。

这是一个雌性白豚。当它被送到石首市自然保护区,当即引起了轰动和媒介的关注,它是来到这里的第一条白豚,它为重新开发扬子江带来了曙光。

 

亨利·甘茨是迄今唯一亲历人工捕捉白鱀豚并获得成功的外国人,这段经历足以让他记忆犹新并引以为豪。亨利·甘茨也是继霍伊、米勒和波普之后,与中国白鱀豚亲密接触的又一位美国人。美国人与中国白鱀豚的特殊缘分是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值得传为美谈的一段佳话。

 

            “淇淇”:中国最伟大的动物明星传奇(原创连载27)

 

                              本堂主收藏的亨利·甘茨在中国的名片

                       

亨利·甘茨的讲述也有让人费解之处,开始是围捕到2头白鱀豚,但最后只捕获了1头雌豚,另外那头豚呢?跑掉了还是放生了?亨利·甘茨没有交代,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也都没有提及。

所有报道也都没有提到这头白鱀豚的年龄。陈佩薰教授在2007年出版的自传中记述,这是一头约8-9岁的成年雌性白鱀豚。

我们在2003年第5期《野生动物》杂志中,还读到一段有关这次成功围捕之后发生的故事:

 

这一次,理智清醒的科学家固然欣喜万分,同时又为如何安置这头白豚而绞尽脑汁。有人主张把它放进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让它和“淇淇”喜结良缘,但考虑到它年龄较大,个体也较大,根据经验,白豚很重感情,大年龄的很难养活,还是放到保护区内让它自由生活更安全。也有人主张把它放进保护区后,也把“淇淇”放进同一个保护区,让它和“淇淇”在保护区这个宽阔的“新房”里自由恋爱,举行婚礼,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但科学家考虑,“淇淇”已人工饲养16年之久,娇生惯养已使它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肯定不能存活。考虑再三,最后决定把这头雌白豚放进石首市自然保护区,并通过宣传媒介向全国人民为这头豚征名。

 

由于这头白鱀豚个体太大,保护区又没有暂养池,只能把它直接放入保护区自然河道里,科研人员根本无法观察保护,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但1996年第4期《人与生物圈》杂志在刊登的“‘水中熊猫’的乐园——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文中报道:“目前该豚在天鹅洲故道水域生活正常,基本适应了新的环境。”

有关单位开始张罗为这头宝贵的雌性白鱀豚组织公开征名活动。然而,可悲的事情发生了。

 

(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引用,请务必注明出处或或链接“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yongaiqiqi,拜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